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_第1页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_第2页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_第3页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_第4页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一、2000年底开始研究、年3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2001年7月在贵阳两次召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象、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评估所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2002年9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2003年7估工作于2003年12月结束。估的周期暂定为3年,即每3年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轮评估。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1.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作用;3.引入竞争,激发活力,使各个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4.为社会人才流动,学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有关信息;5.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学科评估的原则是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学科评估的方法位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每个学科点的综合得分,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名。一、排行榜阅读提示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8月,也就是在2004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两个月后,网大向国内230所大学的学校管理部门发出调查信,征询对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的意见。研究组对2005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算法未做任何改变。从1999年到2004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可能更准确地比较各校名次变化。2、截止2005年6月10日,全国一共700所本科普通高校,排除以下暂未能获得足够数据的6所,一共694所院校参与排行。学院关系极其密切,但很多数据如科研成果无法单独地确切统计。南方医科大学2004-8第一军医大学划转地方成都医学院2004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划转地方吉林医药学院2004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划转地方上海政法学院2004-9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合并组建黑河学院2004-5齐齐哈尔黑河分校更名组建3、200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本年度排行榜对此暂不作归并处理,仍对这两所大学分列排名。4、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大学,"学术成果"论文数乘以1.2系数,以平衡这些学校因某些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对得分的影响。这7所学校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5、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最终结果为:清华大学荣登"综合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学位居第二,南京大学第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四、复旦大学第五。11个院校分类排行榜的第1名为:综合类院校:清华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类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类院校:中央民族大学。从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6项一级评价指标情况来看,清华大学2005年获得"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物资资源"4术资源"一项桂冠落入北京大学,"声誉"第一名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摘取。二、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三、声誉调查2005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组,向2471位专家和学者寄出了函件,请他们给大学的声誉打分,479人回函,回复率为19.4%,2004年的回复率为19%,今年与去年大体相当。专家构成分布如下:声誉调查表中列出的大学为2004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前110名(含并列)的学校,加上4所专家推荐学校。专家根据对大学的了解打出主观印象分,网大在调查信中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1)2004年以来,该校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表现;(2)2004年以来,报考该校的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即该校在中学生中的号召力;(3)2004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工作成绩和表现。四、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指标排名计算相对分、最后将各项相对分加权相加的原则。计算相对分的过程,就是分项数据或计算结果标准化到[0-100]区间的过程:每项指标中,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最高的院校,在该项最终得分为100分,其它院校在该项的得分为其数据或计述中不再每处特别强调。如下对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重点说明,供各界专家、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批评指正。(一)关于"录取新生质量"得分的计算新生质量采用2003年各院校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据(不是录取分数线)进行计算。先在每一个省对各院校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按照高考成绩统计口径,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和综合类(不分科)。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理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每所院校在三科录取考生的表现都要考虑。平均。计算公式如下:(1)单科各省排名每省单科录取考生高考平均分最高分的院校得分为100分,排第一名,其它院校该单科该省得分为其录取考生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2)单科全国排名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加权累加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计算结果要标准化。(3)全国综合排名各院校单科全国得分,按各科全国录取人数加权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计算结果要标准化。(二)关于"科研经费"得分的计算例加权合并两科得分。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分析如下:(1)科技和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最高的院校都得100分,这样就使科技与社科经费相当;(2)总量与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得分都为100时也可以反映院校在多学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3)在计算科技、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时,人均得到的相对分和总量得到的相对分的权重都为50%,这种权重分配是专家从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4)考虑到不同院校科技、社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在计算各院校科研经费的合并得分时,用科技、社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院校科研的总体水平。与研究发展人员的难以分割性。社科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人文社科活动总人员。计算公式如下:(1)总量科研经费得分(2)人均科研经费得分(3)科研经费得分(三)关于"学术成果"得分的计算两类活动人员加权合并。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分类办法:SCI、EI归入科技类,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SSCI归入社科类。院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计算公式如下:(1)科技成果与社科成果(2)总量学术成果得分(3)人均学术成果经费得分(4)学术成果得分国防科工委属下的7所院校,"学术成果"数据(各类发表或被引用文章数)首先乘以系数1.2修正,再用于计算,以平衡这些院校因某些学术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导致的潜在评估损失。(四)关于"声誉"分平衡单中明显列出。超过某些参与调查的院校。(五)关于"物资资源"项下图书一项的计算图书一项同时采用总图书量和生均图书量两项,然后各占50%相加。在人均之外增加总图书重要的。(六)关于"学生人数"的折算计算学术资源(均值)、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师生比、生均图书量、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时,学生人数均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计算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时,(七)关于"专任教师数"的选取有附属医院的院校,在计算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进行特别验证和校正。(八)关于"师生比"的界限考虑到一些院校本身特点(如艺术类院校)、或生源不足,师/生比特别高,在计算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最高值为1/11。即如果师生比超过1/11,按照1/11计算。(一)一级指标了什么。1、大学对社会贡献了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全国共毕业研究生4.7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4.35万人(不含党校、军校92.55%。同一年,全国共毕业本专科生195.40万人,其中各类大学毕业163.5331.87万人。各类大学毕业的本专科生占当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的83.69%。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是由大学贡献的。2、大学对社会贡献了优质科研成果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8年卷统计,在该库收录的中国发表的75819篇论文中,有45788篇是中国各大学发表的,占该库收录的中国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总数的60.39%。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在该索引收录的1998年中国发表的60413篇论文中,有310011997年全国146项获得自然科学奖或国家发明奖的科研成果中,高校获得75项,占51.3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半数以上是大学贡献的。3、大学对社会的其它贡献缺乏数据支持一般认为,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外,大学还以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方式对社会做出贡献。含股份公司在内的校有科技产业年营业额约130亿元,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79533亿元的至今还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园建设等可有可无的功能)暂不评价。(二)一级指标权重分配。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72万人,扣除这些教师从事科研的工作量,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折合人数为28.15万人。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16.88万人(自然科学138556人,社会科学30204年中国普通高校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与当年从事科研的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人数之比是28.15:16.88,百分比为62.51%:37.49%。由此可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人才培养:0.6251,科学研究:0.3749。(三)确定二级指标及其权重研成果主要表现形式和附加形式。符合以上条件的二级指标有:人才培养5博士后培养、博士培养、硕士培养、本科生培养、专科生培养。该5项二级指标占本评价总得分的62.51%。科学研究18项:自然科学11项:在美国《Science》英国《Nature》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CSCD收录的论文、被SCI、CSCD收录的论文引用的论文或著作、科技专著、专利授权、国家级奖、省部级奖。社会科学7项:被SSCI、AHCI、ISSHP、CSSCI收录的论文、社科专著、国家级奖、省部级奖。该18项二级指标占本评价总得分的37.49%。按投入的人数比例计算,自然科学138556人占30.78%,社会科学30204人占6.71%。为了准确地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本课题组曾于1997年1月~6月进行了高教评估3轮44481997年原有科研成几点说明:统称为社会科学。(二)本课题组没有收集到完整的各大学博士后出站人数,故本次评价仅对总得分前10名的大学计算了博士后得分。数计算科学研究得分。(四)各大学生源质量及排名是对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大学录取的约60万本科生高考成绩逐个统计的结果,其中标准分和原始分、理科分和文科分、3+2和3+1都已经折算。(五)燕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抚顺石油学院等大学数据不全,未作评价。将各大学各项指标的数据、权重代入评价公式,即得到中国590所本科大学和422所专科大学的最终评价。评价结果在网站独家发表。一、评价指标介绍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设计方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把高校毕业生中"党政类、企业经营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的杰出人才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在我国大学评价领域尚属首次。到高校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和赢得社会投资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为此增加"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副部级高校、设有研究生院"等指标评价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在反映高校学术声誉指标方面,引入"2002年~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高水平学科数"作为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的指标。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权重权重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6%2.85%0.95%3.81%2.85%3.81%6.66%4.12%2.85%2.85%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66%0.98%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发表园地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高校出版社1.90%1.90%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人才培养培养基地6.66%予学科、本科生自主招生)1.90%5.71%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师资队伍5.70%会委员)2.85%0.95%0.95%6.66%新财富、南方周末中国富豪榜人数;企业经营:总裁等人数)6.66%培养质量6.66%人数,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人数)鲁迅、矛盾文学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90%世界经济学家(E-cares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前1000名)、全国金话筒奖、奥运冠军、国家级电影、电视奖励等人数)1.90%1.90%综合声誉综合声誉学术声誉(教育部2002年~2004年全国高校4.75%教授审批权)二、计算方法1、三级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100×∑(各三级评价指标参数×系数)/MAX(∑(各三级评价指标参数×系数))2、一/二级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100×∑(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MAX(∑(各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一级评价指标得分=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MAX(∑各二级评价指标得分)3、综合排名得分的计算。计算公式:上榜高校的最终综合排名得分=100×∑(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MAX(∑(三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三、评分依据和数据来源欢迎指出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以确保本排行榜的公信力。四、特别说明本排行榜仅供参考,任何人因使用本排行榜数据进行各种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与我们无关。三级权重0.04190.12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