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_第1页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_第2页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_第3页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_第4页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一场重大的金融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出其不意,却也是在意料之中。人民币在这天突然升值出乎大家的意料,然而在迫切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选择改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摘要:今年是《广场协议》签署30周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25周年,很多人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当年的日本有较多相同之处。当年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大幅度升值,而中国现在同样面临美国的汇率压力。是当年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日本失落的10年吗?如果人民币做同样的选择,会陷入长期经济衰退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关键而富于争议,在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方和美方聪明地回避了汇率问题。但政治上的考量和较量并不影响外界对汇改的期望加温。在此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浅析《广场协议》带来的影响和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深一层次的解读。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广场协议、日本经济、泡沫经济崩溃、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元。引言1985年9月22日美、日等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会议上签署的《广场协议》,通过对《广场协议》的解读,了解该协议签署之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带给其他国家的启示。

(一)广场协议的内容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协作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调。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1977年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备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使美国市场名义利率快速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短期实际利率从1954年—1978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决心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在“广场协议”上,日本大藏省大成竹下登慷慨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买汇率,甚至承诺“美元贬值20%不成问题”。然而,日本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美国政府和市场投机者并没有满足于美元对日元贬值20%。广场协议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滕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对美元进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的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大跌。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然而,美元对日元的贬值还没有就此结束,由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到1995年,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已经多次跌破100日元大关,当年收盘汇率也只有1美元兑换102日元。然而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实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成泡沫经济“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二),美元资产缩水最显而易见的代价就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资产大幅缩水。1981至1985年,日本经常收支项目的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贸易顺差来自美国。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将这些钱都拿回国内,而是将绝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其中,对外长期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长期国债上。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长期直接投资额为440亿美元;对外长期证券投资额为1457亿美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也随之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至1987年底,美元兑日元就从1∶250下跌到1∶121,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本人所持有的美元资产贬值了50%。而据日本机构的统计,“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约为3.5万亿日元。包括日本许多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三)进出口数量,发生变化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大幅度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之所以不升反跌,原因在于石油价格下跌,在进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进口额随之减少。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打击了对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出口,导致进口随着出口一同萎缩。进出口价格都趋降,但进口价格下降更快,贸易条件趋于改善。日元急速升值后,日本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都趋于下降,但进口价格下降的速度更快,导致日本贸易条件较“广场协议”前有了明显改善。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逐渐从价格转向质量、品牌、技术、营销网络等非价格因素上来。与此同时,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食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规模出现萎缩。例如,1985年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为14960亿日元,1990年下降到10420亿日元。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有了显著增长。“1985—1990年,化学品出口从18430亿日元增长到22950亿日元,机械和电子设备从141420亿日元增长到187030亿日元。汽车出口有所下降,从117320亿日元降至103670亿日元,”但日本汽车厂商的海外投资和生产国际化更为显著。

(四)房地产,股市泡沫严重资产缩水损失再多,不管怎么说这种代价也都是即刻而明显的,相较于升值带来的投资过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后者的影响更加深远,并且更加难以估算其中的代价“广场协议”之后的10年间,美元兑日元从1∶250跌到最低的1∶80左右,日元升值3倍,导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上升3倍,使得日本产品在美国的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政法学院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导汪康懋教授告诉记者,日本的汽车工业原来在美国竞争力很强,升值后市场被美国汽车业又占了回去,日企状况大不如前由于出口严重受挫,资本难以再在这一块获得利润,必然会流向其他地方。但是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为这些过剩资本找到合理的出路,于是,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一触即发。这时,迫于日元升值压力的日本货币当局又一次大幅下调利率,希望能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同时也希望借此减少汇率升值带给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扩张的货币政策还是没有改变日元升值的趋势,相反地,低利率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刺激着洪水般的资本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的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不景气状态,一直到现在,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的迹象。(五)过剩的金的盲目融资本海外扩张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也使日本金融资产膨胀,银行无节制地放贷,过剩资本在海外到处扩张、盲目收购。但是海外投资需要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家对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操作规则也需要有深入了解,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日本的企业在缺乏海外投资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冒进,大量收购美国资产。当日本人收购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大厦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后,美国人曾经惊呼日本将收购美国。但事实证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在期货、地产等市场承受了巨额亏损,银行也产生了大量坏账。(六)银行提高自有资本比例加剧信贷紧缩1989年,日本大藏省采纳“巴塞尔协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自有资本比例提高到8%。由于此前银行受政府高度保护,没有破产风险,银行普遍不关注自有资本问题,自有资本比例很低。因此,执行“巴塞尔协议”后,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大规模缩减国内外贷款,房地产泡沫受到进一步挤压。

三,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走势情况分析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了历史上第四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告别长达10年的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体制,而进入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取向。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民币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二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当天的8.2765:1改为8.11:1,一次性小幅升值2%;三是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一)此后,人民币升值之路,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7月~2006年6这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缓慢走高,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首次破8,但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过一个多月的焦灼期,先后有5次在8元大关反复,真正最终破8是在6月26日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上一景气周期的中期,股市也开始由熊转牛第二阶段:2006年7月~2008年8月随着2007年中国经济景气周期的登顶,人民币升值幅度也迅速加大,短短两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从8:1升值6.8:1附近,升值幅度高达15%。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泛滥的流动性又把中国的股市和楼市推向了高峰。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快速升值,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开始面临困境,到了2008年上半年,沿海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突然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民币汇率进程进入了第三阶段。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对美元都显著贬值。中国的出口也面临极大压力,但仍保持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维持在6.81-6.85的区间内。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重新盯住美元,导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其他货币大幅升值。第四阶段:2009年3月至今美国开始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对欧元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发生显著贬值。由于中国考虑到此前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打击甚大,因此人民币依然紧盯美元,这就导致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发生贬值(二)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1、通货膨胀可能导致人为经济繁荣不包括储蓄在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能会导致人为经济繁荣,利率下降更快,刺激投资,还可能会导致投资项目资源不足,而资源的特点是稀缺性。当利率再次升高时,可能会导致危机与萧条2、通胀导致购买力下降财富再分配扩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造成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谁先获得新增货币谁先获益,通货膨胀使得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同样现金购买力下降,财富再分配是不平衡的,离金融部门越近获益更多,离实体经济越近获益越少4、新增货币或更容易进入债市扩张的货币更容易进入债务领域,通过融资增加消费,或者提高税收来提供资金,货币扩张刺激企业增加投资,个人增加消费,更容易导致债务增加。5、通货膨胀让富人更富新增货币进入股市,企业老总们借助资产负债表,发行廉价债券,并用这笔钱回购自己的股票。事实上,通过发行债券回购股票方式,大部分进入了企业高管股票收益薪酬中,而并未进入实体投资,而企业高管薪酬一大部分来自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通货膨胀下富人更富了。6、通货膨胀可能导致投机增加新增货币进入后,并未流入实体部门,导致投机者增加,更多投资者离开实体部门,转向各种金融资产,一些投资者债务越来越高,更担心出现通缩风险。7、通货膨胀可能导致投资者避风险增购资产购买力下降,投资者们更羡慕各种资产,投资各种资产来弥补货币供应扩张带来的损失,购买各种避风险资产来尽可能减少通胀带来的资金缩水。8、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债务增务货币扩张导致鼓励信贷,可能会导致债务增加,甚至一些小企业因沉重债务而破产。9、通货膨胀或导致不良投资增加信贷扩张刺激企业投资,债务增加,也可能会导致不良投资增加。(三)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毫无疑问人民币的升值使进口商的进口成本下降,进口商从人民币的升值中得到了利益,但是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进口问题。比如,人民币升值对国际商品的美元价格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原油的国际价格并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一倍而降低一半。其次,人民币目前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并且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结售货币制度,各种进口和出口都要通过国家指定的有外汇业务的的银行进行,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进口商进行同样的的商品所支付的的人民币金额的确降低了,但是对外支付的的外汇金额在人民币升值前后是没有变化的。其实际效果是企业或者进口商节约了成本,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给国家节约外汇。2,人民币升值将冲击我国的出口产业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就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我国的真正生命力。另外,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行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出口。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影响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影响(1)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人民币币值的变动并不影响国内商品的价格体系,因此,即使人民币出现大幅度的升值,人民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中国经济目前已完全融入全球化,可贸易商品流动已完全从遵从市场价值规律,同类商品只要出现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的情况,就会立即引发外部商品的流入。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老百姓即使收入不变,由于币值提高和外部商品流入,他们的实际收入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一直头疼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其实,中国经济结构、产品、产品结构的难题背后相当程度上是汇率失衡因素在起作用。在扭曲的汇率结构下,因为人民币币值过低中国的出口企业主要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这对过去20年中国的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的可贸易商品结构会出现被动性的结构调整,原来的那种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大量关闭或转型,这能够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货币升值,正是由于货币升值对就业的双面作用,在判断货币升值对就业影响力的时候需要根据中国现在的情况具体分析。货币升值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部门(包括事实上的以及潜在的出口、进口替代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如果货币升值,贸易品部门产品的本币价格下降,这会压缩贸易品部门的利润,降低这些部门的产出和投资,对这些部门就业造成不利影响。货币价值对于就业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非贸易部门,假定你的本币收入没有变化,货币价值把国内的贸易价格降低了一倍,即使国内非贸易品的名义价格没有变化,但是它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无疑就大大提高了。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提高扩大了非贸易品部门的利润空间,激励该部门更多的投资,这些部门的就业也会随着提高。

四、“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和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经济情况的比较

“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和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经济的情况相比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股市持续火爆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从1985年12月的125656点开始,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间上涨了三倍。而当时日本股民购买股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而不是红利的投资。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纽约证交所,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平均高达60倍。而此时疯狂投机使人们的贪婪达到了高峰。1990年初,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进行股市预测时,大家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指将继续上冲至42000-48000点。中国上证指数由2005年底的1161点增至2007年最高的6124点,(二)房地产价格高涨1985-1989年间,日本全国市街地价格指数最高上涨141%,全日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约1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约60%,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新房价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土地总市值1990年为当年名义GDP的55倍。中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自2005汇率年以来公布的只有最高的76%,但实际涨幅比公布数据要高得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平均房价超过居民年平均工资收入12倍以上。(((四)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为稳定汇率,中国政府采取提高存款准备率、行票据等手段,对冲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新增的市场流动性。2005年至2008年,中国每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7%左右,日本的M2增长率从1985年至1988维持在9%左右,而1989年增加到141%。货币供给的持续增长刺激了房价和股价的持续上涨,这些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又刺激了个人、企业和外国资金聚集于房市和股市,进一步推高了房产和股票的价格,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五)经济背景水平不同: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人均GDP甚至一度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需求趋于饱和。虽然每年都有新式样功能的产品问世,能够唤起广泛需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新产品却不多见。而且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初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80年代后,依靠追加劳动力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显不足。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进程远落后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未来增长潜力巨大。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二元结构仍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国内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和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金融自由化,日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利率自由化导致贷款利差较快,增大了银行业经营风险;过急向境外金融机构放开银行业务,竞争加剧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更加冒险,而中国在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还是不像日本那样自由,制度存在着一定缺陷,这也体现中国的经济制度情况。五、启示

综上所述,如若此时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升值所发起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也将不可避免的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在此,我们可以从日元升值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示,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广场协议》再次上演。

(一)藏汇于民截止2010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4470.8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与其他发达债权大国的性质不同,我国的债权性质是典型的“官方债权国”,并且外汇资产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间外汇资金蓄水池很有限。从国际上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官方的外汇储备虽然只有我国的1/5,但是美国民间所持有的外汇价值达9万亿美元之巨;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为1万多亿美元,而且日本民间所持有的外汇高达3万多亿美元。官方债权大国带来了非常大的集中风险管理问题。经济不断累积以国际性货币持有的外观流动债权,所产生的货币不匹配将使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难以实现均衡,也使货币当局对货币和流动性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由此可见,实现由“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具有降低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和基础货币的宏观调控难度等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