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_第1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_第2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_第3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_第4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抗震规范RC结构

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第1页/共47页混凝土结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1

条文变化简况

2

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

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4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

5

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

6

预应力砼结构抗震设计(略)第2页/共47页第1部分

条文变化简况第3页/共47页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1.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2.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从高度、跨数、柱截面尺寸、强柱和强剪内力调整、轴压比、纵筋配筋率到楼梯间。3.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等。第4页/共47页4.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50%总地震倾覆力矩。5.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震作用和构造。6.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第5页/共47页第2部分

适用高度和

抗震等级第6页/共47页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第7页/共47页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6度)6.1.2第8页/共47页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7度,乙类6度)第9页/共47页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8度,乙类7度*)第10页/共47页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3)低、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4)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第11页/共47页第3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第12页/共47页[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第13页/共47页序号项目

2001规范

2010规范

1高度(m)

60,55,45,25

60,50,40(35),24

2跨数无规定H>24m不应单跨

3尺寸边长(直径)≥300mm(350)

≥400mm(450)(一~三级且n>2)

4轴压比一二三四一二三四0.70.80.9—0.650.750.850.95柱纵筋

中柱、边柱1.00.80.70.61.10.90.80.7角柱1.21.00.90.81.21.00.90.86强柱弱梁ηc

1.41.21.1—1.7*1.51.31.27柱强剪ηvc

1.41.21.1—1.5*1.31.21.18强节点ηjb

1.351.2——1.5*1.351.2—9楼梯间无详细规定加强梯段和填充墙

第14页/共47页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6.1.12.跨数规定6.1.5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1.1

见第1部分

。第15页/共47页3.尺寸边长(直径)6.3.5

本次修订,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对一、二、三级且层数超过2层的房屋,增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以利于实现“强柱弱梁”。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第16页/共47页4.轴压比

6.3.6表6.3.6柱轴压比限值结构体系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结构0.650.750.850.90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0.750.850.900.9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0.60.7——6.3.6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第17页/共47页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对6度区,Ⅳ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需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第18页/共47页5.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6.3.7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的要求,随着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应用,最小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的要求,将随着混凝土强度和钢筋强度而有所变化,但表中的数据是最低要求,必须满足。第19页/共47页注:表中数据采用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1.10.90.80.7框架角柱、框支柱1.21.00.90.8表6.3.7-1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第20页/共47页6.强柱弱梁6.2.2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第21页/共47页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第22页/共47页7.柱强剪6.2.5

本次修订,框架结构的柱的剪力增大系数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提高而提高,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剪力增大系数。第23页/共47页6.2.5一、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框架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5、1.3、1.2、1.1;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调整,但应符合下式要求:第24页/共47页8.强节点6.2.14

D.1.1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02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即可。近年来的试验表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的要求。第25页/共47页62.14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2

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第26页/共47页D1.1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符合下式要求:第27页/共47页9.楼梯间

6.1.15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的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第28页/共47页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第29页/共47页第4部分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第30页/共47页[抗震墙结构]

设计要求改进的汇总第31页/共47页序号项目2001规范2010规范

1加强部位高度max(H/8,2h),15m

max(H/10,2h)2

墙厚(四级)

一般140mm140mm,h(L)/25底部加强部位无要求160mm,h(L)/203墙肢高厚比h/20(h/16),h/25增加:无支长度控制4墙肢轴压比底部,一级0.5(9度0.4),二级0.6全高:一级0.5(9度0.4),二、三级0.65分布钢筋0.25%,四级0.20%竖筋φ8-300增:四级低轴压竖筋0.15%竖筋φ10-3006构造边缘构件暗柱按L,T与□区分纵筋无配筋率要求要求暗柱尺寸有调整增加最小配筋率要求7约束边缘构件lc和λv为定值纵筋无规定lc和λv分两档增加最小纵筋量8弯矩调整加强部位按墙底,上部取1.2加强部位不调整上部取1.2,剪力相应调整第32页/共47页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6.1.10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它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第33页/共47页2.抗震墙的厚度6.4.1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第34页/共47页3.墙肢高厚比

6.4.1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第35页/共47页4.轴压比

6.4.26.4.2一级、二级、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度、8度不宜大于0.5;二级、三级时不宜大于0.6。第36页/共47页5抗震墙分布钢筋6.4.3、6.4.46.4.3注:高度小于24m且轴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6.4.43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第37页/共47页7.约束边缘构件6.4.56.4.5

构造边缘构件(纵筋)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筋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6.构造边缘构件6.4.5第38页/共47页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第39页/共47页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拉筋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Φ1681000.008Ac,6Φ148150二0.008Ac,6Φ1481500.006Ac,6Φ128200三0.006Ac

,6Φ1261500.005Ac,4Φ126200四0.005Ac,4Φ1262000.004Ac,4Φ126250表6.4.5-2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第40页/共47页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