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_第1页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_第2页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_第3页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4-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下面是共享的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00),供大家赏析。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

这本书我在很久以前便听说过,但是并没有仔细的去看过。这次借着这个初二暑假的时间,好好的品读一番,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亮的江南小镇,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头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暖和,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妙。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好像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缘由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脚印     ,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圆满,而我们也在这圆满中,坎坷中查找这人生的真谛。

悄悄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找着历史的脚印     。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2

还是学校生的我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受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或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盼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头,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给予着别样的精彩,莫非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名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宝,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观察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由于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患病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逝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由于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由于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久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进展史上,有许很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很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洁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善震撼。

2022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孤独     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安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脚印     ,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感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一般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地窖后,这儿再也不一般。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慢慢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平安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难过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或许是我诞生的年月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楚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孤独     ,历久不散。或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观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孤独     ”,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或许很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旧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究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