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1.gif)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2.gif)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3.gif)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4.gif)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796ac63b9d4cac1e3bca1e155d312d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2.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4.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5.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6.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7.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徵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8.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9.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10.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大大减轻百姓税额负担 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C.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12.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13.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这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是(
)久丧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让爵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避聘避聘不就或让亲属报仇家有仇怨,奋身图报报恩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14.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15.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16.《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 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 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17.以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8.宋代在殿试中实行誊录法,在考生考完后,要将试卷另外誊录副本,誊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其誊录完后,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糊名,“送覆考官再定等”。这一做法A.剥夺了贵族门阀子弟入仕特权 B.杜绝了科举考场营私舞弊行为C.旨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D.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理念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引自《朱子语类》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引自《旧唐书·杨炎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2.D【详解】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②④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①③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3.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的运行需要反复的磋商,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皇帝的决策,这容易导致国家行政运行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的缺陷,A项正确;唐朝三省制度并未导致中枢部门的矛盾激化,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避免了决策失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权,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5.C【详解】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6.C【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重在征收人丁税,而唐代则侧重征收田税,导致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C正确;改革者的愿望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商鞅到唐朝,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弥补财政亏空是目的而非原因,排除D。9.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也即中央决定和控制税收项目、额度、收入分配,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排除B项;两税法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因为征税标准的变化,而不是其内容和权重,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不仅便利了百姓纳税,也便利了税吏征收,这说明两税法提高了税款的征纳效率,降低了税款征纳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大大减轻了百姓税额负担,排除A项;虽然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也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以……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可得出,察举制有多种不能的选拔标准,能够扩大选拔的范围,选拔多种的人才,C项正确;A项太绝对,并没有针对各阶层,排除A项;察举的范围有限,基础并不会扩大,排除B项;“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C排除。故选D。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孝廉,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标准可以判断出是察举制,C项正确;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A项;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世族阶层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排除C;选官制度的转变无法推断出儒学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15.B【详解】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齐沿用了北魏的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州县皆设置中正,被举荐者名为秀才、贡士,廉良,他们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程序,在朝堂分别由中书、集书省及吏部考功司分别策试;笔试中,对于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门阀政治,故B项正确;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故A项错误;材料除了对考试程序有一定的规定外,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所以C项表述不全面,故C项错误;“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A项正确;唐朝选官取士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无关,排除B项;“立嫡以长不以贤”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C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18.D【详解】题干描述了宋代科举制度中的誊录和糊名制度,这些制度有助于减少科举舞弊,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念,D正确;科举制并不限制门阀贵族子弟参加,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科举制度本身有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是誊录和糊名制度本身不能进一步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19.(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2)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详解】(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发展。(2)表现,根据材料“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卧式干湿多用蒸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财务报表编制教学》课件
- 《copd的评估及治疗》课件
- 《市场提升方案A》课件
- 热点专题 2-2 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15类题型全归纳】(解析版)-2025年高考数学热点题型追踪与重难点专题突破(新高考专用)
- 环保科技项目研发人员激励与责任划分协议
- DB2309T 007-2025红松人工幼林改建果林技术规程
- 影视项目剧本创作与发行协议
- DB37-T4826-2025 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
- 2025年浙江省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题
- 宁波2025年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卫健系统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事业编制4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国山泉水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第04课 输入输出与计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部编五下语文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 GB/T 18109-2024冻鱼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 《西安交通大学》课件
- 重庆市2024-205学年秋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康德卷
- 设备维修绩效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