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2016年12月7日(上课)_第1页
《扬州慢》2016年12月7日(上课)_第2页
《扬州慢》2016年12月7日(上课)_第3页
《扬州慢》2016年12月7日(上课)_第4页
《扬州慢》2016年12月7日(上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还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她不尽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富甲天下。在盛唐历史上她曾经一度繁华无比,娇美绝伦。因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在那里久久流连,留下了无数华美的诗句。下面让我们来领略一番吧!一、导入课文走进扬州扬州风光瘦西湖“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这是古人对虹桥的赞美。

扬州慢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屡试不中,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解读交代时间、地点、写作缘由以及途中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人的评价。小序的作用?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悲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情感朗读昔今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整体把握空城名都“黍离之悲”虚实结合对比荒芜破败

繁华热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写兵燹[xiǎ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有声衬无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今昔对比化静为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物是人非,凄清冷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名句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象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3、杜郎重到扬州为什么会“惊”?惊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答:“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古今变化之大。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之情。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什么意思,其写法有何特点?流露出什么感情?答:以动写静、融情于景,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黍离之悲记行写景忆昔伤今驻:竹西解鞍(交代行踪)深表荒凉痛惜之情看:荞麦废池(以昔比今)想:胡马窥江(追溯原因)闻:清角吹寒(凄寂忧心)即景抒情抚今怀古杜郎俊赏——重到须惊抒发家国黍离之悲豆蔻词工——难赋深情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知为谁生尝试背诵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拓展迁移(1)这两篇作品均通过

意象,表达了

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两篇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①刘诗借燕子暗示乌衣巷昔日的繁华,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寓情于景。②吴词巧妙地引用前人词句典故,使之与己词浑然一体,又使其借故出新,另有深意。黍离之悲《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破家亡之痛整体把握

宋朝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

补充背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牧写有关扬州的名句A、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chuì)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主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一这首词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结合两种赏析。答: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