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学良ZhangXueLiang(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

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907年7岁

从师名儒崔名耀(崔骏声),读四书五经。胞弟学铭出生。1908年8岁

2月,与于文斗长女于凤至订婚。1915年15岁

步入社会。参加反对袁世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游行示威活动。

1916年16岁

奉父命和长他3岁的于凤至结婚,生有一女三男。

春,经周大文介绍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常有阎宝航陪同参加活动。拜奉天督军署英文科科长为师学习英文,结识了普莱德(影响张后来很大的友人)等一批外国朋友。

于凤至与张学良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合影

于凤至与张学良的婚姻属于父母包办,于凤至比张学良年长三岁,二人始终相敬如宾。婚后于凤至既是贤妻慈母,又是孝顺儿媳。张作霖对她十分满意,曾主张她去东北大学文法科进修。张学良南征北战,于凤至留守帅府处理家政事务,博得上下一致好评。张学良主政后,每遇到重大事项时都与自己这位最信赖的大姐商量。在东北易帜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于凤至赞同统一、反对分裂,在协助张学良处理杨常事件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东北军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正是在这重要时刻,于凤至挺身而出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等人巧妙周旋,协助张学良顺利完成了东北军的权力移交。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于凤至对我很好,她是贤妻良母。她在生第四个孩子时,得了重病。于凤至的母亲和卢夫人一边准备后事一边商量把于凤至的侄女娶过来,以便照顾于凤至的四个孩子。我得知此事,坚决反对,对她们说,于凤至现在病得这样厉害,真的娶了她的侄女,等于是在催她死。但两位老人坚持这样做,无奈之下,我答应他们,假如于凤至去世就娶她的侄女为妻,但现在不行。也许是张学良对于凤至的爱感动了上苍,于凤至竟然躲过鬼门关。

张学良&于凤至(一)1919年19岁

3月,张学良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炮科,结识进步教官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于第二年4月毕业。当年授陆军炮兵上校军衔。

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的时候,张学良回忆起往事时说,郭松龄是“影响我一生”的几个人之一。郭松龄在奉天讲武堂任教官期间,刚好张学良在这学习,他亲身感受着郭教官远离声色,自持清廉,治军严谨,对部下赏罚分明的一团正气。张学良对他湛深的学养和高洁脱俗的人品极为钦佩,郭松龄虽比张学良年长19岁,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经张学良不断向父亲推荐,加上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屡立战功,郭已成为奉军中的重要将领,掌握奉军的精锐师旅。张学良说:“我父亲常常说这样一句笑话,除了老婆不能和他(郭松龄)睡以外,你大概吃点什么东西都会惦记他。”而张学良当时形容自己与郭松龄关系的说法是:“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注:郭茂宸,即郭松龄)

张学良

&

郭松龄(一)1920年20岁

6月2日,任奉天暂编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

11月,晋升陆军少将。

12月17日,任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1922年22岁

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

6月中旬,在山海关一线组织败兵迎击直军主力,阻止了直军进攻。

6月17日奉直签约议和,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7月,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设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进行“整军经武”。

7月4日,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参谋长。

9月兼任东三省航空处督办。1924年24岁

4月8日,任奉天陆军第27师师长。5月初又兼任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委员。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与第一军组成“一、三联军”,担任山海关一线的主攻任务,打败直军主力,从此,一举扬名。

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婚姻。出身:1901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中学毕业后在佳木斯做教员。身份:张学良的第二个妻子。遭遇:

1920年,为保护学生被土匪霸占,成了压寨夫人;后与剿匪途中的张学良相遇相爱,并结识了郭松龄夫妇;

1921年,谷瑞玉随张学良来到奉天,并进入奉天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22年,张作霖终于同意张学良迎娶谷瑞玉,但不许进府,谷瑞玉正式成为张学良的第二个妻子;

张学良

&谷瑞玉张学良与谷瑞玉曾住在天津的这栋楼房里

1925年“郭松龄反奉”,同郭氏夫妇关系密切的谷瑞玉受到牵连,两人的感情逐渐转淡;

1927年,谷瑞玉从南开大学毕业,专业是物理学;同年,张学良与谷瑞玉分居;

1930年,张学良和谷瑞玉协议离婚;离婚后,谷瑞玉改名孟晓玉,进入某大学物理系任教;

1983年,谷瑞玉在孤寂中走完了人生旅程。在离开张学良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谷瑞玉终身未嫁。一直到逝世前,在她家里的墙壁上、书架上,始终悬挂、摆放着张学良年轻时的照片。终年83岁的她,一生没有子女。“一生未进帅府门,被休孤寂了终生”可以说是谷瑞玉一生的写照。⊙

张学良

&谷瑞玉谷瑞玉(左一)与张学良好友胡若愚夫妇在一起1925年25岁

4月,授陆军中将军衔。

5月,任东三省陆军训练处副监。

8月,任东北航空学校监督和东北航空处飞鹏队队长。

10月,任镇威军第三集团军军团长

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发表反奉通电。张学良三次要求见郭松龄,被郭拒绝,但郭松龄写信向张学良表白忠心:起兵倒戈,“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末局”。

11月30日,张作霖发布讨郭令,张学良被委任为前线总指挥,在巨流河与郭松龄展开激战。

12月24日,郭松龄反奉失败。翌日,郭氏夫妇被害。

1925年,郭松龄发动了著名的反奉战争。由于日本的出兵干涉,反奉功败垂成,郭松龄妻子韩淑秀被害。对于郭松龄的爱国正义行动,张学良是同情的,但要让他反对自己的父亲,张学良还是做不到。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夫妇的死十分痛惜。据张学良的随从副官周文章回忆说:张学良一得知郭松龄被俘消息,就命人拟电报稿,叫将郭氏夫妇解到他的司令部来,然后打算送到国外去深造。但“未等电报发出,已闻郭氏夫妇遇害了。与郭松龄结怨甚深的杨宇霆怕夜长梦多有变化,密令将其就地枪决。张学良看完郭松龄夫妇遇害的电报,跺了跺脚,叹了口气说,“完了”。张学良还将总部送往各部传示的郭氏夫妇尸体照片及文件,批了“以火焚之”四个大字,不忍见郭氏夫妇的惨状。但最后张作霖命令将两人尸体在小河沿暴尸三日,方可收葬。(张作霖总算没有做得太绝,派人洗净了郭松龄夫妇身上的血迹,换上了一身新衣服,曝尸处用席子围上。)⊙

张学良

&

郭松龄(二)郭松龄夫妇被曝尸图受张家大恩的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的原因其说不一,甚至连最了解他的张学良在郭松龄被捕之后也想当面问问他。普遍的说法是,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亲睹了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国家破败百姓遭殃的情景,不由得对张作霖、杨宇霆等人继续扩军备战、抢夺地盘的行为大为不满,最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决心反奉。张学良后来经常怀念郭松龄。

1927年,由于韩麟春指挥失误,奉军遇到困难,张学良当时就对部下刘鸣九等人说:“如果郭松龄在,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为难了。”

1981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的时候,张学良在台湾还念念不忘地对记者说:“如果那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郭松龄的长孙郭泰来说:“爷爷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来到我们家,给我曾祖父母跪下并流着泪说:对不起,我没有保护好郭大哥。在张学良九十寿辰的时候,我父亲想送他一面铜镜,取‘镜可鉴人’的寓意。但是这个愿望直到我父亲去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张学良

&

郭松龄(二)郭松龄1928年28岁

4月,劝其父息兵罢战,撤军关外。并致电阎锡山:“实不忍奉晋相见以兵,糜烂北方。”

6月3日,张作霖下令息兵出关。撤兵一事由张学良负责,自己先行返奉。

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

6月18日,张学良微服返奉。19日任奉天军务督办。

6月21日,公布张作霖死讯,开始发丧。

7月底,东北海军总司令部成立,张学良任东北海军总司令。

8月16日,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

11月30日,就任东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1929年29岁

7月,受蒋介石唆使,挑起“中东路事件”。

12月22日,《伯力议定书》签定,“中东路事件”得到解决。1930年30岁

3月,任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东北交通大学校长、复州煤矿股东。

9月18日,发表巧电,拥护中央,倡导和平。要求各方“即日罢兵,以解民困”。

9月19日,命令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王树常率20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反蒋联军失败。

10月9日,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东路战争,是对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的称谓。在1929年东北亚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武力接管中东路,导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不仅使东北当局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更恶化了中苏关系,使日本坐收渔利。

1931年31岁

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此为“九·一八”事变。

9月21日,张学良召集北平名流,讨论对东北问题的对策,决定依赖“国联”,听命中央。

11月16日,国民政府改任张学良为北平绥靖公署主任。193232岁

2月29日,章太炎抵北平劝说张学良武装抗日,张学良有口难言。

8月20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33岁

3月11日,发表辞职通电。内称:“此次蒋公北来。会商之下,益觉余今日之引咎辞职,即所以效忠党国,巩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谢国人。”

3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何应钦称:“汉兄离平时,代委员长职务准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职务中断也。”张遵电正式将国民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职务交给何应钦。是日,偕夫人于凤至及赵一荻、端纳(蒋的私人顾问)等从北平清河机场离平,当天下午抵达上海。出国前张学良决心戒毒,闭门谢客。并且撰戒毒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属乘意大利邮轮起程出国。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这是对“不抵抗主义”责任最有力的澄清。著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应张学良之邀,为他录载他的口述历史。唐记载了张学良回答他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的一段谈话。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绝对不是的。”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他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归过于中央。”张学良不止一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问题,他都是这样说的。他不仅公开答记者问如是说,即在私下对他所信任的人也同样是这样讲的。

张学良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因作战太紧张开始吸毒的,逐渐有了烟瘾。后来张学良碰到庸医为他戒烟以吗啡代替鸦片,以致毒瘾更深。

1928年6月,他父亲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痛恨不已,悲愤交加,常以毒品麻醉身心,越来越重,一天之内要注射多次,搞得伤神误事,身体瘦弱不堪。端纳初见张时,觉得“这个人已病入膏肓,对他自己和国家来说,都毫无价值了”。黄绍竑在北平晤张时,见他“骨瘦如柴,病容满面,精神颓丧,大家都为这位少帅的精神体力和指挥威望担忧。”

3月12日下午,张学良偕赵四小姐及顾问端纳乘机抵达上海,暂住法租界高乃依路1号。宋子文给张学良请来一位德国名医,上海疗养院主治医生米勒博士。张学良怕家人干扰他戒毒,张学良把家人找在一起,当着他们的面,把子弹上膛的手枪放在枕头下面,警告说:“你们记住,从我戒毒之日起,以后无论何人,不管见我怎么难过,也不许理我,如果有人拿毒品给我的话,我马上拿枪打死他。”在治疗过程中,米勒医生为了防止张学良忍受不了痛苦而抓伤身体,把他的手、脚都捆在椅子上。他犯毒瘾时,吼叫、翻滚、晕过去,在痛苦中挣扎,谁也不敢解救他。就这样,张学良以超人的意志,经过半个月的痛苦治疗,终于戒除了毒瘾,身体恢复了健康。

张学良戒毒

4月上旬,致书东北军将领及东北名流,勉励他们要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准备收复东北为最大责任。“武要保存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书王树翰称:“现虽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国难,二曰乡患,三曰家仇。”并附寄张在罗马拍摄的照片一张。

5月26日,由罗马致电万福麟,劝告东北军各将领,宜一致团结,服从蒋介石指挥,坚决抗日。

6月上旬,在罗马期间,专心研究法西斯党运动及组织,曾与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谈数次。还多次访问意空军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业。

7月1日,东北军将领电请张学良回国,张于是日复电称:“最近有令张学良回国之风说,但目下余正视察欧洲各地,至少3个月内,绝不能回国。

8月下旬,在伦敦对路透社记者谈话:“此行颇有利,现时余重得较离中国时增重28磅,且身体较前健壮。”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请张统率东北军移驻新疆。张回电称:移驻新疆,虽无异议,但需查后再作答。于是张电罗文干赴新疆实地考察。此计划后因汪精卫、胡汉民等反对,加之此时张学良回国会对已见好转之中日关系不利,故蒋拒绝其回国。

11月28日,张学良在伦敦对新闻记者谈话:余之归国全因个人私事。原本拟访问苏俄后由西伯利亚归国,现已终止此议,改经由法、意各国直达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变”发生后,有人劝告东北军加入反蒋斗争,而蒋介石又想调东北军入闽“平乱”,于是东北军将领致电张学良,报告闽变后的国内形势,“务必立即返回”。1934年34岁

1月8日,由海外返回上海。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1935年35岁

2月5日,赴庐山见蒋介石。蒋限期3个月肃清豫鄂皖三省境内的红军。

4月2日,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设总司令部于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参加国民党六中全会,临行前叮嘱部下,没有他的命令不许轻举妄动。

11月22日,任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

12月,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会后赴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坚定了抗日决心。1936年36岁

6月15日,长安军官训练团成立,张任副团长、代团长。18日张学良出资创办《西京民报》,宣传东北军复土还乡,团结抗日思想。22日,张学良发表《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讲,表明了他的抗日决心。

9月,任“抗日同志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这是由他直接领导的宣传、鼓动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组织)。

10月29日,飞往洛阳,继续劝蒋抗日,遭蒋怒斥。

11月27日,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严词拒绝。

12月2日,去洛阳见蒋,告之西安情势。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12月4日,蒋介石抵西安。调几十万大军“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向蒋诤谏,又遭训斥。

12月8日,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西安数千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一周年举行游行示威,前往临潼向蒋请愿。蒋下令“格杀勿论”。张学良亲自追到东郊十里铺劝阻说:“保证一星期内用事实来答复他们。”

12月10日,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12日发布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张、杨决心不再与红军作战,要抢先打乱他的计划。11日晚,张到华清池向蒋苦谏,毫无结果。蒋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并进行具体部署。

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力挽狂澜,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停止一切内战,释放爱国领袖,开展民主爱国运动,保证人民政治自由,遵行总理遗嘱,如开救国会议”等八项爱国主张。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团到西安,商讨抗日救国大计。

12月14日,在西安电台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取消“西北剿总”,组织“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张学良任主任委员。

12月17日,与红军代表周恩来会谈。

12月20日,与端纳会谈,和杨虎城共同发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号召两军将士不惜一切争取中华民族解放。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12月22日,宋美龄到西安,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周恩来一起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会谈。

12月23日,会谈达成六项协议。蒋介石口头答应,但不签字,以领袖“人格”作保证。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来在张学良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

12月25日,会见杨虎城和东、西北军高级将领,向他们表示释放蒋介石。下午3时亲自送蒋返京。当日,抵洛阳。

12月26日,蒋介石与张学良各乘飞机先后飞抵南京。张学良暂住南京宋子文公馆。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军法会审。

12月31日,军法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5年,他从宋子文公馆移住南京中山门外孔祥熙公馆。1937年37岁

元旦,张学良发表《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收复东北。

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从此开始幽居生涯。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传》中,张学良这样叙述这段细节:“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了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不知道,但是我后来看到一个东西,是美国的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宋(决不是宋子文)对蒋先生说,你要是对那个小家伙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开台湾,我把你的事情都给你公布了。这句话很厉害。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他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

张学良

&

宋美龄13岁时的宋美龄张学良曾说,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他恩同再造,一是蒋宋美龄,一是赵一荻。在获得自由后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这两位特殊身份、特殊命运的人之间,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而张学良曾在被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对宋美龄的尊崇,只要宋美龄活着,他便要把秘密守住。

1925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后,首次进入上海。张学良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时,宋美龄当时未婚。少帅一见面,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称她为“美若天仙”,还与宋美龄约会了好几次,经常在一起跳舞、游玩。两个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感觉过得非常愉快。少帅曾对王书君(著名军事史家)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这些蒋介石都不知道。”那时蒋介石也在追求宋美龄,而且跟着去了东京。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影响,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有着远比蒋介石更多的共同语言。⊙

张学良

&

宋美龄

1月13日,张学良被软禁在浙江奉化溪口镇雪窦山中国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写信给于学忠称:“话不知从何说,泪不知从何流。”

2月17日,致函于学忠,希望维护东北军团结。

3月30日,于学忠到溪口见张。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实现。

9月秋节,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参加抗战,蒋要他“好好读书”。

冬,迁移安徽黄山“听涛居”。十天后迁移江西萍乡“绛园”。1938年38岁

1月,迁移湖南郴州苏仙岭。

3月,迁移湘西沅陵凤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到凤凰山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写信给蒋介石,请张治中代转,再次提出参加抗战,结果石沉大海。

1939年39岁

11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张又迁移贵州修文县阳明洞。

1940年40岁

2月,于凤至因病赴美就医,赵一荻由香港到阳明洞陪张幽居。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监禁在溪口,于凤至在丈夫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匆匆赶往溪口,陪伴囚禁中的张学良。后来,张学良的囚禁地不断地被转移,她也不辞艰辛地陪伴丈夫转于安徽、江西、湖南及贵州等地,时间长达三年之久,陪伴张学良过了4年颠沛流离的羁押生活。在贵州期间,于凤至不幸患了乳腺癌,于1940年孤身赴美国治病,无奈之下,张学良夫妇求助于宋美龄,在宋美龄的协调帮助下,于凤至来到美国治病,从此,定居美国再也没有见到丈夫张学良了。据于凤至的口述回忆录,张学良沉痛地对于凤至说:“你要找宋美龄了,要求她帮助送你去美国做手术。你会康复的,一旦病好了,也不要回来。不只是需要安排子女留在国外,而且要把‘西安事变’的真相告诉世人。蒋介石背弃诺言,他是要千方百计伪造这不能见人的历史,你尽量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吧。”生离死别将临,多少夜二人不能成眠,边谈边泣,商议两人如何面对未来。议及有可能不治,让于凤至要抓紧时间安置好子女在外省的生活,不要回到蒋统治区。张学良应允于凤至,任何情况下决不自杀,还特别明确指出:永远不会认罪,因为自己没有罪,并且是尽了力报效国家了。张学良说:“赵四要来了,她会照料我,但是戴笠(军统特务)让她来,就是说明戴能控制她,对这点我们要清醒。”⊙

张学良&于凤至(二)手术后的化疗缓慢而痛苦,于凤至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人也变得愈加憔悴、虚弱,一向瘦弱的身体几乎成了皮包骨,体重不足45公斤,所幸的是性命终于保住了。出院后,于凤至暂住在女儿张闾瑛家里,在女儿、女婿的精心照料下,她的身体逐渐康复。康复后,于凤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丈夫获释遥遥无期、在美国生活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治病需要钱,于凤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对自己如此重要。凭着“救汉卿,我要奋斗到最后一息”的信念,战病魔、炒股票、投资地产,成为一位杰出的事业家。于凤至看到台湾媒体刊出张学良撰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后非常震怒,她的第一反应是:这篇稿子是假的,是有人在故意贬低张学良,损害张学良的声誉。她和美国的一些学者、议员不断奔走呼号,在美国掀起营救张学良的传媒大战,有的议员甚至准备将“呼吁给张学良以全面自由”的议案列入美国国会的议事日程。⊙

张学良&于凤至(二)于凤至回忆录中讲到,“1964年,蒋介石策划了一个离婚、结婚的自欺欺人的丑剧,用所谓教会要求一妻的借口来堵住张学良来美国和家人团聚、取得自由的路。为了此事,是国民党元老、张学良的好朋友张群突然由台湾来美国找我,这位和我一直没什么联系的人,竟开门见山说是为了张学良办离婚的事来的。我问他是否是政府派来的,是台湾什么机关?他说:他是政府的公务人员,但不是奉政府之命而是为了汉卿的处境安危而来的。我问他:是汉卿委托你来?他犹豫了,回答说:不是,说是汉卿经过多年教育,已经认罪和守法了,愿意和赵四在台湾终老,所以才要办离婚的。并说:这是他到汉卿家里和汉卿、赵四三个人说这事,赵四说的。张群离去后,我在电话中向张学良求证此事,张学良说:‘我们永远是我们,这事由你决定如何应付,我还是每天唱《四郎探母》’(张学良在几年的囚禁生活中,常常反复地哼吟京戏《四郎探母》的一句唱词:“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于凤至给这个独裁者签字,但她也要向世人说明,她不承认强加给她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汉卿的话“我们永远是我们”,够了,我们两人不承认它。并且在1963年10月于凤至写给赵四的信中写道:“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而张学良捧读此信时则热泪盈眶。宋美龄每年和于凤至都互寄圣诞、新年贺卡。这年,她信封上仍然是写张夫人收。以后每年都如此。于凤至说:“赵四不顾当年的誓言,说永远感激我对她的恩德,说一辈子做汉卿的秘书,决不要任何名分等,今天如此,我不怪她,但是,她明知这是堵塞了汉卿可以得到自由的路,这是无可原谅的。”⊙

张学良&于凤至(二)于凤至在离婚书上签字时,十分通情达理地说:“几十年来,我为了汉卿死都不怕,还怕在离婚书上签个字吗?”但她在内心深处从未承认这个离婚,始终以张夫人自居。岁月如流,时光无情,儿子们都先她而去。她在苦苦地等待着张学良。只有在看到孙女、孙子们成长时,她才略感到一点安慰:汉卿的这一嘱托,我办到了。于凤至晚年谈到张学良时,不止一次说过:“我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婚姻虽然解除了,可是我的心始终属于张汉卿。”于凤至去世后,安葬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墓碑上用英文写着:FENGTZECHANG。CHANG翻译成中文即“张”。按照于凤至的遗嘱,她的墓旁留下一个空穴,等待着她永远的丈夫张学良。⊙

张学良&于凤至(二)于凤至与张学良1941年41岁

5月,张因患盲肠炎到贵州中央医院做手术,出院后移住贵阳黔灵山麒麟洞。1942年42岁

2月,迁移贵州开阳县刘育乡。1944年44岁

春,移居距息蜂县15华里的阳朗坝。初冬,日军进犯湘南,贵阳告急,张迁移黔北桐梓县天门洞。1946年46岁

11月2日,迁移重庆戴笠公馆。不久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也称清泉)。1947年47岁

10月,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主任张严佛奉命陪张居住数月。张治中夫妇到井上温泉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托张治中向蒋介石提两点要求:(一)恢复自由;(二)希望刘乙光(戴笠派其看守张学良)搬出本该由他居住的房子。张治中的此次控访引起蒋的不快。蒋介石手谕:“以后非经他批准,任何人不得见张学良”。

1954年54岁

5月下旬,在蒋介石官邸与蒋晤面。1955年55岁

蒋介石要写《苏俄在中国》,因对“西安事变”不了解,请张学良写出来。张乃写信给蒋,说此事本至死不写的,今你鞠躬下问,我就鞠躬以告,乃至详述经过。此信长达20万字(蒋介石看后,叹服其文笔,要张学良多写些北洋时代的事)。蒋将此信交给蒋经国,蒋经国又批交军中当教材,因而发表在《希望》杂志上。张学良得知后,写信给蒋介石提出异议。蒋接信后,责怪下来,《希望》杂志就此停刊。

⊙台湾《联合报》刊登的一九九零对张学良的访谈录音整理稿

史学家郭冠英

:那封“忏悔录”是怎样呢?张学良:那是老总统(蒋介石)要写“苏俄在中国”,他怕写错了,就叫我把西安事变写下来。他(蒋)说:“我这方面的事很清楚,但他们(共产党)那边的事我不清楚,你可把它写下来。”我说:“西安事变我本是至死不言的,你今鞠诚问我,我就鞠诚对答。”后来写了,不知是谁,大概是王升都不一定,反正是(蒋)经国把那信改了,信头改了,把它掐掉了,要我拿回来,我重新给他写过的。这稿子我还留着,他拿回去就发表给将领看。后来这事出了很多波折。我看到了说,如果你写“张学良忏悔录”,我不能说什么,但他写了“忏悔录”,不署名张学良,好象这东西是我自己发表出去的。我就给蒋先生写封信,并不是说我反对,而是说蒋先生可别误会是我发表。蒋先生火了,所以把办事的撤掉,东西也收回来,就这么回事。思想一贯严重反共的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在做完了《张学良口述实录》一书后,这样评价张学良:“如果没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性命,但张汉卿成了爱国的代表,名垂千古。”1956年56岁张学良在蒋介石的英文老师董显光、东海大学校长曾约农的引领下,皈依基督教,从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写文章。

1957年57岁

9月,蒋介石70寿辰前夕,张学良托人送蒋一块金表,以示祝贺。蒋介石回赠一根拐仗,表示谢意。1959

59岁

蒋介石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张学良提出要在台北市郊自己盖房。蒋经国表示赞成,并亲自在台北市北投复兴岗给张学良选择地皮。1961年61岁张学良新居落成后,蒋经国给张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家具。此房是栋两层小楼,位于北投路70号。张学良自己买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车,可以自由进城拜访张群、莫德惠老朋友。在台的亲朋故旧偶尔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张学良在寓所会见了他的长女张闾瑛及丈夫陶鹏飞教授。这是他25年来首次见到他久别的女儿和他未曾谋面的女婿。1964年64岁

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原名一荻,又名绮霞,因排行第四,人称为“赵四小姐”)正式结婚。他们经过20多年与世隔绝、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人吉米·爱尔窦的家中举行婚礼。爱尔窦是张学良的老朋友,证婚人是年已百岁的陈维屏牧师。女方证婚人是黄仁霖。13人的来宾中有宋美龄、张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礼、冯庸等。张学良将军与赵一荻女士生有一子张闾琳,1940年到美国后取名克尔。著名的旅美航天专家,曾供职于美太空署。现居美国。张闾琳也是张学良的惟一在世的儿子。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赵一荻女士于1937年1月携年幼的儿子张闾琳去南京准备去陪伴落难中的丈夫张学良将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就只好转至香港居住了近3年的时间。1940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后,再度决心去那里陪伴囚牢中的张学良。要去陪伴丈夫就不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张闾琳,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赵一荻决定把不满10岁的儿子张闾琳送往美国旧金山,托附给一位美国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代为抚养。伊雅格和埃娜夫妇对赵一荻女士的行为深表敬佩,也知道这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危难之际对他们的重托。一向仗义的伊雅格夫妇更感到不能忘了张家“老帅”与“少帅”对他们的知遇之恩,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不让张闾琳真实身份暴露,伊雅格和埃娜商议,决定搬出现在居住的旧金山华人聚居区。他们这样做主要是担心有熟悉他们底细的华人,怕他们发现了张学良、赵一荻夫妇托孤的秘密。⊙张学良

&赵一荻(一)

另外,为了万无一失,伊雅格和埃娜不但将张闾琳改了美国名“克尔”,而且还让这个孩子几乎完全西化。全家人教他学英语,还用英语和他对话。伊雅格和埃娜还自称是张闾琳的爸爸妈妈。以致后来张闾琳自己也说不出父亲张学良的名字了。为了确保张闾琳的安全,伊雅格夫妇还在张闾琳于旧金山读完小学以后,又迁居到洛杉矶定居。由于张闾琳天资聪慧、学习勤奋,中学毕业后便考取了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

1956年,张闾琳第一次来到台湾,去高雄探望仍被囚禁中的父母亲。1959年,台湾官方宣布张学良重获自由后,1961年的夏天,赵一荻赴美探亲。从此,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终于和自己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的儿子频繁往来,共享天伦之乐。张学良移居美国后,曾多次向儿子表示,他晚年最大心愿就是回东北探亲,但是由于健康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儿子张闾琳受父亲委托,多次回到大陆,回到东北老家探亲。张闾琳与妻子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陈淑贞生有二子,长子张居信,即张学良将军的长孙,1962年出生,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次子张居仰,即是张学良将军的次孙,生于1967年,据称居仰为张家的精英。⊙张学良

&赵一荻(一)1966年66岁

7月,周鲸人又一次到台访问张学良。这时张学良正在参加美国一家神学院的圣经函授学习,并著手翻译一本有关基督教的书。精神更集中宗教了。1975年75岁

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张群电话告诉张学良。

4月8日,张学良和赵一荻前去吊唁,并送去自己题写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1976年76岁蒋经国当上台湾“行政院长”后,张学良与蒋经国达成君子协定,每半年两人会面一次。1978年78岁

蒋经国被选为台湾的“总统”,第一个打电话祝贺蒋经国的就是张学良。1979年79岁

10月5日(中秋节)下午,张学良应邀,到蒋经国官邸参加蒋经国夫妇举行的中秋节茶话会。这是张学良在台北第一次露面。1980年80岁

10月20日,张学良偕夫人由“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和副参谋长马安澜陪同,访问金门,眺望大陆。参观金门后,在写给亲友的信中,引用于右任的诗写道:“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他说﹕“我还是想我自己的大陆故土,还是怀念东北,自九一八后,我就没有回东北老家。”他反覆地说着这样一句话﹕“有机会就回家乡看看。”1985年85岁

12月25日,看西安事变影片时,因心情激动没看完就离去。1988年88岁

1月14,张学良到台北荣军总医院怀远堂吊唁蒋经国,并向他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邀张学良赴美参加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和张学良兼任校长60周年纪念会,由于台湾当局未予允准,未能成行。会后50多位学者和热心人士联署签名,成立了“争取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执行委员会,并致函继任“总统”李登辉。要求李作出答复。当局迫于无奈,让有关人士“同张学良进行商讨”,决定以发表公开信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是月26日,台湾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登载了以张学良名义写的公开信。1990年90岁

1月30日,于凤至在美逝世,享年92岁。

6月1日,台湾各界人士庆祝张学良90华诞。

5月末,张学良书寄吕正操《谒延平祠旧作》。

6月6日,东北大学校友会等在沈阳庆祝张学良将军90华诞。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三次访问张学良。1991年91岁

1月5日,为纽约东北同乡会刊题主导:“读物思乡。”

3月10日,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赴美探亲。

3月14日,张学良夫妇去了儿子张闾琳居住的洛杉矶。

4月17日,张学良在纽约公开露面。

5月3日,张学良接受纽约华文报纸《世界日报》记者魏碧洲的采访。

5月11日,张学良在美国纽约接受“美国之音”记者访问。

5月18日,又接受美国之音“新闻广角镜”节目记者采访。

6月25日,张学良结束了在美国105天的控亲访友和旅游,从旧金山返回台北。

6月底,张学良在台北寓所收到了来自大陆的陌生信件。

这是来自江苏江阴一个叫张静华的17岁的农家少女写给张学良的信:“张爷爷,你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从小到现在,哪怕到将来,当我刚懂事的时候,我爸爸便给我讲你的故事。说你是一个真正的东北汉子。想当年,你爱国忧民,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爷爷,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看一看,聚一聚,让我们举杯同庆?我想,大概不会太远了吧?”张学良忍不住激动,提笔为张静华复信:“静华小妹妹:你的信和相片全收到了。你很关心我们,谢谢你。随信附上近照一张,以慰情怀。愿上帝祝福您!”

张学良口中“最喜欢的女人”--蒋士云女士,在纽约寓所接受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专访中畅谈她所仰慕的张少帅时透露,张学良居停纽约时,她当时曾力劝张学良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张学良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张学良向她解释,李登辉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藉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代。而他是讲义气的人,他不愿为难李登辉。蒋士云对张学良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张学良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蒋士云说,他回到台湾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陆。蒋士云答道:“你不用问他,问也白问,他一定不准。”张学良请示的结果,果如蒋士云所料,李劝张学良勿去大陆。蒋士云说,张学良上了李登辉的当。据蒋士云和其他亲近张学良的人士说,张夫人赵一荻(赵四小姐)反对张学良回大陆,也是促成张学良终老海外、怅望神州的原因之一。⊙张学良为何终老海外?张学良三兄弟合影(左为张学铭、右为张学思)

1993年迁居美国后,张学良动过回东北老家看看的念头,但年事已高,恐怕受不了长途跋涉,又怕受不住在家乡睹物思人时的激动情怀,最终没能回家乡看上一眼。

1999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决定落叶不归根,在夏威夷檀香山“神殿之谷”买下了准备两人合葬的墓地。⊙张学良为何终老海外?张学良姐弟与母亲在一起。左起为张学良、张冠英、张学良的母亲、张学铭。⊙

张学良

&蒋士云在张学良的漫长人生中,身边的异性追求者当然不仅是于凤至和赵一荻。张学良引为至友、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人,她就是30年代的江南名媛蒋士云女士。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她在蒋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称她为“蒋四小姐”。

1931年2月,蒋士云对张学良的心仪,促使她有了一次北京之行,决心和张学良袒露心迹。但是,她来到北京方才意识到与张学良失之交臂。当时张学良身边不仅有结发妻子于凤至,而且在一年前又新添了女秘书赵一荻,张、赵也有了爱之结晶。这位同样被称为四小姐的赵一荻尽管没有名分,但算是名花有主了。所以蒋士云在北京尽管和少帅接触较多,但自知成为张学良的红颜知己断无可能,於是在盛夏到来之前与张学良挥泪而别。从此,张学良只能在海外报刊上不时见到有关蒋士云在法国求学、在欧洲旅行以及她随父出席各种官方活动的消息了。张学良有时偶寄书函给她,然而蒋士云却不想干扰少帅的生活,从此再也不复信。蒋士云(左二)与张学良(左三)等在华盛顿

这年9月,失恋的蒋士云在罗马旅行时意外与一位熟人邂逅,他就是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蒋士云的父母无法允同婚事,因为贝祖贻膝下毕竟已有6个子女,年长士云许多。可蒋士云是个极重感情的姑娘,经过书信交往,毅然决定嫁给贝祖贻做续弦夫人。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蒋士云在上海。後来,她从秘密渠道获悉张被囚于奉化雪窦山时,决定去探视幽禁中的张学良。在贝祖贻的支援下,得到了军统特务戴笠的同意。蒋士云在张学良失去自由时冒险去奉化探望,以及张学良到台以後,蒋士云专程从美国飞到台北,在一家餐馆里宴请已届耄耋高龄的张学良,这两件事多年来鲜为人知。这说明她当时探望张学良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也说明蒋士云重情重义,她作为张学良的朋友,尽了该尽的友情与信义。

1990年张学良在幽居50年之後,终於获得了真正的自由。1991年3月,他来到梦想多年的美国。张学良刚到旧金山,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想一个人到纽约去会会朋友,而且还是个女朋友!”当时,在旧金山的亲友们都对这91岁高龄老人的惊人之语感到大惑不解。他究竟去纽约会见谁呢?只有了解内情的赵一荻知道,张学良说的纽约女友就是蒋士云。这次纽约之行是赵四陪同张学良前往的。张学良来後就下榻在蒋士云在曼哈顿花园街的豪宅里,一住就是3个月。而赵一荻则先飞回洛杉矶儿子家中。

张学良

&蒋士云

张学良在纽约的3个月,是他自1937年1月被幽禁以来最感自由的90多天,除身边再无国民党便衣的跟随之外,也没有赵一荻在场,他终於实现了对友人所说的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由,可以和一生中最喜欢的女人相处一段时日了。张学良和蒋士云在纽约的3个月,是两位老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蒋士云颇感困惑的是,自1991年6月下旬赵一荻把张学良从纽约接回旧金山,并经夏威夷返回台湾,直到一年後张学良夫妇飞到夏威夷作长期定居以後,近在咫尺的蒋士云竟然再也没有和张学良见面的机会了。纽约的分手原以为是暂别,万没想到竟是人生的诀别。让外界无法相信的是,张学良和蒋士云分手以後,两人甚至连通电话的机会也失去了。蒋士云说:“他在台湾的时候我还跟他通过电话,离开台湾以後就没有消息了。我打过一次,打不进去。我知道有人阻拦。他不便跟外界接触,不能往外打电话。他大概觉得不方便,也许不自由。说是为了便於休息,别打扰了,年龄大了……”

张学良走後,蒋士云仍然把张学良的信仰当成她暮年的追求,现在她仍然在每周末前往华人教堂,虔诚地倾听《圣经》。在蒋士云看来,这也许就是她对毕生至友张学良的怀念与追思。

张学良

&蒋士云1992年92岁

9月10日,当着大陆第一次去台的记者,他流下了思乡的热泪。

9月11日,张学良在台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大陆记者采访。他说:“只要时机成熟,国家一定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第三次谈判早日实现。”

10月,张学良收到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王盛烈教授题赠的“关东秋爽,故乡明月”字幅和几位著名画家合作的《青松梅鹤图》,赞赏晃已。他接受了担任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聘书并留影。

11月13日,张捷迁教授为东北大学复校奔波于海峡两岸。是日,张捷迁受托将东北大学的聘书送呈张学良。张欣然同意同任刚复校的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1993年93岁

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大学复校。新的东北大学校名,由张学良题写。

4月19日,《文汇报》记者采访张学良。

5月4日,北京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期间,酷爱兰花的张学良委托世界兰蕙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把一盆兰花带到博览会,送给前往参观博览会的江泽民主席,寄托了他对大陆人民的一片深情。这盆兰花是他自己亲手培育的,花龄20年,取名“爱国号”。1996年96岁

6月1日,在美国夏威夷异常兴奋地度过95岁寿辰。中国京剧院老生演员于魁智率该院琴师赵建华、鼓师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