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康健大药房高级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D2.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租界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此现象A.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映

B.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C.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60年至1862年”“上海租界”,材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租界的近代化进程加快,而租界的出现和上海的近代化都是由列强对华侵略引起的,故而材料中所出现的经济现象实际上是列强侵略带来的连锁反应。故答案为B项。3.最早的自行车产生于1790年,是木制的。此后,自行车先后出现铁制车轮、钢辐条、链条、无缝钢管用于自行车生产、橡胶充气轮胎的不断改进,至1898年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由此可见,自行车的发展历程A.只利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只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利用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终结于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时期参考答案:C两次工业革命。从材料“铁制车轮、钢辐条、链条、无缝钢管”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橡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C。4.《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5.《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①周王室已衰微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楚庄王不再效忠周王室④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6.新航路开辟之后,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成为可能,人们的饮食品种大为丰富。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英国人开始喝上中国茶

②法国人开始用香料配菜③中国人开始用番薯补充主食

④美洲人开始享用甘蔗与葡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C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故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③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甘蔗、葡萄等植物,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7.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建国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参考答案:D8.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他说的“大梦之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认识到民族面临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C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反清斗争高涨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参考答案:B9.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A.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C.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参考答案:C根据题干可知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时间被凝固、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有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的题材,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D项理解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时间被凝固、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10.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参考答案:D11.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A、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参考答案:D

考点:抗日战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不存在抵抗和妥协问题,排除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排除B;国民政府在1937年8月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国内关于抵抗与妥协的讨论,故D正确。12.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D13.“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从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参考答案:C14.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参考答案:B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参考答案:A16.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参考答案:

【知识点】C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C根据题目“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可知其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文化意义。其他的说法与题目的核心观点无关。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17.《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参考答案:A18.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①《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②《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③《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④《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参考答案:B【试题考点】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①从“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②从“三省、科举”可知是时宋代时期,③从“本路蒙古学”可知是元朝时期,④从“报刊、文物古迹”可知是当代,故选B。【解析】19.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A.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D.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参考答案:A根据“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合作化道路,材料表明要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A正确;1956年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B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表明计划经济开始,C错误;1958年大跃进开始,D错误。20.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参考答案:B21.1921年,苏俄政府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和商店。这表明苏俄当时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参考答案:B22.1956年1月2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市长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国人民的胜利。”“伟大胜利”的原因是A、工业化的实施

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C、上海工商业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参考答案:CA项的工业化实施主要是指“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完成,而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D两项;统购统销作为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早在1954年前就已完成,B项排除。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23.罗斯福新政中,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公平劳动法》、《税收法》等法规,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

A.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B.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C.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D.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参考答案:D24.杰弗逊曾说:“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它部门的行动”。对该材料的准确解读是A.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B.政府分权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C.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主旨附着在第一句,联系第二分句,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是通过权力的制衡来实现。A项错误,材料讲制衡的重要性,选项讲制衡的弊端。B项错误,材料讲相互制衡,而非总统对国会负责,属于偷换论题。C项正确,与题干信息高度吻合。所以答案选C。D项错误,偷换论题,材料讲中央权力之间的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衡,所指不同。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的相互制衡25.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在改革是否进行中犹豫,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是1990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信息,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问题,故CD项错误。【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26.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景反映(

)A.两极格局形成

B.两个德国出现C.两德统一在望

D.美苏冷战结束参考答案:C27.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

)A.读书人为救国放弃科举考试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参考答案:D28.关于罗马早期的习惯法,表述正确的是A、因是习惯法,没有法官

B、维护的是罗马帝国的利益

C、平民和奴隶不享受法律保护

D、属于罗马公民法的范围参考答案:D29.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土地1000千亩150千亩100千亩60千亩军队六军三军三军一军①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B30.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迪亚士航行是从欧洲到非洲最南端,排除A;达伽马航行是从欧洲到印度,排除B;哥伦布航行是从欧洲到中、南美洲,排除C;据材料可知这是一条从墨西哥到中国的商路,这条商路的开通得益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材料二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坤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乡中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参考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原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详解】(1)据材料“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据材料“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据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2)不同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据材料二“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可知,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据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可知,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据材料二“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可知,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原因:晚明:据所学可知,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是宗法传统的影响;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还可结合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英国:结合16—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据所学可知,此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可知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英国贵族制度变化32.【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崩溃中吃尽苦头的国家,莫过于德国。外国的贷款突然停止或被收回,工厂纷纷停工,有六百万人失业。……共产党的选票稳步上升。……某些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和反共和主义的分子——原先的贵族、容克地主、军官、莱茵区的钢铁大王以及其他的工业家——抱有想法,认为希特勒可能对他们有用。纳粹的一部分资金就是得自这样的来源。这一群大人物,设想,他们将能够控制希特勒,从而……控制群众不满情绪的浪潮——R·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下卷材料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这样写道:“如果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即纳粹党)的确想要在历史面前为我们民族获得一个神圣的伟大使命,它就必须无视传统和偏见,敢于把我们民族的力量聚集起来,奋勇向前,走出这个民族今天的狭隘的生存空间,走向新的土地,从而也永远摆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或作为奴隶民族不得不为其他民族效劳的危险。”……希特勒上台后就目的明确,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巩固他在党内早已享有的独断专行的权力。为此,他需要控制国防军、警察和官僚机构,取得国会和总统的立法权,取消各州迄今的地位,消灭非民族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镇压自己队伍内的反对派——D·拉甫《德意志史》请回答:(1)据材料分析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夺取政权的背景。(2)据材料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实质。参考答案:(1)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出现了动荡的政治局面,人民的革命倾向强烈;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纳粹党建立政权,企图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2)法西斯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取消自由民主的权力,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详解】(1)由材料“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崩溃中吃尽苦头的国家,莫过于德国。外国的贷款突然停止或被收回,工厂纷纷停工,有六百万人失业。……共产党的选票稳步上升”“群众不满情绪的浪潮”,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出现了动荡的政治局面,人民的革命倾向强烈;由材料“原先的贵族、容克地主、军官、莱茵区的钢铁大王以及其他的工业家——抱有想法,认为希特勒可能对他们有用。”,可见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纳粹党建立政权,企图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2)由材料“惊人的速度在国内巩固他在党内早已享有的独断专行的权力”,可见法西斯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由材料“”可见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由材料“控制国防军、警察和官僚机构,取得国会和总统的立法权,取消各州迄今的地位,消灭非民族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镇压自己队伍内的反对派”,可见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取消自由民主的权力。33.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