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每题3分)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颟顸、自封、自隘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过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文化认同并不是刻意突出自己的文化特性,而是在自己身历现代性危机之后,思考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要向何处去。正因为未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定位的坐标。毕竟路要自己走,认同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坐标,找方向,找立足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学作为传统思想的结晶,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必然的。今天的人们喜欢谈“普世价值”。按照我们古人的看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应该承认“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某一个文化垄断了它的发明专利。各个文化传统应该都对普世价值有所贡献,中国的国学也不例外。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把提供了这样普世价值的国学,看作是纯粹过去的东西和地方性的东西。国学完全有理由主张它的普适性和永久性。今天提倡国学和研究国学,决不是什么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它并不是要回到不可能回到的过去,也不是像文化投机商收集文物那样把传统智慧作为古董加以炫耀和奇货可居。它也不是像一百年前一样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文化天下主义:中国人要承担自己地球和人类的责任。国学能否在现代世界起到它独特的作用,中国人能否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取决于国学能否浴火重生。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文汇报》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由一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逐渐形成的。B.国学属于学术范畴,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不是某种文化复古热潮。C.国学是不断生长发展的,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反对传统与保守,提倡包容与开放。D.国学具有丰富的特性。因其成因,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因其发展,具有普适性和永久性。2.下列不属于提倡国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们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对传统学术思想的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B.因为未没有预定的方向,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寻找给自己未定位的坐标。C.按照我们古人的看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应该承认“普世价值”。D.既然是“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某一个文化垄断了它的发明专利。各个文化传统应该都对普世价值有所贡献。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不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B.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初。它的出现动机是为了救亡图存。C.在身历现代危机之后,努力寻找自己未定位坐标的国人,重新关注作为传统思想结晶的国学,以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D.中国人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国学就能浴火重生。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反对传统”错,第三段结尾“国学作为传统思想的结晶”就说明国学并不是反对传统。2、答案C解析

说的是我国古人也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不是我们提倡国学的原因。3.答案

B解析

A项把原文第一段“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的修饰语“不仅仅”漏掉,歪曲愿意。C项信息在第三段,C项的理解与整段意思特别是该段第一句的意思相悖。D项混淆因果。国学浴火重生,才能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D.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参考答案:1.A

2.A

3.B1.A项是对第4段“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的同义转述,是正确选项。B项错误。“棱镜计划”并不否定该国自身的国家网络空间主权。C项错误。根据原文第3段,对内权威性和对外独立性是传统国家主权的特征。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但不是传统国家主权,不能直接简单套用传统国家主权的特征。此外,全球性和开放性是“网络空间”的特性,而“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主权”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D项错误。原文第1段认为,“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言下之意是“这种关系”可以“正确把握”“可以相容”。2.A项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确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要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提出该论点,旨在实现“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因此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核心观点的“最终指向”没有问题。但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不妥。“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才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3.B

B选项是综合文章第3段、第4段信息后的推断。根据第3段,主权国家是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也就是说,主权国家应当承担起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责任,可以推断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第4段,广大网民的责任和义务在于“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不“触犯国家法律”,可以推断这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但B选项把“网络安全应对教育”强加到网民身上并不妥当。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周飞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参考答案:1.B

2.D

3.A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滁州陈公泉记

【宋】韦骧滁之山水于淮甸固为佳胜,而又数得巨贤高才暴扬以文,故其声益振于世。予少之时已闻幽谷名,而知其名之者自欧阳公始。公之所以名者,由得泉于其间,而以其岗阜环合,趋向清邃,旁抚唐之韦刺史诗语,乃以幽谷名之。则幽谷之名虽以人而重,稽其初,本因泉而启之也。予到官七日,游所谓幽谷,而见其泉之澄澈可爱,必知欧阳公之所得在于此也。过泉而西,登小垅而下,复有澄澈愈于前者,心窃疑之,岂亦欧阳公之所得耶?何其传之晚也。诘之道旁耆叟,而曰:“今太守陈公之所得也。”问其名,曰:“吾邦之人,乐公仁厚明恕之政,而爱其所得之泉,相与名之曰‘陈公泉’也。”问其始得之由,曰:“公山行密视而指以示人也。”问其时,则丁巳六月,而日不志也。问其开凿之费,则因野人畚钎而无终日之劳也。问其所以利,则夏救道暍(yē,中暑),而穷冬冱寒,犹及十里之畎也。予喜其言之有绪,而叹其物之施盖有所俟而发,又知贤者之为,必有以深入于人也。今而后,幽谷之名愈重,而不可计也。陈公自翰林学士谪守是邦,而泰然无一毫絓于胸中,公事外,多即山水之乐。及其得是泉也,邦人爱而以公之姓名之,是欲求永享泉之利而不忘公也。方之南国之棠、岘首之碑,岂少也哉!滁人之诚意若是,予安得不为滁人书之。元丰改元戊午正月丁卯,余杭韦某记。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数得巨贤高才暴扬以文

数:多次,屡次B.乃以幽谷名之

名:名字C.公山行密视而指以示人也

示:给……看D.予安得不为滁人书之

书:记录5.下列每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得泉于其间/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B.复有澄澈愈于前者/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问其所以利,则夏求道暍/于其身,则耻师焉D.邦人爱而以公之姓名之/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滁州的山水本就优美,又加之得到大贤文人的大力宣扬,自然名声更为响亮传世。B.幽谷泉为欧阳修命名,陈公泉之名为翰林学士陈公所命。自此后,幽谷名声更大。C.翰林学士陈公谪守滁州,心底无私,勤勉政事,宽仁爱民,深得百姓爱戴。D.文章用了“南国之棠”“岘首之碑”两个典故,来赞美陈公主政滁州的功绩。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则幽谷之名虽以人而重,稽其初,本因泉而启之也。

(2)滁人之诚意若是,予安得不为滁人书之。

参考答案:4.B。(命名)5.B。(于:介词,比。A代词,它/连词,与后句中的“其”组成“是……还是”句式。C副词,是,就是/连词,却。D介词,用/连词,因)6.B。(陈公泉是当地百姓所命)7.(1)评分标准:译对“名、虽、重、稽、启”五字,每字1分。(2)评分标准:译对“诚意、若是、安得、为、书”五词,每处1分。参考译文:滁州山水在淮南一带本就是美丽的风景,又加之得到大贤文人用文章大力宣扬,所以它的名声在世间传扬得更大。我年少时便听闻过幽谷的名声,且知道它的命名是从欧阳修先生开始。欧阳修为它命名的缘由,是在山间发现了一泓泉流,再加之此泉为岗峦环绕,泉流清澈,流向深远,他摸着唐朝韦刺史留在石碑上的诗句,于是用“幽谷”来给它命名。如此一来,幽谷的名字虽因人而得到关注,考证开始的情形,实在是因泉水而起的。我到任第七天,便游览了所说的幽谷,看到泉水清澈可爱,便知道欧阳修先生所满意的地方也一定在此。经过泉水向西,登上小垅然后往下走,又有一泓比幽谷更清澈的泉水,心下奇怪,难道这也是欧阳修所发现的吗?为什么在世间流传得如此晚呢。我询问了道旁的老人,老人说:“这眼泉流是当今太守陈公发现的。”我问老者这眼泉叫什么名字,老人说:“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们,喜爱陈公宽恕仁厚清廉的治政之道,也喜爱他发现的这眼泉流,于是大家共同给它起了个‘陈公泉’的名字。”我又向老人询问是如何发现这眼泉水的,老人说:“陈公游山时发现了它并指给同行者看。”我又向老人询问发现这眼泉的时间,原来是丁巳年六月,具体日期记不清了。我又问老人开凿这眼泉流花费情况,原来全是由当地的百姓在业余时间慢慢开挖出来,没有经受终日劳累之苦啊。我又问老人这泉水有什么益处,老人说它夏天时可以救助道途饥渴中暑的人,而在冬天寒冷时还能灌溉远处的田地。我欣赏他的话很有条理,感叹万物给予人们恩惠大概是要等一个贤者出现才施行,又知道贤者的所作所为,一定有深入人心的用意。从今之后,幽谷的名声会更大,无法估量。陈公从翰林学士被贬为这地方的太守,可他内心泰然安康没有一丝阻碍不平,公事之外闲暇之时,畅游山水之间其乐无穷。等到他发现这眼泉流的时候,当地的百姓非常喜爱并以陈公的姓来为这眼泉流命名,想以此来表示永享泉水之益而不忘陈公之恩德啊。把陈公比作南国的甘棠,造福百姓深得百姓爱戴的羊祜,一点也不逊色啊。滁州百姓的心意真诚到如此程度,我怎么能不替他们记录下来呢。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共22分。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才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才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北宋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遇事无难易

不要

B.知伊阳县

主管、主持

C.而元昊臣

臣服

D.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借给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简而有法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无愧于古君子

于其才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以减边用

D.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

将吏有违其节度者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鲁原名尹洙,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这是因为他们都

知道他既有才能,又有“忠义之节”。

B.师鲁为官许多年,可是仕途坎坷,曾因为范仲淹的事仗义执言而被贬官。尽管如此,

他却能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C.师鲁在军事方面也颇有才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

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施行。

D.师鲁一生勤谨忠诚,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跟宾客谈话也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14.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译文:②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译文:参考答案:10.A

无:无论11.B

均为介词,对、对于。A.表并列/表转折;C.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D.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12.C

A.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B.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D.两句均与题干不符。13.A

文中是说“至其忠义之节……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14.(1)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共4分,每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2)①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第一个“是”、第一个“非”、“务”各1分。)②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被动句式、“所以”、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困窘还是通达的境地,(无论)是面对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我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提出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论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6.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完成下列小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述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B.恨晨光之熹微

恨:怨恨、怅恨。C.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D.善方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11.下面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

怀帝阍而不见B.木欣欣以向荣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感吾生之行休

鹏之很于南冥电D.既自以以心为形役

奚以之九万里面南为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平淡门然,保留了辞赋文体音韵和谐的特点,精心选择双声词和叠韵词,如“惆怅”"窈窕”等,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韵律协调。B.这篇抒情之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宜言。通过描写具体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诗人的人生理想。C.作者回归田园,热爱自然,崇尚质朴真实、率性而为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心为形役”的生活和官场对人性的扣曲,追求高沾自守的关好情操。D.作者在对家中、园、交往和出游的描写中表现弃官归隐之乐,毫无消沉失落之意,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于景物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3.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壶觞以门酌,眄庭柯以恰颜。

(2)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恒。参考答案:10.B

11.C

12.D

13.①端起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酌,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②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我还抚着孤松徘徊流连、不愿离开。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B项,恨:遗憾。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用法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用法的方法。A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以”:连词,表修饰,不译/介词,因为。D项,“为”:介词,表被动/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呢。C项,“之”:都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了独立性,不译。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毫无消沉失落之意”理解有误。13.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引”:“端起”;“以”:“来”;“眄”:“看”;“怡”:“觉得愉快”。第二句关键点:“景”:“阳光”;“翳翳”:“黯淡”;“盘恒”:“徘徊流连、不愿离开”。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被误传后的某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修改后注意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我委了解有关情况后,要求市教委教研室和教育出版社认清事实,向大伙儿说明有关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以下处理意见;一是贵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治,向作者和社会各界抱歉,并与作者沟通,将该文中“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一词,同时依法保证作者权益。……参考答案:(1)“认清”改为“查清”(2)“大伙儿”改为“公众”(3)“整治”改为“整改”(4)“抱歉”改为“致歉”(5)“保证”改为“保障”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是被误传后的某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1)动宾搭配不当。把“认清”改为“查清”。是市教委教研室和教育出版社查清这件事。(2)把“大伙儿”改为“公众”。“大伙儿”太口语化。(3)把“整治”改为“整改”。“整治”:①整顿;治理②管束、惩罚、打击,使吃苦头③进行某项工作。在此取第一个意思。“整改”:整顿并改革。(4)把“抱歉”改为“致歉”。“抱歉”:指心有愧疚不安,对不住别人。口语话。“致歉”:致以歉意。用于正式的场合。这是一则严肃的“处理意见”,当然用“致歉”。(5)动宾搭配不当。把“保证”改为“保障”。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B.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C.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D.现在许多人一提起知识经济,就以为只要有了知识,经济就能发展起来。事实上,知识经济并非空中楼阁,还要以资本为基础。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符合语境;波诡云谲:原形容房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