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黄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6分)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面对舆论批评,票房似乎一直是追求“娱乐至死”的挡箭牌:似乎观众的选择就体现了作品的价值,而票房则因为帮助国产电影争取了与好莱坞竞争的市场份额而获得某种批评豁免权。实际上,由于电影特殊的消费方式,一些电影借助商业元素的配置、营销推广的带动、粉丝心理的盲目,创造了不俗的电影票房,但是许多观众对这些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却并不满意。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目前,电影产业的“唯娱乐”、“唯票房”现象,反映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票房、争市场、争所谓份额,无疑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我们的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美好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因此,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选自尹鸿《“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12.下列关于文中“娱乐至死”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A.消费方式的特殊性需要电影用“娱乐至死”的态度来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和欲望的宣泄。B.“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的出现使“娱乐至死”成为电影文化主流。C.“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1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了与好莱坞竞争电影市场的份额,国产电影要通过对娱乐的追求来提高票房。B.有较高票房的国产电影,都具有娱乐性,同时也建设了新文化、塑造了新文明。C.电影票房一路飙升,直接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影片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的不满意。D.电影产业“唯娱乐”、“唯票房”的不成熟表现,可能会导致电影的市场危机。参考答案:12.D13.D13.试题分析:A“通过对娱乐的追求来提高票房”表述不对。B“有较高票房的国产电影”不一定都具备“娱乐性”、“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特点。C电影票房的飙升与对影片的质量不满意之间不是“直接引发”的关系。【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12.CD

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13.B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1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秋月正孤朱良志八大山人题扇诗中有一句“西江秋正月轮孤”,秋天的夜晚,天冷气清,山人的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凄冷的格调、清逸的思致,正是山人艺术最感人的地方。而一轮孤月当空而照,是山人一生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人生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他的画虽然简而淡,但却是苦心孤诣的结晶。读八大山人的作品,总感到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八大山人的画就是一丸冷月,四方无隅,惟我独大。不孤不大,惟有其孤,故有其大。云林、石涛、八大山人都是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云林的艺术妙在冷,石涛的艺术妙在狂,八大山人艺术妙在孤。山人的《孤鸟图》,从画面左侧斜出一略虬曲的枯枝,在枯枝的尽头,画一袖珍小鸟,一只细细的小爪,立于枯枝的最末梢之处。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此画在构图上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总之,画家用心地告诉你,这是多么孤独的世界。空空如也,孤独无依;色正空茫,幽绝冷逸。而耐人咀嚼的是,枝虽枯,而有弹性;势虽危,而不失宁定的气息。尤其是鸟的那只眼睛,并没有逡巡和恐惧,相反却充满了安宁。虽然是孤立无依,但似乎它并不在于要寻个依靠。山人是带着谐谑的心情来强化“孤危”的,真可以说是吟味孤独。山人《题孤鸟》诗云:“绿荫重重鸟间关,野那花香窗雨残。天遣浮云都散尽,教人一路看青山。”孤独非但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压抑,反而使他感到闲适和从容,感到挣脱一切羁绊之后的怡然。虽然画面是孤独的鸟、枯朽的木,但山人却听到间关莺语花底发,体会到盎然春意寂里来,疏疏的小雨荡漾着春意,淡淡的微云飘着清新。寂寞的画面,枯朽的外表,黝黑的墨色,这些哪里能“掩”得了他胸中的春情、他生命的惊悸。他在《题竹石孤鸟》中写道:“朝来暑切清,疏雨过檐楹。经竹倚斜处,山禽一两声。闲情聊自适,幽事与谁评。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这样的诗简直有王维的境界。王维那首著名的《书事》小诗写道:“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无边的苍翠袭人而来,亘古的宁静笼罩着时空,蒙蒙的小雨、深深的小院、苍苍的绿色,构造成一个梦幻般的迷蒙世界,一位亦惊亦哦的静处者,几乎要被这世界卷去。简单的物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回旋的世界。王维写片青苔来品尝生命,八大画只孤鸟来扪听妙音。“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我喜欢这样的诗句深层的精神,我似乎看到了藏在这诗后面的画——山人所隐去的世界——那细细地蔓延着的青蒲。为了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山人很喜欢通过物象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张力来表现。《秋花危石图》中部巨石当面,摇摇欲坠,力压千钧。而在巨石之下,以淡墨勾出一朵小花、一片微叶。巨石的张狂粗糙,小花的轻柔芊绵,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山人用墨如醉,但哲心如发。花儿不因有千钧重压而颤抖、萎缩,而是自在地、无言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危是外在的,宁定却是深层的,生命有生命的尊严,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缘,也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沉沦的。这就是八大山人的格调。他不是要跟世界角逐,他只是强调重视生命的尊严,于生命以嘉赏。画作中的每一个物,是一个完足的生命,自有其存在价值,没有必要仰人鼻息,没有必要隐忍苟活,禅中有一个意象是“冷月孤圆”,就表达这样的意思,你的心灵就是光明的月亮,是自在圆足的,你以你的光明照耀。(节选自朱良志《生命清供》,有删改)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18.作者分析八大山人画作特点时,谈及云林、石涛和王维,分别有什么作用?19.结合文章内容,解释“秋月正孤”的含义。参考答案:17.首先由山人诗句,引出其创作的艺术特点:孤危意识,孤独精神,孤往情怀;然后结合诗画作品具体阐释山人对“孤危”的理解和表现;最后总结山人画作的格调:重视生命尊严,于生命以嘉赏。

18.云林、石涛:指出他们创作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在比较中让人对八大山人艺术之“孤”有更深刻的认知;王维:以王维的诗境和山人的诗画相比较,说明山人诗画中蕴藏着和王维诗作里一样的精神境界.

19.从外在构图看,八大山人的画画面简淡,孤鸟孤花,孤独无依,正如孤月幽绝冷逸,格调凄冷;从画面的内在精神看,虽孤立无依却不寻求依靠,超越外在危的表象下,自成一个圆融的世界;因而“秋月正孤”形象地印证了画作的艺术特点,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境界。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路,解答该题熟读文本,概括每节的大意,然后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文章开头由山人诗句,引出其创作的艺术特点,2—7节结合诗画作品具体阐释山人对“孤危”的理解和表现;最后总结山人画作的格调。点睛:分析概括文章思路先大体概括每段段意再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最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18.试题分析:解答该题熟读文本,找出答题区间,文本中写到云林、石涛和王维的段落集中在5—7节,然后抓住这些语句来理解“王维写片青苔来品尝生命,八大画只孤鸟来扪听妙音”,“为了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山人很喜欢通过物象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张力来表现”。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该题可从作画的构图来理解,“秋月正孤”体现了画面的格调凄冷,这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指画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危是外在的,宁定却是深层的,生命有生命的尊严,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缘,也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沉沦的。这就是八大山人的格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在丙寅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B.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詈:骂C.按诛五人

按:按照律例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既而:不久

10.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故燕王欲结于君

B.缇骑按剑而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然五人之当刑也

蚓无爪牙之利

D.谈笑以死

以有尺寸之地11.下列对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A.周公被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痛心着啊。B.周公被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在痛恨他。C.周公的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痛心着啊。D.周公的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在痛恨他。1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五人死与葬的不同时,宕开一笔,引出了一段关于死的价值的感慨和议论,在对比中突出了五人的出类拔萃,非比寻常。B.文中对苏州市民的抗暴斗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既写出了百姓的正义凛然、立场鲜明,也写出了阉党的仓皇丑态、残酷镇压。C.虽是碑记,但文章一直写到五人被杀害时才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这样做是因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凸显群众正义的力量,而不单是为五人而写。D.选文最后一段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出五人慷慨就义的从容不迫、临难不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谓言约义丰。参考答案:9.C(按:追究,查办)10.B连词,表修饰(A.介词,向/介词,和、与;C.助词,取独/助词,定后标志;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11.B12.C(“主要是……”有误,最后才提五人之名目的是显示出其意义的重大,需要郑重其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颖脱不群

群:合群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聊:悠闲C.于半道栗里要之

要:邀请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乃瞻衡宇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D.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参考答案:4.B聊:姑且5.A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6.B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7.①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②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过了几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恰逢他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罪,犯罪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③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④上怒,起入禁中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唐生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曾为赵国将领。冯唐本人是孝子,曾任中郎署长、车骑都尉、楚的相国,又因被推举为贤良而授官为郎。B.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C.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D.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参考答案:8.D(绳:制裁,处罚)9.B(①介绍冯唐的至孝、官职;④是文帝的情况。)10.A(“大父”指祖父,而非曾祖父。而且冯唐并未担任郎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B.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陪你走了一段远路,尽了些绵薄之力罢了,这点小事,又何足挂齿。C.前几日钱包不慎丢失,辛亏您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改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待。D.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C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不得体。D项“荣幸”荣耀而幸运。谦辞,只能说自己。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该题主要考核“敬词、谦词的使用”。8.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小王又谦虚地补充说:“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还请在座的大方之家批评指正。”B.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霞在自荐信中说:“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C.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改进方法,调整心态,取得佳绩。”既自豪又惭愧。D.老师年过七旬,早已退休在家,却仍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一孔之见”是指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可以用作自谦之词,使用得体;“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使用得体。B项,“自荐信”应既自信,又谦虚;“绝对名副其实”、“惟才是用”显得自高自大,有悖“谦虚”。C项,“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D项,“高足”是敬辞,可以用来称呼别人的学生,但不能自称。9.下列是我市青果路街区的广告语,与它们的经营场所不对应的是A.朵朵时光,真情芬芳——朵夏美发B.驻足一刻,玩足千年——博印古玩C.火边世界,炉上乾坤——食尚餐厅D.今夜无眠,相约明珠——明珠歌城参考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与它们的经营场所不对应”,然后要分析广告语的意思,再看使用的场合,看两者是否对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