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鹁鸽李乡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余一句话秋林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狐狸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以外地年轻小伙子的问话为开端,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B.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让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存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D.“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5.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4.A

5.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自控力较差。③个人素质不高等。

6.①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③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分析不正确,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推向高潮”。故此题答案为A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或现实进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出现“多余一句话”的位置,再结合“多余一句话”的具体内容、说话人的身份、说话的场合来分析。从说话人的年龄来看,文中出现的售票员、外地小伙子、大爷、小姐、中年大姐、“我”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同,可总结出原因之一是不同年龄的影响;从说话人的身份来看,有的是北京人,有的是外地人,故可总结出原因之二是不同地域的影响;这些人说出的“多余一句话”内容都是对他人批评否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文中故事最开始是因为售票员歧视外地人的“多余一句话”引起的,故可以总结出原因之三是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小说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说了“多余一句话”,可以看出人们的自控力较差,个人素质不高。【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解答时需要在文中找到这些“多余一句话”,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售票员“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引出了大爷对外地青年的关心,然而大爷“多余一句话”又引出了后面那位小姐的不满,小姐的话本来合情合理,但是“多余一句话”又引出了中年大姐的意见……中年大姐以及外地年轻人也都是因为“多余一句话”引发了后续的系列故事,这样一来,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中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都有“多余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相关链接】(1)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2)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3)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孟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

C――3分

E――2分

D――1分(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项,“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3))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5.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7.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参考答案:7.C(A项“看似困难,实则容易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B项“使中国人不再有”“并能够”都过于绝对。D项“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不正确,原文“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可见文章强调的是“西方”对“东方”,而不是“相互”的。“异文化”说成“不同民族”是偷换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古代诗文阅读(24分)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4——7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5.下列划线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2分)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7.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A

5、B

6、D7.略

略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译: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着他C.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译: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白白的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岁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译:张衡下车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参考答案:DA.正确;B.正确;C.正确;D.下车,上任的意思.应译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故选:D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父叔向,以诗自名,代宗时,位左拾遗。群兄弟皆擢进士第,独群以处士客隐毗陵。母卒,啮一指置棺中,庐墓次终丧。从卢庇传啖助《春秋》学,著书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之朝,报闻,不召。后夏卿入为京兆尹,复言之,德宗擢为左拾遗。时张荐持节使吐蕃,乃迁群侍御史,为荐判官,入见帝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茅擢臣为拾遗,何其难也?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帝壮其言,不遣。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群往见叔文曰:“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奈何?”曰:“去年李实伐恩恃权,震赫中外,君此时逡巡路傍,江南一吏耳。今君又处实之势,岂不思路傍复有如君者乎?”叔文悚然,亦卒不用。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其名,与语,奇之,表以自副。武元衡、李吉甫皆所厚善,故召拜吏部郎中。元衡辅政,荐群代为中丞。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二人躁险,持不下。群忮很(狠),反怨吉甫。吉甫节度淮南,群谓失恩,因挤之。陈登者,善术,夜过吉甫家,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宪宗面覆登;得其情,大怒,将诛群,吉甫为救解,乃免,出为湖南观察使。改黔中。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稍迁容管经略使。召还,卒于行,年五十五,赠左散骑常侍。群很(狠)自用,果于复怨。始召,将大任之,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二十年难进之臣为和蕃判官,一何易

易:草率B去年李实伐恩恃权

恃:依仗C君此时逡巡路傍

逡巡:后退的样子D群谓失恩,因挤之

挤:陷害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窦群“果于复怨”的一组是(3分)

)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吉甫节度淮南,群谓失恩,因挤之群即捕登掠考,上言吉甫阴事群引吕温、羊士谔为御史众皆惧,及闻其死,乃安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群孝顺。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的一根手指头,把它放到棺材里面,并在母亲的墓旁搭了个丧棚一直住到丧期服满。B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窦群,皇帝知道后,并没有召见窦群。后,韦夏卿升迁为京兆尹,又向皇帝推荐窦群,德宗任命窦群为左拾遗。C窦群利用陈登诬谄李吉甫,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后,非常生气,想要杀了窦群,是李吉甫劝谏解释,才免了窦群的死罪。D窦群引荐吕温、羊士谔担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于是怨恨李吉甫,因此而陷害他。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叔文党盛,雅不喜群,群亦悻悻不肯附。欲逐之,韦执谊不可,乃止。

(2)会水坏城郛,调溪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

参考答案:15.C16.D17.B18.(1)王叔文集团(党徒)气焰盛大时,一向不喜欢窦群,窦群也忿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要驱逐他,韦执谊不同意,于是作罢。(“雅”,1分;“悻悻”,1分;附,1分;句意2分)(2)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会”,1分;“调”,1分;“因”,1分;句意2分)15.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理解。C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故答案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试题分析:①不是窦群的行为;④未体现窦群“果于复怨”的精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试题分析:D窦群排斥李吉甫,不是因为窦群推荐的吕温、羊士谔没有被任用,而是因为吉甫担任淮南节度使,窦群认为李吉甫已经失去皇帝的恩宠,因此而排斥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窦群,字丹列,京兆府金城县人。他的父亲窦叔向,因诗写得好而闻名于世,代宗时,担任左拾遗。窦群的哥哥弟弟们都考中了进士,只有他以处士的身份隐居在毗陵。他母亲去世时,他咬断自己一根指头放到棺材里,在墓边搭了个丧棚住到守丧期满。他跟随卢庇注释阐述啖助的《春秋》学说,所写的文章有数十篇。苏州刺史韦夏卿向朝廷推荐他,上报皇帝知闻,皇帝却没召见他。后韦夏卿入京担任京兆尹,又推荐了窦群,德宗让他担任左拾遗。当时张荐被派出使吐蕃,于是就升他为侍御史,任张荐的判官。窦群进宫去见皇帝时说:“皇上您登基二十年了,才把我从民间提拔出当拾遗官,是多么艰难哪!用二十年难以提拔的臣子当和蕃判官,太轻率了吧?”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没派他去。王叔文集团得势时,一向不喜欢窦群,他也愤恨不平不肯依附他们,王叔文一党想把他赶出朝廷,韦执宜不同意,于是作罢。他去见王叔文说:“事情有难以预料的。”王叔文说:“为什么呢?”他说:“过去李实夸耀自己的恩宠,倚仗着权势,威风震动朝廷内外,您那时在路边徘徊,只是江南一名小官罢了。现您也处于李实这样的权势,难道不想想路边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吗?”王叔文虽感到震惊,但也最终没任用他。宪宗即位,调他当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后又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听说了他的名声,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上表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武元衡、李吉甫都和他很要好,因此招请他任吏部郎中。武元衡当权,推荐他代替自己任中丞。窦群推荐吕温、羊士谔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怀恨在心,反而怨恨李吉甫。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时,窦群以为李吉甫失宠,于是就陷害李吉甫。陈登擅长星象,夜晚拜访李吉甫,窦群就把陈登抓拷打拷问,上书诬告李吉甫有密谋。宪宗亲自审问陈登,知道了实情,很生气,要杀窦群,李吉甫替窦群劝谏解释,皇帝才免去了窦群的死罪,调他出任湖南观察使。后又调到黔中,适逢大水冲坏了内外城,窦群调集溪洞众多蛮夷修建城墙,因为这些为数众多蛮夷叛乱,窦群被贬为开州刺史。后升官任容管经略使。召他回京,在路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赠官为左散骑常侍。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