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1.gif)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2.gif)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3.gif)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4.gif)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7a1c802e0f85ae9ff64769b59d1ebf8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
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3分)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B.《论语•颜渊》中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4分)5.材料二中作者为何否认“魏晋文学自觉说”?请分条说明其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登泰山记于坚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②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海德格尔)。我曾经去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③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④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旁枝逸出,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
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⑥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泰,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的登山之乐。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对“泰”字的解释,并用华山和泰山对比,突出了华山的险峻。B.文章在描述想象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
富有变化。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
山的无趣。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8.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9.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10~14普惠以天下人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①,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注:①括比:查验登记户籍。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
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
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功衰,古代丧服,指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级别同“大功”。
调,唐朝开始施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即每户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丝、麻等物产。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本文中的任城王即为袭爵。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褒扬意义的称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张普惠学业精深,受到了任城王澄的赞赏和推介,张普惠对任城王澄打算“北园马射”直言敢谏。胡太后打算为去世的父亲追赠太上秦公的称号,张普惠认为这不符合礼制,于是勇敢地上疏反对。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地前去探视,即使刮风下雨也没有阻隔。张普惠管理淮南时推行的一些措施,有效地去除了原先人口混乱杂居的弊政,受到了朝廷的肯定。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
14.请概括张普惠为官方面的特点。(3)(二)古代诗歌阅读(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①李白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②有清源。注:①该诗作于李白长安生涯的最后一年。②颍水,许由曾在此洗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3)诗歌起首两句,以设问入题,点明在青绮门送别友人,为下文抒发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做铺垫。诗歌三、四两句,以酒肆中侍酒胡姬招手邀请去那里饮酒,婉转表达诗人对裴十八的不舍之情。诗歌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鸿鹄之志,虽然身处逆境,也决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诗歌末尾两句,表明两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相同归趋,暗含了诗人对裴十八归隐生活的赞同。16.(6)(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1)屈《离骚》中“
▲
”和李白《将进酒》中“
▲
”这一喻句,都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叹。(2)连云港市某宾馆名为“平潮宾馆此名可能来自于《春江花月夜》诗中的“
▲
,
▲
。(3)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
▲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东坡为之绝倒。坡词;至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我们读唐宋诗词,▲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18.下列各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D.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②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③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④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⑤遥想李白当年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A.②⑤③①④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⑤③④
D.②④⑤③①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读不同诗人的作品,就像用不同方式喝不同口味的(4)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
人把矛头指向了健康码,但事实上,技术本身没有错,②
。在老人连纸质版健康码都无法出具的情况下,一些人出于万无一失的安全考虑拒绝老人乘车,也无可厚非。③容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如何保障,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121014(60)1.0倍、1.25倍、1.5倍、2.0倍,近年来,倍速播放越来越成为音视频平台的必备功能。这一功能既提高了观看效率,又能保留主要情节。有人说,倍速播放能让用户的选择更多元,更自由;有人说,倍速播放的背后是对内
容注水的反抗;也有人担忧,这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大脑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加工。针对这一现象,班级准备举行以“倍速播放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请你为正方或
反方的一辩写篇辩论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3分)D(A.《二京赋》是大赋,也没有推动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B.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因素,不能绝对否定;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2.(3分)3.(3分)B(“以文会友”中的“文”,指礼乐文章,并非“文辞”之“文”)4.(4分)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形式华美。评分建议:每点1分。分(①2-5,2-4205②第7)评分建议: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3分)D(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7.(3分)A(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84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②点答“接着强调泰与思的关系”亦可。9(6分21001~2分。(35(一(20BDC13.(1)(4))),(2)(4分)张普惠前去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1“释”、“德”和句意通顺各1分。“释”翻译为“澄清”也可以。14.(3分)①清廉;②敢于直谏;③为政有方。1参考译文孝昌元年三月,张普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宣恭。(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3分)C(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内心矛盾)16.(6分)①“风吹芳兰折”喻指政治环境恶劣,贤人遭受排挤;②“日没鸟雀喧”喻指朝廷昏聩,奸臣得志猖狂。评分建议:每点3分。答出“用‘风’比喻政治环境的恶劣,用‘芳兰’比喻美好的才质,用‘日’比喻君王或朝廷,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陈梦与刘阳离婚协议书策划模板
- 双边教育合作谅解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服务委托协议
- 2025年供应商与装修企业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企业合同解除操作规范
- 2025年劳动合同标准范本分享
- 2025年仓储粮食管理协议
- 2025年住宅物业购买补充协议
- 2025年劳动人员雇佣协议
- 2025年八人合伙企业股权分配协议书
- 地理-广东省上进联考领航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热管换热气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华为采购质量优先及三化一稳定推进
- 职业学院学生晚出、晚归、不归管理办法
- 2025年高三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知识梳理中国史部分复习提纲
- 《安利蛋白质粉》课件
- 护理三基三严习题+参考答案
- 2025门诊护理工作计划
- 员工互评表(含指标)
- 电气领域知识培训课件
-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指导联合测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