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三)1937-1949第一节三个十年文学概况第二节解放区的小说创作第三节沦陷区的小说创作第四节国统区的小说创作第一节第三个十年代
文学概况一、第三个十年的文学环境:1.战争背景下文化中心散落、转移和重新汇聚(上海、南京、北京——武汉、重庆——昆明、桂林——香港);2.政治的、军事的等意识形态色彩愈加浓厚;3.大部分作家在颠沛流离中从呼号走向了反思;4.来自社会下层的现实呼声成为文学表现的重点。1.解放区文学:明朗朴素的农民翻身得解放主题、鲜明的乐观主义特色;2.国统区文学: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文学——相持阶段艰难、黑暗、现实的民族生活的史诗性文学——抗战后的讽刺性作品。3.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苏青、张爱玲、徐訏、师陀等作家。走向现实凡俗人生)二、第三个十年文学的概况:三、第三个十年文学的特征:1.战争背景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分割特征;2.文学的民族性格在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建设(毛泽东、胡风);中国特色的文学创作(解放区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实践,穆旦根植于中国大地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3.文学从精英立场转向了“自觉”的普及与深化(深化表现在现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反思传统)。第二节解放区的小说创作一、解放区文学概况:1.解放区文学的队伍构成:①早期苏区文艺骨干;②从上海等地来的左翼作家③各地奔赴根据地的文学青年;④根据地土生土长的文学新人。但在延座讲话精神指引下,他们都追求以“战士”二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学价值,在革命战争的历史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革命文艺战士”。2.解放区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A.作家风格模式:⑴赵树理模式:注重本土民间人情世态和审美趣味的通俗小说;⑵孙犁模式:截取生活片段的诗意写实的抒情小说;(3)以异地到边区的作家丁玲、周立波为代表的模式:他们放下架子,选点扎眼,在熟悉新的人群和生活中,不断地寻找着新的位置。B.内容模式: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对宗法制社会改造、整合。①斗争模式:乡土是一个革命的大舞台,一个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心;②喜剧性样式:解放区的乡村构成了革命者翻身求解放得意义所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闹洞房”,《暴风骤雨》中“分马”的情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果树园”;③颂歌心理:歌颂党和人民,歌颂新生活。3.创作的大体状况:①三、四十年代之交,以外来的左翼作家的剖析和心灵发掘题材为主,包括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周立波的《麻雀》等;②1942—1947年左右,以本土作家创作为主,包括赵树理的通俗小说、冀中作家孙犁的抒情小说,马烽、孔厥等的新章回小说等;③1947年后,外来作家宣示出大规模的社会写实创作实力,包括欧阳山的《高干大》、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4.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①与解放区的社会(政治、军事等)进程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②眼光向下,以广泛的民间读者尤其是农民读者为接受群;③风格明朗新鲜,形式喜闻乐见,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④政治价值大于审美价值;通俗易懂的格调影响了对心理深度和史诗境界的发掘。二、孙犁1.“水边的文学”:白洋淀、滹沱河1913年出生与河北安平县滹沱河南岸的东辽城村,1936年到安新县当教员,又领略了白洋淀“水养活了苇草,人依靠苇生活”的水乡本色。《荷花淀》1945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为文坛所赏识。
“这篇小说引延安的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孙犁的独特贡献:给抗日根据地内陆性文学的总体构成中,增添了“水边文学”的清新、优美。A.白洋淀系列:
《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
孙犁小说的基本格调是诗意写实,从乡土现实中汲取灵感,从现实人生中分离出最有光亮的片段,进而升华出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诗。《荷花淀》:从平凡的题材中呼唤出诗,呼唤出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诗世界。将慷慨悲歌的场面(妻子送夫上战场)化作似水柔情。水生嫂:①编席场面的描写;②手指被苇眉子划破;“你总是积极的”;③“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特色:⑴境界的诗意性——开始部分对白洋淀的描写;⑵微妙的人物心灵和言谈的弦外之音;⑶情感的细腻与融洽;⑷人性美、人情美的绽放。
B.滹沱河系列:《碑》“女人——老人”
赵老金:洒脱乐观的老头。两样东西:打鱼的丝网;十六七岁的女儿小菊。八路军李连长遇难后。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浑黄的河水长流不息,站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将古代“人化为石以示精诚”的意念转化到作为长流不息的滹沱河之象征的饱经风霜的赵老金身上。2.山地小说:1949年,孙犁的“山地小说年”《蒿儿梁》《吴召儿》《山地回忆》等。描写冀西以阜平为中心的山地儿女的勃勃英姿。吴召儿:天真烂漫、爽快开朗;口快手快脚快、心地善良。
“她爬的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象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口齿锋利(洗脸)、心地善良(为我做袜子“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勤劳好学(学会纺织的全套手艺)而言必有信。作为美好情操象征的那双“袜子”结局的诗意处理:“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3.孙犁的审美方式:发掘新时代氛围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饿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文学信条:
“看到真美善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4.总体特色: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⑵塑造了大量“美的极致”:(灵秀、善良、坚韧)般的农村妇女,并作为自己小说“诗美”的核心——“诗魂”;⑶截取生活片段、瞬间、浪花予以诗性刻画;⑷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⑸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这就是孙犁的小说:它以平易而清雅、凝练而微妙、清远而深婉的语言,绘出了一幅幅白洋淀和滹沱河的明丽而醇厚的水彩画,谱成一首首战争风云中农民人情美和人性美的颂歌,一曲曲冀中大地情深意远的乡土抒情诗。”——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孙犁一样,以描写农村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著称的作家,还有康濯、孔厥等人。
康濯的代表作是《灾难的明天》和《我的两家房东》,主要是从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中,表现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我的两家房东》写的是农村姑娘金凤和农村干部栓柱之间恋爱的曲折,从中反映出农民已经开始反抗旧的婚姻制度,开始了思想感情的解放,风格清新朴素。
孔厥的代表作是《受苦人》和《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病态和缺陷进行解剖和表现。前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和年纪比她大一倍的丈夫的生活悲剧,后者写的是一个童养媳成长为抗日干部的故事。3、丁玲、周立波等"土改题材"的小说
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反映和表现“土改”的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无论其已经达到的,还是没有达到的,都足以代表解放区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的成就和不足。作品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巨大震动,不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分别荣获1951年度的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和三等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正确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家开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所以在表现农村阶级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都超过了五四以来表现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作家始终坚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所以在真实地反映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上,在对人性的分析、批判和表达上,又超过了反映土地改革的同类作品,包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内容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
全书共分58章:前10章描写土改风暴即将席卷暖水屯时,村上各个阶层人们的动态;中间部分写工作组进村后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取得了对地主阶级斗争最初的胜利;41-50章,写暖水屯农民终于找准了斗争的对象--地主钱文贵,并把他扳倒,取得了土改的决定性胜利;51-58章,结尾部分以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翻身乐"和参军参战的情景。艺术成就
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小说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这里的阶级关系不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简单化、净化了的,而是保持着生活本身所特有的感性状态:在暖水屯这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中明显地存在着两个阶级的对立:一个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一个是以张裕民和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但是,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中等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使得暖水屯在地主之间、农民之间、甚至是工作组内部都充满了矛盾和性格的差异:同是地主,李子俊、侯殿魁、江世荣、钱文贵在土改大风暴面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并且互相明争暗斗;同是贫农,既有刘满这样站在斗争第一线的积极分子,也有白天分地、晚上退地的农民侯忠全;村干部之间对于土改的认识和态度、政策的掌握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工作组之间,既存在着文采那样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存在着杨亮、胡立功那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土改斗争的艰难首先就来自于这一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
小说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小说中对侯忠全心理的刻画是很有典型性的。农民斗了侯殿魁后分给了侯忠全一亩半地,但是他却悄悄地交还了地主,因为他不相信农民能掌权,不相信自己有翻身当主人的日子。当他和刚被斗争过的侯殿魁目光对视时的一刹那,竟然"觉得象被打了一样",那悄悄地投过来的责罚的目光反而使他抬不起头,把两手垂下,弯着腰逃走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所以,当侯忠全真的相信地主确实被斗垮,土地回到自己的手中时,他和老伴两个人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开始真诚地认定: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以后要供就供毛主席。作家的这最后一笔虽然写出了农民的觉醒,但也真实地把这觉醒放在了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真实地写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民要摆脱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的奴性观念,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付出沉重的代价。
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调。
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给这幅画卷带来了明朗纯净的色彩和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格调,"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阳光普照,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其中也不乏明暗的互相对比。
④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色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暴风骤雨》(1947-1948)
周立波简介
原名周绍仪,又名凤翔,湖南省益阳县人。周立波是用英语Liberty(自由)的译音“立波”为笔名。1939年12月,周立波到达延安。1946年到东北参加土改,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奠定了他在现代新闻史上人民记者的地位。(一)创作素材
1946年秋,周立波来到黑龙江地区的珠河县(今尚志市)元宝镇开展了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二)写作经过1947年完成上卷,于1948年出版。1948年完成下卷,于1949年出版。(三)人物原型郭全海,原型叫郭长兴;白玉山,原型叫白福山;韩老六,原型是韩老六。《暴风骤雨》的上卷写的是东北松江县元茂屯1946年下半年土改初期的斗争生活,从萧祥带领工作队赶着马车进村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到赵玉林牺牲、土改工作取得了初步胜利、萧祥暂时调走为止;下卷描写的是1947年底,当地农民在《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深入开展土改以及参军的情况,写萧祥带队二进元茂屯,广泛教育和发动群众,彻底摧毁了封建势力,农民翻身做了主人,青年农民在郭全海的带领下踊跃报名参军,走上了解放全中国的征途。但两部作品存在着明显脱节的痕迹,第二部没有第一部成功,因为以运动的发展代替了人物性格的描摹,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主题小说描写了土改工作队进驻元茂屯后,给这个偏僻的乡村所带来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暴风骤雨般的深刻变化,着重表现了以贫苦农民赵玉林、郭全海为代表的翻身农民和凶恶地主韩老六、杜善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其基本主题是:土地改革不但推翻了地主的封建统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力地启发和提高了农村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同,注重的不是客观地表现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是想通过农民推翻地主的革命来展现新的精神世界,所以主人公多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新人。艺术特色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凝重深沉相比,《暴风骤雨》在总体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①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规范化了。
《暴风骤雨》缺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错综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小说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了唯一的矛盾,而且斗争的双方营垒分明,阶级阵线就象政策条文规定的那么清楚,绝对不存在互相渗透的关系。这和周立波所坚持的扬弃生活中的消极、复杂现象的"典型化"原则有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在反映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方面,《暴风骤雨》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小说用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富于农民情趣的生活细节,如对赵玉林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对白玉山富于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十分传神,此外,老孙头在贫下中农串连会前给大家讲“黑瞎子的故事”、在分马的时候从“玉石眼”上掉了下来等等,都是非常富于生活趣味的场景。和《暴风骤雨》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缺少这样具体可观的场面和细节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单调的缺乏色彩的叙述。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暴风骤雨》更多的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富于特征性的外部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暴风骤雨》意在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来展现新的世界,所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从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李常有到白大嫂子、赵大嫂子等人,都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新人群像。赵玉林人穷志不穷,苦难的生活和残酷的阶级压迫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工作队的启发下,他首先觉醒并毅然加入共产党,勇往直前、大公无私、并最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郭全海继赵玉林之后成为第二部的中心人物,从土改骨干到任农会主任,他始终经得住斗争的严酷考验,表现出了一个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和极强的组织才干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也是作者所讴歌的英雄形象。
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赶车的把式老孙头。老孙头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的风俗人物,具有开朗诙谐的性格,喜欢吹牛和卖弄,但是又胆小怕事,他善良,一辈子受着地主的欺压,热切地渴望翻身,也能够看破一些地主的诡计,但是却不愿意出头,等地主的威势确实没了时,才开始积极起来,分东西时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老孙头身上,作者概括出了农村老一代农民的一种典型。④语言单纯、明朗、简洁,富有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幽默活泼的农民情趣,但对地方方言土语的运用有时却失之于冷僻。《暴风骤雨》的典范性,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在于体现了当时对文艺的要求:把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了起来。小说描写的土改工作队的工作方式,曾经一度被称赞为可以作为土改工作的参考。第三节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一、沦陷区文学概况:1.生活的凡俗写实:苏青《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师陀《结婚》;2.情爱的悲哀无奈:张爱玲、潘柳黛《退职夫人自传》;3.智性的人生玩味:钱钟书4.浪漫的都市悲情: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徐訏《风萧萧》《鬼恋》《阿拉伯海的女神》二、张爱玲
荒凉”沪港都市传奇1.生平经历(1920—1995)及研究现状:原名张瑛,祖父晚清名臣张佩沦(李鸿章之婿)。父亲蓄妓吸毒,母亲西洋化的新女性。小时喜好《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后入玛利亚教会学校,14岁时写成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1939年考入伦敦大学,因欧战改入香港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后返沪。
1943年,奇迹般出现在上海文坛,首先是《沉香屑》刊登于《紫罗兰》,后又陆续发表了《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等。后结集为《传奇》。
“她的小说滋味醇厚,象花雕酒陈而香”,“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比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苏青语)散文集《流言》。1950年以梁京笔名发表了《十八春》,1952移居香港,后将之改为《半生缘》。1954年出版了《秧歌》《赤地之恋》等作品,暴露大陆“铁幕内”的饥饿和骚乱,土改的残酷和政界的险诈。后到美国后主要从事翻译工作。1995年死于美国。研究情况:网易——文化——张迷客厅。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等;李欧梵:《沦陷的都会传奇》;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余彬等人的《张爱玲传》。2.《传奇》:A.炎樱为《传奇》增订本设计的封面:晚清的仕女图、玩骨牌的女人、抱孩子的奶妈、饭后家常的情形。色调为红色、古雅的诗书礼仪之家;——人的孤单、寂寞与无聊。窗外一个比例不对称、没有面部的人——满不在乎的现代人、正孜孜地探视屋内。色调为绿色,给人一种压迫感和神秘感。B.特色:①内容上,为普通人(都市男女)写传奇:“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卷首题词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聚焦于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悲剧,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和洋场社会情调的基本的审美视角。用各种回到家庭,来窥视都市舞台日日演绎的浮世悲欢。在现实中痛苦挣扎、缓慢毁灭的女人:“凄艳的蝴蝶”
——健康、泼辣,生命力旺盛,但难以掩饰命运的难堪(曹七巧、霓喜)
娇宠的准尤物——明艳动人,其依附性地位实包含着难言的辛酸(王娇蕊、白流苏)
自立的女性——朴素平实,其独立的地位却依然没有带给她们满足的喜悦(虞家茵、顾曼桢)张爱玲笔下的男人:懦弱、卑劣和令人绝望佟振保——做一个好男人,徘徊在红玫瑰(热情亢奋的情人)与白玫瑰(温柔敦厚的妻子),陷入“好——坏——好”的轮回。姜季泽——只敢打情骂俏、不敢破坏礼仪之大防,却过着寻花问柳的生活,觊觎金钱。沈世钧——懦弱、屈服于家庭现实、没有勇气大胆地去爱、去保护自己的爱人而留下一生的遗憾。②意蕴上,人性的异化与境界的“荒凉”:
她们被压榨也挤兑别人,被虐待也虐待别人,被扭曲也迫害别人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异化”。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她们企盼温暖幸福的心被永远搁置了。她总是执著于现实的同时又与现实保持某种距离感,保持着某种的清醒。她喜欢用“苍凉”“悲凉”“荒凉”等词来形容人生。曹七巧:一个卑微凄楚的女人,“麻油西施”长年的压抑(地位、性欲)、孤独、寂寞使她愈来愈狭隘偏执,凋零变态。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金钱的奴隶、丧失人性(母性、妻性),成了可怕的畸形人,显示出疯狂的生命力和破坏性,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也将身边的人包括亲生骨肉拉来陪葬。在完成自己的丑恶悲剧中制造着亲近者的残酷的悲剧。
“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傅雷语)白流苏:苦心、精心经营。范柳原是自己从妹妹手中抢来的,是绞尽脑汁换来的。最后所谓的大团圆,走向婚姻不是爱的征服,而是战争的成全,是冷灰,是一种悲凉的团圆。
“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一桩可靠的婚姻向她昭示了更广大的人生的不可靠。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传奇·再版的话》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③主体意识上,怀疑精神的清醒的现代人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流言·到底是上海人》
“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象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流言·烬余录》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现代人的存在意识:对人性的怀疑,对时代的恐惧,对现代文明的失望,与古老的东方式的忧患意识融在一起,互相生发,互相渗透。面对着人生的缺憾,时代的重压,我们看到的不是西方现代作家笔下惨然的决裂,而是以审美的、诗意的哀伤去应付、中和现世的苦难——止于苍凉。
其现代意识很大程度上人生的偶然性、临时性、陌生性来表现人生的悲凉。范白的成婚、白流苏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封锁》中的男女(吕宗桢与翠远)情欲的短暂释放,“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多少恨》中的虞家茵与夏宗豫的偶遇、巧合。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而是存心要写一个"旧的东西在破坏,新的东西在滋长"的时代,她不赞成那种新旧分明的时代观,而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她认为,只有用"参差"的形式感才能够塑造出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自己的文章》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知道人们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来满足自己都好。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但我还是只能这样写。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隙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在中国当代作家里面,只有张爱玲可以与鲁迅相媲美。”——王富仁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有绝望感的作家只有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张爱玲。鲁迅虽然绝望,但他反抗绝望,因此,总的风格表现为感愤;而张爱玲感到绝望却陷入绝望,因此风格表现为苍凉”——刘再复④文体上,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艺术元素的整合——“新鸳鸯体”“新洋场体”“娱情小说”a.从古老的典故和小说、戏曲名词中化出现代性的新意。“倾城”“金锁”“红玫瑰、白玫瑰”。b.故事构造、人物设置以古典小说为根底。全知的叙述视角,说书人的讲故事的方式、明晰的线索脉络、曲折的故事情节等。传统小说的全观叙事方式。《沉香屑》。讲究故事的华美而曲折。《连环套》中霓喜的经历。C、叙述中运用心理分析、意识流、通感及蒙太奇的现代派表现手法。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蒙太奇组接意象)d.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情,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颇得《红楼梦》之神韵。“笼中鸟”、“月亮”。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碧落嫁到聂家来,至少是清醒的牺牲。传庆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茉莉香片》“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上,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E、语言风格:古今、中西合璧"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这先声夺人的泼辣语调,活脱一个凤姐“那墙上嵌着乌木格子的古英国式的厅堂在烛光中像一幅黯淡的铜图,只有玻璃瓶里的几朵朱红的康乃馨,仿佛是浓浓的着了色,那红色在昏黄的照片上直凸出来。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三、钱钟书(一)生平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巴黎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从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41年,钱钟书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此外,还有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年6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1949年之后有学术著作《宋诗选注》、《管锥篇》、《七缀集》等。
如果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大部分作家只能算作是书评家,所谓书评家,就是说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而自己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书评,而是把从容浏览的点滴感想,随手写在书边的空白上,既没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也并不是对“人生”这本书整个下结论(《写在人生边上.序言》)。这种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策略,一方面使其在评价社会和人生的时候,能够措置裕如,将冷嘲热讽的矛头指向他置身其中的知识界,同时,也迂曲地折射出他在战乱年代苦痛而纷扰的复杂心态。
1、海外对《围城》的高度评价《围城》最初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1947),1947年出版单行本。当时在上海、香港曾经有人发表评论,但是,很快新中国成立,社会文化和文学都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围城》这样风格的作品,几乎没人问津。一直到文革时期,大陆文学史上没有钱钟书的名字。80年代处中国文学界才开始研究钱钟书的《围城》。80年代中后期,逐渐进入文学史。钱钟书和《围城》在大陆默默无声的时候,却在世界产生了影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香港不断盗印《围城》,有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把《围城》看作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作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教授,在他的1961年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围城》进行了高度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由于夏志清的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人专门研究钱钟书。70年代有人专门以钱钟书做博士论文。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斯宾塞在《纽约图书评论》(1980年4月17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说,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但是,《围城》与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它将会迅速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看法。美国的《民族评论》(1980年6月13日)发表文章,认为《围城》是最伟大的现代中国小说。相见恨晚。惋惜翻译得太晚了。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刊物《太晤士报文学增刊》(1980年6月27)发表了霍克斯长篇论文,标题《大卫·霍克斯论一部现代的中国经典》,认为《围城》是中国现代最好的一部小说。俄罗斯对《围城》也有很高的评价。1980年的俄文译本出版后,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艾德林写了很长的序言,高度评价围城是现代文学中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围城》
《围城》以抗战为背景,却与抗战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系。作品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这些知识分子不是以往的小知识分子,而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留过学的教授、专家,西装革履,满口外语。在现代文学中,很少有人这样描写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围城》是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所以,有人称《围城》是新《儒林外史》。把《围城》看作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弱点的批判、嘲讽。实际上,《围城》不仅仅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而是对人生和人性进行思考和嘲讽的作品。知识分子只是表现对象。本质上,《围城》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小说,而不是社会批判小说。主题(一)以方鸿渐人生途中留学深造、谈情说爱、谋事求职和婚姻家庭几个方面为主线,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和抗战时期国难家仇的时代潮流之中,反讽地描绘出现代儒林人物群像。对人性的讽刺写尽了各类人物身上的人性之丑苏文纨误以为方鸿渐、赵辛楣都爱上她了,感到非常高兴,她喜欢两个男人为她争风吃醋。作品这样写:“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在三闾大学,范懿为了炫耀自己,故意把带有作者签名的书借给别人。书上有作者这样的签名:“给懿——作者”“给我亲爱的宝贝,本书作者赠”。韩学愈花钱买假博士文凭,用求职广告当学术文章。褚慎明专翻外国杂志,然后写信吹捧外国哲学家,骗取回信,用一些回信,招摇撞骗。李梅亭的自私、权利欲望。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孙柔嘉有病,他带着一大箱子药,下了很大决心才拿出几粒仁丹来。在大家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偷偷地买烤红薯吃。到三闾大学,发现系主任的位置被别人占去,就怒气冲天,最后校方高价收下他的药,他才平息了怒气。主题(二)所揭示的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宠儿或者弃儿的迂腐心酸的悲喜剧,而是洋学衔和旧学问相错综时期的新儒林的众生相,揭示了他们从国外回到国内,从家庭走向社会,又复归家庭的彷徨无主、无所归宿的灵魂主题(三)《围城》具有多层象征意蕴,其要旨在揭示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小说标题《围城》的象征意义何谓“围城’’?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并非仅仅表现恋爱、婚姻、家庭是“围城”,而是通过对三四十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知识阶层人物生活的描写,揭示整个现代人生就是一种“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境。整个社会就是一座大“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
苏文纨→方鸿渐,方鸿渐→唐晓芙,赵辛楣→苏文纨方鸿渐孙柔嘉主人公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世沧桑之后,切身地感觉到了“人生万事都是围城”:归国轮船的舱房是围城,上海孤岛是围城,内地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围城”一词,包含着作家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它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阿芬克斯之谜,一个充满了期待和懊恼、寻找和失落的悲喜剧的人生连环结。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人生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不段追求,又不断的落空,最后总是一无所有,无法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世界好象总是与人开玩笑,人在世界的无形的巨手的拨弄下,总是变得可笑。表面的热闹,内里的寂寞: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著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人物分析方鸿渐
主人公方鸿渐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而是芸芸时代弄潮儿中特殊的一位: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也不乏聪敏才智,却缺少人生最宝贵的竞争进取的现代精神。他能看透恶劣环境,极想超脱社会,超脱自身对世俗的需求,却又不能免俗。在每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文人的清高和自尊却使他羞于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个人的利益,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泯灭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对理想的追寻,但这一点却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之中。他的每一个努力,都是在试图进入一座围城之中,进去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其所需要的,而继续奋斗的结果,是又进入了另一座同样的围城之中,他不断地从一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之中,似乎总是被动地等待着救援,然而却谁也救不了他。小说成功地通过方鸿渐的人生戏剧营造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围城世界。方鸿渐的悲剧的原因
首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其次是文化原因,方鸿渐虽留过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骨子里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他所追求的仍然是封建纨袴子弟的慵懒的生活,不过多了一些玩世荒唐的洋味而已。第三是性格原因。这表现在他胸无大志、懦弱无能,在生活的追求和挣扎中,缺少奋斗的动力,犹如一叶无舵的孤舟,在生活的风浪中随波逐流了一阵之后便倾覆了。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
方鸿渐总是在“走”。有人说有点和外国的流浪汉小说相似。这种走,是在追求,同时,更是流浪,没有家园,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他走的路线也很有意思。是一个圆圈。从海外回国,从上海出发,最后又回到上海。等于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有得到。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塑造,既艺术地反映了现代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生存困境,又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的某些基本根性和永恒困境;既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批判否定意向,又使方鸿渐这一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
艺术特色
首先,《围城》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人小说"。
在小说中,作家旁征博引,自然融入了中外文学、哲学、历史、法律、教育、民俗、语言等各领域的知识材料,凭借他那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联想能力,对中外风习、典故、名人轶事和诸多学科的学问,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涉笔成趣,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口吻、脾性,又显得非常的深刻。方鸿渐在爱尔兰人那里买假博士文凭,在心理却这样安慰自己:
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让他们失望么?买文凭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英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其次,《围城》的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
1、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
作者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症的讽刺。崇洋媚外是《围城》讽刺形象在精神上最为突出的病态。如冒牌克莱登大学博士韩学愈不但用假文凭做敲门砖,还把自己在国外登广告求业之类的东西当做“作品”开进学历,从而骗取了三闾大学教授职称和历史系主任职务。褚慎明骗取外国著名哲学家的回信来吓唬人,方鸿渐也买了假博士文凭来蒙混过关。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像曹元朗那种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2、细腻高超的心理讽刺。作者很善于从心理角度审视讽刺对象,对人物的隐秘心理有着深入的发掘,对世态人情有着细致人微的观察与表现。如对李梅亭赴三闾大学途中吝啬心理的描写,通过他买低等船票,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而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不愿拆未开封的仁丹而代用鱼肝油丸给孙小姐服用,让他那吝啬怪诞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地自动暴露出来,把他那正人君子的伪装一层层地剥了下来,从而显示出作品心理讽刺的细腻高妙。3、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1)《围城》的讽刺语言幽默机智、丰富含蓄。“后来跟中国‘并肩作战’的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这里通过拆开双音节词,既针砭时局,又使语言幽默机敏。写顾系谦的阿谀奉承:“上帝真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通。”苏小姐人长得漂亮,又是博士,自以为了不起。想象方鸿渐一定会对自己屈服,仰慕、求爱。作品将她的作风,比做“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真是新奇俏皮,机智幽默,含蓄蕴藉,雅俗共享。(2)语言不仅深刻有力,而且还俏皮新奇。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3)丰富多彩的比喻。《围城》简直是比喻之城,丰富贴切精致的比喻俯拾皆是。全书创制的比喻多达七八百条,有些“条”又包含了好几“个”比喻;“围城”这个词本身就是隐喻。“假使她从中凡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线条太硬,象方头钢笔画成的。”“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象剥掉壳的煮熟鸡蛋。”“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象面饼上苍蝇下的粪。”陆子潇的尊鼻:“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还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佚,向两旁横溢。”写眼睛,“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些突破眼眶,迸碎眼镜。”钱钟书的讽喻小说,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使一种机智讽刺得以确立,并赋予了它的现代性质。如果说,现代讽刺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那么到了钱钟书的《围城》才日臻完善,显示出更高的层次,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4、苏青与长篇自叙传小说《结婚十年》(1944年)
苏青又名冯和仪,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洋派的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传统的,为了婚育,她中断了大学学业,家庭破裂后,为了三个没成年的子女,又放弃了再婚的机会,并成功地以写作为谋生的手段,出版了近十种作品集,成为最流行的畅销书作家。其代表作和成名作是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风行一时。苏青的小说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虽然具有了言情的构架,其实却并没有叙述多少含情脉脉的东西,主要写的是一个现代中国女性,如何挣脱家庭主妇的命运,走上职业妇女的道路,她的自食其力的社会遭遇、幻想、失落、痛苦、独立、渴望被爱、渴望受到保护而不可得的这样的一部人生史。
《结婚十年》定下了苏青小说的全部调子,即"女性涉世的幻灭感",其他的作品,全都是这个调子的延伸和变形。
艺术特色:
①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揭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争取人格和经济独立的艰难困苦,大胆地宣泄女性的情感需求和性爱要求。
②风格袒露直率、叙述平实、贴近日常生活,务实不避利。俗气但又不失真诚,因纪实性和通俗性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5、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
梅娘本名孙嘉瑞,长春人。先后活动于东北和华北,1942年移居北平。她是华北沦陷区非常受瞩目的女作家,时人把她和上海的张爱玲并称,所以有"南玲北梅"的说法。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六、后期浪漫派:徐訏和无名氏
后期浪漫派
在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新旧两种小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介乎雅俗之间的新的类型,其中以徐訏和无名氏为典型代表,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期浪漫派",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味,既有浪漫思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有人命其为"海派",指出他们的小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并受读书市场的影响,投合东南沿海一带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习惯。两者结合,是很能体现此时一部分纯文学小说的大众口味倾向的,其创作,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现代化的通俗小说。徐訏
徐訏[港](1908-1980.10.5)浙江慈溪人。本名伯讦,笔名还有徐于、东方既白、任子楚等。浙江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心理学系修业两年。30年代,在上海和林语堂等人编辑《论语》、《宇宙风》、《人间世》等刊物,1936年前往巴黎大学研究哲学,1938年返回上海孤岛。1942年到重庆,任职于中央大学和中央银行,50年代后在香港和新加坡写作任教,在海外被誉为"文坛鬼才"和"全才作家"。《鬼恋》(七年内印行19版)确定了他小说的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表现爱和人性善恶的多重性。中篇《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长篇小说《风萧萧》
《鬼恋》写我在冬夜的上海街头偶遇一位自称为"鬼"的冷艳美女,我被她的美丽聪明、机敏、博学和冷静所深深地吸引,但交往一年多了,她始终以人鬼不能恋爱为理由拒绝了他,这使我陷入了万分的痛苦之中,直到后来我发现她确实是人而不是鬼后,她才承认自己以前确实是人,而且还是一个做革命工作的革命者,她的同样作革命工作的恋人被杀害了,而其他的人,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作官的作官、被捕的被捕、死的死,而只剩下了她孤身一人,在尝遍人生的孤苦之后,她才决心作鬼来避开这险恶的人世。当我劝她一起作一个享乐的人时,她离开了我。我大病一场,痊愈后去住到她曾经住过的房间,"幻想过去,幻想将来,真不知道做了多少梦"。小说情节扑溯迷离,气氛幽艳诡谲,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令人久久难以释怀。《吉布赛的诱惑》写好奇的我在马赛听从吉布赛算命女郎罗拉的指点,去观看一场美中之美的时装表演,并对模特儿潘蕊一见钟情,几经屈辱、误会、磨难后,终于结成了眷属共回中国,由于潘蕊和我的家人以及中国的环境格格不入,日渐憔悴和寂寞,我又和潘蕊回到了马赛,潘蕊担任广告模特后如鱼得水,容光焕发但是我却陷入了孤独和嫉妒之中,这时,又是吉布赛人的乐观朴素的生命哲学启发了他们,他们和一群吉布赛人一道远航南美,以流浪和歌舞享受着大自然的蓝天明月,感受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谓"吉布赛的诱惑",就是自由的诱惑,自然人性的诱惑。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写我应聘去护理一位精神变态的富商的独生女儿,这位小姐因为受家庭的沉闷的空气的压抑,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无私的爱,常常出入下等舞厅酒馆以求发泄。我按照医师的指示,表面上是富商的藏书管理员,暗中接近小姐,取得了她的信任。侍女海兰为了治好小姐的病,积极和我配合,并且和我产生了爱情,不料小姐也爱上了我,海兰为了成全他人,在和我一夕欢爱之后服毒自尽。小姐深受震动,病愈后入修道院做了修女,我也矢志不婚,到精神病院就职,把灵魂奉献给人群。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宗教式的人格升华出一种净化的艺术氛围,在解剖人物的心灵方面也很见功力。《风萧萧》仍然以作者惯用的独身青年"我"作为故事的视角和核心。"我"是生活在上海孤岛的一位哲学研究者,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里面认识了白苹、梅瀛子、海伦三位各具风采的女性:白苹是姿态高雅又豪爽沉着的舞女;海瀛子是中美混血的国际交际花,机敏干练;海伦是天真单纯的少女。"我"与几位女性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诡谲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内心冲突使小说悬念迭起。而小说的后半部,忽又别开洞天,原来白苹和海瀛子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秘密情报人员,她们联手与日本间谍斗智斗勇,获取了宝贵的军事机密,白苹为此付出了生命。"我"和海伦也加入到抗日的情报队伍中,后来又毅然奔向大后方,去从事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工作。徐訏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①具有明确的大众意识,善于编织奇幻虚渺的传奇故事,包括爱情故事。他的奇幻故事满足了东南沿海一带市民读者在卑琐繁杂的生活中追求新奇和陌生的欲望②心理体验层面丰富,有时直接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描写复杂的人性。
如《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运用心理演绎构成了全篇;《风萧萧》里进行了出色的梦境描写,对人物的潜意识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些都使他的小说具有某种先锋性质。
③重要作品都以第一人称"我"(一般是男主人公)的人物内视点来进行叙述,叙述技巧现代而富于寓意。无名氏
原名卜宝南,后改名卜乃夫,笔名还有卜宁、宁士等。1917年生于南京,抗战前在北京大学旁听及自学,抗战后当过记者和职员,在韩国光复军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后隐居写作,1982去香港,1983年后到台湾。无名氏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继徐訏之后,一度成为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书作家。其创作以1945年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习作阶段,后期属于创作阶段:早期创作没有得到社会的注意,如《露西亚之恋》、《龙窟》等,到抗战时期发表通俗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时才大获成功,前期属于他的通俗文学创作时期;抗战胜利后无名氏隐居于杭州写出了《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等连续性长篇,这属于他的先锋文学时期。无名氏集通俗、先锋于一身,两种写作前后并举,而本质上他是一个用文学来探索生命意义的纯文学作家。《北极风情画》写"我"在华山养病,除夕之夜,忽有怪客奔上雪峰绝顶,发出"受伤野兽的悲鸣"般的歌唱。经过"我"的苦苦追询,才知道怪客林本是一位韩国军官,十年前随东北义勇军撤退到西伯利亚时意外结识了"美艳得惊人"的波兰军官遗孤少女奥蕾利亚。两个被压迫民族的男女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甜蜜到极顶的爱情生活,终于因为义勇军奉命离开西伯利亚寄居地而被拆散,上校在回国的路上得到了奥蕾利亚已引刀自杀的消息及其遗书,要求上校在他们相识第十年的除夕,爬上一座高山,在午夜同一时候,站在峰顶向极北方遥望,同时唱那首韩国"离别曲"。上校讲完了他的十年痛史后,就不辞而别了。小说在戏剧化的情节布局中融入了反抗侵略压迫的民族意识,描绘了奇异荒寒的西伯利亚风光,探究了天地万物的哲理,具有一种立体的综合的艺术魅力。《塔里的女人》写的是南京医生兼提琴家罗圣提和名媛黎薇的爱情悲剧。黎薇在和罗圣提学琴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他,但是因为罗圣提在家乡已经有了妻子,他不忍心让黎薇为自己牺牲,就把一个自己认为在各方面比自己强得多的人介绍给了黎薇,黎薇为了成全罗圣提的道德完善毅然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婚后并不幸福,后被丈夫抛弃。十年后,罗圣提在一个山间小学找到了黎薇,想再续前缘,但已无法挽回。,我"重返华山时,偶遇道号"觉空"的罗圣提,把一包手稿交给我后不辞而别,我突然惊醒之后,才发现是南柯一梦。小说采用多层的结构和变幻的视角,悔恨交加的叙述方式,把对旧婚姻的反省和人物心灵的拷问结合起来,写出了美和善、福和祸的变化无常。所谓的"塔里的女人",就是说"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许由别人造成,或许由她自己造成,或许由人所不知道的力量造成"。无名氏后期的代表作七卷系列长篇《无名书初稿》:40年代的《野兽.野兽.野兽》(初名《印蒂》)《海艳》、《金色的蛇夜》50年代以后的几卷《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创世纪大菩提》。《无名书初稿》是一部以色彩缤纷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的大书,写主人公印蒂为了寻找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而神秘失踪,这是全书的基本主题。印蒂在经历过狂热的革命、爱情、欲望、信仰等各种磨难后,参与了黑社会走私,在醉生梦死中企图以堕落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诗与哲学”混合的小说.一方面是诗情画意的极尽描绘,用浓艳繁复的色彩涂抹恋爱图画,用纷迭忽闪的意象造成人物的情感反差,另一方面大作哲理挥洒,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善于思索人生,谈论哲学,洋洋洒洒地来一通人生探究的议论,大段大段的哲理铺陈常常冲淡了故事色彩而让读者晕头转向。大量采用比喻和通感手法,从繁丽的意象中升华出诗与哲理,许多场面都作通感式渲染,造成声、色、味、情的交叉混合,叠影幻形,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排列组合也是打破常规的,完全依着人物意识流动而成型,语言风格的华丽浓艳、晶莹透明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情调。第四节国统区的小说创作
"抗战小说的蜂起"是抗战之初小说的基本态势,由此带来的影响是这一时期的小说艺术水准大幅度下滑。1941年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一些作家开始和抗战拉开一定的距离,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的整体反思。在二、三十年代成名的老作家基本都居留在国统区,同时也出现了以胡风的《七月》《希望》等刊物为阵地的七月小说群,和40年代中后期冒头的"新生代",从而出现了错落有致、推陈出新的文坛格局、并出现了竞写中长篇小说的热潮。这样,40年代的国统区小说就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一、二三十年代老作家的创作:走向文化的反思
1.老舍:《四世同堂》2.茅盾:《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3.巴金:《憩园》《第四病室》《寒夜》4.曹禺:《北京人》二、讽刺暴露小说
张天翼的《速写三篇》《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及"长篇三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三、体验追忆小说
抗战时代动荡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作家内心感觉方式和审美格调的变化。以往的客观冷静叙事,在40年代的部分作家看来就已经过时,渐渐地被对现实的体验所代替,有人称之为"体验现实主义"。这样,就在40年代中期酿成了一场大论战,这就是关于"主观论"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论争的一方是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小说群,他们以沙汀和严文井为靶子批判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另一方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文人,他们对"胡风小集团"的主观唯心论大加讨伐。(一)“七月派”作家:
主观战斗精神的现实转化
1、七月派小说
胡风所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风格沉雄、激越、悲壮。
以1941年下半年《七月》终刊到1944年底《希望》筹刊为界,七月派小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丘东平、彭柏山、曹白、阿垅等人为代表,战地报告是主要的叙事形式;后期由路翎、阿垅、冀汸、贾植芳等人接替,把七月派小说粗犷、狂放的战争浪漫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点。
其美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人生踪迹和性格特征。身材瘦小导致强烈的自卑、早期参加过农民暴动、在十九路军中的不平经历。性格率直、做事莽撞。参加新四军,1941年突围受挫,而以庄严的道德感自杀。
2.丘东平:凇沪抗战——新四军先遣支队。
以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遒劲的炭画式笔锋,在一种悲壮忧郁的情绪旋涡中,直追人物的心理性格。表现残酷的战火中民族生灵的沉重苦难和悲壮行进。
“在东平作品里面被我们看到的最好的地方,是对于现实的拼命的血搏。”主要作品:《通讯员》《第七连》《暴风雨的一天》《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通讯员》:沉郁的战斗激情和庄严的道德意识(眼中容不得沙子),沉痛的谴责和忏悔意识,“少的死了,大的却逃了回来,你说这是对的吗?”心灵的折磨——拔枪自杀。“我是一把剑,一有残缺便应该抛弃;我是一块玉,一有瑕疵便应该自毁。”《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林青史——在旧的军队中产生的中国的新军人。林青史把生命交给了民族战争,在战争中获得生命的崇高价值。他因而从旧式军队中脱颖而出,成为英雄,但是作为他的英雄业绩的报酬,却是旧式军队以其荒谬的军法剥夺了他的生命。英雄的悲剧、生命的神圣、现实的荒诞、意志的搏斗与撕咬、力的展示。忧郁的、带血的民族主义创作格调的基本特征:在描写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以受难和跃进、苦难和欢乐的两极碰撞,直追人物的心理性格,进而把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融入叙事和抒情相互纠结的漩涡。阴冷和焦虑也是一种力,一种不曾对生活提纯的真实之力。3、路翎
(1923~1994),原名徐嗣兴出生于南京一个商人家庭,自幼丧父,继父为小公务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庭由南京经武汉辗转到重庆。1938年在四川合川上中学,因在地方报纸办副刊以及与学校当局发生冲突而被开除。1940年在四川天府煤矿任办事员,对矿工生活与心理进行了考察。同年以路翎笔名在胡风主持的《七月》发表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开始为文坛所注目。此后路翎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等处任办事员,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一面不断在胡风主持与影响下的《七月》、《希望》、《呼吸》等杂志上发表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翎先后在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创作组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创作室从事创作,1955年因所谓胡风集团案错捕入狱,被迫辍笔。主要作品中篇《饥饿的郭素娥》、《燃烧的荒地》、《蜗牛在荆棘上》短篇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长篇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要塞”退出以后——一个年青经纪人底遭遇》(1939)是他第一次用路翎作笔名,是进入七月派作家行列的标志。题材和格调上与《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相似。胡风当时见面时评价:“他年青,淳朴,对生活极敏感,能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人物,所以谈起来很生动。……后来《七月》上几乎期期都有他的作品。……我对他的作品一直很满意。”⑴创作题材分为两大类:①震撼人心的矿区社会生活:
《卸煤台下》“再没有更痛苦,更无望的事,比之于一个穷迫无依的家庭打破了一只锅”。为生活所迫而盗掘卸煤台下的铁锅,获得的却是失业、典妻、发狂的结果。作者在这样一个很平凡的事件中汇聚了如此繁复的苦恼、哀伤、悔恨、惶恐、期待或者幻灭等种种情绪。两大人物类型:“农民型工人”——诚实中带点卑怯,做着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丘工学院《织物产品结构与工艺(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运动疗法技术学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收取合作公司礼品合同范例
- 汕头大学《染织工艺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出售学校学区房合同范例
- 2024至2030年耐火材料干片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硝酸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租赁男友合同范例
- 电箱购销合同范例
- 2024至2030年冰雪玻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会计学原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血站业务场所建设指南 第3部分:献血屋》
- 安宁护理个案
- (2024年)计算机安全培训
- 城市地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项目撤销方案
- 20220226【案例分享】铝加工行业SAP解决方案
- 异地办公与远程团队管理
- JB T 3929-2008通用悬挂输送机
- 银行舆情管理培训课件
- 抖音小店数据分析怎么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