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_第1页
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_第2页
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_第3页
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_第4页
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古诗常见意象典故整理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第1页/共35页1、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第2页/共35页2、月亮:思亲、思乡、离愁别绪。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李白《静夜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体现了诗人望月怀亲、思乡念友怀念故国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3页/共35页3、柳树:“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另:行旅之人思乡。《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第4页/共35页5、草木:用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作者:无名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第5页/共35页4、蝉:悲凉、品行的高洁。“寒蝉”,蝉是短命的,一番秋雨后,剩下的只是几声哀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的是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蝉餐风饮露,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第6页/共35页5、草木:用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作者:无名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第7页/共35页6、南浦,长亭、灞陵:水陆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庾信(南北朝人时南朝人)《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第8页/共35页7、芳草:喻离恨。李煜(五代时期南唐的国君)《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第9页/共35页8、梧桐、芭蕉:孤独、忧愁、凄苦。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见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第10页/共35页9、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断肠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又易引起乡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恰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开得那样鲜红,便说成杜鹃啼得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第11页/共35页10、菊花:坚贞高洁。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咏菊》黄巢的《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第12页/共35页11、乌鸦:衰败荒凉。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第13页/共35页12、蟋蟀(促织):因其声类织布机,又鸣在深秋,故:准备冬衣,怀念征人。第14页/共35页13、猿啼:悲伤。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第15页/共35页14、关山月:关山指关塞山河。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情。《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如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第16页/共35页16、羌笛、胡茄:凄切之声。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研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茄的作用与此相同。第17页/共35页17、水:绵绵的愁思,时光流逝。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恩。秦观《踏莎(suō)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18页/共35页18、鹧鸪:离愁别绪,思念伤感。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因此听到鹧鸪声,就好像听到它向人们提出“行不得”的警告一样,当人们不情愿远行又不得不远行的时候,听到这种叫声,心里便会产生更加悲凉、伤痛的感受。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其中诗句暗示“行不得”,表达的是自己亲身参与抗金的愿望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另: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第19页/共35页19、鸿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另: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庄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信使: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第20页/共35页20、鸿鹄:志向高远之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1、连理枝、比翼鸟:恩爱夫妻。第21页/共35页22、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家乡风味,思乡之情。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第22页/共35页23、梅子:喻成熟少女的怀春如"衙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请熙《点绎唇》)第23页/共35页24、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25、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第24页/共35页26、丁香:指愁思或情结:28、牡丹:寄寓富贵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27、桃花:象征美人第25页/共35页古诗中常用典故含义第26页/共35页1、投笔:弃文从武。《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第27页/共35页2、长城:守边的将领。(檀道济:南朝宋名将,宋文帝忌其前朝重臣,诸子善战,杀之。)3、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5、化碧: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6、鸿雁:“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第28页/共35页10、五柳:隐者的代称。9、双鲤:书信的代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饮马长城窟行》11、东篱: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12、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8、青鸾:借指传递书信的人。7、尺素:书信的代称。第29页/共35页16、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5、南浦(前已有):送别地。17、柳岸:送别的地方。18、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14、长亭(前已有):送别地的代名词。13、劳歌: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所唱之歌。劳劳亭:南京西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李白)第30页/共35页

22、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21、杜鹃(前已有):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23、桑榆:比喻垂老之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24、商女: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20、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19、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第31页/共35页

28、鸡黍: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27、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29、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30、逐鹿:以鹿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