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_第1页
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_第2页
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_第3页
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_第4页
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EDTA在掩蔽法中的应用干扰:

在化学分析测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的由于非故意原因导致测定结果失真的现象。

消除干扰的方法:

1、分离

2、掩蔽第1页/共14页分离的三类方法:

(1)提取待测成分

(2)分离基体元素,消除基体干扰

(3)除去主要干扰元素或干扰成分

第2页/共14页掩蔽:

指在一分析测试系统中,加入某种试剂阻止某些化学反应的发生;其特点是未从该系统中除去任何成分,并且不形成新相。掩蔽剂:

掩蔽过程中加入的特定的引起掩蔽作用的试剂。包括:有机和无机的络合剂、氧化剂或还原剂,有的适宜在酸介质中应用,有的则只能用于碱性介质。第3页/共14页符合什么要求的试剂才能作为掩蔽剂呢?

掩蔽反应的产物可溶于水,最好是无色的;掩蔽反应不应引起任何新的副反应;掩蔽剂本身必须不使溶液原来的组成(包括pH值)变动太大;掩蔽剂必须不和待测成分反应或不致妨碍主反应的进行;毒性、化学稳定性、实用性、价格……

第4页/共14页EDTA(乙二胺四乙酸)

——最常用的掩蔽剂之一

结构式: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240℃,不溶于冷水、乙醇和一般有机溶剂,溶于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氨溶液和160份100℃沸水。第5页/共14页EDTA是螯合剂的代表性物质,能和碱金属、稀土元素和过渡金属等形成极稳定的水溶性络合物。有钠、铵、铁、镁、钙、铜、锰、锌、钴、铝等各种盐。EDTA之所以是我们认为最常用的掩蔽剂之一的原因:

一、与大多数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水溶螯合物;二,它的络合本领强烈的依赖pH值。优点:金属离子能选择性的从其EDTA络合物中取代出来,例如加过量Ca2+;再则Ag+、Hg22+、Tl+、Be2+与大多数金属离子不同,和EDTA生成络合物的倾向很小,因而在其测定中,EDTA能掩蔽几乎所有其他金属。

第6页/共14页EDTA在几种掩蔽法消除干扰中的应用

一、容量法滴定中EDTA作掩蔽剂二、金属络合物沉淀中EDTA作掩蔽剂三、分光光度法中EDTA作掩蔽剂四、医学中EDTA作掩蔽剂第7页/共14页例如:1、在pH=2.5~3时,以碘量法滴定MnO4-测定铝合金中的锰,其中,用EDTA掩蔽铜和铁。2、用碘离子沉淀测定银,然后用银汞齐作指示电极、以汞(Ⅱ)标准溶液电位滴定过量I-时,EDTA用于掩蔽铜、铅、锌、镉、镍和钴。3、在邻苯二酸氢钾缓冲溶液,用二硫代草酰胺电位滴定银时,EDTA和F-掩蔽铁、钴、铅和铜。4、在含乙醇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MgSO4沉淀滴定,以MgNH4•AsO4•6H2O形式沉淀砷酸根时,用抗坏血酸还原后,EDTA可掩蔽碱土金属。第8页/共14页例如:1、用EDTA作掩蔽剂,当铝、钙、铁、铜、镁、镍和锌存在时,以氢氧化物沉淀或用饱和的六氨络钴(Ⅲ)盐溶液沉淀,能测定铍。2、采用EDTA作掩蔽剂,能使钍(Ⅳ)、镧(Ⅲ)、钪(Ⅲ)、钇(Ⅲ)和稀土金属的氟化物与镁(Ⅱ)和钙(Ⅱ)分离,并且与锶和铅存在时沉淀硫酸钡。3、用EDTA掩蔽或以抗坏血酸还原能克服用变胺蓝沉淀测定钨(Ⅳ)时铁(Ⅲ)的干扰。4、借EDTA掩蔽锌、镉、铜、镁、钙、铟和其他阳离子,以改善用4,5-二氯一邻苯二胺的2,1,3-苯并硒二唑测定法的选择性。第9页/共14页例如:1、在pH=3~3.8时,能用二甲酚橙测定铝,EDTA掩蔽铁(以抗坏血酸还原)、铈、钴、镧、镁、钼、钕和铅。2、在pH=9~9.5时,借邻苯二酚酞于水溶液中光度测定硼时,能用EDTA掩蔽二价阳离子,但必须除去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例如用离子交换)。3、锰(Ⅲ)和铁(Ⅲ)与甲醛肟生成有色络合物,但借加入羟氨和EDTA,则铁络合物离解,铁被还原,并以Fe(Ⅱ)-EDTA形式而掩蔽,故能用该比色法测定锰。4、汞-双硫腙络合物比汞-EDTA稳定,故能用EDTA掩蔽以双硫腙萃取比色测定汞中的大多数金属。第10页/共14页例如:

治疗慢性铅中毒常用EDTA二钠钙。若用游离酸或一、二、三或四钠盐形式的EDTA,与钙离子强烈络合。这些形式不适合于治疗的目的,除非欲降低钙量。但EDTA二钠钙,不影响人体钙量,而且易于将其钙与铅或其他重金属离子交换,生成稳定的、水溶的重金属络合物,以便于排泄。第11页/共14页

另外,在离子交换法、电分析化学及工业上,EDTA都有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1]Bachmann,K.MultielementConcentrationforTraceElementCRCCriticalReviewsinAnalyticalChemistry,Vol.12,Issue1,1981.[2]T.Miyajima,Buneski,Kagaku12,742.[3]H.Khalifa,andB.Ateya,Microchem.J.1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