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 作文题深度解析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 作文题深度解析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 作文题深度解析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 作文题深度解析_第4页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 作文题深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精准与模糊作文题深度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处,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从题目看,作文从“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处”的导引出发,或写“精准”的妙处,或写“模糊”的妙处,都可以写出不错的作文来。但从“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处,又兼济并存”完整的导引考虑,才可以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也就是说,把“精准”和“模糊”的辩证关系写出来,体现它们“兼济并存”的价值,就容易写出避免千篇一律的作文。

材料写的是德国人和中国人做菜的不同:一讲究精准,一讲究模糊。这种差异,自然折射了不同文化的差异。这里也有一个对两种方法的不同结果的认识和理解:精准做菜不一定适口,模糊做出来的菜也不一定难吃——我们吃德国人精准做出来的菜的感觉,恐怕就像德国人喝北京的豆汁或吃绍兴的臭豆腐的感觉一样。

文化不同,对做菜的精准和模糊,包括对精准的程度和模糊的随意,都有不一样的认同。这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优与劣,它们只是以“材料”的方式出现在作文题目里,学生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认识精准和模糊,特别是它们的关系。

对象不同,精准和模糊各尽其妙。

世有万物,事物不同,在对其的评价尺度和方法上,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精准更适用于科学领域,科学是没有办法不讲究精准的。中国先贤早就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世界观,一方面印证中国人并非不讲究精准,一方面强调君子应该时刻约束自己(《易》: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易》最早把“精准”的要求用于君子修身,今天,中国的方方面面也在强调和追求“精准”,特别是科技领域。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精准的要求。不同领域的精益求精的标准,更是“精准”的领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完美,完美源于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但是,我们换一个对象,比如文学,有时过于精准的表达,是有损于文学的想象之美的,也狭隘着读者的想象空间。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施粉则太白。模糊语言,让读者产生了最适合自己的联想。曹雪琴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非蹙”是怎样的“蹙”?“似喜非喜”是怎样的“喜”?不知道,不清楚,也无须知道,无须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是真的美。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让读者对林黛玉的特别的美更有想象的空间。即使曹雪琴懂得0.618的黄金分割线,用精准的黄金比例,也是描写不出林黛玉的美的。

所以,从不同使用对象的角度,阐述精准和模糊的“兼济并存”,是可以写出作文的思辨味道的。“对象不同,精准和模糊各尽其妙”,完全可以做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精准和模糊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来精准的标准,现在也许变成了模糊;原来模糊的认识现在可能需要精准了。

比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进入微观的世界。而中国在量子应用上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们拥有一定程度上的世界领先优势,特别是在量子通信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正在进入微观甚至极度微观的时代,相反,人类即便计算能力已有高速的发展,但也仍然有对世界认识的模糊性的需要。比如,埃米与光年,它们都是长度单位,但在具体的应用上,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的埃米,能够实现原子级的精准度量,但如果用光年测量星球间的距离,就没有必要精准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了——这也是科学上模糊的需要。

所以,精准与模糊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它们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面性上,缺一不可。也可以说,精准与模糊,如同矛盾的双方,推动着世界不断变化、发展。这就是从哲学的意义思考精准与模糊的关系了。

如果再深入一点儿,是不是也存在精准是模糊中的精准、模糊是精准中的模糊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关系?

由对世界的认识转移到对人自身的认识,也可以从精准和模糊的角度思考。

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是需要更注重过程性的模糊性评价,还是终结性的精准性评价?是定量式的精准性评价好,还是定性式的模糊性评价好?这也是我们应该联想到,也应该写得出的由材料引发的思考点。

新一轮高考在录取方式上的改革,有一个突破点,应是综合评价录取,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大范围推广,但假以时日,随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种不“唯分数”的录取方式,终会走进人们的升学视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人的做人智慧在今天也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两句话虽说不能完全与“精准”挂钩,但也道出了人如果太精明,势必没有可以结交的朋友的道理。这是从精明与否谈交友之道的。今天,我们做人,也需要在一些事情上模糊一点儿,比如,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重“舍”而轻“得”。但有时,我们也特别需要“精准”地要求自己,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求精求准。

高考,无非就是考查我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对发展的认识与评价。既涉及到认识与评价的问题,也就离不开评价的标准问题,是精准还是模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借着高二的这道作文题目的粗浅剖析,意在引导大家如何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建立关系,永远是作文时对关键概念的深度理解的具体表现,也是作文体现深度的需要。【逐句解析】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德国人常以严谨著称,力求精准。材料中给定的情境是做日常菜,德国人以实验的方式做菜优势非常明显,好处是不至于翻车,只有严格按照配方来,总能达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平。菜谱已经由前人给你写好,过程的辛辣已有“小白鼠”替你煎熬。你只需要如履平地、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就可以了。铁定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这个过程是可复制的。以之类比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总期待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于是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听他人分享的心得,这些无疑都是有用的甘霖雨露。但是也让人有些许误解,好像只要按照别人的“药方”来,我们也能取得大差不差的一个成就,于是在“山寨”的成功后面沾沾自喜,不再探索。所以精准复刻的关键在于之后呢?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中国人讲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能大家都有听过“轮扁斫轮”故事。轮扁认为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自己心中,“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能说出来的都是糟粕了,所以中国人在追求高境界的时候,总是神秘诡谲,强调更多的在于个人顿悟。再回材料,中国人做菜常凭个人感觉,因为过程不够精准,没有量化,所以结果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上一次做出来的味道,下一次就复制不出来了,师傅做出来的味道,徒弟不能立马就掌握,结果就像是正余弦函数图像那般不稳定。但毋庸置疑,其好处在于独一无二,就算是同样的方子,每个人做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人的个性能够充分被彰显出来,创新的意识也会随之而闪耀。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精准”和“模糊”都很好,两个都要,这时同学们往往陷入困境,都写不就是“骑墙派”了吗?我太难了!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精准”与“模糊”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一个。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都要”,“都要”不是大锅乱炖。而是给“要素”设定情境,在什么条件下“精准”,在什么条件下“模糊”。这不禁让我想到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精准复制,它们与原版相差无几,就像德国人做菜般精准复制。但是这些艺术品千篇一律,缺乏仪式感、丧失灵韵。而中国人做的菜,每一道都是立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每一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灵韵。在古典主义的时代,“模糊”的创作造就个性,也造就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精确”让更多人趋之若鹜,因为“模糊”对于个人的天赋要求是极高的,而“精确”可以让菜鸟分分钟成为成熟的操作工。对于天才,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去“模糊”地尝试,尝试成功后,再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如轮扁所说最精华的部分不能全然囊括,但总让菜鸟有所仰望。对于平庸之辈,精确地复刻天才外,也应该有更多自己的探索,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复制出来的一样的“优秀”,每个人都应以“模糊”的方式去参悟世界,以铸就自己不一样的“优秀”。范文示例精准模糊,各取所需配料配菜逐一过秤、力求精准的德国“实验”式做菜与配料配菜全凭感觉、用量模糊的中国“灵感”式做菜,哪一个更好呢?其实,两者并无高下之别。(设问)如果你是某大型公司餐饮部门的负责人,每天都要给成百上千名员工提供饮食,那肯定会选择德国式的精准;如果你想邀二三好友,在一处僻静雅致的私房莱馆小聚,便会青睐中国式的模糊。精准与模糊,本就各有其妙,无须分高下,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各取所需而已。(举例论证,自然引出主题)德国式日常菜力求精准的背后,是德国人追求科学严谨的民族性格。他们不仅在做菜方面如此,还凭借这种“精准”的态度,实现了德国制造业的崛起,让“德国制造”成为全球公认的精品的代名词。德国人秉着“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的严谨,建立了完备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保证每个成品都成为质量过硬的产品。(以德国制造业为例,展现德国人对精准的追求)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借鉴德国人对精准的执着追求。“精准”体现出的是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品质。(揭示“精准”的内核)昔日在西北戈壁,“两弹一星”的开拓者们在缺少计算机的情况下,用简单的人工计算方式对每一项重要数据都计算四次以上,只为求得最精准的结果。正是这种务实严谨的精神让他们用两年时间便走完了西方十多年才走完的“两弹结合”试验之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了提取青蒿素,可以耐着性子做上百次看似重复的实验,只为获取最真实、最精准的数据。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之一便是“精益”,意在推动企业精益求精,生产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举例论证,论述“精准”的意义)然而,“精准”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圭臬。(承上启下,引出艺术需要“模糊”的观点)本雅明曾在其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塑造了一个荒唐的时代,所有的艺术品都能被精准地复刻,昔日的艺术瑰宝如今触手可及,但当人们站在琳琅满目的复制品面前时,却再也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艺术需要的是意在言外的“模糊”,而非数据化的精准。当我们吟诵“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诗句时,更愿意在脑海中想象庐山瀑布的非凡气势,而非质疑为什么瀑布是“三千尺”,难道李白实地测量过?当我们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夕阳晚景时,更希望沉浸在这种渔舟唱晚的静美之中,而非计较云霞和野鸭移动的速度。(引用诗句,论证“模糊”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在科学领域,我们务求精准,而在艺术的殿堂,我们更需要模糊的感知。所以,治学当以精准为上,审美应求难得糊涂。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我们皆须各明其性,各懂其妙,各取所需。精准与模糊,因时而取,因地而变,如此才更见精彩。(收束全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