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单选题1.春秋末期时的子夏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战国时期曾子也说:“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
)A.不同地区联系密切 B.儒家思想发生异变C.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D.家族观念彻底瓦解2.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还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传统政治制度彻底崩溃C.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频繁3.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4.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发起进攻。君退而臣依旧进犯,子玉被评价为“刚而无礼”。由此可知(
)A.分封宗法体制已经瓦解 B.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仍有影响力C.楚国未能融入华夏文明 D.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5.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秩序的规范 B.铁犁牛耕的出现C.分封制度的强化 D.争霸战争的频繁6.如图是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秦国《金布律》的主要内容。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国(
)A.注重维护经济秩序 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C.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D.强调社会契约精神7.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的是(
)A.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B.强制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C.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D.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8.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改革者部分内容李悝颁布《法经》,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授予官职与爵位。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商鞅奖励军功,严肃军纪;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等。A.人才选拔成为变革核心 B.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D.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9.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如在赤峰市蘑菇山某一战国遗址发现货币三十余斤,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方足布68枚、尖足布5枚、刀币108枚。由此可知,当时(
)A.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存在一定区域商贸联系C.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D.华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10.春秋末期,有些士人抛弃了“不臣二主”的信条,由此,当时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情形,并产生了一批游士。据此可知,游士的出现(
)A.开启了诸子思想的交融 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促进了贵族政治的形成 D.反映了礼乐规则的盛行1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A.“尽地力之教” B.“兼爱”“非攻”C.“为政以德”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清静无为 B.史学的以史为鉴C.儒家的伦理纲常 D.法家的法制建设1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以下关于诸子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B.孔子主张变法革新C.墨子主张实行“仁政” D.韩非崇尚逍遥自由14.《论语·述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先天善端。《荀子·天论》道:“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这说明先秦儒者(
)A.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善性 B.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格境界C.强调群体道德价值的认同 D.重视主体道德力量的发挥15.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B.主张法律不分贵贱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 D.探究国家治理方式16.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17.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诸子百家思想中代表平民利益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君主独裁”B.孔子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治民”C.墨子主张“兼爱”“节用”,反对战争D.老子主张“无为”,提倡顺应自然规律18.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些思想(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争鸣 B.反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C.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D.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19.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思想家时说:“(他)参考道家对法律价值的再认识,参悟墨家以天为法所暗含的‘法律至上’,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高法律的社会地位,糅合礼治与法治于一体,在政治理论层面突破礼主法辅的传统礼治模式,建造了全新的礼法关系样式。”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20.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表明诸子百家()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C.关注社会的发展走向 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二、材料分析题21.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春秋】孔子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的治国理念。(2)结合材料,谈谈先秦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影响。22.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图一周初形势图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材料二图三图四(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A【详解】依据材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千里之外,皆为兄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联系更加的密切,交流更加地频繁,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发生异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联系密切,不能反映民族关系状况,排除C项;“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还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派人向诸侯国寻求“求膊(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还要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说明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周天子的势力衰微,威信不在,C项正确;周王权威已经荡然无存,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政治制度彻底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频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中山国”属于白狄建立的国家,根据材料“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可知,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服饰;此外,由图可知,少数民族器具在造型上也形似汉族器具,这表明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间存在文化交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楚争霸中,面对敌方即晋文公的主动退避,楚将发起进攻的行为被指责“刚而无礼”,反映出春秋时期,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礼乐制影响仍然存在,B项正确;虽然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影响力仍然存在,并未完全瓦解,排除A项;楚国与晋国发动战争,客观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诸侯国,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疆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边界概念的出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土地更加重视,根本而论,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政治秩序的规范是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政治秩序被破坏,排除A项;分封制日益瓦解,排除C项;争霸战争频繁是原因之一,是政治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秦国《金布律》的主要内容”可知法律规定的是关于欠债还债的执行主体责任、货币管理等问题,可见当时秦国注重维护经济秩序,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官府与百姓的债务问题,与私有财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能体现出法律制度细密,但不能看出严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服兵役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只需要一人服役,赋税亦是如此,因此商鞅变法时期将大家庭变为一个个的小家庭,户数能够增加,服役人口和赋税人口自然也就增加,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B项正确;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剥夺限制贵族特权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及扩大兵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四个改革者的主要思想涉及到了加强君主统治、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表现,C项正确;依据题干无法判断战国时期人才选拔是否是变革核心,排除A项;战国时期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B项;依据题干无法判断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材料“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可知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大量出现,这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与内蒙古地区存在一定的商贸交流活动,B项正确;秦统一后,才逐渐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排除A项;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在内蒙古发掘出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只能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经济交流,无法直接得出华夏认同意识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末期出现的游士体现了当时打破了传统社会“不臣二主”的信条,使得“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新社会秩序逐渐形成的发展趋势,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项正确;“开启了诸子思想的交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早在夏朝,中国就已形成了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当时传统礼制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尽地力之教”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通典》中“礼门”占用篇幅较多,不能说明杜佑特别强调道家的清静无为,排除A项;史学的以史为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通典》强调法家的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主张变法革新的是法家,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项;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逍遥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根据材料“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恻隐之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要有恻隐之心,都重视道德力量的发挥,D项正确;荀子主张性本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悲天悯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体道德价值的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根据“无为而治”、“一断于法”等信息可知,这是道家和法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说明它们在探究国家的治理方式,D项正确;法家并不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A项;道家不主张法律不分贵贱,排除B项;道家和法家都没有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家是墨家,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7.C【详解】根据所学,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节用”,反对战争,反映了平民愿望,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项正确;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君主独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儒家代表孔子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治民”,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道家代表老子主张“无为”,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主张循礼复古,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孟子和《吕氏春秋》都强调了大一统,这是思想界追求国家统一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突出两者观点的趋同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B项;“保证”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9.B【详解】根据材料“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高法律的社会地位,糅合礼治与法治于一体,在政治理论层面突破礼主法辅的传统礼治模式,建造了全新的礼法关系样式”可知,该思想家糅合了法家与儒家的思想,并提出“隆礼重法”的新思想,体现了荀子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治大国若烹小鲜”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对天下有利的事要使之发展,对天下有害的事要革除。三则材料反映了老子、孟子、墨子关注社会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方略,C项正确;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平民小生产者,排除A项;老子是道家,孟子是儒家,墨子是墨家,思想主张不同,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道家、儒家、墨家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1.(1)治国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2)影响: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成为西汉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儒家为政以德有利于取得民心民力,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权威,控制臣民的主张,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政治思想,使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治国理论,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但严刑峻法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亡国。总之,先秦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详解】(1)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闸课程设计地板计算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 职业体验课程设计与实施
-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讲稿2
- 药店销售活动课程设计
- 群桩计算 课程设计
- 自动扫雷课程设计
- 物业管理行业采购工作总结
- 2024年秋季学期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3.3 海陆的变迁
- 美容美发行业前台接待总结
- 反思单元 沈括的“海陆变迁”说(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河南专用)
-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阅读与训练主题+工匠精神(含答案)
- 装表接电培训课件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彩版)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 CJJT 164-2011 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 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政治真题 (含解析)
- 中医科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学习试题
- 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要点课件
- 6.2《青纱帐-甘蔗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