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民族高中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7.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8.“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参考答案:7D(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8C(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9B(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本文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B.作品讲述了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彼此能读懂对方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C.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率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D.“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E.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14.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4分)15.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在开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13.(5分)B、E(B项“彼此能读懂对方”有误,有时季陶民不题上款,以便叶三可以拿去卖钱,可见,季陶民还是没有读懂叶三。E项中“不失华丽”有误。)14.(4分)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⑤叶三不卖画。(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15.(3分)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背灵魂回家曾晓文(1)回家的路,总是漫长。(2)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3)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读的是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把《艾子杂说》等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4)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在他蒙冤入狱的那段日子里,我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5)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6)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7)“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8)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非人工纪念碑”。(9)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10)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11)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回家路,总是漫长”,这条路,既指作者回家的路,也是指她继承了父亲的愿望,两代人在文学上跋涉的路。B.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待运书的原因。C.文章第(9)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D.本文笔调清淡,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沉静忧伤,又宽厚温暖。5.文章第(6)(7)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参考答案:4.C

5.内容上: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表现了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为理想献身精神的敬仰和赞赏。结构上:为引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6.①标题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3000册书。②“灵魂”又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③“灵魂”还比喻中华文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④表达了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无心进行整理”错误,文中说“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可见作者是想以写作来告慰父亲,并非“无心”,而是“无空”。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题干已经告知设题的内容,即“(6)(7)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然后再分析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联,从内容和结构和主旨情感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我将永远光荣不朽……”,应先分析这一场景在内容上的作用,即对表现父亲性格特点的作用,这些内容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在困境面前不屈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结构上看,为下文作者展开对父亲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议论作铺垫。从主旨情感方面,本文标题为“背灵魂回家”,通过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的丰富内涵,这是针对散文标题设题。分析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应该从表面到深层含义逐层解析。这篇散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灵魂”“回家”。然后到文中圈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如“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这两本书总共不过600多页,但蓄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由这些内容可知,这里的“灵魂”可以理解为父亲留给我的书,那里承载了父亲的灵魂,“我”把这些书运回多伦多的家。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把这些文化继承下去,继承父亲的愿望,把文学创作坚守下去。当然,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山魈①[南朝·齐]祖冲之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选自《述异记》)注:①山魈(xiāo)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旦往视之,见一材头

旦:天明,早晨B.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

比:最近C.此物转顿请乞放

顿:顿首,磕头D.去家转近

去:前往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3分)译文:

(2)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3分)译文: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译文:

参考答案:9.D(去:距离)10.C(①制造假象,②设计中伤,④利诱王某。③黔驴技穷,见其绝望;⑤重在写王某能识破其伎俩;⑥灰飞烟灭,被消灭。)11.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此说有误,山魈现出原形是情非得已,主要是为了寻求逃脱。)12.(1)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绑在扁担头上回家,说:“到家我就用斧子把你劈开,烧掉。”(得分点:“内”,通“纳”,1分;“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1分;大意正确1分)(2)把笼子打开放了我吧,我就是山神,你放了我,我能帮助你,让你的蟹簖完好无损,每次都装满螃蟹。(得分点:相,你,偏指一方,1分;“全”,使……完好,1分;大意正确1分。)(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得分点:“谏”,劝止,挽回,1分;“追”,补救,1分;大意正确1分)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叶机[清]龚自珍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以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忽得巡抚檄曰,贡生某毋与试。机大诧。初,蔡牵、朱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巡抚者,仪征阮公也。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八月,寇舶定海,将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售则试京师,不售则归耳。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众曰:“盍请银于文官?”“不可!”“盍假炮于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叶君则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夜半,赍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机曰:“乌用众,以九舟出,余听命。”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九月,又败之于岸。十月,又逐之于海中。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浙半壁平。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朱舰中或争轧诅神,必曰“遇代山旗”。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今为江南知县,为龚自珍道其事。(选自《国文八百课》)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反追,衄不以闻

衄:挑衅。B.售则试京师

售:考中。C.夜半,赍纸者返

赍:送。D.天明,簿旗帜若干

簿:登记造册。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机以廪贡生治试具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叶君则揎臂大呼

则与一生彘肩C.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D.为龚自珍道其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B.在众人迟疑犹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C.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败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D.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从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16.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2)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参考答案:13.A

14.B

15.A

1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17.(1)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都害怕,不敢出声。(2)如今中丞大人听说我的事,征召我带领乡勇与海盗交战,恐怕很可笑吧?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寇反追,衄不以闻”,“衄”如解释为“挑衅”,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这段文字说的是沿海诸将面对海盗的态度,海盗们走了,他们扬帆出动放空枪空炮送海盗,海盗返回头来追,他们败了也不敢上报,所以两盗肆虐沿海将近十年。此处的“衄”应解释为“失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则”都是副词,于是,就。A项,“机以廪贡生治试具”,“以”是介词,凭……身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是动词,认为。C项,“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于”是介词,表被动,被;“故燕王欲结于君”,“于”是介词,同,和。D项,“为龚自珍道其事”,“为”是介词,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为”是介词,替,给。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廪贡生”是指“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成为的贡生”,是人物的身份,故“以”应解释为“凭……身份”;第二个“以”在句中是动词,应解释为“认为”。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有误,该信息与文意不符,文章第三段说“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这是说仪征阮公一直听闻叶机的名声,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叶机,又知道海盗畏惧乡勇胜过畏惧官兵,还知道乡勇们不是叶机就没法统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善于唱歌的人,能够感动人心,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启发人心,使学者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随其志向来进行学习”,从句式角度来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与“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结构一致,“约而达”与“微而臧”“譬而喻”结构一致,这几处可以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可以断开。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所至”,所字结构,应翻译成名词性,“至”,意思是“到”,“所至”意思是“所到的地方”;“以”,用;“数”,计算;“岁”,古今异义,年;“再三”,多次;“怵”,“怵”,害怕。第二句中,“檄”,征召;“将”,动词,带领;“毋乃……乎”,固定句式,恐怕……吧;“咍”,可笑。参考译文:鄞县人叶机,可称得上才干卓异的人。嘉庆六年,政府举行辛酉科乡试,叶机以廪贡生的身份打点参加考试的用具,凡是竹篮、泥炉、油纸这类要用的东西都装备好。却忽然得到巡抚传下的檄文,说,贡生某某不要参加考试了。叶机大惊。原来当初蔡牵、朱两大海盗是海上巨患,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们都害怕,不敢出声,等海盗们走了,才有人扬帆出动放空枪空炮送海盗。海盗说不定还返回头来追,败了也不敢上报。因此两盗肆虐沿海近十年。这位发檄文的巡抚是仪征阮公。一直听闻叶机的名声,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叶机,又知道海盗畏惧乡勇胜过畏惧官兵,还知道乡勇们不是叶机就没法统领。这年八月,海盗泊船在定海,就要侵掠鄞县。叶机收到檄文后,对众人大声说道:“我一个贫穷的贡生,吸墨拿笔,准备参加考试,考中就到京师会考去,考不中就回去。如今中丞大人听说我的事,征召我带领乡勇与海盗交战,恐怕很可笑吧?即使如此,事情也不能停了。希望诸位帮我啊!”众人都说:“何不向文官们请求调拨银两?”“不行啊!”“何不向武官们借枪炮?”“不行啊!”“事情太急迫了,我们怎么帮您呢?”叶机就卷起袖子,伸臂大呼,发誓道:“要用官库中一枚大钱,借官营中一点火药才能击退海盗,不算男子汉!”就叫人疾速送信到省城,向所知的豪富之士借了万金,又向县里豪富之士借了万金。就用浓墨重笔写下文告:“少年人有流落乡里挨饿受冷的,有勇力非凡的,在海上打鱼的,父、子、兄、弟有曾经被海盗残害的,还有不是以上几种情况愿意跟随我的,都签字画押吧!”半夜里,带着文告的人回来了,城里乡里,画押签名的有近三千人。天亮时,又收到一些旗帜、火器、船只、粮食等,都登记造册。叶机说:“不用这么多人,就先用九条船出战,其余的待命。”这天,潮水大涨,有大风从海上吹来,叶机麾下乡勇顺风乘势,一枪的威力抵得过海盗一炮,一支船桨的作用抵得过海盗一支战船。杀死打伤海盗四百多人。九月,又在岸上打败海盗。十月,又在海中追杀海盗。第二年正月,又追杀海盗到海岛上。浙江半壁终于安定下来。(叶机所率的)军队出战时,桅杆上挂的红心蓝边旗,就是叶机的旗帜。叶机所部自称“代山军”,“代山”是叶机家所在村子的名字。朱舰队中有人起了争端,诅咒对方时,总是咒对方遇上代山军。巡抚阮公将叶机的事迹报上朝廷,朝廷降下旨意任命叶机为知县。如今叶机又调任江南做知县,对龚自珍说起了他的往事。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齐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注]:①[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②[玄纁xūn]: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③[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④[典司]:掌管的公事。⑤[君房]:侯霸字君房。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B.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从容:随口C.区区欲即诣造

诣造:拜访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使人因谓光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吾尝跂而望矣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D.①良久,乃张目熟视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6.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3分)A.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B.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C.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D.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颇具远见卓识的人。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参考答案:24.

A

物色:形貌特征25.

B

连词,表修饰26.

C27.

C差增:稍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从重复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重复赘余。“禁止”和“不得”语义重复,保留一个即可。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存在”没有宾语中心语,可改为“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等违法行为”。D项搭配不当。“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中“维护合理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满足其合理要求”。【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B.D项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于语义性语病,应注意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比如A项就属于这种情况。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