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提倡新学启迪思想2.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3.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说:“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A.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推动了我国开始工业近代化探索C.标志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D.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
)A.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思想启蒙作用明显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儒家思想地位动摇6.1899年,清政府认为“拳民忠贞,神术可用”,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1900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清廷态度的变化(
)A.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B.取决于义和团斗争目标的变化C.体现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目的 D.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7.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8.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
)A.顺应时代潮流 B.主张变法图强 C.反对资本主义 D.挽救民族危亡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使各国“变其政策,不倡瓜分而提议保全支那之领土,开放支那之门户”。据此可知,孙中山肯定义和团(
)A.保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C.重挫了日本对台湾的占领企图 D.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10.容闳在与学生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
)A.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B.反映了民主革命的高涨C.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11.晚清政论家汪康年曾说:“东南督抚,半皆老成,洞烛奸伪,相约共不遵奉,复与各国互订保护条约,于是东南十数行省,得以暂获安全,则一、二疆臣之力也。”这一观点(
)A.抨击了“公车上书” B.批判了“国中之国”C.赞扬了“明定国是” D.肯定了“东南互保”12.《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及至中秋前后,生意渐有起色,市面亦有转机。”这一场景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南方各省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A.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清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C.清朝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策略14.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16.1912年日本利用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将“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驻屯军”,并将驻屯军数量扩大到数千人。材料中的“清国驻屯军”应建立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17.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
)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当清王朝统治正当性未曾动摇时,“革命”一词很少提及;但1901年以后,“革命”一词被激活,代表彻底变革和用暴力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女界革命”等词在激进知识人群中传播,几乎开始扫荡一切观念领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C.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起19.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推动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20.针对中国革命,梁启超认为“然则中国之能救与否,惟视人民之能为要求、肯为要求与否以为断。夫彼毫无政治智识、毫无政治能力者,不知要求为何物,不知当要求者为何事,固无冀焉矣”。在此,他强调(
)A.推行暴力革命 B.实施民主共和 C.提升国民素养 D.建立君主立宪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是发轫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是大力提升阶段;辛亥革命时期是进一步高涨并结出宝贵果实阶段。探索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内涵及其发展的阶段特点,不仅将推进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化近代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摘编自陈其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觉醒》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领土和主权的丧失,直接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恢复丧失领土和维持固有疆域的领土战略。在此过程中,国家疆界的确定成为民族国家形塑的重要一环。由此观之,地理因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既深且远。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人物,纵观其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和关于异国他族知识的增长。——摘编自朱晶《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觉醒的“发轫阶段”和“大力提升阶段”。(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觉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66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66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人主张学习西方,或反思传统文明,目的都是提倡新学,解放国人思想,启发民智,救亡图存,D项正确;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冯桂芬与张之洞都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而他们的书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维新变法也的指导思想也和他们的书籍主张契合,说明改革派内部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共识,B项正确;当时维新改革是主要思潮,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康梁思想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维新力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但维新思想的宣传启蒙了近代中国人,D项正确;辛亥革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开始工业近代化探索,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D项正确;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排除ABC项。故选D项。5.B【详解】由“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分析可知,解答须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维新变法失败了,但从思想上看,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思想得以传播,为近代思想起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不是维新变法的成功之处,排除AC项;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材料“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非痛加铲除不可”等信息反映了清廷对义和团运动从招抚到铲除的态度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清廷企图利用义和团抵制帝国主义,以维护其统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为讨好列强而镇压义和团,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C项正确;义和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非清廷态度的转变,排除A项;清廷态度的变化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统治,而非取决于义和团斗争目标的变化,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的苛捐杂税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民众多次反抗,C项正确;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民变说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排除B项;全国发生的多起民变并不是“同盟会”领导的,这是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著,对推动戊戌变法有很大影响;义和团是指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D项正确;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具有盲目的排外性,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排除A项;义和团没有主张变法图强,排除B项;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据材料“孙中山认为义和团使各国‘变其政策,不倡瓜分而提议保全支那之领土,开放支那之门户’”可知,材料反映孙中山认为义和团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义和团“保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内容,而且“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台湾,而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7年的山东,1899年遍及京津地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肯定,但与“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看出容闳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是中国能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根本,可见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项正确;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非是反映了民主革命的高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落后性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D【详解】材料中的“东南督抚……与各国互订保护条约……暂获安全,则一、二疆臣之力也”,表明该政论家是褒扬、肯定“东南户保”事件,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公车上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国中之国”指的是《辛丑条约》规定的“使馆界”等,排除B项;材料事件与“明定国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孰意六七月间,生意之坏意有不堪收拾之势。盖因北方乱信传来,人心浮动”,再结合“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开放了苏州为通商口岸,推断至少应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而“北方乱信传来”,可知是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所以这一场景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苏州还未成为通商口岸,排除A、B、C项。故选D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都抚与列强达到协议,拒不执行中央对列强八国宣战的诏令,说明清朝的地方统治基础严重动摇,C项正确;清中央政府权力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A项;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14省脱离清政府独立,排除B项;列强放弃在瓜分中国计划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后,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这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对日本施压,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对应关系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6.D【详解】《辛丑条约》中规定: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才出现了“清国驻屯军”,D项正确;A、B、C三项涉及的条约中,列强并没有驻兵权,排除。故选D项。17.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外国军队驻扎了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清朝首都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没有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排除B项;单从材料中外国军队驻扎地区分析,无法得出清廷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抢占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根据材料问题是回答“主要”原因,从材料“1901年以后,‘革命’一词被激活”、“在激进知识人群中传播,几乎开始扫荡一切观念领域。”及所学,可知1901年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了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民族危机,因此会出现许多领域内的革命。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产生革命观念的表面原因,排除A项;1898年维新变法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894年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起,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D【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可知,通过书院的藏书领域的不断的拓展,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了对中国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D项正确;维新变法是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开始,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惟视人民之能为要求,肯为要求与否以为断”,“毫无政治智识,毫无政治能力者,不知要求为何物,不知当要求者为何事,因无冀焉”可知,梁启超强调政治革命的成败与国民素养关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革命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未涉及暴力革命,排除A项;梁启超是微信派的代表,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未涉及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梁启超对政治体制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21.(1)战争及影响:《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等。【详解】(1)战争及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趋势:根据“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概括得出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根据“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得出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评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从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其积极意义;根据“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等。22.(1)“发轫阶段”: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组织编撰了《四洲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是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专著,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们,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证券交易流程》课件
- 《企业战略管理》课件
- 新生引航共筑未来
- 学校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 2023年-2024年新员工入职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突破训练)
- 大学毕业晚会策划书合集15篇
- 2023年-2024年新入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下载答案可打印
- 2024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原创题)
- 保护环境的建议书(合集15篇)
- 驾驶员劳务派遣投标方案
- 高三一本“临界生”动员会课件
- 家长会课件:四年级家长会语文老师课件
- 神经生物学复习知识点
- YY 0306-2023热辐射类治疗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建筑工程典型安全质量事故案例分析及事故防治概要(大量案例)
- 吉林大学模板(经典)课件
- 国开创业基础期末笔试复习(含答案)
- 2023年军事理论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国开电大2022年春季期末考试《园产品贮藏技术》试题(试卷代号271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