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三水镇中学202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城里乡下刘平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項是A.小说虽短,伹情节也有波折,如写焉瓜两口子梦想在坡里买房,伹存钱不够,琢磨着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就是卖房也有小波折。B.“不想买房子,想咋抽就咋抽”,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为了攒钱在城里买房于,希望丈夫少抽烟的心理。C.小说通过对老家“牵中花香椿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显示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D.小说中香椿树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起着很大的作用:既体现着老房子的独特之处,又是买房人喜欢的原因;还寄托着焉瓜对老家的情感。19.小说中焉瓜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20.小说以“城里乡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8.C

19.①勤劳努力。如他在建筑工地开塔吊,辛勤、努力地工作。②有梦想。如他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变成城里人,并最终得以实现。③节俭律己。如他“一咬牙,就把烟戒了”。④做事不专断,能够征求家人意见。如他遇到事情跟妻子商世,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

20.①以“城里乡下”为标题,对比手法鲜明,直接揭示了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②以“城里乡下”为标题,突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生活追求。③以“城里乡下”为标题,引发读者对应选择怎样的生活环境的思考,余味无穷。【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错误。【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文中对焉瓜的描写不是太多,找出具体的内容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为梦想努力,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可见其是一个有梦想的人。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可见其勤劳努力。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可见其节俭律己。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可见其做事不专断,能够征求家人意见。

【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赏析标题作用的题目。考生要熟知标题的一般作用: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乡下的焉瓜夫妇为了能在城里买房子而卖了乡下的房子;而城里的李老太太却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在乡下买房养老的故事。可见标题“城里乡下”,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生活追求,从而揭示了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应选择怎样的生活环境的思考,余味无穷。2.现代文阅读(共18分)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节选)帕蒂古丽

那一年,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收回来,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父亲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人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子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地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连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叹了口长气。

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坎土曼、铁叉、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畚斗、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雪有一尺多厚,要一锹一锹把雪铲成堆,再运到稻地外面去。手推车推出去的雪,都在稻地四周围成了冰雪长城,脚下的稻谷才从雪缝中戳出了一根根尖细的稻芒。再往下铲,都是混了雪的稻谷,人踩过以后,稻谷和雪粒粘在一起,日头一照就结成了块,掰也掰不开了。全村的人都蹲在地里捡稻子,远远地看过去,就像是在雪海里淘金子。大雪从人们手里抢夺过去的宝藏,又被人们抢夺了回来,尽管只抢夺了一部分,至少人们没有完全输给这场大雪。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坑上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坑上,用木锨摊平。雪碴子一遇着热炕,很快化成了水,嗞嗞地冒着热气。爹爹把苇席、毡子、单子、褥子,一层层铺开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

我跟弟弟妹妹和一大炕的稻谷一起睡得很香。大雪一连下了半个月,每天早上起来,连门都被雪堵住,推也推不开。那些日子,我们不再去稻地里收稻谷,从早上到晚上,我们都在做一样事情,扫雪、铲雪。扫了屋顶上的,再爬下来铲院子里的,扫完院子里的,再铲羊圈里的。刚刚扫干净,又落下厚厚的一层。老天就像在弹棉花,大梁坡村被捂在巨大的棉花套子里,掀也掀不掉。炕上的稻谷每天都要被爹爹一刻不停地翻搅了大半天。妈妈、我和弟弟、妹妹就抱起地上的潮乎乎的被子,晒到了院子里。本来薄薄的毡子浸透了雪水,变得比平时厚了几倍,我们四个人拽着又湿又重的毡子四角,好不容易拽到了柴草跺上摊平。到傍晚的时候,我们把冻得像一张大铅饼一样的羊毛毡子,重又苫到还没有干透的稻谷上。晚上,睡在硬邦邦的冻毡子上,像睡在大冰块上,被子怎么也暖不起来,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焐,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躺在被窝里说这话的时候,冻得牙齿都打着颤。

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这是全家人睡得最踏实的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每天早上起来,我都能看到爹爹的胡须上,妈妈和妹妹的发辫上沾着细细的稻芒。照镜子的时候,我还能看到细小的稻芒夹在我柔软的头发丝中间,它们就像是躺在稻草堆里那么舒坦。整整一个冬天,我们家的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新鲜稻谷的香气。每天看着邻居家的大儿子喀力哈孜用石头舀子捣米,他们家每隔一天就都有一顿大米饭吃。那些稻谷躺在我们身子下面,我们一粒都没舍得吃。爹爹说:“

。”

听了爹爹的话,就是看到有一颗稻谷掉在地上,捡起来偷偷含进嘴里,我都不舍得嚼烂,又悄悄把沾着口水的稻谷粒放进毡子下面盖好。我们硬是忍着,把一天三顿饭,减到一天只吃两顿,靠着喝玉米糊、吞高粱饼和吃地窖里的土豆、白菜,捱过了一个冬天。

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本来睡在妈妈旁边的妹妹,把靠着炕洞和火墙最暖和的位置,让给了新出生的弟弟。

妈妈给小弟弟穿上妹妹刚出生时穿过的小棉袄,让我抱他到院子里看冰凌。屋檐下的冰凌吊得有三尺长,像透明的绳索垂挂在头顶上,滴答滴答往地上滴水。“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手,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加一九……”邻居家的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这样弥漫到整个大梁坡村。6.我们为什么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15字以内(2分)7.请根据上下文,补写文中划线处引号内“爹爹”说话的内容,要求语言得体,文意通顺。(4分)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的表达特色。(4分)9.文中说:“这是全家人睡得最踏实的一个冬天。”你如何理解“踏实”这个词的含义。(4分)10.本文最后一句说:“春天的气息就这样弥漫到整个大梁坡村。”请问你从文中哪些描述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4分)参考答案:6.用身体焐干受潮的种子7.原文:炕上的这些种子,吃掉一颗,明年地里就要欠收一捧米。吃到肚子里的只有变成粪,种在地里的才能长成庄稼。(表达“种子”和“珍惜”两层意思即可,注意口语特点)8.比喻,把稻谷比作金子和宝藏,表现了人们对粮食的珍惜;拟人,把大雪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人们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9.①今年冬天我们家在炕上睡的时间最长;②种子代表来年的希望,睡在种子上心情就更加安稳。10.冰棱滴水、新出生的弟弟、邻居家女孩的打扮、童谣(“九九加一九”后一句是“耕牛遍地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小题。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⑵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⑶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⑷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⑸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⑹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1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C.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他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D.一般来说,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E.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14、下面对龙图腾的形成过程的猜测,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形成一些图腾崇拜,如蛇图腾。

B.蛇图腾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它弱小图腾,如马、狗、鱼、鸟、鹿等。

C.在蛇等图腾基础上形成的龙成为原始夏人的图腾。

D.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15.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图腾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4分)

16.龙图腾说受到一些学者质疑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3、(5分)AE(A原文是"龙"而不是"龙图腾";E龙图腾说遭到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并不等于被学术界否定。)(答对1个得2分)14、(3分)D(D是龙图腾特点的说明,不是龙图腾形成过程的说明)15、(4分)(1)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2)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1,2点共3分)(3)是一种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1分)(学生共分几点可以灵活处理,不必统一。)16、(4分)①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②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③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④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答对1点给1分

,4点得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B.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A.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死生亦大矣B.①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C.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沛公欲王关中D.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吾得兄事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参考答案:4.B

5.A

6.C7.(1)已经出来的人,可能要责怪要出来的人,我更为他们不能感受到游褒禅山的乐趣而感到可惜(2)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于艰险和僻远,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下列对文中划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B.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C.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D.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中,“征”是指征召出来任官;“拜”指授予官职。B.奏议,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错误,“奏”意为“陈奏”。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书。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称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7.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廉颇与蔺相如》)(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5分)参考答案:4. C5.B6.B7.(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的原因啊。(2)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秦”是作“攻番吾”的主语,所以应该是“秦攻番吾”,排除AB;“秦军”作“击破”的宾语。所以选C。【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5.【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李牧称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错,应该是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B项,“李牧称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错,应该是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7.【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军队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赵悼襄王十年,廉颇逃亡到魏国去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方城。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国兵士)。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大败秦军,赶跑了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亡了赵国。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刓(wán):磨损。10.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

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11.下列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问王曰

因人之力而敝之B.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大王之入武关

亦以明死生之大D.今大王举而东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3分)(2)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3分)(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分)1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出韩信认为项王的弱点有那些。(可用原文作答,每点不超过六个字)(3分)参考答案:10.D

试题分析:D项“民无不恨者”中的“恨”解释为“痛恨”错误。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前文有“秋毫无所害”,可以推测,“恨”应该遗憾。11.B

试题分析:A.趁机(于是)/凭借;B,“以”都是介词,可以译为“用”;C.主谓之间取独/的;D.表承接/表转折。12.(1)(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背”违背、“亲爱”亲近的人、喜爱的人、“王”封为王;)(2)现在项王强迫民意,凭借威力使这三人仍在秦地为王,秦地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强”强迫、“以”凭借、“莫”没有谁)(3)权衡这两条策略,宁可答应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均:权衡,均衡,负:使动,即使负担、承担,曲:理亏)13.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任答三个即可)【参考译文】汉王刘邦在采用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意见后,提拔韩信,拜他为上将军,(拜礼完毕)领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后,于是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勇敢、仁慈、强悍,您比起项王来,哪个厉害些?”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韩信拜了两拜祝贺汉王说:“我也以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大声呼喊,千人听后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风)却不能任用良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有了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些所说的是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迁徙到江南,也都把他们原来的君主赶走,自己在好地方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已变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反其道而行,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率领正义的军队使思念东归的将士跟随,还有什么敌人会不被击溃?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王都是原来秦朝的将领,他们统领秦地的子弟几年来,被杀死的,数也数不清。又骗众多兵卒投降诸侯王到新安,项王设计坑杀了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脱免,秦地的父兄痛恨这三人,深入骨髓。现在项王强迫民意,凭借威力使这三人仍在秦地为王,秦地百姓并不爱戴他们,大王的军队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与秦民约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称王。同诸侯的约定,大王先入咸阳,应当在关中称王,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去了关中王的职位,到了蜀地,老百姓们无不感到遗憾。如今大王发兵东进,三秦大地只需要传递您声讨项王的檄文就会立马平定下来。”在这时,汉王非常高兴,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八月,汉王向东进攻,秦地百姓都归顺汉王,汉王杀了被项羽封在秦地的三个王,平定了三秦大地,收集了诸侯的军队,讨伐项羽,奠定了帝业:这些都是韩信的计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小李在医院产下一个女婴,她在朋友圈致谢:喜得小女,平安顺利,感谢大家的垂爱!B.弟弟在银行上班,衣着总是光鲜亮丽,每次见到他,我都夸奖他说:“足下真是异彩生辉!”C.开学了,妈妈一再叮嘱返校的莉莉,在校一定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请教。D.读书会上,王宁同学向评委老师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心得,最后她说:“谢谢大家的聆听!”参考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B项,“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不能用于称呼“弟弟”,使用不当。C项,“不耻下问”,比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