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新安中学2022年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父子的母校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父亲夸,好儿子!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19.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20.⑻-⑿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21.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22.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参考答案:19.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3分)20.①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

②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5分)21.(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4分)22.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6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们对网络红人的褒贬不一,但不容小觑的是,这个群体日益增长的数量,以及其催生的“网红经济”,过去的2016年,被不少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网红元年”·“网红”效应渗透社交、电商、直播、游戏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撬动经济规模据预测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新近在沪举行的“2017超级红人节盛典”上,知名大数据研究机构艾瑞发布的《2017网红生态白皮书》显示,至今年5月,网红在微博的粉丝总量达到4.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6%,直接给了“网红经济”的发展助力。相伴而生的是,“网红产业”的专业化,大量专门支持和服务网红发展的机构开始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红成名依靠的不仅是运气,而且有背后经济公司的专业运作。(选自郑莹莹《“草根筑梦”的中国网红》,2017年6月18日“中国新闻网”)材科二:(摘自“易观”文化公司研究数据)树料三:“网红”(网络红人)产生存在基本原因。泛娱乐正在成为社会中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人们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自身的某种特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网民不断地放大,同民的审美、审丑、刺激、娱乐、臆想、偷窥、起哄、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成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根据搜狐发布的的100名网红排行榜可以看出,美女仍是网红的“形象担当”,占比高达36%:以漫画家、作家领衔的网红占比21%,创作型网红开始崭露头角:领域的专家、学者占比14%,由此可见,创新型的内容生产依然比较受欢迎、行业领域高手网红里大幅度上升趋势。由于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视频主播网红呈大幅度攀升的趋势。网红形象在网红经济的推动下不断扩大范围,渗透诸多行业,如企业家网红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助力品脾营销与传播也开始出现。(选自沈霄、王国华等著《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材料四:有专家表示,网红经济这四个字应该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固有名词,国外是没有的,但是在中国会有,但是它未来会演变,会朝有内容的、高素质的网红方向去演变。针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出路和问题,创东方投资创始人肖永龙对记者表示,网红经济是点对点之间的直接互动,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电商,目前很多网红经济依靠个人力量在驱动,但由于个人的创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种模式的转换,没有相应的资本、团队的配合,久而久之,会造成审美疲劳。虽然网红经济在消费模式上有所创新,规模也在日渐扩大,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倾向问题,第二个是模式转换,如果最终形成不了一个平台或品牌,也不会延续太长时间。(选自皮成名《网红经济需要模式转换》,2017年6月19日《信息时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A

B.B

C.C

D.D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艾瑞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网红在微博的粉丝总量人数庞大,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五分之一。B.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红成名依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背后经济公司的专业运作,这是由于大量专门支持和服务网红发展的机构开始成长起来。C.根据材料二图表中年度、经济数据、变现方式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易观”文化公司对中国2016~2018网红规模作出的基本预测情况。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红、网红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7.D

8.BC

9.①网红催生了网红经济。②网红数量的增加直接推动了网红经济的发展。③网红经济又推动网红形象不断扩大范围、渗透诸多行业。7.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D项,“出路”为“个人力量驱动”错误,材料四中说“,目前很多网红经济依靠个人力量在驱动,但由于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种模式的转换,没有相应的资本、团队的配合,久而久之,会造成审美疲劳”,可见还需要一种模式到转换,相应的资本、团队的配合等。8.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五分之一”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最后说的是“比去年同期增长20.6%”,选项忽略了“同期”一词。D项,“中国网红产业规模变现方式主要来自IP品牌化……”错误,选项解说图表错误,从图表及图表中的“数据说明”可以看出,变现方式主要不是“IP品牌化”,应该是电商和直播。E项,“中国会长期独自享有”分析不当,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四第一段说的是“国外是没有的,但是在中国会有”,并没有说“会长期独自享有”。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红、网红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如材料一中“人们对网络红人的褒贬不一,但不容小觑的是,这个群体日益增长的数量,以及其所催生的‘网红经济’……相伴而生的是,‘网红产业’的专业化,大量专门支持和服务网红发展的机构开始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红成名依靠的不仅是运气,而且有背后经济公司的专业运作”,如材料三“网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网红形象在网红经济的推动下不断扩大范围,渗透诸多行业,如企业家网红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助力品牌营销与传播也开始出现”,分析这些材料可以发现,网红催生了网红经济,而网红数量的增加直接推动了网红经济的发展,网红经济又推动网红形象不断扩大范围、渗透诸多行业。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卖白菜莫言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B.“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C.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买白菜的老太太的形象特点。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参考答案:4.BD

5.①瘦弱。她手指弯曲、枯柴一样,声音细而沙哑;②贫困。她的钱放在一个肮脏的手绢里,层层包着,面额很小;③精明。她将白菜的老帮子全部撕脱,占小便宜。把脸贴到秤杆上,不信任“我”算的数字。④没有文化素养。她批评我们的白菜,对“我”说话很不客气。

6.①母亲在生活困境下没有抱怨,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这种坚强的品格令我感动。②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至今令我备受教育和启发。③母亲因为我的不诚信而遭受别人的责骂,尊严受到了侮辱,而第一次流泪,让我万分羞愧难过。【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B项“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判断错误。老太太虽然没有与“我”争吵,但她剥白菜的动作、对“我”计算的钱数的怀疑都说明她并没有很好的道德素养。D项“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判断失误。母亲没有阻止老太太,是因为母亲想要做成买卖,把白菜卖出去,而不是懦弱。故选BD。【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文中的老太太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爱占小便宜,没有文化素养。“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是为了讲价,少出钱。“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可见她是为了减轻白菜的斤两,少出钱。“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这些都表现了老太太的精明和没有素养。除此之外,“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可见其贫困;“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可见其瘦弱老迈。【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本题要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句子强调了母亲的坚强,母亲的眼泪,“我”的沉痛。母亲的坚强是在困境下的隐忍,是默默劳作;母亲的眼泪是因为受到了责骂和侮辱,是自己的诚信被人侮辱,而这些正是“我”造成的。“我”的沉痛既包括了对自作聪明而让母亲受辱的懊悔,也包括了对母亲在贫困的境况中坚守诚信而受到的教育。【点睛】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袭阳,急,汉王遗出去,而使周苛守蒙阳城。楚破荣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候;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候。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柒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候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部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遗赵王于是高后①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节选自《史记·周昌传》,有删改)[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③高后即吕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造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指爵位名,一般爵位越高,分得土地越多。B.左迁,贬官,降职。其他可以表示贬官、降职的词语有谪、左转等。C.崩,指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为人耿直,敢于直言。高帝曾经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直接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B.周昌不畏皇权,正直刚强。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周昌在朝廷极力劝谏,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C.周昌深得高祖皇帝的信任和重托。高祖担心赵王年轻,在自己去世之后无法保全,于是调周昌任赵国丞相。D.周昌对高祖忠心耿耿。高祖死后,周昌极力维护赵王安全,赵王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并且被毒药毒死,于是周昌就称病不上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2)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参考答案:10.D

11.C

12.B

13.(1)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2)对。我考虑也想这样做,但大臣中谁能胜任呢?【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使者的意思,派使者的目的是“召赵王”,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固为不遣赵王”的主语应该是“周昌”,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进京城,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返了三次,周昌坚持不让赵王进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忧虑(这件事),就派使臣召见周昌。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错误。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称作薨。“崩”,是称天子之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等同于“驾崩”。包括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称“崩”。“薨”,古代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故选C。【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周昌在朝廷极力劝谏,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错误,结合“上以留候策即止”分析,原文是说皇上后来因为留候的计谋才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故选B。【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若”,代词,你;“趣”,通“促”,急忙、赶紧;“然”,代词,这样;“为”,介词,被;“虏”,俘虏;“今为虏矣”(被动句)。(2)“然”,形容词,对的;“念”,考虑;“之”,代词,它;“是”,代词,这样;“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可以、能够、适合;“而群臣谁可者”(反问句)。【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苛,在秦朝时都在泗水郡当卒史。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军把汉王包围在蒙阳,形势非常危急,汉王逃出城离开了,而留下周苛守卫蒙阳城。楚军攻破荣阳城,项羽想让周苛做楚军将领,周苛骂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项羽大为恼怒,将周苛烹杀。于是汉王就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后来他跟随汉王击败项羽,在汉六年中和萧何、曾参等人同时受封,封周昌为汾阴候。周苛的儿子周成因为父亲为汉而死,被封为高景候。周昌为人强悍有力,在皇帝面前敢直言,萧何、曾参等人都敬畏他。周昌曾在高帝休息时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成姬,周昌见状转身就走,高帝赶上抓住周昌,骑在他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仰头回答说:“陛下就是夏染、商封那样的君主。”这时高帝笑了,但他特别敬畏周昌,到高帝打算废融太子,立成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极力劝谏,都没能成功。皇上后来因为留候的计谋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而周昌在朝廷极力争谏,高帝问他的理由,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又加上非常愤怒。便说:“我口里说不出,但我心里明白那么做不行。陛下纵然要废融太子,我不能奉命。”高帝高兴地笑了。废太子的事结来后,吕后在东厢房侧耳偷听,事后她见到周昌,便对他欠起身道谢说:“如果漫有您,太子几乎被废掉。”此后成姬所生的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才十岁,高祖担忧在他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过了不久,赵尧侍奉高祖。高祖一人心情不好,时常放声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陛下您问网不乐的原因,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成夫人和吕后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是的,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不知如何处理。”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尊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此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对,我考虑也想这样做,但大臣中谁能胜任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教正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大臣一直都敬畏他。只有周昌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高祖于是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一定得麻烦您,您尽力为我去辅佐赵王。”周昌流着泪说:“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怎么忍心在丰路上把我扔到诸侯国里去呢?”高祖说:“我很清楚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为赵王担心,考虑非您不能当此重任,您就她强去就任吧!”于是调御史大夫周昌任赵国丞相。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进京城,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返了三次,周昌坚持不让赵王进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忧虑(这件事),就派使臣召见周昌。周昌到了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的骂他:“难道你不知道我怨恨藏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入朝)之后.吕后(又)派使臣召赵王,赵王果然来了。(赵王)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用药毒死了。周昌于是称病不上朝,三年之后去世了。5.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也。累世居寿阳。祖琨,宋高平太守。绍叔年二十余,为安丰令,有能名。后为本州中从事史。时刺史萧诞弟谌被诛,台遣收诞,兵使卒至,左右惊散,绍叔独驰赴焉。诞死,侍送丧柩,众咸称之。到都,司空徐孝嗣见而异之,曰“祖逖之流也”。梁武帝临司州,命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因是厚自结附。帝罢州还都,谢遣宾客,绍叔独固请愿留。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固不许。于是乃还寿阳。刺史萧遥昌苦要引,绍叔终不受命。遥昌将囚之,乡人救解得免。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天监初,入为卫尉卿。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每为帝言事,善则曰:“臣愚不及,此皆圣主之策。”不善,则曰:“臣智虑浅短,以为其事当如是,殆以此误朝廷也。臣之罪深矣。”帝甚亲信之。母忧去职。绍叔有至性,帝常使人节其哭。顷之,封营道县侯,复为卫尉卿。以营道县户凋弊,改封东兴县侯。三年,魏围合肥,绍叔以本号督众军镇东关。事平,复为卫尉。既而义阳入魏,司州移镇关南,以绍叔为司州刺史。绍叔至,创立城隍,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性颇矜躁,以权势自居,然能倾心接物,多所举荐。士亦以此归之。征为左将军,至家疾笃,诏于宅拜授,舆载还府。中使医药,一日数至。卒于府舍。帝将临其殡,绍叔宅巷陋,不容舆驾,乃止。诏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谥曰忠。绍叔卒后,帝尝潸然谓朝臣曰:“郑绍叔立志忠烈,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其见赏惜如此。(选自《梁书》,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使卒至,左右惊散

卒:士兵,士卒B.众咸称之

称:称赞C.帝甚亲信之

信:相信,信任D.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

兵:武器,兵器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郑绍叔对梁武帝“忠烈”的一组是(

)①绍叔独驰赴焉 ②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③独固请愿留 ④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⑤士亦以此归之 ⑥善必称君,过则归己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绍叔做本州从事史的时候,州的刺史萧诞因为弟弟的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只有郑绍叔一个人护送灵柩,受到了大家的称赞。B.郑绍叔事梁武帝无二心。梁武帝被免去司州之职,准备回到京城之时,辞退遣散宾客僚属,郑绍叔坚持要求留下。C.郑绍叔的性格很是拘谨而急躁,往往以权势自居,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对人才也多有举荐,士人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D.郑绍叔被征召为左将军,但因为病重,只能在家里接受诏书,皇帝还派人一天数次到他家里为他治疗,死后,梁武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A(卒,仓猝)5.B(①不是对梁武帝;⑤是对郑绍叔“倾心接物,多所举荐”的认可;⑥是侧面表现)6.D(“梁武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错)7.(1)你的才华自然会受到重用,但是我现在不能提携你,你应当另谋其他的出路。(2)好的一定功归于我,有了过错就归于他自己,现如今大概没有谁能和他相比的了。【参考译文】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世代居住在寿阳。祖父郑琨,为宋高平太守。郑绍叔二十多岁时,任安丰令,治理该县显示出才能,名声也好。后来成为本州治中从事史。当时刺史萧诞因为弟弟萧谌被诛,台遣派兵捕捉萧诞,士兵突然来到,左右惊慌四散,郑绍叔独自奔跑到出事地点。萧诞死,护送灵柩,大家都称颂他。到了京城,司空徐孝嗣看到他感到很惊异,说:“是祖逖之流的人啊!”梁武帝治理司州,任命他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因此厚自结附。梁武帝罢州,回到京师,谢送宾客,只有郑绍叔一人坚决请求留下。对他说:“爱卿有才干,自然会有用武之地,我现今未能增益于你,当再想想别的办法。”高祖坚决不答应。于是才回到寿阳。刺史萧遥昌竭力劝诱郑绍叔,郑绍叔最终不接受任命。萧遥昌要囚禁他,乡人解救,才得以免祸。等到武帝做了雍州刺史,郑绍叔抄小道往西回家,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天监初年,入任卫尉卿。郑绍叔尽忠事上,在外边听到什么,一点儿也没有隐瞒地全说出来。每当给高祖谈论起政事,如果好,就说:“为臣愚昧无知,见识短浅,这些都是圣主您的谋略。”要是不好,就说:“我思虑短浅,以为事情应当是这样,却几乎因此而贻误朝廷,我的罪过深重啊!”武帝非常亲近信任他。因母亲去世离开职务。郑绍叔性情纯厚,武帝经常派人劝他节哀。不久,封为营道县侯,复任卫尉卿。因为营道县人口凋敝,改封为东兴县侯。天监三年,魏军包围合肥,郑绍叔以本号率大军镇守东关,事态平定,重任卫尉。不久义阳被魏攻陷,司州转移镇守关南,任郑绍叔为司州刺史。郑绍叔到了司州,创立城隍,修缮兵器,积聚粮食,招纳流民,老百姓安定下来。性格很是庄重、拘谨而急躁,以权势自居,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对人才多有举荐,士人也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征召为左将军,郑绍叔回家后患病,在家里受诏而拜,御驾回府。派人给他治疗,一天数次到他家里。死在府舍里。高祖将要参加他的葬礼,但因郑绍叔所在街巷太狭窄、简陋,容不下御驾,才作罢。下诏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追谥为忠。郑绍叔死后,高祖曾潸然泪下,对朝中大臣们说:“郑绍叔立志忠烈,好的就功归于我,过错就归于他自己,现如今大概没有能和他相比的了。”被赏识、珍视达到这种程度。

略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C.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D.而伯夷、叔齐耻之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不拘于时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吾其还也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越国以鄙远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⑥义不食周粟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参考答案:7.A

8.B

9.D

10.C

11.(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人和马被烧死和溺死的很多。(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7题详解】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A项,让,是谦让的意思。故选A项。【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被。B项,两个“而”,都表转折,可是、但是。C项,前一个“其”,代词,他们的,各自的;后一个“其”,表婉商的语气词,相当于“还是”。D项,前一个“以”,连词,因为;后一个“以”,相当于“而”,连词,不译。故选B项。【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然后再结合原文翻译确定句子是否能表现题干中涉及的那种品行,进一步排除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项。可采用排除法,②是写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爱,与“义”无关;③是写武王的"不义"行为,与伯夷、叔齐无关。故选,D项。【10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故选C项。【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既,已经;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西封”的“封”,边境;阙,侵损;焉,(从)哪里;之,代土地。第二句中,张,布满、弥漫;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句,烧溺死人马,“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众,多、很多。第三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或,有的人;师,从师学习;焉,陈述句末尾语气词;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青少年要警惕网瘾,正确使用网络。因为只要使用网络,就能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一旦形成了健康人格,他们就能正确面对成长途中的各种诱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而事业上的成功又能使他们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①正确使用网络不一定就能形成健康人格。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②形成了健康人格,不一定就能正确面对成长途中的各种诱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③事业上的成功不一定能使他们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一个世纪以来,在象形的方块字四处漂流的经历中,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的鲁迅,沈从文、老舍们,也绝不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印证了别人的理论和体验,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文字作证,我们才以可肯定地说,所谓“全球一体化”是一条千差万别的苍茫之河,在这个非人可料的历史洪流中,(

)。无论是昆仑山还是黄河,无论是基纳巴卢山还是霹雳河,都不会是生命和精神永恒不变的家园。无论是金字塔、万里长城、万神庙,都不可能________地为我们解决精神和情感的困惑。金字塔、万里长城。万神庙代替不了的生命体验,我们眼前这台万能的说英语的电脑照样还是代替不了,在有网络神话之前,人类已经有过太多太多的神话,“他们的历史”发生在“别处”,而“我们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