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效课堂+备课精研】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

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壹社会经济

明朝中期常熟一带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农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思考:“良田”除了可以种植水稻等传统的粮食作物,还可以种什么?1、农业的发展阅读课本83页的材料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新品种是从哪里来的呢?材料一: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

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清】陆耀《甘薯录》

材料二:番薯在清代不断得到推广,贫瘠的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1、农业的发展①丰富了农产品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④粮食产量的提升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⑤为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ongsu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2、手工业的发展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工资阅读84页“历史纵横”★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者劳动者身份劳动时间劳动场所劳动规模产品组织者“织工”自由晨起晚息工场(染坊)数千人/百数人丝织品“机户”2、手工业的发展背景:(1)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在长期贸易过程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2)白银很快取代不易携带又易磨损的铜币等,同时它本身又是贵金属货币,有一定价值,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影响:白银的流通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3、高度繁荣的商业之流通货币◎晋商遗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商人群体的出现)3、高度繁荣的商业之商人3、高度繁荣的商业之工商业市镇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①新作物输入;②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③经济作物品种多、种植广;④多种经营兴盛;【手工业】新的生产方式——开设工厂、使用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①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

②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③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④工商业市镇兴起;

中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时间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教学设计丛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富商为什么投资田产?会产生什么影响?①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②政治:专制统治日益僵化③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原因:影响: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贰思想领域一、背景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急剧动荡。③思想: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代表①陆王心学的形成②李贽的离经叛道③明末清初三大家

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陆王心学的形成----王守仁“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观点:致良知可以达圣贤影响: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宇宙观:心就是理。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就是心,良知就是天理。

良知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善行和认识本能,具体包括仁义礼智等,良知即是非之心。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方法论:致良知则得天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方法论:知行合一即可致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李贽的“离经叛道”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观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影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下)矣。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社会责任,提倡工商皆本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批判高度集权,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如何评价此时思想领域的变化?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①新思想的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②官方思想: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意义:①反映时代的要求,有利于人性解放。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局限:实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叁小说戏曲一、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普及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①明清时期的小说看重描述了商人、工匠等原来受歧视人物,这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表现,也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世俗化倾向。②明清时期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传统的轻商观念逐渐淡化有关,这种风气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③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直藏着重重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渐加深,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便借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小人物来批判现实的黑暗。二、成就时间作者著作地位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

罗贯中明中期吴承恩清中期吴敬梓曹雪芹

戏曲明汤显祖清孔尚任明清道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牡丹亭》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桃花扇》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的营销法宝。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中的插图“桃园结义”三、实质──人性解放的诉求

晚明以来,一方面是充斥于正史、方志中无数贞节烈女的事迹,另一方面,却涌现了大量以情欲为主题的市井小说┅┅这正反应了晚明┅┅,人性觉醒,世风为之一巨变。

——葛剑雄

(清朝)中国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拥有的历史观与伦理观,另一套是民间建构的历史观与伦理观。

——许倬云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西厢记》),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的背离肆科技时期人物贡献地位(意义)明朝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永乐朝清朝康熙朝乾隆朝《本草纲目》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天工开物》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一、成就及特征1)成就2)特征①多为总结性著作②集中于实用科技③西方的科技传播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徐弘祖和《徐霞客游记》总结性科技著作出现大型典籍的编纂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该图也是第一幅描绘西藏的地图。西学东渐:西方科技知识传播徐光启与利玛窦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介绍西方工业技术的徐光启、王征诸人,都是儒生士大夫,平日与一般工匠并无直接的接触,以致外来的新知未能传递于实际从事生产的产业界。简言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与生产事业脱节...——《万古江河》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被一些保守的士大夫斥为“邪说惑众”,攻击说“直欺以其目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①本土科技: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②外来科技:对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局限:成就总结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