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_第1页
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_第2页
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_第3页
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_第4页
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安徽中考历史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之二考纲解读一、考试性质与目标1.性质: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解读:总体难度较低,不同于选拔性考试第1页/共38页考纲解读2.考试目标⑴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⑵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及过程。⑶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实质是对“三维目标”的考查第2页/共38页考纲解读3.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化2011年考纲对比表第3页/共38页考纲解读4.例证性试题及简析

为了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考试目标要求,今年《历史学业考试纲要》与去年一样设置了例证性试题及简析。它由例题、规范解答和解析三部分组成。与往年保持基本一致。第4页/共38页考纲解读(一)重视例证,创制新例题。从题量上看,今年有19道例题。从例题上看,选择2、3、5、6以图片方式呈现,主要考查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9至12题为组合与归纳列举题;13、14题为史实辨析题;15、18题为材料解析题;19题为抗性综合题,今年以开放行试题来呈现。(二)运用规范解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于今年提供的19道例证性试题可以让学生参照规范解答让学生在上面通过审题、划关键词、作答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熟悉例题的呈现方式和掌握解答方法的目的。第5页/共38页考纲解读(三)引导学生对解析的理解和把握。解析是例证性试题及简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史实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适度开放性综合题等五种题型的解析,不仅阐述了试题的呈现方式、能力要求、审题方法、答题要求,而且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解析,领悟到解析是取得历史学业考试优异成绩的法宝之一。第6页/共38页考纲解读(四)例证性试题给我们的启示。今年提供的19道例证性试题,归纳起来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单项选择的常见形式。在8道单项选择题题例中,出现了直选型、否定型、最佳选型、组合选型、材料型选择题等五种形式。其中以组合选型和材料型选择题为主。2、归纳列举题出现三种新的呈现方式。在3道归纳列举题中出现了图文并茂的识图题、图文并茂的问答题、文字形式的表格题等三种试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第7页/共38页考纲解读3、史实辨析题的例题保持不变。今年提供的2道史实辨析题的例题与去年相同,都是以判断改错的呈现方式出现。4、材料解析题的例题共4题。在今年提供的道材料解析题的例题中,出现以文字材料呈现方式的例题,另一些是以图表材料呈现方式的例题。由此要注意今年历史学业考试中关于材料解析题的题量、难度等问题。第8页/共38页考纲解读5、适度开放性综合题的例题。今年适度开放性综合题的例题为1道保留题,呈现方式为历史小论文和观点评析形式出现。由此要注意今年历史学业考试中关于活动与探究题会出现新的呈现形式(史事报道、看图配文、观点评析、人物小传、叙述历史小故事等)。6、注意例证性试题未涉及的内容。从今年提供的参考试题来看,其中涉及中外历史结合的例题有4道;第9页/共38页考纲解读涉及中国历史(含《安徽历史》)的例题有14道;涉及世界历史的例题有7道。归纳起来看,中国历史涉及内容占主体。总之,对例证性试题及简析的分析与研究,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10页/共38页考纲解读小结:2011年考纲三个不变两个微调。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考试纲要》表现出“三个不变”、“两个微调”的特点,体现了“稳中求变”的中考改革思想。“三个不变”:考试性质不变、考试目标不变、基本要求不变;“两个微调”:具体考试内容细微调整,例证性试题题型细微调整。第11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1.题型特点的“变与不变”不变:分析自2005年以来的中考安徽试题,可以发现始终保留: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活动探究题。变:组合列举中变化较大,这也是安徽中考题型变化集中地。如例证⑴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年份有:2005、2008、2009、2010年。第12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例证⑵改错题在2006、2010年中重复出现,但始终没有出现短文改错这种形式。例证⑶在不同年份的试题中都有一定题型创新。如:第13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2005年2006年第14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2007年2008年第15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其他一些题型也可体现。如:连线题、归类题等。还有组合列举题题数也不固定。2.今年材料题主要命题知识点总结⑴2005年国共两党关系、两岸关系、欧盟、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日关系2006年民族关系、科技革命、近代欧美社会巨变、新中国外交成就与中美关系第16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2007年非洲历史、中非关系、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大国崛起(英、美、日)2008年建国以来的历史变迁、世界性战争与科技(核武器)、中日关系2009年科技革命与核问题、美国历史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本年度联系时事程度较高)第17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2010年 文艺复兴、科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关系、地区冲突、当今世界格局、中国近代化(时事联系程度有所降低)感悟:⑴重要知识点反复出现。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科技革命;⑵时事热点往往成起伏性体现;⑶渗透周年事件第18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05年主题班会、拟标题、写标语第19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06年主题论坛第20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07年依据材料写历史小论文第21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08年材料解析题第22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09年分子目材料题第23页/共38页二、命题特点与走向3.活动探究题考查形式的变化2010年历史小板报总结:采取不同主题、活动形式来呈现。第24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近年来,历史中考并不回避热点,因此,我们在中考最后的复习阶段尤其要从现实热点中筛选有价值的、可考查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分析。如果能够在复习中确定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对有可能考查的社会热点及可能结合运用的知识点有必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预测。第25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1、热点题型的命题思路的基本特点:(1)以热点为情境,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和主体内容,强调历史感与现实性、人文性,注重反思。(2)从历史与现实的接合点切入,强调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3)命题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而后者更具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第26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2011年备考应该关注的短效热点1.中共建立90周年主要会议、新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斗争活动、道路探索、理论建设、关注民生与法制、国共关系、经济建设、外交成就、对中共的认识。2.辛亥革命100周年近代化探索、孙中山主要革命事迹与精神、武昌起义、三民主义、纪念活动办法第27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3.钓鱼岛撞船与日本大地震中日交往、两次战争、日本发展史、核技术与科技革命、核泄漏联想、中国的核政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4.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危机中东问题(位置、问题、矛盾分析)、郑和下西洋、古罗马征服地中海、非洲简史、中非友好合作关系、霸权主义第28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5.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2011年胡锦涛访美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过程、经济大危机、欧盟等。8.结合俄国改革、美国内战联系改革与革命9.中国最新隐形战机试飞成功飞机、国防建设、科技强军第29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10.我国铁路建设辉煌成就两次工业革命与交通建设、我国近代以来的铁路建设第30页/共38页三、中考重点、热点预测11.关注周年纪事,及时渗透。2011年周年事件:1.1851年金田起义160周年2.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150周年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4.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40周年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6.19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7.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90周年8.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90周年;1921年俄国新经济政策9.1931年九一八事变80周年10.1941年皖南事变70周年11.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70周年1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13.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14.1991年苏联解体20周年15.2001年中国外交成就第31页/共38页四、复习计划与策略一、计划:我们根据复习和考试时间制定了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一共有7周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分配合理的时间复习,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用一周时间,中国近现代史用三周时间,世界史与安徽史用两周时间,一周时间综合练习,检查复习情况。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梳理,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检查,以基础知识训练为主,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跟上;二轮复习大约3周时间,分专题进行,把中外古今重要的史实分成几大专题,进行整理综合,重点训练,并且和中考的热点、焦点、现实等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而最后时间进行三轮复习,侧重于模拟考试、热点和考点追踪、回扣课本。每轮复习侧重点不同练习难度也就有区别。第32页/共38页四、复习计划与策略二、复习策略1.重课标(从课标中找方向,从考点中定范围,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形成同心圆)、重教材(回归课本,夯实基础)、重考纲、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线暂不求细)、重落实(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采取“先学后讲课课练”的模式)第33页/共38页四、复习计划与策略二、复习策略2.专题复习重构建(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落实主体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重方法、重能力(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重技巧、重重点、难点、热点。第34页/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