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课件_第1页
语文教学法课件_第2页
语文教学法课件_第3页
语文教学法课件_第4页
语文教学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主讲教师金业文绪论一、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是体现专业师范性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作为一门以教育学和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它运用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科学学、人才学等原理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为他们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育的科学途径;同时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育的感情和兴趣,使他们获得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训练,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分析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交际能力,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三、《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技能篇备课的技能上课的技能说课的技能观课的技能议课的技能

方法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复述法串讲法比较法评点法猜读法实习篇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一四、《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实作演练:

1.编写教案

2.观摩教学录像

3.见习

4.登台试讲等等上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篇

第一节备课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国·卢梭《爱弥儿》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它指的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作出预期的设想和安排。

二、备课的一般步骤

备课标(过去叫“备大纲”):研读课标备学生: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教后反思

备课﹥写教案(教学设计)备课﹥写教案(教学设计)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则经典的教案需要课前大量的准备(文化修养、知识底蕴、用心思考、长期的经验积累)!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故事:

一个在校工作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邻校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广义的备课狭义的备课【案例】于漪老师的“三备法”:她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备三次课:

在语文课堂上倾心求索育人艺术,于老师几十年孜孜不倦:“我对上课,有种敬畏感。提问前总要反复想,什么方式问,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师从于老师二十几年的一位教师说,于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每年教法都在变。于老师笑言:学无止境。

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语文备课(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大致包括:解读文本、目标设定、过程设计、提问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案的格式课题(居中书写)

——即所教课文的题目,如“社戏”。一、教学目标:

——即通过本篇课文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结果。教学目标要具体,忌浮泛。

教学目标通常以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规范表述,如“讲读法”。运用多种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讲读法,辅以讨论法”。不必展开说明。

四、教学媒体及用具五、教学时数:

—本课题教学的计划时数。如“共用2课时”。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也称“教学内容和步骤”。具体步骤分课时写,如教学仅1课时,则无须标注“第×课时”。

第一课时(一)感知文本阶段1.导入新课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3.阅读(朗读或默读)课文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大意5理清文脉、思路6布置作业或预习内容附:板书设计图

第二课时(二)理解、鉴赏文本阶段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2,品味文章的语言3,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4.欣赏文章的写法5.提取文章的精要或总结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三)实践运用或者拓展延伸阶段1,学生练习(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或积累运用)并加以评讲2,布置作业及预习内容附:板书设计图

(教后反思)温馨提示: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设计是一项灵变的艺术。以上主要是为方便初学者模仿而提供的教案的一般格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切勿机械套用!一般来说,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是必须具备的,其余的并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格式依葫芦画瓢。教案示例: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教学方法与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课上积极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和本人拙作作为拓展延伸。教学时数: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二、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预习,抽生朗读,其余人静听准备点评指正。

一生主动读过后,别人主动点评。师提醒注意“玄奥”的“玄”字读音xuān,与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露”有两个音“lù”和“lò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读“lù”,“lòu”用于口语,如“露怯”和“露马脚”。

四、师范读,生静听,准备点评并准备回答“二”中的两个问题。

师读过后,也请生指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

五、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理出线索。(解决问题1)

生说师板书

写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读、说一遍。

六、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小结: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八、概括写作技巧。

九、朗读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十一、作业:

(一)拓展延伸。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见附页)

1、陶渊明的《饮酒》(五)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自由写作。

结束语: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设计附页:

饮酒(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山中访友》教后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温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二、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①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三、讲课时语言要精练准确,生动优美,好词佳句随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需平时广收并蓄,且能灵活运用。我本人为了达其一二,除了平时随手记下一些格言、警句,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将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所有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时常翻阅呤诵。且要求我的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诗词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请一生抄在黑板上,其余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来分钟,抄三两首。)

每天只需十分钟,就能增添一些好诗句,就能感受到一点佳句的韵味,所以许多学生都有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和兴趣。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级第一册课内外二十来篇,共有160多篇(段),让我现在的初一学生抄、读。二个月下来,学生们就尝到了一点甜头,有一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四、提问要巧妙,启发要得当。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键在提问,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兴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则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反之则鸦雀无声,死水一潭,令人十分无奈,只好“一言谈”,自圆其说,变成了填鸭式,与现代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另外,提出的问题若学生实在不能解答,也可适当引导启发,中间多搭几座桥。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否则与填鸭式没什么两样。

五、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尊重权威但不盲从权威。

现在的课外辅导书层出不穷,一多就滥,很难找到一部精品,而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学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听说对学习有帮助的书都买。而一些书报销售商又赚钱心切,对书的校对工作毫不负责,甚至根本不校对。因此学生买来的书大都错误百出,若视作敝履扔到一边吗,又觉可惜,浪费钱财;若奉为珍宝,虔心拜读,又有许多错误,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种神视的眼光,要有一个怀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书,要向字典词典,甚至是《说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时候,简介双调词上下部分的称呼,可称上下片或上下阕,我在黑板上写了“上阕”、“下阕”,有生马上提议:“阕”字不对,应是“阙”。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怀疑精神,接着叫同学们查字典,经过辨别,才肯定是“阕”而不是“阙”。那个学生诚恳的说:“我错了,我的课外书上错了。”我乘机引导:不要盲从课外书上的,应勤查工具书。查典籍性的工具书。

不要说课外书有错误,就是通行全国的课本也有错误,前期的已经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过来了,我也不值得一说了。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课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上过后,我带领同学们感受语言美,总觉得“蜂围蝶阵”一词很别扭,“围”与“阵”怎么也不能形成对称美,几个好些的学生也感觉到了,我提议:能不能换个字,使人感觉有一种对称美。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要把“围”换成“团”,或把“阵”换成“绕”,整个词变成“蜂图蝶阵”或“蜂围蝶绕”毫不逊色,甚至更添一种对称对应美。再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书上把“别枝”注释为“另一个树枝”,我引导学生说大意时,怎么说都觉得别扭,好些的同学说:“明亮的月亮起来,惊动了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或“明月升起来,另一个树枝上的喜鹊被惊动了。”言下之意这一个树枝上喜鹊没有被惊动。不管怎么说,总觉得很别扭,倒不如把“另一个”三个字去掉,直接泽成:“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另外小学破门儿歌《静夜思》中的床,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直都认为是睡觉的床,诗意变成:睡在床上,看见床前有明亮的月光,疑为下了厚厚的霜,抬头望着明月,低头思念着故乡。难道作者李白将床搬到外面睡么?睡在床上大多是仰着或卧着,怎么能举头又低头?难道是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趴着睡吗?不论是仰着睡,还是趴着睡,作举头或低头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说不通!我想传统的说法是不是弄错了,床是没有别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说文解字》查一下“床”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见许老先生的《说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时,大多凭窗凭栏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凭栏思故乡,可惜我一个无名小辈无法质疑。即使胆敢质疑,向编书专家挑战,也无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学唐诗,将“床”字解为“栏杆”,并且引了青梅竹马的出处作例证。我一看,大喜过望,简单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为我撑腰,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遇到别人吟诵《静夜思》时,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床解为床上,指睡觉的床不对,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经我质疑并解为栏杆,他才翘起了大拇指。

六、与生平等相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师道道尊与居高临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识的道路上只不过比学生先行了一步,现在只是他的引导者。另外知识是无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学都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知识,何况我辈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要为了面子,强装明白,我在上《白兔与月亮》时,“反倒”一词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读dǎo,要我定夺,我当时也不敢肯定读dào(只是从意思上有“反而,却”来理解),而孩子们的新华字典上,又没有词语注意。我真诚地说,现在我不能肯定,待课后我们一起查工具书再定。课后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汉语大词典》,查到了词语注意才确定的dào。等到学习《济南的冬天》,里面一个词倒反,同学们都明白了与反倒音义皆一样,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由于我的勤奋和真成,再加上课堂的宽松,学生和我时常能够“海阔天空”,且时常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使语言平添韵味,所以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比较感兴趣,这使我感到一点欣慰,因为布鲁纳曾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七、作业要适当,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筛选作业题时,要动脑筋,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与所学知识而定,不能为应付、为任务、为检查而定。所布作业要有实用价值,要能巩固所学内容,要能起到实际效果,每次作业最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另外学生完成之后还要适当检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见,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注:①心理学理论皆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版的《心理学》,由张厚粲主编。)

(出处:)

四、教案设计的基本技能讲解与训练

包括解读文本;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导入语;设计教学流程、步骤;设计课堂提问;设计板书等七大技能。

教案设计的技能之一:

解读文本

用足功夫,解读教材文本

解读教材是编写教案的第一要务。

用足功夫,解读教材文本

实践证明:教材解读的高度、广度、深度,决定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高度、广度、深度。

首先,要读懂文本内容。其次,要读出文本字面下的思想文化。最后,要读出这些思想和文化是么表现出来的。读懂教材的要求:

文本解读则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欣赏(情感共鸣)-----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即为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对于语文教材文本来说,其意义可以从四个侧面来解读:(一)先来简介一下三种著名的文本解读理论: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经有过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它们最本质的区别是:以作者为中心;以作品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我们分别称之为:

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古人云:文如其人。作品是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写照和留影。作者中心论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等作为解读文本的依据。阅读就是要追索作者的原意或意图。例如,中国古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追寻圣人的原意,代圣人立言;西方对《圣经》的解读。然而,如何解读都是“历史视界”的解读,时代在变、历史在更替,我们怎么能够完全复制到作者的原意呢?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观点:不能只承认作品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文本作者的意图当代人不可能完全再现,文本的原意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作品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认为,作品是解读文本意义的唯一根据。作品的意义与作者无关(“作者已死”),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意义视界。它强调通过对作品语言技巧、章法结构的解读来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建构,它关注的是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然而,作品中不可能没有作家的影子,语言形式不可能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绝然分离。

对我们的启示:关注文本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解读入手,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读者中心论:西方阐释学文论和接受美学认为:不是作品告诉了我什么,而是我赋予了作品以意义。读者中心的解读是读者从自己的理解视角、文化经验、知识水平来理解作品,把自己的思维、思路、思想投射到作品,从而赋予作品丰富的个性化的意义。

我们认为,以上三种解读理论,各有千秋,各有偏颇之处。作为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最好是从三个侧面立体透视。

对于语文教材文本,可以从四个层面或视角来解读: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意图;二是文本意义,既在具体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语词意义(包括结构);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四是教育意义,即在语文学科性质下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普通读者与教师读者解读文本的用意也不一样)四个层次既有差别,又互相依存。案例:曹禺曾经阐述过他《雷雨》的写作意图:“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决非社会问题剧。”1936年1月,曹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创造心境:“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么写的,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脚,这些解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我写《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一)教材文本解读的基本层面或视角:

以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一课为例。(一)基础层面——教材本文视角:仔细观照文本的语音、语义和内容(结构、层次脉络等)语音;语义;结构;内容(写了哪些人?说了哪些事?)那么,《小狗包弟》一文,我们如何从作品本身出发来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呢?请看《小狗包弟》原文: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二)思想情意层面——作者的视角:整体观照价值取向追寻作者心路——知人论世与作者命意的体悟《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鲁迅先生说得好:“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如果不了解“3.18”惨案,读者又怎能与鲁迅先生深广的忧愤产生共鸣?

读李白的诗,你不了解他的浪漫主义风格,你将难以感受他的豪放不羁;读杜甫的诗,你不知道他的现实主义写法,你就难以领悟他的忧国忧民;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倘若不了解魏徵,我们又怎能体会到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恳切和忠心?

“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宗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作者,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因此,阅读分析作品,对作者其人其事的研究了解是不可或缺的。“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这个时代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世”,指时代,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我们在文本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作品的“世”,以便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例如,不了解“文化大革命”,你恐怕是很难理解巴金的《小狗包弟》的意蕴的。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红卫兵”,意即毛主席的红色的卫兵。最早只是北京的一些中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群众组织,而且还是被视为非法的地下组织。但在毛泽东对其造反精神表示肯定和赞扬之后,红卫兵组织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风靡全国,并几乎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让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卷入成人的政治生活,这一超越常规的作法注定不能长久并产生巨大的副作用。

【案例1】思考: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案例2】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案例3:《风筝》

教材编者将其置于第五单元(感悟亲情),并在篇首加上了这样的导语——“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受“导语”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解读此文时将主旨定位于“亲情”。这样的解读“到位”了吗?

因“嫌恶”风筝,当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弟弟“将要完工”的蝴蝶风筝时,“我”“很愤怒他的瞒着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于是,“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二十多年后,“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我”怀着万分的忏悔求得弟弟的宽恕时,“他什么也不记得了”,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知人论世

鲁迅先生两位亲属许广平和周建人一直从儿童教育角度来谈《风筝》的。

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就可以过去了。——许广平

“我想他所以这样写,主要是批判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周建人

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三)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拓新层面——读者的视角:读出自己个性化理解和创意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接受美学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作者的结论和意义,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期待视野,根据作品中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等“召唤结构”进行思考、联想、想象、填补、反思,从而创造出自己新的意义的过程。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的阅读,同样应在把握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对教材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

不同时间不同的人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丰富性多样性“诗无达诂”解读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关注重点A.读者

B.文本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马千里:《当〈论语〉遭遇于丹》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定为《论语》。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

于丹在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着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

(三)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拓新层面——读者的视角:读出自己个性化理解1.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

经典常读常新。这里的新,主要指对经典的新的理解。同一篇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案例1:有一位特级教师通过反复研究教材,发现了样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大多发生在春天。他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所以就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作为话题,设计了教学思路,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案例2】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主题我们一直理解为揭露反动政府镇压学生的罪行,歌颂青年学生为国家牺牲的精神(从社会学、阶级论的视角)。我从教材专题的内涵“直面人生”出发,换一个角度解读这篇杂文,把文章的主旨定位在歌颂刘和珍这样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使教学思路和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1)根据文章叙事内容,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特点;(2)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感情,认识她的猛士精神;(3)了解段祺瑞执政府的嘴脸,理解文章交待背景对写刘和珍的作用。整个教学就以刘和珍的猛士形象为中心,完全跳出了以前的教学思路和阅读视角。我不敢说这样的解读和这样的教学非常成功,但可以说明很熟悉的经典篇目也可以换一个解读的视角。2.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采用新的切入方式解读文本《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的途径、解读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二、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四)语文教育价值层面——学生视角

1.凸显学科本体追求(聚焦于“怎么写”)语文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示例:1.关注字词

(1)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

“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示例:(2)关注反常态化表述

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秋夜》示例:(3)关注标点的运用之妙《祝福》“可恶,然而”标点研究“可恶!然而……。”四叔说。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可恶!”四叔说。“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荐她去……你拿我们家开玩笑么?”(卫老婆子赔罪……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然而……。”四叔说。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四)语文教育价值层面——学生视角

2.学生视角:聚焦于文本的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教师不是一般的文本解读者;教师负有教学生学的任务;所以,研读教材时,你得想一想:若是学生读这篇文章,他们如何更容易地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滋味、读出能力?三、从名师研读教材中获得启示之一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此外,还包括查阅资料。

——《于永正老师谈备课》从名师研读教材中获得启示之二一、初读教材。选定一篇课文作为重点研究篇目之后,首先要做的是阅读原文。但“教材只是个例子”,读过原文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后,我们无权简单地对文本展开肢解,必须在掌握广泛背景资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对教材发言。因此,初读教材,目的是以此为起点大致拟定收集材料的范围。二、再读原著和作者生平。三、继续读相关评论。四、细读教材文本并确定主题在精读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文本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这里指的是要弄清文本“究竟”说了什么。就是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文本想要说什么?这一步意在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哪些情节有待我们去挖掘。即了解情节背后的相关条件,相关背景。3、文本能够说什么?这一环节就是尽可能想想文本还会写到什么。这时不妨将这篇课文所有可能作为主题的关键词都罗列出来,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从中选出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必须基于语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对解读做出判断。4、文本应该说什么?这一环节就是确定主题。——窦桂梅《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概要实践演练活动(第一次):第一项:请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撰写一则两课时的教案。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清晰;条例清楚;严禁抄袭,要有创意;纸质文本在下周上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时,由本班班长收齐交给我,作为平时成绩。第二项:风采展示:登台授课(时间:“文本解读”讲完之后)一、新课导入技能演练请同学分别为《小狗包弟》一课作(5分钟以内)的新课导入(可以制作ppt)。任务分配:本班第1号、第10号、第20号、第30号、第40号、第50号共六位同学。二、微型课演练(教学片断实作)

《小狗包弟》一文的第一段写的是“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如何让你的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这一段的内涵和作用呢?请你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并在课堂上把它展现出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任务分配:本班第2号、第12号、第22号、第32号、第52号共5位同学。导入技能训练评价单(100分)1、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20分2、导入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10分3、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20分4、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10分5、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10分6、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10分7、能面向全体学生……………20分

语文微型课教学评价表

1.关注学生发展,问题设置有启发性,尊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体现突出;15分2.教学密度适当,教学思路清晰。15分3.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课堂气氛和谐有序,师生感情融洽。20分4.教学反馈及时,错误及时巧妙地校正。10分5.教学总体效果好,学生无疲劳厌倦现象。20分5.教学语言规范、生动,语速适度,情感投入;10分6.驾驭教材的能力强,语言文学综合素养好。10分教学创意+10教学失误-8

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内容不是对教材内容及其顺序的原原本本的复制;教学内容就是在课堂上实际要教什么。

教案设计的技能之二:

精心选取教材内容、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动态形成

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重构(内容的取舍、顺序的调整等)的“师本——生本”状的“教材内容”。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教学内容:动态形成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生产的课程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由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教学内容:决定着在课堂上实际教什么教学内容的三个主要来源:

1.对现成教材的有选择的沿用(不是全部复制!)和重组;如《社戏》课文的“倒卷珠帘处理法”:“好戏、好豆”——怎样的好戏、好豆——为什么怀念?——怎样写的?2.增加课文外的学习资源;3.学生在教学中所生产的课程内容。

语文课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选择策略:第一,依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第二,依照儿童视角选择教学内容第三,依照选文功能选择教学内容第一,依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到哪里去?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参照课程标准要求。

案例:《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课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

1.对“呆”的反复研读(神态描写)

4.“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第二,依照儿童视角选择教学内容

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知起点举例:《冬阳童年骆驼队》《清平乐·村居》《晓出净慈寺》

第三,依照选文功能选择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品用件着眼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与领会定篇

一般指经典名篇,学习它们是为了传承文化,学生学习的是经典的丰厚蕴涵,掌握选文本身。教学时,要“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文章内涵。如;文化元典“四书”、“五经”、《兰亭集序》、《赤壁赋》

例文

夏丐尊先生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文)着眼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举例:《为人民服务》、《中国石拱桥》样品与定篇一样,作为样本,也同时需要教学与“样本”相关的许多方面,但是,这许多方面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更不是来源于权威——专家、教材编撰者、教师的阐释,而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与写以及文学鉴赏的现实状况。“样本”的课程内容不是事先约定的,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经验的增加,按照叶圣陶教学论系统的逻辑,教师所教学的“知识”会逐渐减少,作后减少到几乎用不着再出现新的“知识”,这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着眼于读写方法的掌握比如,选文是《雨中登泰山》,教的是游记的写法“按游踪的线索组织”(文章写法),或者是阅读的策略“阅读游记要抓住游踪”(阅读方法)。用件

用件是针对上述“定篇”、“例文”、“样本”这三类“学件”提出的。它关心的是课文的内容,即课文“说了什么”。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信息”),“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着眼于语文内涵、知识和读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举例:

1.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接近“用件”

2.广东省初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我的长生果》《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找书的金钥匙——书目》《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设计步骤:(1)让学生把四篇课文中关于图书馆的知识全找出来。(2)弄懂以后,每人设计一份“图书使用活动方案”。(3)小组讨论方案和全班评选方案(4)按方案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实践活动(略)(略)注意:是选择侧重点,不是说不顾及其他

事实上,大多数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文质兼美。因此,可以根据选文的特点,确定它的功能,进而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

思考:请根据《小狗包弟》和《记念刘和珍君》的特点,确定他们的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案设计的技能之三: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一)作用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要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教学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意义:导教、导学、导评价导向:我们要到哪里去?路怎么走?评价:我们到目的地了吗?走到哪里了?(二)教学目标的分类1.分类从教学内容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2.解读方法目标:如何认识“城”字和“想”字过程目标:过程性目标的表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恰当地使用“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等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过程目标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三个纬度的目标寓于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如:体验心脏的负担究竟有多重课堂教学目标常见弊病类型及对症分析一、“脚踩西瓜皮”——课堂教学没有目标二、“不可能的任务”——课堂教学目标大而无当例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作文水平。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等同于语文课程目标(二)语文教学目标的编制的依据总目标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关联)(体现)(紧扣)(落实)1、依据《课程标准》2、依据教材(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3、依据学生4、依据教师5、依据教学环境举例说明:“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

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文本中震撼人心的思想情感。案例:《再别康桥》教学目标的设计1.学会调整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准确、有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自由体诗歌。2.知道现代诗歌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3.抓取物象,体会诗人对康桥深厚的依恋之情。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目标的编制一般有三个步骤:1、确定学习结果。2、界定条件。3、陈述标准的水平。有效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说明具体的行为。2、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例如:《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目标的陈述:1、能认识

生字“衍”,通过查字典

理解

(外显性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动词)

“繁衍”的意思。

(行为标准、结果)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有感情地

朗读(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课文。

4、能在阅读的过程中

感受到

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感情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祝福》教学目标的偏失:1、使学生掌握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祝福”的深刻含义;2、通过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2.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像"知道","理解"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例如:熟练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不具体)

→能够借助工具书掌握“狼藉”、“祸不单行”等词语的读音和意义(行为标准和结果)。【示例2】《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之一)“领略作品的意境美”(模糊):→1、能划出文中运用比喻、通感的句子和精心选用的动词、叠词,体会其细腻传神的表达效果;2、能抓住描绘顺序,品味从近景到中景到远景的构图美;3、能通过高低徐疾、婉转低回的美读,体会动人的音乐美。简而言之:

(学生)通过那些学习行为(条件),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结果或者学习上的收获。教学目标确定的注意事项之三:

3.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安排要以目标的达成为旨归

案例:

《项脊轩志》的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1.回忆(或举例)已学课文中的细节描写。2.概括文中主要事件,找到细节描写部分。概括文中主要事件,找到细节描写部分。3.能通过情境联想的方式描述细节从而分析作者的喜与悲。4.能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一种情感。

教案设计的技能之四:

导入语的设计

定义: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一、基本概念导入的功能“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例如:衣锦还乡(打一人名)(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三)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导入的原则(一)针对性原则

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三)新颖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语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四)趣味性原则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五)简捷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110二、新课导入的类型1111.释题导入【教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设计师:想想看这个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这些地点都是做什么的?生:两个。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玩的,一个是念书的地方。师:对,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入学校生活的往事是值得怀念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就是玩在百草园,学在三味书屋。鲁迅对它们的态度如何呢?请看课文。112

2.直接导入法【教例】《神奇的极光

》导入设计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关于极光在东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板书)神奇的极光

......1133.悬念式导入法【教例】《春》导入设计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施舍于他。一次,他遇到了一位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是句什么话,……诗人赠送他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应该倍加珍惜,就让我们睁大眼睛,敞开心扉,一起去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春》吧!1144.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教例】《阿长与<山海经>》导入设计

5.谜语、诗词、对联导入法【教例】讲《隆中对》时的导入语: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然后设问:上联讲的是诸葛亮上前后出师表,以酬刘备三顾之恩。下联的“一对”是指什么?“一对”就足以流传千古,是什么“对”奇妙到这种地步?这样的设疑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隆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就引向了课文,并且会饶有兴趣地来读这足以传“千秋”的“一对”了,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15【教例】《百年孤独》导入设计A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

地半月内便抢购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小说很快被译成30多种文字,席卷欧美,轰动世界。

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去探求它的缘由。

《百年孤独》导入设计B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贡多由开拓、繁荣到再次毁灭的历史的原因是什么?

。6.激疑导入法116

7.促进参与式导入法【教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入

教师巧妙地利用教学挂图第一步: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挂图的顺序打乱,遮住文字说明,让学生看图;第二步:在不准看书的情况下,让学生猜出每幅图的内容,并排出挂图的顺序;第三步:学生发言、讨论答案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第四步:在学生迫不及待地要看书,以证实自己观点正确与否时;才允许他们看书。

117

8.事例导入法【教例】《神奇的极光》导入

9.实验导入法【教例】《死海不死》导入

钱梦龙老师曾在自己讲《死海不死》时这样导入新课:上课了。

同学们望着讲台上放着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充满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有的学生问语文课代表:

“这是干什么?上语文课做实验,新鲜!”

有的学生俏皮地说:“大概老师想请我们吃鸡蛋吧?才一个,给谁吃好啊?”……

谁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这时,钱梦龙老师在同学们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鸡蛋放入大烧杯,鸡蛋一沉到底。

“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他向全班同学发问。

“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鸡蛋煮熟了,就能浮上来。”一个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

“不。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钱梦龙老师为学生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学们的目光不期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不少学生举手,希望到讲台上来试一试自己的办法。

一个男生走上讲台,先把鸡蛋从大烧杯里取出,用匙子将鸡蛋舀入大烧杯,拿玻璃棒在大烧杯里搅拌,再投入鸡蛋,鸡蛋没有浮上来。

“多放些食盐。”下面的学生提醒他。

于是这个男生又舀几匙食盐放入大烧杯,这样往复几次,鸡蛋终于浮到水面。接着钱老师趁机要他解释一下鸡蛋上浮的原因。这位学生结合初二学过的热物理知识,准确地说明了清水加大量食盐后,其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是鸡蛋上浮的原因。

此后,钱梦龙老师让学生猜这堂课要学习的课文,结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中了:《死海不死》

……

(以上摘自《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况》张正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010.情境式导入法《十里长街送总理》:教者(表情庄重,用低缓凝重的语调讲述):敬爱的周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他不仅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也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不幸于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噩耗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悲痛。(稍停,放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缓步走下讲台播放幻灯片并继续讲述)1月11日,总理的遗体在北京火化,下午,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烈士公墓,途经长安街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上街送行,人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眼含热泪与总理的遗体告别。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板书课题。12111.情趣式导入法

天津作家冯骥才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教例】《拿来主义》导入设计122导入技能训练评价单(100分)1、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20分2、导入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10分3、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20分4、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10分5、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10分6、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10分7、能面向全体学生……………20分教案设计的技能之五: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步骤)的设计一、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又称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阶段、教学步骤、教学顺序等,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与情感活动过程,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要充分发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过程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所以特别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1、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全程开放的。2、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3、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二、我国古代对教学过程的认识(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张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讲授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练习相贯通。(2)《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提出教学的五段教程:一,要大量地阅读文章,获得感性的认识;二,要善于从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