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传承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传承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传承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传承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及现代传承独特的自然历史环境与城市历史格局国学热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源——流源: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流: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唱红)流:西方新自由主义(改革开放)文化代表旧秩序2011.1.11上午10:30分高9.5米的孔子像竖立天安门广场2011.4.20深夜,孔子像被悄悄撤走史称“百日复古”

国粹川剧“变脸”寻找中国文化的“本脸”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

——辜鸿铭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13个博士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张中行先生说:“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在举世都奔向权和利的时候,他肯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伏尔泰(1694-1778)

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事更进步的民族存在,东方的中国,现在给了我们一个大觉醒。——莱布尼茨(1646~1716)梁济(1858-1918)字巨川,梁漱溟之父,“五·四”前自杀殉国,“以死唤道”。遗书万言《敬告世人书》

他明确表示,自己十分痛恨共和政体不仅未能改善社会风气,反而使之更加恶化,到了“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的可怕境地。他严厉抨击自上而下的道德沦落风俗败坏,他坚信法治非万能,而人的良心和对事业的敬畏才是社会安宁的基础;他提倡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阶层都应该负起教育约束职责,不能一味向外推卸责任,致使法律不堪重负。

“若正义、真诚、良知、公道等吾国固有之性、立国之根本丧失,则国将不国”

“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父亲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所以我刚好不悲观。”(1893-1988)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遗言(1877——1927)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一,独立发展。能够影响它的外来文化基本局限于周边地区。第二,延续性。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经过外族屡次入侵,连土著居民都被替换,早期文化无法一脉相承。第三,自我满足。中国文化适应农耕社会,人们感到很满足。第四,自信。古人自以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认为自己比什么都强,不屑于放眼世界。第五,同化能力。在中国,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后,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这个少数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为完颜旻。例如,满人从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后期满族人里擅长骑射的已经不多。不仅军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经过“中国化”才能传播。例如,观音菩萨的形象由于承载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变女。例如,“飞天”原本是裸体的,在克孜尔千佛洞里还能看到早期的裸体形象,东渐到了敦煌已经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齐的了。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形象,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第六,开放而不传播。即允许外国人前来学习,但是中国不到外国传播文化。历史上中国人出使外国总是偶然的,张骞通西域,是政治任务;玄奘西行,是为了取经。在古代中国,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以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一旦民间信仰和宗教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现代传承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希伯来人提供了伟大的神学;古希腊人提供了伟大的哲学;中华民族提供的是伟大的人学:而且就当时的时代来说,中华民族提供的人学,他的文明性,他文明的全面性和丰富性,远远高于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第一个就是希伯来民族,古希伯来人:《圣经》:摩西《旧约》,耶稣《新约》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第二个就是希腊民族,古希腊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唯一创造了人类中哲学的民族。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古中国人,伏羲、孔子、老子、墨子第四个是印度民族。释迦牟尼《金刚经》,印度文化《奥义书》伏羲女娲摩西:犹太人先知,前1300年(中国商代)《圣经·旧约》“摩西十诫”耶稣:创立基督教《圣经·新约》公元前6年--29年(东汉初)雅典学院(柏拉图创立)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

释迦牟尼:前565年~前486年佛教创始人《金刚经》中国古文化的奠基者第一人就是伏羲,演八卦,创造《易经》第二人是老子《道德经》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信仰真理。老子的真理是直白的,他根本就不必借助于任何迷信、上帝、神。第三人中国伟人是墨子,《墨经》《墨辩》中华民族的亚里士多德,平民的思想家。真实第四个伟人孔子《论语》《易传》真诚伏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约5000年前)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孔丘《论语》》(前551年~前479年)老子《道德经》约前571年--前471年墨子:468年~前376年《墨子》儒家培养圣贤道家培养神仙佛家培养菩萨墨家培养侠客法家培养英雄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政治结构(四)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形、地势——“中央”之国、三大阶梯(2)民族分布——夏、夷之分(东夷西戎、北狄南蛮)(3)气候特征——适宜农耕的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2,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连绵性文化中国疆域辽阔,腹地纵深,回旋天地开阔,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绵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春秋战国时期“南夷”和“北狄”交侵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明末满人入关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凯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族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2)多样性文化《尚书》《禹贡》篇,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晋文化南方楚文化西北秦文化西南巴蜀文化东南吴越文化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齐鲁文化齐鲁之地是春秋时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大批深刻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管子、孙子等人都诞生在这里。齐鲁文化对周礼的保存相当完整,并由此孕育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孔孟儒学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中原文化

中原是“九州腹地”、号为“天下之中”,在我国史前文明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中,中原文化始终发挥着中心作用和主导作用,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奠基石。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字典籍最早出现的地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的祖籍都在河南,子产、商鞅等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中州人。孔孟儒家发端于齐鲁,而传播盛行于中原。《诗经》三百篇,三分之一出自中州河南三晋文化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成为三个强国,史称“三晋”。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如集战国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子就是韩国人。晋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鹿中原问鼎霸业的必争之地,因此,游说列国的纵横家应运而生,最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公孙衍。他们曾身佩数国相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滕文公下》,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南方楚文化

楚文化具有中原华夏文化与南部蛮夷文化相融合的鲜明特征。相对于中原文化的理性精神,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所表现出的浪漫绚丽、自由奔放、神秘玄妙等特色,是其他地区的文化难以比拟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楚地是道家的发源地,道家的鼻祖老子就出生于楚地,而楚文化神奇瑰丽的文学代表则是庄子的散文与屈原的诗歌西北秦文化秦文化注重农耕、攻伐、垦荒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实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注重实用的功利主义、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和多种色彩的生活习俗。因此,才有大批的非秦籍人士进入秦国的上层进行决策,如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等西南巴蜀文化巴和蜀不仅是地域名,还是部族名、古国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受到限制,巴蜀地区形成了与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异的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文化东南吴越文化稻作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个标志,吴越地区习俗独特,在语言上也自成系统(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的影响(1)中国文化的农耕性传统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二十四节气,农历历法文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数千年来,只要不出现特大灾害和战乱,中国农民绝少迁徙。并形成勤劳、朴实、节俭、注重人际关系的传统美德,形成浓厚的保守性和宽容心态,但同时又安土重迁、缺乏竞争性、创新性和开拓性(2)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文化是儒学。儒学主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吸收游牧文化的“胡服骑射”♦融合佛学的禅宗♦北方的孔墨与南方的老庄相互批判与吸收,燕赵的悲歌与吴楚的俊秀相互影响与辉映

(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政治结构

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

(1)宗法制度(氏族父权家长制/城邦民主制)嫡长子继承制:商代兄终弟及,周代父终子及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宗庙祭祀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宗子主持祭祀、掌管本宗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2)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以“内圣外王”、“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型范式,绵延久远,直到近代才有解体之势(1)伦理型文化在社会心理上表现出浓烈的“孝亲”情感和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离经叛道”是社会最严厉的贬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2)政治型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的文化认同感。把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舍生取义”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崇尚“权威主义”,从政者对下要求绝对服从,对上则具有天然依附心理

(四)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次文化重构:秦汉帝国的兴起第二次文化重构:隋唐盛世至宋时四大发明的出现第三次文化重构:中华民族的复兴?第一次重构发生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历时550年,周代原始宗教(礼教)的巫史文化被“突破”,提升出道家、儒家、墨家、法家诸学派,奠定了以儒家文化为表层结构,道家文化为深层结构,融汇诸子百家的文化格局,出现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孔子的儒家文化又为礼教确立了“神道设教”的政治传统,使统治者倡导的意识形态从此具备了泛宗教的信仰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礼教文化在政治上有其“政统”,在学术上有其“道统”,以政教合一为特色,因之数千年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难逃“一治一乱的循环之局”。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构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近400年间融汇进了多种游牧民族富有生机的野蛮文明并接纳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分立而又互补的文化格局,出现了开放、强盛的隋唐王朝,中国成了世界上东方文明的中心。历史上这两次文化革新和重构虽然都是以维护君权专制的官僚政治为中心进行的,但都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和净化。自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中国文化开始了第三次重构中国文化第三次重构的正确目标应该是:一要彻底割除家长制官僚政治的毒瘤;二要像历史上接纳佛教那样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及其历史根基接纳入中国,同中华文明融汇为有机整体;三要创新儒学和佛学,并向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的道学文化回归,在新的基础上形成道学、儒学、佛学和西学的互补结构;四要进一步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明,作为人类在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中国文化的重构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同化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适应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潮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命脉是培养圣贤仙佛英雄侠客,培养王者,培养圣雄,儒家培养圣贤,道家培养神仙,佛家培养菩萨,墨家培养侠客,法家培养英雄。主流是儒释道,干流是墨法,支流是其他。儒释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扶持。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时,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大乘气象在哪里?就是中国在禅宗没有传到中国前,中国是儒墨道释法五家共存,是造就圣贤侠客菩萨神仙英雄的国度,有立地成佛的土壤,有顿悟成佛的种子。(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张岱年在《文化与哲学》一书中的定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就是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支柱、精神力量。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精神”构成中华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即为中华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

内容

1,张岱年的观点2,张岂之的观点3,温家宝的观点张岱年认为

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

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张岂之在《中华人文精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温家宝2009年2月1日

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

内容

天人合一(世界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刚健有为(人生观)贵和尚中(方法论)天人合一(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这一思想先秦时期就有,但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北宋的张载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差异也在这一问题1.《尚书·洪范》:“惟天阴骘zhi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天人相通)2.《左转》召公二十五年,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则实之。”(天地与人事相通)“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3.《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天道与人性相通)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4.《庄子·齐物论》主张“无以人灭天”,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精神境界5.《易传·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在自然变化未发生前加以引导,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6.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提出天人感应论7.张载《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以人为本(价值观)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与功能,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要求“天道”合乎“人事”封建帝王宣称“奉天承运”,起义农民坚持“替天行道”,从表面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东汉·仲长统)中国式人本主义的特点第一、以儒家为代表,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第二、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伦理道德为本,是道德的人本主义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儒家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伦关系网=社会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关系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人生观)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国画大师齐白石《毕卓盗酒》:“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1940年《易传》的经典表述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儒家文化精髓的本身并不在于浩如烟海经史子集,而在于寻“道”、卫“道”的精神。作为开派祖师爷的孔子,为了追求“道”甚至到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儒家追求道的最高境界。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彖传)(2)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易传·系辞下)(3)“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传)(4)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传·彖传)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用于自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儒家是刚健有为派(1)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命”指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8)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9)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10)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道家是柔静无为派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致虚极,守笃静(老子·第十六章)(2)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基本含义第一、积极有为,勇担道义第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第三、革故鼎新,反抗压迫第四、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贵和尚中(方法论)贵和谐,尚中道。和谐是目标,持中是保持和谐的手段和同之辨(即事物的矛盾性与同一性问题)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不同的事物相互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易经》提出“太和”的概念,即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传·系辞下》: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贵和尚中的含义1.在文化价值方面,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2.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3.在治国之道方面,“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苏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

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自西周以来,“《春秋》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一体”“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2.精神激励功能

(1)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作不屈不挠的斗争(2)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中国历代都出现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志士仁人,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激励是分不开的(3)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它凸显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优秀品格,造就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3.价值整合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整个中华版图意义上的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全面意义上的中国(不是“中原之国”)文化的成熟、定型,也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其间,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多主体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化和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整合作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成果,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它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文化心理,代代传承,不为外来的力量所打破、所改变。

在文化大传统的熏陶下,原有的地域文化和阶层文化成为文化小传统,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共性,又保留了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内容更加丰满。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往往交相渗透,彼此兼容,使得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了雅俗共赏、上下乐道、朝野认同特质。价值整合的表现——强烈的趋善求治的价值要求1.贵和尚中的精神,培育了中国人民追求和谐、反对分裂的整体观念,滋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