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岭秀苗圃希望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参考答案:C2.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选项符合题意。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的说法错误,当时周王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A选项排除。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春秋时期属于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D选项排除。3.1911年6月,粱启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为白理尽趋于革命一亦宜。”材料反映了A.清政府倒行逆施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B.梁启翅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宪政转型C.梁启超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

D.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推动革命进入高潮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可以看出清政府倒行逆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材料意思。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背景4.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参考答案:D5.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样式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参考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实现了现代化,D项正确,A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不是从“模式”上突破;B项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最终失败,排除;C项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解读。6.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后三杰的作品题材大多来自《圣经》,说明了A、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

B、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C、他们不反对天主教会

D、新兴的阶级不愿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参考答案:A7.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与此无关,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揭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内容,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取代了过去的对峙与斗争。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影响【名师点睛】: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其原因: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结束,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使一些地区冲突得到了缓解;其二,在缓和的同时,也存在动荡,原因是,①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对比平衡,冷战掩盖的民族、领土、宗教矛盾暴露出来,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恐怖主义活动频繁。8.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参考答案:C9.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A

B

C

D参考答案:B10.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

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参考答案:B政区层级的调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区层级的调整的目的一定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绝对不是促进了地方自主性,所以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一定是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11.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的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参考答案:C12.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

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

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金融体系参考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由此可见并不能体现英国的金融霸权,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站在自己的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的主张,因此真正的目的不是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故B项错误;怀特主张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由此可见英国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很大,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可以看出二者要求建立的是稳定的国际汇兑而非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故D项错误。C13.宋代地主阶级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B、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参考答案:A14.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参考答案:C材料中老子、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属“中下”,而孔子、孟子、颜渊都是儒家代表,属于“上上”“上中”。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此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他是以儒家“仁”的标准为评价准绳。15.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参考答案:C16.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新技术、新机器、新管理方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这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A.生产力的提高B.工人收入大大下降C.贫富差距过大D.生产远超消费能力参考答案:D【详解】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说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能力,必然引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故D正确;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出贫富差距过大,排除C。1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参考答案:B1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D.清政府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参考答案: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故C项正确;清政府当时被列强欺压,没有设法拖延,故D项错误。19.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中胜出(1999.9)。下列对于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了巴黎公社革命

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

D.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参考答案:A20.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答案:A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业快速发展,成就巨大,但结合史实和表格信息能够判断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结束,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协调发展的现象,所以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举措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A。21.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C.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参考答案:B略22.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B.显示朝廷的威严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参考答案:A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官窑属于为皇家和官府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官营手工业,所以主要是为了满足朝廷的需要,所以不计成本,只求精美,为皇家所赏识为最高目标,故A符合题意。23.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参考答案:D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国仍占据优势,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所以“银贵钱贱”。故选D。24.1887~1897年,(英国)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B.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C.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D.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参考答案:A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性立法越来越多,议员受到专业限制,多数是根据内阁的提案作出选择,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反映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趋向,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夺权时期”指的是议会与国王的夺权,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这种趋势不能说明就是倒退,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阐释代议制与政党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25.19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直接指出:“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以下史实中开始冲击这种教育模式是A.梁启超在广州开办《时务报》B.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C.维新变法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D.新中国成立后制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参考答案:C【详解】由材料中“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可知,晚清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即传统的儒学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这就开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时务报》创刊于上海而不是广州,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6.下面是1983~1987年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利用外资结构变化的新因素是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C.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短缺 D.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引进参考答案:B经济特区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利用外资,但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已不是新因素,排除A项。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赋予其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以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导致80年代中期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B项正确。C项是原来就存在的最基本的因素。D项不必然导致外资的增长。答案选B项。27.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争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同工异曲、水乳相融参考答案:C28.“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制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体现了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故D正确。雅尔塔体系指美苏对峙的国际体系,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9.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上述现象A.折射出宋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B.说明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C.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D.改变了都市汴梁的城市布局参考答案:C3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

)A.隋朝运河的作用

B.唐朝南北交通的发达C.元朝南北交通的畅通

D.明朝对外港口的繁华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说2015年的中日关系依然不会平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材料三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3)材料三中“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背景及影响。参考答案:考点:9S:抗日战争;FQ:中日邦交正常化.分析:本题考查中日关系.考查对“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政治形势;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开始的时间、背景和影响.涉及的知识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抗日战争;中日关系正常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问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第二小问的变化,结合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史实可知,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第一小问的政治形势,依据材料二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其政治形势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第二小问的抗战理念,结合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可知,国民党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共是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3)第一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第二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日本稳定及远东和平的需要.第三小问的影响,结合中日建交的意义可知,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答案:(1)理解:19世纪末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变化: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政治形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抗战理念: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共: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3)1972年.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日本稳定及远东和平的需要.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参考答案:答案:信息一: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超越国。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公元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信息二: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说明: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中国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殖民惊夺,人均收入下降。信息三: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社会主义翻度解放了生产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信息,说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首先要分析曲线图,找出关键点,再联系当时中西社会发展进程归纳总结原因。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中西之间的发展有一个关键点:14世纪,之前中国居于领先地位,之后西欧居于领先地位。对于中国而言,还有两个节点:一是19世纪初,发展明显下滑;一是20世纪中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同一时期的西欧一直发展较快,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明确分期,联系没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解答即可。点睛:图表型材料题的一般解法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考查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33.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