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db/t 22-2020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震仪》相比于《db/t 22-2007》版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与效率。主要变更包括:
-
技术指标提升:新标准对地震仪的灵敏度、动态范围、频率响应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提高地震信号的检测能力和数据质量。
-
数字化与网络化增强:鉴于近年来地震监测系统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20版标准加强了对地震仪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数据传输速率及网络接口兼容性的规范,确保仪器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地震观测网络。
-
抗震与环境适应性:针对地震仪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新标准增加了对设备抗震性能、温度湿度适应范围以及防尘防水等级的具体要求,提高了仪器的野外作业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
能源效率与远程管理:考虑到能源节约和运维便利性,2020版标准对地震仪的能耗控制、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支持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功能提出了新的指导原则。
-
数据格式与标准化:为了促进数据共享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新标准对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元数据标准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进行了明确规定,增强了数据互操作性。
-
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标准还加入了关于数据加密传输、用户访问权限控制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地震监测数据的安全和用户隐私。
-
测试与验收流程:对地震仪的出厂检验、现场安装测试及定期校验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确保每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能达到规定的性能标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20-09-21 颁布
- 2021-01-01 实施
文档简介
ICS9112025
CCSP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22—2020
代替DB/T22—2007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仪
Technicalrequirementsofinstrumentsinnetworkforearthquakemonitoring—
Seismograph
2020-09-21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国地震局发布
DB/T22—2020
目次
前言
…………………………Ⅴ
引言
…………………………Ⅶ
范围
1………………………1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3.1…………………………1
缩略语
3.2………………3
地震计
4……………………4
技术参数及其指标
4.1…………………4
信号输出参数
4.2………………………7
传递函数
4.3……………7
校准装置
4.4……………7
摆锤零位信号
4.5………………………7
控制功能
4.6……………7
安装标识与基准
4.7……………………8
供电
4.8…………………8
地震计接口
4.9…………………………8
机壳防护要求
4.10………………………8
温度与湿度范围
4.11……………………8
数据采集器
5………………8
采集通道配置基本要求
5.1……………8
采集通道技术参数及其指标
5.2………………………8
辅助采集通道技术指标
5.3……………9
低速采集通道技术指标
5.4……………10
格值
5.5…………………10
校准测试信号源
5.6……………………10
时钟及授时
5.7…………………………11
网络接入
5.8……………11
实时数据传输
5.9………………………11
事件触发功能
5.10……………………11
数据记录
5.11…………………………11
文件传输
5.12…………………………12
管理功能
5.13…………………………12
供电
5.14………………12
接口及连接器
5.15……………………12
机壳防护要求
5.16……………………12
温度与湿度范围
5.17…………………12
Ⅰ
DB/T22—2020
集成化数字地震仪
6………………………13
主要技术指标
6.1………………………13
传递函数
6.2……………13
数据记录
6.3……………13
数据输出
6.4……………13
校准测试功能
6.5………………………13
管理功能
6.6……………13
供电
6.7…………………13
接口及连接器
6.8………………………13
机壳防护要求
6.9………………………14
温度与湿度范围
6.10…………………14
钻孔地震仪
7………………14
基本技术要求
7.1………………………14
倾斜调整
7.2……………14
密封筒
7.3………………14
引出线
7.4………………14
井口装置
7.5……………14
供电
7.6…………………15
安装方式与附件
7.7……………………15
地理方位校正
7.8………………………15
温度范围
7.9……………15
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8………………………15
地震计
8.1………………15
数据采集器测试
8.2……………………17
集成化数字地震仪
8.3…………………23
钻孔地震仪
8.4…………………………24
电磁兼容及环境适应性试验
9……………25
电磁兼容性试验
9.1……………………25
环境适应性试验
9.2……………………25
附录规范性振动台测试方法
A()………………………26
低频振动台测试系统技术要求
A.1…………………26
测试环境
A.2…………………………26
测试项目及参数
A.3…………………26
测试操作及数据处理要求
A.4………………………27
正弦波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A.5………………………27
灵敏度测试
A.6………………………28
横向灵敏度测试
A.7…………………28
幅频特性测试
A.8……………………28
线性度测试
A.9………………………29
满量程测试
A.10………………………29
附录规范性校准线圈激励测试方法
B()………………30
Ⅱ
DB/T22—2020
测试设备和环境
B.1……………………30
正弦信号测试
B.2………………………30
阶跃信号测试
B.3………………………31
超宽频带地震仪长周期通道灵敏度测试
B.4…………32
附录规范性失真度计算方法
C()………………………33
基于的总谐波失真度计算方法
C.1FFT……………33
基于正弦函数拟合的失真度计算方法
C.2……………33
窗函数
C.3………………33
附录规范性地震仪阶跃响应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D()…………………34
地震仪传递函数及阶跃信号响应
D.1…………………34
拟合公式
D.2……………34
拟合结果
D.3……………34
附录规范性地震计噪声测试及计算方法
E()…………35
测试场地及环境
E.1……………………35
参考地震仪
E.2…………………………35
设备安装与调试
E.3……………………35
数据记录
E.4……………36
数据处理
E.5……………36
测试结果
E.6……………36
噪声功率谱计算方法
E.7………………36
使用两台地震仪同步记录数据计算地震仪噪声的方法
E.8…………37
使用台地震仪同步记录数据计算地震仪噪声的方法
E.93…………37
附录规范性基于采集数据的时钟偏差分析方法
F()…………………39
数据内插
F.1……………39
钟差计算
F.2……………40
两个同步观测数据段之间的相对钟差计算
F.3………40
参考文献
……………………41
Ⅲ
DB/T22—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GB/T1.1—2020《1:》
起草
。
本文件是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如下
《》。: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常用技术参数表述与测试方法
———(DB/T21—2007)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仪
———(DB/T22—2020)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重力仪
———(DB/T23—2007)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第部分直流地电阻率仪
———1:(DB/T29.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电观测仪第部分地电场仪
———2:(DB/T29.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磁观测仪第部分磁通门磁力仪
———1:(DB/T30.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磁观测仪第部分质子矢量磁力仪
———2:(DB/T30.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部分倾斜仪
———1:(DB/T31.1—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部分应变仪
———2:(DB/T31.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部分压力式水位仪
———1:(DB/T32.1—
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部分测温仪
———2:(DB/T32.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下流体观测仪第部分闪烁测氡仪
———3:(DB/T32.3—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烈度仪
———(DB/T59—2015)
……
本文件代替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仪与相比主
DB/T22—2007《》,DB/T22—2007,
要变化如下
:
增加了超宽频带地震计集成化数字地震仪和钻孔地震仪的技术要求
———、;
增加了数据采集器辅助采集通道技术要求和低速采集通道技术要求
———;
删除了地震仪整机功能要求
———;
按照设备对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类
———;
增加了钻孔地震仪测试内容
———;
增加了电磁兼容性试验内容
———;
删除了地球噪声模型
———;
增加了振动台测试方法
———;
增加了校准线圈激励测试方法
———;
增加了失真度计算方法
———;
增加了地震仪阶跃响应信号数据处理方法
———;
增加了基于台地震计同址观测的地震计噪声计算方法
———3;
增加了基于采集数据的时钟偏差分析方法
———。
本文件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
Ⅴ
DB/T22—2020
本文件由地震监测预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
:、、、
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兵朱小毅王洪体袁松湧马洁美谢剑波李文一
:、、、、、、。
重要提示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建议发送至cbfbw@163.com并抄送
:,jy
biaozhun@或寄送至地震监测预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
g,(:
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邮政编码100045并注明联系方式
,::),。
Ⅵ
DB/T22—2020
引言
地震仪的观测量可以是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目前以观测微震及远震等为主要目标的地震仪基本
、。,
上采用地面振动速度作为观测量因此本文件仅包含观测地面振动速度的地震仪的相关内容不是以地
,,
面振动速度作为观测量的振动观测仪器不适用本文件
。
地震仪一般包括地震计和数据采集器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也有很多地震仪产品将地震计和数据
,
采集器集成在一起其小型化低功耗的特点更加适用于流动观测台阵观测等领域地震仪的频率特
,、,、。
性主要取决于地震计基于观测频带定义的地震仪术语中的修饰词也适用于地震计在本文件中未加以
,,
明确区分类似的情况还有钻孔地震仪和钻孔地震计针对不同细分应用领域的地震仪其结构形式
。。,、
主要技术参数灵敏度观测频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件在地震计灵敏度和观测频带方面允许使
(、)。
用其他标称值来适应技术参数的合理变化同时也鼓励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为目标将地震计和数据采
,,
集器进行固定搭配或集成化并采用数字校准的方式来减小误差这种情况下宜以地震计和数据采集
,。,
器固定组合的整体技术指标作为评判系统性能的依据
。
Ⅶ
DB/T22—2020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震仪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仪进网的技术指标功能要求测试方法及环境适用性
、、。
本文件适用于地震仪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引进和质量监督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2024版人力资源服务战略框架协议
- 2024年艺术品买卖合同:真品性与价值评估
- 2024年预制件加工与装配式建筑构件物流配送合同3篇
- 《子女抚养权与财产分割合同》版B版
- 2 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2024渣土外运过程中环境保护合同
- 2024年网络安全与风险管理协议
- 专用烧烤制品买卖协议(2024版)版A版
- 培训咨询服务协议书(2篇)
- 2024年航天器研发与发射合同
-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实施方案(pdf版)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挪用公款还款协议书范本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GF—2017—0201
- 法道(FADAL)机床设备维修知识讲座
- 职校生个人简历自荐信范文模板
- 双电源STS静态换转开关输入配电系统解决方案
- 中建CI报价单
- 汽车吊吊装计算
- 河南省集中供热定价成本监审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