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下列选项中是群落发育过程中良好发育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的是()。A.优势种B.亚优势种C.建群种D.伴生种

2.尚玉昌先生认为地球人口承载能力为()。A.100亿B.200亿C.150亿D.80亿

3.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拟寄生D.偏利共生

4.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A.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B.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C.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D.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5.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6.冬天雪兔换上了白毛,是对有雪环境的适应,但当降雪延迟,白毛雪兔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称为()。

A.保护色B.适应性C.生存斗争D.适应的相对性

7.下列哪种方式是生物为适应低温环境而采取的措施()。A.夏眠B.穴居C.迁移D.昼伏夜出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特征的是()。A.具有发达的根系B.具有厚的肉质茎C.叶片的角质层厚D.叶片面积增大

9.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耐干旱B.光饱和点高C.光补偿点低D.光补偿点高

10.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A.银杏B.大象C.丹顶鹤D.蝗虫

11.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变化的光是()。A.红外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光

12.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

B.同一地点,南坡的植物群落中常有较南的(喜暖的)植物成分

C.同一地点,北坡的植物群落中则有较北的(耐寒的)种类分布

D.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南坡是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南方树种的南界

14.冬季太阳能蔬菜大棚,主要改善了蔬菜生长的()

A.湿度条件B.CO2浓度C.光照强度D.温度条件

15.当植物的一些组织受到损伤,自然落叶是减少植物体内液体外渗的方式。这是植物的()特点。

A.防卫反应B.补偿作用C.协同进化D.他感作用

16.某些苔藓、地衣、藤类和高等有花植物,借助吸根着生于树干、枝、茎以及树叶上,进行特殊方式的生活,生理关系上与依附的林木没有联系或很少联系,这是

A.附生关系B.共生关系C.寄生关系D.半寄生关系

17.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19.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旺盛的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苔原

20.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A.内禀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世代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21.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A.内因性演替B.快速演替C.次生演替D.外因性演替

22.下列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或物质是

A.CB.NC.PD.H2O

23.下列植物属于耐阴植物的是()。

A.槐B.红豆杉C.侧柏D.松

24.下列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因子是()

A.光照B.坡C.海拔D.坡度

25.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

26.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27.生长在新疆的马铃薯比生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其主要原因是

A.阳光辐射强烈B.白天温度高C.降水多D.昼夜温差大()

28.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29.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1~2B.2~3C.3~4D.5~6

30.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是因为()。

A.温度太低B.食物不足C.白昼取食时间短D.水量太少

31.炎热夏季的中午,玉米苗会出现暂时性萎蔫现象,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蒸发,玉米的这种适应是()。A.行为适应B.生理适应C.结构适应D.形态适应

32.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种群数量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3.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生物量B.生产力C.利用率D.周转率

34.水稻土属于()

A.潜育土B.泥炭土C.盐成土壤D.钙成土壤

35.大多数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大部分要进入食物链中的()。

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

36.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B.种群大爆发C.种群衰退D.周期性波动

37.水稻田里,黏虫和青蛙构成的联系称为()。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

38.生产者包括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病毒C.绿色植物和利用化学能的细菌D.工人、农民

39.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A.结构简单

B.组成复杂

C.生物量高

D.以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40.我国西北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演替发展的最后群落是()

A.桦树和山枸B.杂草群落C.桦、山枸、桤木D.云杉林

41.海洋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压力

42.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腐屑链B.捕食链C.寄生链D.混合链

4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A.逐级递减B.逐级增加C.保持不变D.先增后减

44.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A.荒漠化B.酸雨C.温室效应D.水体富营养化

45.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组分包括()

A.生产者B.大型消费者C.分解者(小型消费者)D.以上三大功能类群

46.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

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47.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48.个体数量多、覆盖面积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铰强的植物种是()。A.建群种B.优势种C.伴生种D.亚优势种

49.下列不用于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是()。A.收获量测定法B.二氧化碳测定法C.黑白瓶法D.标志重捕法

50.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A.其数量上B.食物链上C.营养级上D.消费者身上

二、填空题(20题)51.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这种现象叫______。

52.受体酪氨酸激酶(reeeptortyrosinekinase)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受体家族,它的胞外配体是_________,其自磷酸化的结果是__________的活性,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可被含有___________所识别并与之结合,由此启动信号转导。

53.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______。

54.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包括生活在该区域内的______。

55.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__________。

56.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叫______。

57.某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及相对优势度之和即为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______。

58.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过入侵、定居、__________和反应等阶段。

59.温室气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0.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______。

61.生理死亡率叫________。

62.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首次提出了______的概念。

63.当前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______。

64.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称为______。

65.在山区、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______。

66.某昆虫种群数量在冬季最少,春季增加,夏秋季最多。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动属于_______。

67.区域环境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是______宏观规划分层的依据之一。

68.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比保持______。

69.现在生物群落命名,一般会根据以下三个方面:①其主要优势种或种的某些个体的集群;②______的主要生活方式;③为群落所占有的栖息环境,具有极明确的栖息条件的特点。

70.甲乙两个群落均由两个树种组成,每个群落的树木总数都是1000株;甲群落中A树种为300株,B树种为700株;乙群落中A树种为20株,B树种为980株。则甲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______于乙群落。

三、判断题(10题)71.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他感作用。()

72.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73.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顶级群落。()

A.正确B.错误

7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环境三部分构成。()

75.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生态入侵。()

76.纽芬兰中部冬季的驯鹿常呈随机分布的状态。[]

A.正确B.错误

77.

78.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就是绿色植物。[]

A.正确B.错误

79.大熊猫属于K对策生物。()

A.正确B.错误

80.生物的生态位置重叠必然导致竞争。()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82.简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83.简述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84.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5.简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五、论述题(2题)86.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87.论述人工选择在种群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

六、单选题(0题)88.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

A.单独作用B.限制作用C.综合作用D.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1.C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2.D

3.B双方在共生中都能得到益处,并且完全相互依赖,不能分开。

4.A

5.A

6.D

7.C

8.D

9.C

10.D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如蝗虫。

11.A红外光会产生热效应,地表热量基本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

12.B

13.D

14.D

15.B

16.A

17.D

18.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19.A

20.A

21.A在裸岩上最先登陆的先锋群落为地衣和苔藓,以后又渐渐长出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内因演替的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它的生境发生改变。

22.C

23.C

24.A

25.B

26.A

27.D

28.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29.D

30.B

31.B

32.B

33.B

34.A

35.B解析:生物体的大部分生产量最终以死亡残体进入腐屑链被腐蚀,这一环节的生产量最大,故选B。

36.B种群大爆发是指动物密度比平常显著增加的现象。

37.D

38.C

39.A

40.D

41.B

42.B捕食链的构成方式为:植物一植食性动物一肉食性动物。

43.A

44.D

45.D

46.C

47.D

48.B

49.D

50.B

51.黄化现象黄化现象

52.可溶性或膜结合的多肽或蛋白类激酶(生长因子)激活了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H2结构域的胞内信号蛋白可溶性或膜结合的多肽或蛋白类激酶(生长因子)激活了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H2结构域的胞内信号蛋白

53.生物固氮生物固氮

5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55.生态环境

5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7.重要值重要值

58.竞争

59.CO2、N2O、CH4、CFCs

60.生态幅

61.最小死亡率

62.生态学生态学

63.增长增长

64.生殖隔离生殖隔离

65.谷风

66.季节消长

67.农业生产农业生产

68.1:1

69.优势种优势种

70.高(或大)高(或大)

71.Y

72.N

73.B

74.N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分解者(小型消费者)。

75.N

76.A

77.N

78.B

79.B

80.B

81.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8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③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⑥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③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⑥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83.(1)形态适应:具有适应高温的形态结构,例如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阳光。(2)生理适应:具有适应高温的生理特点,例如降低细胞含水量有利于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或者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过热。

84.(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85.(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为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当生物量很小时。如树木稀少的林地、鱼量不多的池塘,是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的。这时,生产力就不会高。反之,树木密、鱼太多,则限制了每个个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生物量很大,但不意味着生产力高。

86.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