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广东省韶关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2.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A.生物种类B.地球自转C.纬度或经度的递变D.气候条件

3.我国新疆地区瓜果较甜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B.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C.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D.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

4.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5.下列选项中,属于水生植物对水环境适应特征的是()

A.叶片角质层厚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贮水组织发达

6.农田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供应最不足的营养元素所制约。这是()

A.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C.阿伦法则D.贝格曼法则

7.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

8.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B.坡度C.海拔D.水分

9.雄孔雀的羽毛比雌孔雀艳丽并以此吸引雌孔雀,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是()

A.繁殖后代的需要B.吸引异性的需要C.自然选择的结果D.竞争配偶的结果

10.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1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沙土B.壤土C.黏土D.盐碱土

1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3.动物斗殴的行为属于()。A.干扰竞争B.共生C.利用竞争D.竞争排除

14.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5.厄尔尼诺现象范围的扩大,导致全球大范围气候异常的原因是()

A.太阳黑子运动B.地球温室效应增强C.热带气旋D.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加

16.种群的季节性消长主要是()

A.环境因子的影响B.生物因子的影响C.人为活动的影响D.突发性自然灾害

17.下列时种群调节因素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B.寄生C.降雨D.竞争

18.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海水含盐量C.温度D.海水含氧量

19.自然界中符合“S”形种群增长的生物是()。

A.蘑菇B.酵母C.小麦D.水稻

20.旱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21.与r对策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__,寿命()

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

22.从土壤质地来看,对作物生长最有利的土壤是()

A.黏土B.壤土C.粉砂土D.砂土

23.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B.种群大爆发C.种群衰退D.周期性波动

24.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B.群落造成了环境C.相互影响和制约D.无关

25.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2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B.俄罗斯C.中国D.美国

27.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A.世纪演替B.长期演替C.快速演替D.周期性演替

28.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A.频度B.密度C.多度D.优势度

29.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30.下列群落中,动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草原

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是()。A.个体生态B.种群生态C.群落生态D.分子生态

32.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定居的是()

A.生长B.发芽C.繁殖D.腐烂

34.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的年龄金字塔属于()。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35.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被草食动物的危害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量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36.草原上的野兔会影响牧草的数量,如果猎手无节制地大量捕杀野兔,最终会导致()。

A.畜牧业得到发展B.草原植被破坏C.牧草生长良好D.草食性动物不断进化

37.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A.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B.它研究内容的广泛和深入C.它的理论逐渐形成D.以上全部内容

38.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学者______提出了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A.海克尔B.坦斯利C.林德曼D.奥德姆

39.顶极群落与非顶极群落的区别在于()。

A.生物体积的大小和生活史的长短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不相似

B.群落生产和群落呼吸量相同,生物的适应特性不相似

C.群落生产和群落呼吸量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相似

D.生物体积的大小和生活史的长短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相似

40.水稻田里,黏虫和青蛙构成的联系称为()。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

41.下列不属于森林群落物种组成成分的是()。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落叶

42.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关系。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负相互作用

43.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A.老鼠B.麻雀C.鱼D.熊猫

44.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A.优势种植物B.建群种植物C.伴生植物D.亚优势种植物

45.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46.在()土壤中,P的有效性最高。

A.酸性B.中性C.碱性D.以上三种土壤差不多

47.绵羊、山羊和鹿这类动物总是在秋天进入生殖期,这主要是因为()

A.生长健壮B.水草丰美C.气候适宜D.短日照的到来

48.判断下面多样性指数高的群落是()

A.低丰富度和低均匀度群落B.低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C.高丰富度和低均匀度群落D.高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

49.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A.发育历期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平均温度

50.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二、填空题(20题)51.随着密度增加,没有领域或没有配偶的生物个体比例将增加,它们最易受不良天气和天敌的危害。如果这部分生物个体比例增加,会使生物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

52.生物间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生活,这种关系称_______。

53.以______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54.土壤中某些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______。

55.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__________。

56.白天由山谷沿山坡而上的风称为()。

57.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为______。

58.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土壤,另一个是______。

59.种群具有__________、数量特性及__________特性。

60.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我们常把大的、缓慢移动的库叫做______库。

61.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

62.犬科、猫科和啮齿类动物把含有特殊气味或外激素的粪尿或身体的其他分泌物涂撒在比较暴露的地方,如树干、石头、草丛上。这种行为是动物的______行为。

63.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64.根据生境类型,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______四类。

65.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丰富度和种的______两方面含意。

66.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______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67.很多鸟类的迁徙都是的变化引起的。

68.未来的能源政策以______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

69.一般用______来衡量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

70.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很少用______种群来研究。

三、判断题(10题)71.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A.正确B.错误

72.海岸潮汐带的一些蚌类是均匀分布的。()

A.正确B.错误

73.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A.正确B.错误

74.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75.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76.休眠是生物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A.正确B.错误

77.紫外光可以诱杀害虫、消毒灭菌,大剂量紫夕卜光会使生物发生病变甚至致死。()

78.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79.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A.正确B.错误

80.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8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83.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84.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85.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87.试述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

六、单选题(0题)88.生物间的他感作用主要存在于()。A.种间关系中B.种内关系中C.种内和种间关系中D.种内和种间都不存在

参考答案

1.A

2.D

3.A

4.D

5.C

6.A

7.A

8.D

9.C

10.D

11.B

12.A

13.A竞争可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如动物之间发生格斗。

14.B

15.B

16.A

17.C

18.A

19.B

20.B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另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旱生植物可以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物两类。少浆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分摄取,植物叶面积很小,叶片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

21.A

22.B

23.B种群大爆发是指动物密度比平常显著增加的现象。

24.C

25.A

26.C

27.D

28.A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发现的频度,即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29.C

30.A

31.D

32.C

33.D

34.C解析:锥体基部窄、顶部宽代表年龄小的数量少、年龄大的数量多,属下降型种群,故选C。

35.B

36.B

37.D

38.C

39.A

40.D

41.D

42.B

43.C解析:一般陆生动物是恒温动物,而水生动物往往受水体温度影响而变温,故选C。

44.B

45.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6.B

47.D

48.D

49.A

50.A

51.下降(减小受到限制)下降(减小,受到限制)

52.共生关系共生关系

53.生态系统

54.菌根菌根

55.植被亚型

56.谷风谷风

57.0.5%

58.种子来源种子来源

59.空间特性;遗传

60.储存储存

61.高高

62.标记领域

63.湿润区

64.岛屿生态学

65.均匀度

66.食物链各营养级食物链各营养级

67.日照长度日照长度

68.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

69.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

70.植物

71.A

72.B

73.B

74.Y

75.N

76.A

77.Y

78.Y

79.B

80.Y

81.(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2)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3)人还可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生物群落向复杂化进展。(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2)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3)人还可以抚育森林、治理沙漠,使生物群落向复杂化进展。

82.答案见解析(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83.(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为世界面积最广大、最典型的地带。(2)生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的干燥季节。(3)群落特征: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板根、茎花等现象少见,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无明显季相变化。

84.(1)环境条件。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3)补加能源的作用。

85.(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

86.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