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学习并掌握本课涉及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字和一字多义的字。2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和能言善辩的语言艺术。PART01文章背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古代史书体例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PART02课文学习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

佚之狐()fán

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戍()之zhìqǐpángyìshù课文朗读文章结构默读课文: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文章结构1.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2.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1—2自然段秦晋围郑形势图晋军秦军国危矣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的一段说辞为什么能打动秦穆公使之退兵?一.高明的迂回策略:处处站在秦国的利益上替秦国着想,使秦穆公乐于接受二.剖析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引史为鉴,敲响警钟,使秦意识到晋才是近敌和劲敌。三.精妙的辞令艺术:隐锋芒于平和谦卑,显骨气于曲折委婉。首段即埋下伏笔: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①围郑皆因晋国②秦晋分兵驻扎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由此可见,这又体现在情节的波澜起伏上。

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PART03烛之武烛之武形象分析久不得志深明大义勇赴国难,不卑不亢的爱国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辞令的善辩之士。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1、烛之武:

2、郑伯:

3、秦伯:4、晋文公:5、佚之狐:人物形象分析:(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慧眼识才的伯乐。PART04深入探究①情节波澜起伏;②伏笔与照应得当;③叙事详略得当;④善于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⑤绝妙的行人辞令。文章特点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讨论探究PART05归纳整理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使…成为疆界)(使…得利)名词→动词词类活用既东封郑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在东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恩惠,好处)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词类活用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若不阙秦(缺)通假字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4、越国以鄙远(跨越别的国家/古国家名)5、亦去之(离开/距离)6、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若

1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你代词“若毒之乎?”3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知

1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能1、才能名词“争宠而心害其能”2、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一词多义说1.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3.通“悦”“秦伯说”辞1.推脱动词“不辞劳苦”2.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3.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鄙1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细小形容词防微杜渐隐约地形容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稍微副词“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没有不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承接,才)(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表转折却)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之)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不武。(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目的,连词来)(表承接,连词)(把,介词)(用,介词)其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君知其难也。(代词,这种做法)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啊。)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什么)3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4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5晋国,天下莫强焉。(兼词,于之)之1、公从之。(代词,建议)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构成偏正短语,“的”)4、何厌之有?(结构助词,提宾,不译)5.辍耕之垄上。(到,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