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山名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3分)年年依旧的菜园迟子建外祖母家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菜园中不总种菜,也种花。花种在边边角角的地方。有步步高、胭粉豆、大烟花、地瓜花、爬山虎,当然种得最多的要数扫帚梅了。只要花一开,蜜蜂和蝴蝶就来了。绿油油的菜地衬托着紫白红黄的花朵,看上去美极了。太阳刚下山,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而当天色微明、菜园种的植物沾染了浓重的露水、太阳忽然跃出山顶将露珠照散的时候,农人们也就下田干活了。外祖母对外祖父说:“你去给园子锄锄草。”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外祖父对外祖母说:“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我总是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我是太爱菜园了。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农民。农民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我扯着外祖父的手时感觉那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扯着外祖母的手时感觉那手也是粗糙而荒凉的。外祖父摆弄那些农具的时候我便也跟着摆弄,外祖母给地施肥时我便也跟着施肥。我不喜欢谷子。外祖母就说:“谷子是粮食啊,人是靠它才活命的啊。”我就渐渐喜欢上了谷子。外祖父说:“别小看我这片菜园和自留地,它可以养活城里的几十条人命哪。”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外祖母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农村,我便知道农村是广大的,我也知道那些菜地和麦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打垄、锄草、间苗、施肥和收割,所以直到如今我的手仍然缺乏女性的细腻和柔美,它们同样是粗糙而荒凉的。当我的双手远离那些农具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用手拿起笔回忆那些让人感到朴实和亲切的消逝了的日子。回忆那菜园,菜园里的蚂蚱和蜻蜓;回忆麦田,丰收后有稻草人屹立在麦田里的情景。我便觉得那田野的风又微微吹来,我的心头不再是一潭死水,我生命的血液又会畅快地在体内涌流起来。当我坐在城市的咖啡厅里听着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发着空虚的牢骚,我便会想到外祖父劳累一天后吃罢晚饭沿着菜园散步的情景。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如今他在他种过黄豆和玉米的土地上安息了。外祖母依然健在,她仍然用她粗糙而荒凉的手忙碌在菜园里。外祖母种的菜外祖父如今是吃不到了,就由她的儿孙来吃,而到了她的儿孙也吃不到了的时候,外祖母肯定早就不在人间了。而菜园总要有人种下去。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冬天来了。冬天来了的时候菜园就被雪覆盖了。那些好看的蚂蚱和蜻蜓不见了,那些花和碧绿的菜蔬也都死灭了。白雪覆盖着生长过茂盛植物的土地,白雪同样覆盖着为耕种这些植物而死去了的人的灵魂,那些寂寞而宽厚的依附着土地的灵魂。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本文略有删改)15.文章前三段写出了菜园哪些特点?(3分)16.(1)作者在写外祖父、外祖母与自己的手时,为什么反复用“粗糙而荒凉”来形容?(3分)(2)文章末尾为什么说“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至少答出三点)(4分)17.请简要阐释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参考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B.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D.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C.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D.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C.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D.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参考答案:1.A

2.D

3.D【1题详解】本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错误,选项曲解原意,文章第一段原句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文中是说,“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说明对花卉的描绘只是一个事例,但说其是主要表现,则于文无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同时也考查了信息筛选能力,做题时要仔细进行比对。D项,“中国画家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错误。原文说,“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这句话强调了中国画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片面追求个人主观精神,但不等于说,中国画家不追求个人主观精神。纵观全文,也可以知道中国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既表现个人主观精神,也表现自然的美好。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原文并无表述。B项,“中国传统花卉作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错误,选项曲解原意,文中第四段说的是“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C项,“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标明中国传统绘画“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故选D。【点睛】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的题,在试卷中比较常见,做题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报告显示,2015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降幅为5.8%。其中状况最为严峻的是报纸,广告降幅达32.0%,创下了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覆盖、到达为目标的传统投放模式已被广告主放弃,精准、互动和直接效果越来越被重视,而这恰恰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短板。基于新闻纸的经营阵地很难守住,报纸必须通过转型、融合找到新的生存方式。2010~2015年全国报纸总印数及增速示意图(摘编自《〈2015年1~5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报纸广告经营已到危急时刻》)材料二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在移动舆论场,中央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持续发力占据了重要地位。各类媒体都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传播,表现出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平均分73.12)、杂志(平均分72.52)和广播电台(平均分67.83)最高。(人民网《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材料三新媒体时代来临,对传统报刊业冲击很大。微博、微信的使用使得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报呢?2014年1月13日,笔者同微博“大V”方振宁先生简短地探讨了报纸这一话题。笔者:方老师,您还看报纸吗?方:现在报纸都不行,没有微博方便,微博上多快啊,刚发生,很快就有了。报纸我现在基本不看,除了《参考消息》。《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参考消息》独有的新闻视角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使得它即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也能立足。(摘编自张新雨《新媒体时代,中国报纸会消亡吗?》)材料四相比于电子媒体,纸媒的劣势很明显。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但纸媒也具有着电子媒体所不能及的优势。一、权威性优势。在电媒环境下,“个人发布、大众视听、广泛评论、群体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尤其是“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电子媒体信息传播的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需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二、专业化优势。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电子媒体来说,专业性无疑大大提升,在完善的运营机制与成熟的工作团队的努力下使得纸媒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程度绝非电子媒体所能企及。(摘编自姜涛《电子媒体环境下纸媒的发展之路》)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明显看出整个报纸行业均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13年以后,全国报纸总印数急剧减少,同比增速呈断崖式下滑。B.2015年1~5月报纸广告降幅为32.0%,创下2012年报纸广告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新低,也是2015年传统媒体广告降幅最大的。C.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44.4%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关注,可见“两微一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D.各类媒体的微信指标在各榜单中都获得较高的分数,其中报纸和杂志的评分占据冠亚军,说明微信平台传播已成为纸媒的新发力场。8.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时代,微博“大V”方振宁报纸只看《参考消息》,是因为《参考消息》独有的世界视野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特色。B.从材料三的谈话可知,在新媒体时代,像《参考消息》这样的老牌报纸,凭借自己的特色,仍然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C.“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现实状况造成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D.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难以甄别的新媒体时代,纸媒以其独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9.根据上述材料,报纸要获得新生,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参考答案:7.C

8.A

9.①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借助“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②加强创新,形成特色,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精读的阅读需求,强化新闻信息引导。③走专业化道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读的需求,着力于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④借助权威性优势,重视受众对社会纷繁新闻信息的价值追索,深化报道的价值导向。【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材料二提到“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两微一端”只是“移动端”的代表,而非所有,以偏概全了。原文中“逐渐成为”不是“已成为”,混淆了“已然”与“未然”。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表述不准确。《参考消息》能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不等于能与“微博”等新媒体“相抗衡”。C项,“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只是“加剧”了电子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性与难以控制性,而不是唯一“造成”者。D项,纸媒仅凭“权威性”和“专业性”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判断绝对。材料一、二都提到了纸媒要与新媒体融合才有出路。故选A。【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报纸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获得新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数据显示,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5年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分析可知,走媒体融合的道路;结合“纸媒不仅无法拼得过电媒的速度,有限的版面也无法实现信息容量的扩充,且难以有效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需求,受众话语权的表达更无从谈起”分析可知,加强创新,形成特色;结合“纸媒一直以来均以社会职能作为发展原则,对所传播的信息均予以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受众来说更贴近其对信息的需求且更能符合受众的利益。尤其是我国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已经定型,在受众心目当中的定位难以被电媒撼动”分析可知,借助权威性优势,重视受众对社会纷繁新闻信息的价值追索,深化报道的价值导向;结合“纸媒除了报纸还包括期刊杂志,纵观我国纸媒所涉足的领域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不同领域的纸媒也均以该领域为重点报道范围,加之大多数纸媒本身又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分析可知,走专业化道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读的需求。【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1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为上客,终日问礼。1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参考答案:11.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12.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

13.

(1).修礼

(2).善于纳谏(或“接受正确意见”)【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勇(勇力)”“君”“力(力量)”“长(长辈)”,虚词“则”“其”,动词“弑”“杀”,再结合本句意思:臣子勇力多就会弑杀他们的君主,儿子力量大就会杀害他们的长辈。句子可以断开为: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句中的“以为”,将……奉为,把……当作;“以为上客”,省略句,应为“以之为上客”,将晏子奉为上宾;“终日”,整日,整天;“问礼”,请教礼仪问题;“终日问礼”,“终日于之问礼”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13题详解】题干是: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是考查学生提取文言文重要信息能力。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晏子认为“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但他们不敢这样做,是因为有礼的约束。礼,是用来驾驭百姓的,就像辔头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还没有听说过”,因此他主张修礼,维护现有社会秩序。齐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充分认识到“礼”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改变了对“礼”的看法,表现了他闻过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景公举行大射,晏子按射礼的规定侍奉着景公。景公说:“选射的礼仪,我早已厌烦了!我想得到天下的勇士,和他们一起谋划国事。”晏子回答说:“君子如果没有礼仪,就成了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如果不讲礼仪,就与禽兽一样。臣子勇力多就会弑杀他们的君主,儿子力量大就会杀害他们的长辈,然而人们不敢这样做,这是因为有礼呀。礼是用来驾驭百姓的,就像辔头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仪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景公说:“说得好。”于是就整治射礼,更换坐席,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14.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15.选段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17.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18.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答案】14.D

15.

(1).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6.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17.道理论证,选文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说明人在责任完成时,那种轻松愉快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道理,证明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一观点。

18.从正面说明在人生中只要你处处、时时尽到自己的责任,你的的人生就会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的操纵权玩去在于个人自己。【解析】【14题详解】题干是“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之中来理解。也就是通读选文,在选文中找到重要词语所在的位置,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根据前文“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可知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意思是“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故选D。【15题详解】题干是“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是考查学生把握文段内容,筛选文段中心句,概述作者主要观点能力。通读文段,可知本段主要围绕“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句话展开的,所以“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句话就是文段的中心句。文段首先提出什么事最快乐,然后直接回答“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然后引用古语和俗语具体解说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天下事从尽责任之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必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楚,才能知道有紧责任的乐处。如果能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来说明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16题详解】题干是“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把词语放置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到词不句,句不离段。根据前文“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可知“这种作用”指的是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17题详解】本题“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能力。题干指出选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要求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答题时,从题干所给的三种论证方法中任选一种,然后在选文中选一个运用该论证方法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文段运用该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如选道理论证,找出选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如选文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说明人在责任完成时,那种轻松愉快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道理。然后指出该出运用道理论证证明了什么观点。选文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证明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一观点。【18题详解】题干是“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划线句放置于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其含义。理解句子含义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比如本题要求谈谈自己对划线“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理解,结合前文“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本句“处处尽责任,变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与前文“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是自己找来”形成对比,来证明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这一观点。所以这句应该是从正面论证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且这种操纵权完全在于个人自己。【点睛】分析文章论证方法,要求学生对于集中常用的论证方法熟练掌握,能根据常用论证方法的特征定义判定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题一般首先指出句子运用什么了什么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中具体的句子,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论证方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5.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

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③詧(chá):人名。

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B.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参考答案:4、C“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5、D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6、A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7、(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就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B.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D.①高帝笑而起

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参考答案:4.A

5.B

6.C

7.(1)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4.B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