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教参见材P94-P99)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全部社会现象的两大分类概括1、社会存在(参见教材P95第2、3段)“社会存在”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即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我国要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因素即一定社会的人口数量、质量及居住和迁蓰等等状况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条件,对社会存在状况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②社会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存在中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社会生产方式(补充):又叫“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用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社会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大构成部分。•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教材P95第3段中“首先、其次、再次”三点论述)2、社会意识(参见教材P95最后一段-P97第1段)“社会意识”定义(见教材P95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社会意识的分类•按主体数量分类:个体意识和全体意识;•按自觉性程度分类:自发的社会心理和自觉的社会意识形式;•按是否受人们的利益关系影响来分: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类的社会意识与非意识形态类的社会意识。二、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参见教材P94-P95)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对于社会历史的起源、本质等等带根本性的问题的观点和看法。★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更根本、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围绕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又叫“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或“唯心史观”)认为归根到底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否认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或“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有其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只看到了人的活动及由之造成的社会历史的主观意识动因,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因背后的客观物质动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845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正确地、唯物辩证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从此有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3、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问题的唯物辩证的科学回答(参见教材P97-P9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前提;(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必须以被反映者为前提;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类自身的存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资料等等社会存在条件,更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在内容范围和程度上的可能性;•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要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平衡),可能一定程度地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会还会受其历史继承性及各种社会意识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章后面第3道思考题就涉及这一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控制或调节社会活动;通过创造性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建构新的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等等),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本节复习思考题一、 结合实际,说明应当如何理解社会生产方式在是社会存在中的重要地位。二、 应当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三、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又叫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规律”,P99-P104)1、生产力①、“(社会)生产力”定义:即一定社会的人们所具有的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实体性(硬件)要素: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生产者(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导因素)。•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等。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关系。★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亦即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划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基本类型)分类•分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类结果:◊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甚至有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f发展了的生产力使生产关系变得基本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f建立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f……★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见教材P104第2段的概括论述)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又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参见教材PP104最后一段-P108第3段)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形式)是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对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影响和作用。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state):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行使社会政治、法律、军事和全社会性的公共事务管理权,来体现一定阶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组织。(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国家的实质: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而是一种历史的而非永恒的现象。•国家的职能:对内实施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两种职能;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并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体:国家政权的性质,表明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政体:国家政权的具体实行形式。◊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见教材P107第2段)★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要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时,就对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起保护和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破坏和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f基本不适合f基本适合f基本不适合f……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见教材P108倒数第2段)本节复习思考题一、 结合实际,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二、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教材P112-P126)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即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对社会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起根本制约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f生产关系(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I社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f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I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可见,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材P115-P118)1、“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社会”''阶级”及其实质:阶级是个经济范畴,其实质在于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根本利益相互冲突对抗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社会(补充):存在着根本利益互相对立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并且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只能主要地通过这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得到直接体现的社会。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16-P117)三、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安排同学们自学P119-P122。重点搞懂: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代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P122-P126)1、 “科学技术”概念含义(参见教材P122-P123的一段论述)2、 科学技术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第二,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极大发展。第三,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3、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够破坏社会发展甚至导致人类社会灭亡,对人类造成祸害。必须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判断“正确”与否,最根本的标准应该在于看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补充)◊为使科技及其社会应用造福于人类所应有的基本对策:(见教材P126第一段中的四点对策性论述)第四节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一、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对社会历史的讲步和发展起促讲作用且未在历史上打下个人印记的人们。(补充)2、为什么说“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参见教材P130—P131第1段)因为,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作用必然受一定条件制约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受社会政治条件制约;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受自身素质条件制约。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2、 “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特殊重要的作用①"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有过特殊重要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史书中留下了个人姓名和个人事迹的人物。(补充)★②“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参见教材P133倒数第二段的论述)3、 “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补充内容)①“杰出人物”和“历史人物”:两个有根本区别的概念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起过特殊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在史书上留下了个人印记(姓名和事迹)的少数人物。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参见P133最后一段)杰出人物在根本上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所谓“时势造英雄”,见P134)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见教材P132第2段)1、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每个人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工作路线本节复习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应当如此理解?请结合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和随后的第五章,是运用前面几章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而形成的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两章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第二大部分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本章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及资本主义赖以立足的私有制商品经济开始,进而逐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即意识形态)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本质,从而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全面认识。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学说。★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又相互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抽象性)★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私人性(私人劳动);社会性(社会劳动)。②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所以说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具体论述见P149-P150之“首先、其次、最后”三点。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53-P169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能够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根本特点、以追逐资本增殖的最大化即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参见P156)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消费)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新价值。3、剩余价值及其来源(P156-P168)•剩余价值:由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大于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P157最后一段)★•剩余价值的来源: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参见P157-P168的论述)★4、剩余价值来源的具体分析:•资本及其本质:◊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资本的本质:☆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资本运动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即始终以追求价值增值为目的来展开);☆资本具有贪婪的本性;☆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阶级”这么一种阶级关系。•资本的实际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又称为“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因为劳动力的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工人的具体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出新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的构成:◊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亦即生产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原有价值的劳动。◊剩余劳动:用于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的劳动。•结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专业化、机械化或自动化为生产力基础,以工业化、商品化和社会
化为生产过程特点,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占有雇佣劳动力及其创造
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特点,以追逐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参见P156-P169的论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出剩余价值。(见教材P159倒数第二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剩余价值(见教材P160第二段)★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9)、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补充):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在“自由人之间的等价交换”的掩盖下被用于占有和剥削雇佣劳动、追求资本增殖的最大化。生产的社会化(补充):生产的过程、结果和意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意义,而不只限于个别生产者本身或个别生产部门内部。生产资料的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品行业内容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 电商平台与物流行业的深度融合探讨
- 2025年高阻隔性封装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中国电烤箱配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中央厨房蔬菜原料供应协议4篇
- 科学知识传播的新途径数字化科普图书的发展趋势
- 2025年塑料半成品、辅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石墨烯技术在电子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预测
- 家庭教育在线辅导教师与学生协议书
- 2025年刮墨刀合作协议书
- 单色版画课件
-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教学教案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早读课所背知识点
- 高教社高职国际英语 进阶综合教程 第2册 PPT课件高职国际英语进阶教程第2 册unit1课文原文和译文
- 病理科各项制度汇编样本
- PFMEA-冲压过程模板
- 高中体育足球教学教案 全册
- 计算机视觉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质量管理手册》
- 第五章-公众责任保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