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朱寨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中“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描述的是淞沪会战的作战情况,即正面战场上的作战情况,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军的疯狂进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敌后战场的地位,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应是()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参考答案: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初刺史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汉初刺史的职能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汉武帝时期曾经设立十三州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此州官最早应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属于州官最早的职能,应排除.故选B.3.明朝后期的《醒世词》说:“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拜金思想盛行

C.传统儒家思想崩溃

D.统治者推动参考答案:A4.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参考答案:C女子放足、不缠足,改变社会陋俗,是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表现,故C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D项中“迫令放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禁止缠足属于社会习俗的近代化,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顺应近代化潮流。5.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得到认同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通过政府制定经济计划来干预经济发展,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各国家之间的合作,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排除C项。6.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参考答案:D7.《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作品,书中写到“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作品中反映的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发生在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参考答案:B8.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方代表多次提出“主权与治权”应分开。英方的根本意图在于(

)A.保持香港的稳定

B.保持香港的自治权C.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D.使香港脱离中国参考答案:C9.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是()A.太尉B.丞相C.廷尉D.御史大夫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故选D。B项是掌握的行政权;A项掌握的是军权;C项是地方的武官。因此ABC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名师点睛】秦朝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10.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参考答案:D1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一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坡提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水冲走了。老绅士醒来后很感激那位朋友。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主要表明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B.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具有偶然性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C12.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与台湾义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寇的黑旗军首领是A.丘逢甲B.刘永福C.唐景崧D.徐镶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黑旗军,领袖是刘永福,另一支是义军首领是徐骧和丘逢甲,故B项正确,AD项排除;C项是台湾巡抚,故排除。13.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参考答案:A14.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参考答案:D略1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用全球史观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B.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研究的成果C.用文明史观客观评价了英国发动侵略的影响D.说明新史观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B略16.三大战役胜利后,为推翻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江”是指A.乌江

B.长江

C.湘江

D.闽江参考答案:考点:本题考查解放战争.需要掌握渡江战役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渡江战役的概况的识记.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彻底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因此渡江战役的“江”是指长江,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渡江战役的概况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17.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参考答案:C18.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这主要是因为A.《南京条约》没有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英国的侵略C.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要求不断膨胀D.清政府未能履行《南京条约》内容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说明英国会继续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侵略欲求,故C正确;《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故A错误;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侵略与英国继续侵略中国无关,故B错误;清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内容,故D错误。19.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参考答案:B20.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敌入侵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克服分裂,维护统一④有利于文化繁荣和思想活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21.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17、18世纪中国在此阶段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而此时西方则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提倡重商主义,两者都有国家因素在干预,A项正确;17、18世纪中国因实行重农抑商,一定程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主义发展,而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西方重商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反封建浪潮,排除D。所以选A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这两个概念,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2.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参考答案:D23.“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泰勒斯D.苏格拉底参考答案:D24.从下面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家天下”的宗法观念消失B.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受到遏制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工具参考答案:C25.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参考答案:A26.1949年上台的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社会市场经济C.市场主导型经济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参考答案:考点:D7: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德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阿德纳所代表的是联邦德国,战后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C.市场主导型经济,不是德国的.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也不是德国的.而是日本.故选B.27.“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1901年慈禧太后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D《辛丑条约》。从材料“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可以看出是《辛丑条约》,故选D。ABC项分别割让了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台湾等。2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成立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参考答案:C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9.“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参考答案:A30.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A.缓和社会矛盾

B.刺激社会消费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参考答案:A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推行福利国家制度,A正确;B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名师点睛】主要目的应该从维护国家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反面分析。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下表是1952年与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粮食棉花钢煤原油1952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三大改造完成B.重点发展重工业C.国民经济恢复D.工农业均衡发展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数据反映的是工农业产品产量,并未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能说明三大改造完成,故A错误;材料数据反映了钢、煤、原油的产量大幅增加,而粮食、棉花产量小幅增加,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故这体现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故B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工农业均衡发展,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抓住钢、煤、原油的产量大幅增加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五计划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材料二(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藉,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

参考答案:(1)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2)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