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最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1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同学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同学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立场。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日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四周有许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状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班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详细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沟通。……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全都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许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沟通、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①同桌沟通。

②全班沟通。依据同学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识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状况(课件出示)。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协作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同学观测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觉?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假如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日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

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伙伴?你能为今日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依据同学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进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那么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制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受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涌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沟通。

简约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日,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旧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贮存室在地下一楼。假如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假如到贮存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同学沟通收获。

2.总结。简要、详细地评价同学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究,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1.完成数练第1页。

最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外形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像改变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将简约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同学知道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外形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像改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肯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测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出例如4,让同学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同学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同学思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觉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测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改变?(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外形没变)

2、例4的延伸

(1)假如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同学争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外形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同学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外形没变。

4、同学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沟通是怎样思索与操作的,并实时订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外形没变。

最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3

教具、学具预备

1.依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每个同学预备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居等同学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学提问题,老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讨论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同学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同学争论汇报。(依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依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笔Γ合旅嫖颐抢刺教址质?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预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当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同学操作。

同学沟通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列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争论一下,应当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同学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依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同学争论沟通汇报。

老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那么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争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沟通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依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争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同学争论沟通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例如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同学争论得到:依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让同学独立计算。通过请同学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同学的演算过程及结果沟通计算状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同学的演算状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同学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同学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控计算方法。

2.进展同学的观测推理技能。

最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主动探究掌控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育同学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并在活动中培育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爱好

1.播放动画片《聪慧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酷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歇凉。这时,巴依大老爷涌现了,特别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慧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心的上心,决断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足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匆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歇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慧机敏,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美满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贯在查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歇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指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四周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去处。长工们纷纷请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阴谋。只见巴依眼珠一转,-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歇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焦急,大家多么盼望此时阿凡提能涌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慧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同学的学习爱好,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慧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情愿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援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阴谋呢?

1、积极思索,各抒己见。

①同学分组争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留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假如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耀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立刻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同学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同学对这个活动的爱好,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育了同学的创新意识。]

2、认真观测,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项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方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测一下,你发觉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由于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那么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改变。

④观测。请大家认真观测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⑤同学分组观测,争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觉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同学己有学习和生活阅历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表达了现代素养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觉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援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同学争论,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依据以上数据,请同学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由于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由于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由于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由于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表达了同学为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同学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同学在观测、合作、争论、沟通、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三、继续探究,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拉耷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兴奋们?

是啊,我们用聪慧援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兴奋。

2.下面,我们就用今日掌控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预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索:有没有更奇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状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假设出入较大,援助查找错误缘由并现场订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同学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同学的实践活动技能,拓展同学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丰富同学的生活,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融为一体。]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快乐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爱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同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控,而且关注了同学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同学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表达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同学感爱好的、对同学的一生进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最新人教版六班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例文5

教学目标:

1、让同学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究并发觉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改变规律,并让同学应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

2、让同学应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

3、养同学的合作技能、空间想象技能和思维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发觉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预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预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老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改变?

同学观测、沟通、争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测)鼓舞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改变。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改变。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同学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测的方法来发觉,在小组争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