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20年萧条_第1页
日本经济20年萧条_第2页
日本经济20年萧条_第3页
日本经济20年萧条_第4页
日本经济20年萧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导致日本经济经历长达13年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汇率升值本身,而是汇率升值过程中的经济货币政策失当、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以及传统经济体制对低效部门的过度保护

—姜跃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下,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日经225指数从1985年年底的

13083点一路上扬,到1989年年末升至历史最高位38957点。1987年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也不断上涨。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1990年,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

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

货币政策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中的作用

在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和破灭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产生了不小作用.

一是1986年至1989年5月,持续超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泡沫经济。由于“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了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避免经济过热和产生通货膨胀,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提高利率。1987年

10月19日,美国出现“纽约股灾”,在国际市场引起了恐慌。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此时提高利率,会影响资金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造成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会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从而引起经济衰退,故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2.5%的贴现率不变。后来证明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资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急剧膨胀.

二是突然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经济长期萧条.为了阻止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以及可能的通货膨胀,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自1989年5

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将其从2.5%升至6%,并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房地产贷款,到1991年,日本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房产业的贷款。尽管这一政策变化解决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但是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后果是灾难性的。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经225

指数从接近39000点一路下跌。直到2000年年底,当欧美及新兴市场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日经225指数却下挫收至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日经225指数更是跌至7607点。几乎同时,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当年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13年的萧条中,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其他因素

除了货币政策和日元升值因素以外,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经济体制制约。

政府经济政策失误扼杀了阶段性景气复苏。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政府不能准确地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造成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迷状态。首先,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政府急于刺激内需共追加补充预算11次,金额达130兆日元.按照凯恩斯学说,当经济收缩时,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支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迅速上升。但日本政府在没有找到真正

“病根"的情况下,套用西方经济调控的传统方法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给日本财政累积了巨额赤字。其次,轻视了资产缩水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破灭初期,政府将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视为经济周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拿出应有的经济对策,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恶性膨胀。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经济仍然不见回升的情况下,政府仍然认为泡沫经济崩溃的负面影响在1993年基本结束,造成当时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1996年,由于阪神地震带来的内需扩大,景气状况明显有所回升。但当时执政的桥本政权没有能够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刺激景气继续扩大,而是在处理好景气回升与改革的关系时出现严重失误,将3%的消费税提高到5%,这无异给来之不易的民间需求泼上了一盆冷水。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第四,1998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跌并存的状况,但日本政府否认日本已经出现通货紧缩,迟迟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日本从2000年9月起物价全面下跌,其他各项景气指数也纷纷下滑,通货紧缩逐渐成为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日本没能搭上“新经济快车”。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日本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高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丧失了持续增长的机遇。究其原因,一是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后续拉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量引进技术发展本国制造业并因此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发展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重视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现实应用,但忽视基础研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效应,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这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恰好相反。美国是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发放在首位,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远远超过日本,从而为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奇迹”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日本金融手段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发展。战后日本一直实行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政策,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要的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及时筹到开展事业所需的资金。尽管80年代末期日本也意识到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开始由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为主的方向过渡。但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在日本影响深重,个人投资家对金融市场的恐惧很难在短期解决,加上保护投资者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日本金融市场的转变步伐缓慢.三是日本保守的流通体制和行业的高度垄断经营,导致流通领域的,中间商层次过多,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成本,也加大了新产品的推广难度。特别是少数垄断性企业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执政党对其提供的利益保护,人为地提高行业进入成本,抑制正当竞争,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运用。这是日本新兴行业发展迟缓的制度性根源。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及美国新经济的大发展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技术模式对经济起飞中的国家是行之有效的,而在后工业化时期这一模式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传统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曾作为“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在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没有及时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调整经济体制和结构,仍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权限过大,具体表现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效部门进行政策性保护,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原则,导致企业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不断下降。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间互相持股等制度。终身雇佣制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人才流动;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弊端是全体员工无论贡献大小均按工龄加薪,其结果是员工丧失开拓创新精神;企业间相互持股虽然有效地阻止了外资收购日本企业,但却使日本的市场经济扭曲成大财阀垄断的畸形市场经济。在金融领域,资金融通受制于政府,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金融系统,然后再按政府的意志支持特定产业。结果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金融机构完全处在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下,形成日本银行特有的

“保护船制度”,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状况严重,最终导致银行坏账日益严重.

几点启示与思考

本币升值对本国经济也有积极的一面.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急剧攀升,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整整升值了一倍。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股票市场成为海外资金的逐利的热门场所.到1989年年底,日经

225指数创下了38957点的历史新高,四年间上涨近2倍.从日本的情况看,不能完全否定本币升值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诚然,“广场协议”对日本出口产业带了来严重打击,但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效应也使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戴上金融帝国、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投资国、最大的债权国等种种标志经济大国的桂冠。实际上,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不仅仅取决于币值本身的走势.根据我们对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本币升值的考察,基本结论是,本币升值过程也是资产价格上升、居民财富增加、经济力强大的过程.日本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汇率升值本身,而是汇率升值过程中经济和货币政策失当导致的资产泡沫及其破裂。

流动性过剩是压力也是机遇。流动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对经济影响的另外一面。尤其是对资本意识不足的中国来说,在国民中树立资本意识、投资意识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此外,流动性过剩也为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迅速壮大提供了良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一直沿袭“投资创造财富”的路子,而流动性过剩则可以使得中国能够效法西方国家,走上“财富创造财富”的道路。对银行系统而言,过剩的流动性需要大量的投资渠道和融资产品来吸收,从而促使银行从单一依靠贷款获取利差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寻求贷款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相匹配的模式,推动业务向多元化结构发展.此外,流动性过剩也是促使居民调整资产结构的机会.居民的资产结构调整一旦启动,势必为多种金融产品加快上市、优质企业上市、企业债发行、保险市场发展提供绝佳时机。

采取综合对策,避免出现日本式的经济萧条。历史上爆发在1929年的大危机、

1989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其共同特点都是通过一次痛苦的危机未把过剩的流动性消灭掉.其实,日本当时都有机会来避免那场危机的。面对“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急速升值,日本货币当局担心外资套利,因而把利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结果,不但没有阻止套利资金的进入,反而导致了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如果当初能及时提高利率,收缩流动性,加大投资和投机的成本,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资产泡沫,经济危机就可以避免。后来日本经济长达十多年的持续低迷则是综合经济政策乏力或错误所致。当前中国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经济长期繁荣、前景乐观和资产价格重估。但日本股市泡沫破灭的直接原因除货币政策急剧变化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使得日本出口受阻。而目前中国资本项目下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人民币升值仍然处于稳步有序状态,不可能因短时过大升值而导致出口萎缩。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已经基本上走完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泡沫的集中涌现和急剧破灭,而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依然巨大,这一点决定了中国经济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反思日本的教训,综合运用货币、财政两大杠杆确保经济总体稳定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走向的关键.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使体制和政策联动,多种政策合理搭配、协调运用,不仅重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且同样重视国内经济平衡。

关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首先要摒弃“出口至上主义",积极扩大内需,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日本的经验表明,当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到尽头时,就会发生经济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对外部的依存度已经很高,受到的外贸歧视也大大超过当年的日本,无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从中外经贸关系发展看,尽早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内需比率已经刻不容缓。实际上,国内市场巨大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特点,开辟国内市场是保障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拉动内需,就需要更加重视与改善民生紧密相关的保险、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市场的培育,促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次要改变增长方式。根据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和适度发展的战略思路,从根本上转变“生产越多越好”的观念。将政策重点转向支持工业调整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耗能、少污染甚者无污染的产业,支持工业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联合和合作。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愈演愈烈并助长了流动性过剩。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已成为输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发源地。美国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其经常项目赤字不断膨胀,全球美元泛滥。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实行了超低的长期利率政策,也导致其过剩流动性流向海外。与发达国家输出流动性过剩相对应的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输入流动性.鉴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地是美国和日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源头抓起,加强与美国对话,敦促美国适当削减“双赤字”.各国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如果美国贸易逆差减少过快则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收缩。如果日本继续加息也有可能会使长期形成的流动性过剩资金路线发生逆转,这些都将增大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鉴于发达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与美国、日本等大国的对话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金融组织,应加强对全球资金流动的监测,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提出预警。—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发展研究部主任

[顶楼]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百度空间人人网开心网天涯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咖啡卡收藏3推荐2加油券0/0

获取积分相关股票:关联标签:日本

萧条

咖啡卡【·原创:初月曳轻云

2009-07—0110:47只看该作者(-1)

当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在1989年最后一天破灭时,它标志着日本“增长奇迹"及其20多年海外商业快速扩张的终结,转而陷入一轮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时期,这是自二战以来日本遭遇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萧条.

一、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1989年是泡沫经济的极盛时期.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1988年日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国内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扩大内需”。为了减轻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也迫于美国政府要求日元升值、开放市场、扩大内需及实现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

(2)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有效需求”膨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增速名列发达国家榜首,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笼罩下,企业和消费者变得更为自信、乐观,投机变得更富激情、大胆,东京的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不止。

(3)“流动性过剩"为股市“火上浇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缓慢展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80年代中后期这一进程加快,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随着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务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隐患.ﻫ

二、日本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

1988—-1989年,公司投资急剧膨胀。伴随高股价,新股票发行的快速升值,当银行在不动产方面寻找资金投向时,股票发行便成为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反过来,公司利用它们持有的不动产进行间接的股市投机,从而形成了不动产与股市双重泡沫——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及日经225股价指数持续暴涨。

(1)股价持续猛烈暴涨。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

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年底ﻫ

日经225股价指数

较上年末上涨(%)ﻫ

1984ﻫ

11543ﻫ

1985ﻫ

13083ﻫ

13。34

1986

18821ﻫ

43。86

1987

21564ﻫ

14。57

1988

30159ﻫ

39.86

1989

38916ﻫ

29。03ﻫ

1990ﻫ

23849ﻫ

-63。18ﻫ

2000ﻫ

13785ﻫ

20030428ﻫ

7607ﻫ

近20年最低点

2006

17225ﻫ

(2)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两大根本“支柱".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时,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也严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购与海外投资热情.ﻫ

1990年,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ﻫ

三、泡沫经济对日本的沉重打击ﻫ

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1)银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ﻫ

(2)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当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而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2006年底,当大多数欧美及新兴股市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时,日经股市才终于缓过气来,便勉强收在了近五年来的新高点17225点,与历史最高点38916点相比,却相去甚远,大致相差约21700点.ﻫ

(3)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猛烈冲击。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ﻫ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而且就连这1.1%的增长也是日本政府累计1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136万亿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强获得的。由此可见,日本人要想再次见到80年代中后期平均5%的经济增长已是十分困难的了。[沙发]

淘股宝一周订阅:1、打造精品:打造精品2

2、病的不轻:明年有大机会

3、taoatao88:N+1个计划

more>>>咖啡卡【·原创:初月曳轻云

2009-07-0110:54只看该作者(-1)

日本是我们的镜子ﻫ

人种的沟壑无法跨越

白人本质上永远不会当你是朋友

真心帮助你ﻫ

斯拉夫人在他们心目中是黄白混血的奴隶后代ﻫ

这就是俄罗斯永远无法融入西方酒吧的本质原因[板凳]

咖啡卡【·原创:斗斗啊

2009-07—0111:00只看该作者(—1)

全文没有提到日本的农业政策[地板]

咖啡卡【·原创:初月曳轻云

2009-07—0111:33只看该作者(-1)

一、日本农业保护的历史及现状ﻫ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农业保护政策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一个衰退期。此时日本非农业的需求减少,农业劳动力停止外流。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日本政府注重开发应用近代科学的新技术。50、60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农业劳动力急剧外流,于是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实现规模经济,战前劳动生产率平均为1.21%,战后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年率11.12%的惊人高增长,可见其显著上升.ﻫ

二战以后,日本有选择的扩大农业生产:将重点放在如牛奶、肉类、蔬菜、水果等农业需求量趋于增加的农产品上;限制如水稻、大豆、油菜籽等需求量增加不大的农产品}对需求趋于减少,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农产品则促其减少或转产.

1961年日本颁布并实施了《农业基本法》,目的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工人与农民的收入差距。《农业基本法》规定扩大生产需求量增加的农产品,减少并转换需求量减少的农产品,合理化配置与外国农产品形成竞争的农产品,这种措施在生产政策上称为“选择性扩大”。同时,结合日本是资源稀缺国的状况,通过日一本先进的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国家的土地、水等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总值加速提高。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交易条件,使其在价格与流通上更稳定。日本长期以来是细碎化耕作模式,此时《农业基本法》的规定打破其长期以来的耕作模式,向集团化、经营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培养人才,使得结构政策发生改变。此外,在科教文卫方面,《农业基本法》也进行了积极参与,用法律手段整顿农村的交通、卫生、文化等方面,并且以国家强有力的预算作后盾.ﻫ

在《农业基本法》颁布以后,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各种具体法律,从1961年到1968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加工原料乳生产者补助金等暂行法、蔬菜生产出厂安定法、山村振兴法和都市计划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涉及到日本的很多方面,包括:家畜产品价格稳定;蔬菜价格变动而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失;改善村容环境;防止从农村流出的大量劳动力向城市无秩序扩张等等。

1961年《农业基本法》制定时,制造业劳动者家庭费用高于农户的人均家庭费用,农户家庭只占制造者的76%,但从60年代到70年代过程中的十几年,农家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很多农户家庭户均收入甚至高于制造业劳动者家庭,1973年农户家庭收入达到制造业劳动者家庭的103%。ﻫ

(二)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ﻫ

《农业协议》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成就之一。1993年12月,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农业协议》。1994年末通过了《新粮食法》,日本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农业基本法》被替换。日本政府的如下调整:在《农业协定》框架下,日本承诺从1994年开始至2000年六年中日本将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降为12%。在WTO的农业补贴、“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运用方面,由于这些政策都可以免于减让承诺,日本将过去补贴生产的费用放在了WTO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如农业基础设施;对于进口产品加价并且提高国内批发价,运用“黄箱”政策来保护农业,发展国内农业生产。ﻫ

伴随着《新粮食法》的实行,并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农业协定》的束缚,日本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1999年的《大米流通法》、同年7月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2001年“农业经营政策大纲”等等,并且日本政府在2000年提出下一轮WTO农业谈判方案。2001年,日本提出要扶植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国内农产品竞争力,改善农产品销售与流通环节。ﻫ

二、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ﻫ

第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实行价格支持,如日本政府根据1961年《农业基本法》制定了农产品价格政策,引入“生产费补偿和平衡工农收入”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对某些农产品提供价格补贴。最突出的是对大米实行“双重价格",高价收购,低价销售。乌拉圭回合谈判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转折点。由于受《农业协议》的限制,日本在农业补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黄箱”政策进行了削减,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出口补贴等,但“绿箱"政策在扩大,如《农业基本法》中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科、教、文、卫的支持以及农村环境的保护等,这样一些“黄箱”政策通过方式变化就纳入“绿箱”政策的范围。ﻫ

第二,从农业保护实施的政策法律来看,日本在一个法律出台的同时,伴随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如在《农业基本法》颁布以后,先后出台了“蔬菜出厂安定法”、“山村振兴法”、“都市计划法"等法律法规。ﻫ

第三,在关税、出口补贴、关税配额等方面,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国,主要对农产品实施进口,于是日本实施高关税、低补贴甚至对出口不补贴的政策措施,从关税水平与关税超过100%的产品种类上分析,日本的关税高达58%,进口关税超过100%的农产品多达142种,远远高于美国和欧盟。ﻫ

第四,在补贴是否与生产与价格挂钩方面,日本的政策与他们各自补贴内容相脱钩,具有一定了灵活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ﻫ

=====斗兄将就看[第5楼]

咖啡卡【·原创:初月曳轻云

2009-07-0122:53只看该作者(-1)

日本这个民族。在炒股和炒房方面远不如俺们投入和疯狂ﻫ

他们的利益集团,也不如我们来的赤裸

但就是这样,也积累了巨大的泡沫ﻫ

其泡沫形成的过程。值得我们深究ﻫ

一个民族没有长远正确的战略ﻫ

纵使万般聪慧和努力

注定是一个二流的民族

希望我们不是

赞美伟大的D[第6楼]

咖啡卡【·原创:初月曳轻云

2009-07-0122:56只看该作者(-1)

我们国家现在急迫的在完全老龄化以前进入统治国家集团ﻫ

因为一旦老龄化,我们将丧失大部分优势ﻫ

2020将是大跃进的终点[第7楼]

咖啡卡【·原创:天天向上A

2009—0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