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_第1页
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_第2页
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_第3页
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_第4页
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1.定义: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023/1/132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2.结构观内涵:第一,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

第二,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

第三,结构状态会呈现出多种表现方式.2023/1/133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补充:日本犯罪学家安倍淳吉对犯罪作了具有层次结构性的表述,提出“基本自我”、“中心自我”、“边缘自我”、“犯罪自我”和“犯罪行为深度”概念,强调了不同心理性格烙印在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及人格化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等提出的人格特质论观点,认为人格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和“反应倾向”.研究犯罪者和正常人之间的人格差异。2023/1/134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二、心理现象与犯罪心理结构1.人的心理现象存在着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疲劳、分心、困惑等(伴随状态)

意识倾向性(内驱力)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个体差异性格

能力2023/1/135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气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表现,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特点: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表现。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使一个人的整个活动表现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它的改变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主要决定于个体的生物学因素。2023/1/136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分类:

多血质胆汁质希波克拉特粘液质抑郁质克雷奇默肥胖型细长型结实型2023/1/137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2.犯罪心理结构与个人心理结构关系在人的心理现象三大组成系统中,个性心理特征是最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部分,是个体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表现。“静态”:是指个性结构拥有的各种成分都具有层次性,处在自己的特定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形成一种静态的心理模式。

“动态”:是指个性各成分之间在相互联系中进行活动,是一种不断地输出和反馈信息中发生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2023/1/138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犯罪心理结构并非独立于个性心理结构之外的某种人格结构,它是个性心理结构的一个层面,犯罪心理结构是其个性中处于横断面的子系统,是个性心理结构中具有道德和法律属性的多种心理因素(缺陷)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与信念的谬误,决定着个体的犯罪行为倾向及其严重程度。一定的犯罪行为又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犯罪行为(如财产犯罪),也因个体气质、性格的不同,显示出行为方式上的个别差异,并且因能力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犯罪能量。由此可见,个性心理的多种成分,一旦发生畸变,同时也就成为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两者密不可分。2023/1/139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总结:个性心理结构各部分发生畸变,即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决定犯罪表现的方式和特征。意识倾向性决定是否犯罪及严重程度。2023/1/1310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1.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2.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3.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和对策研究。2023/1/1311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四、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强度和方向)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协调和监督)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方式和特点)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弥散状态和氛围)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压抑的欲望和潜能)2023/1/1312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五、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由于犯罪行为的复杂性,作为驱动力的犯罪心理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可按不同标准作不同的类型划分。

1.有无犯罪动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惯犯2.以犯罪心理结构稳固程度累犯初犯偶犯2023/1/1313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

3.以组成要素的多寡完全犯罪心理结构不完全犯罪心理结构

4.以发动犯罪行为动力标准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上述多种模型可概括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故意犯罪心理结构一般模式完全犯罪心理结构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特殊模式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2023/1/1314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六、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犯罪心理结构从形成到结束,一般经历了潜在、恶变、衰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上的变化。

1.潜在形态

外界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

2.恶变形态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

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

3.衰落形态2023/1/1315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七、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犯罪心理结构的可测性。现代个性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MMPI、16PF、SCL-90、Y-G性格测试、EPQ、大五人格测试等)。2023/1/1316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第二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原因说

生物学派从纯生物学角度出发,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龙勃罗梭、克雷奇默等。●苏格拉底认为“凡黑面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亚里士多德:骨相说●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理论●克雷奇默:体形与犯罪

2023/1/1317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肥胖型:不易犯罪。若犯罪,多为欺诈,累犯较少,易改造。瘦长型:多犯盗窃罪与欺诈罪。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障碍型(缺陷):主要为性犯罪。●遗传与犯罪关系:因遗传而导致的人体内缺乏“单氨氧化酶”(MAO)与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脑功能失常(MBO)与犯罪有关。●生化因素与犯罪关系:人体缺乏维生素,极易呈现出生理、心理与行为困扰问题,易出现犯罪倾向。2023/1/1318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当代西方犯罪学家大多数比较重视犯罪的社会原因,认为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有与社会因素有机结合才能起作用。主要社会学理论有以下几个:文化冲突决定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塞林(ThorsteinSellin)和米勒(WalterMiller)等。社会异常论:又称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或激发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Merton)提出来的。该理论主张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2023/1/1319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副文化群论: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底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在副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代表人物是科恩(AlbertCohen)克罗沃德(RichardCloward)和奥林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生态状况(贫困率、人口流动性、住房情况、社会不平等和相对剥夺等因素)与犯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代表理论有相对剥夺论和城市化理论。相对剥夺理论认为穷人因为贫困会感到社会不公正,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富人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所致。于是他们会求助于犯罪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财富。代表人物有迪斯·布劳(JudithBlaw)和里查德·布洛克等。2023/1/1320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标签理论: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克尔(Howards·Becker)和利莫特(EdwinM·Lemert)等。该理论认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的标签。2023/1/1321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

这种学说主张,人之所以犯罪,主要是由于其精神上的缺陷所致。所谓精神缺陷,主要有精神病、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低能(即精神发育迟滞)以及其他中毒(麻醉剂、酒精等)所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一)病态人格论:这种理论认为病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难以改造的罪犯、惯犯中,绝大多数为病态人格者。

2023/1/1322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精神分裂症与犯罪(补充内容)

1.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复杂与最严重的一种。主要有以下症状:妄想、幻觉、解构性语言(语言脱轨、语无伦次)、僵硬或混乱行为、负向情感(情感表现平淡、贫语症、无动机)、交往畏缩、孤独、怪异行为、刻板动作等等。

2.精神分裂症类型①紧张型:常在极端兴奋与萎缩之间更替。②解组型:也叫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为人格丧失统整功能,呈现解体现象。

2023/1/1323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③妄想症:以迫害妄想、夸大妄想或嫉妒妄想为主要症状,并夹杂着幻听现象。此类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重要的认知判断上有可能偏误,而呈现出危险行为。④未分化型:最普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类型。主要表现妄想、幻觉、思考错乱、古怪行为。⑤残余型:此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以前发病过一次,仍残留一些症状,并不明显。仍有情感流露的减少与联想松弛等症状,且有社会退隐、怪癖行为出现。2023/1/1324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精神分裂症导致犯罪主要是杀人、纵火、伤害等等;也有卖淫、盗窃、强奸类型犯罪。

主动的机会性犯罪:此种病人精神内部失去协调而呈现出分裂症状。然而其感情、意志等活动还相当活跃,其人格也未发生根本变化,与周围人也保持相当的接触。易被妄想、幻想所趋势,或因突发的冲动而犯动机不明的重大犯罪。如杀人、纵火等,而犯罪后的态度异常冷静,此类犯罪往往是机会性或一次性的。此类杀人犯往往在行为后3~4个月内呈现明显的分裂症状。2023/1/1325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

被动的习惯性犯罪者:此类型在分裂症的末期,初期时活跃的症状消失,感情麻木,意志力减退,失去了工作欲,与社会隔绝,呈现精神荒废状而陷入被动的寄生生活。在流浪者、从事卖淫者、盗窃惯犯及欺诈等类型犯罪中此类精神分裂者居多。心境异常与犯罪(补充内容)心境异常行为分为两极型心境异常单一型心境异常“两极型心境异常”是指患者呈现躁热期。此类病人会周期地呈现躁狂期和抑郁期。2023/1/1326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

“单一型心境异常”是指患者偏向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与乐趣、食欲不好、失眠或多眠,心理行动的激昂或停滞,疲劳失去活力、无价值感、注意力减退、反复想自杀。心境异常与犯罪有密切关系。但非必然因果联系。躁狂症多犯财产性犯罪、纵火、伤害他人,但很少见杀人犯罪,强奸罪居多。抑郁症多为谋杀、暴行和顺手牵羊犯罪。自杀前杀害自己家庭成员现象为多见。

West研究了78个杀人后自杀的案件,出现这些行凶者在犯罪后即处于抑郁状态。部分抑郁症患者甚至有扩大自杀(ExtendedSmicide)情形,而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生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子女或亲人杀死,产生“利他性动机杀人”或“慈悲性动机杀人”,抑郁症易犯纵火案。

2023/1/1327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反社会人格犯罪(补充内容)

1.反社会人格是人格异常(PersonalityDisorder)类型中与犯罪的发生极具密切关系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缺乏道德、反社会性强。在监狱中,犯罪人属于反社会人格者,约有10~30%人具有其特征。

2.反社会人格类型:①情绪高昂型(Hyperthymiache)时常陷入异常爽快的情绪,对自己的能力、命运抱乐观态度,活泼而不负责任,思想多不着边际,好争好诉,大胆而不能信赖,时见与无情型或夸张型结合。罪犯中30%属此类,且犯欺诈或盗窃等财产犯罪较多。2023/1/1328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②抑郁型(Depressive)生来心情沉闷,有自卑感,遇事易考虑自己是否有责任;这种人多持有厌世或怀疑的人生观,欠缺天真的喜悦,纯粹是这一类型者,不易犯罪,但易于自杀。③欠缺自信型(Selbstunsichere)易于屈服,缺乏自尊心,对环境过敏,是易产生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人。通常不易犯罪。④狂信型(Fanaticche)思维固执顽强,奋不顾身,若为其所信,则不顾自己家族的安全而甘为牺牲。自我情感、权利意识极强,有时对国家权力或权威采取斗争态度,在凶杀犯罪人及顽固好斗的政治犯中多见此类型者。2023/1/1329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⑤夸张型(自我显示)型(Geltungssuichtige)这种人好说大话,为引人注意,甚至不惜牺牲名誉。虚荣心过强,言过其实,容易使人上当,易犯欺诈罪。⑥心情易变型(Stimmungslabile)以时发时消的抑郁性发作为其特征,具有高度刺激、忧郁性、意志沮丧的倾向,心情易于动摇,不可捉摸,不易控制,易受浪费欲望所驱使,缺乏耐性,有时因郁闷会有平常所不能为的行为出现,社会行动缺乏安全性及恒常性。此类型者在放火、伤害、盗窃犯罪中多见。2023/1/1330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⑦爆发型(Explosive)以对刺激的反应不均衡为其特征。平时虽甚为温和,但动辄因琐细的刺激而陷入暴怒;也可能因想象的怀疑心,动辄丧失自制力,而诉诸暴力。激情爆发时情绪和行为难以控制。这一类型的犯罪多为伤害、侮辱、毁损、放火、杀人、妨碍公务等暴力犯罪。累犯中,14%属于此类。⑧无情型(Gemutlose)又称“悖德狂”,是最危险的类型。以缺乏同情、怜悯、良心、后悔、名誉感等道德感为特征。因感情迟钝、无亲性本能及情爱,冷淡而残忍。在暴力狂、风俗狂、原始犯罪及狡猾财产犯中多见,职业犯及惯犯,几乎全属这一类型。2023/1/1331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⑨缺乏意志型(Willenslose)以意志欠缺持续性与独立性,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为其特征。这种人意志薄弱易受诱惑,且易受挫折,缺乏贯彻自己意志的勇气和能力,又无力抑制内在冲动的能力。一般罪犯及少年犯中此类型人极为普遍。累犯中58%属于此类型,初犯中30%。⑩无力型(Astheniache)有习惯性神经质,神经衰弱等现象,也称神经质。神经敏感,心情纤弱无力,与犯罪较无关系。2023/1/1332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二)智能低下与犯罪智能低下分为:⑴轻度智能低下,智商在50~70之间⑵中度智能低下,智商在35~50之间⑶重度智能低下,智商在25~35之间⑷极度智能低下,智商25之下低智商是部分成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主要以性犯罪和盗窃犯罪居多,也有杀人和纵火犯罪。2023/1/1333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四、心理学的原因说

这一理论认为,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即称之为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心理原动力主要有侵犯性(攻击性)、利欲性、性冲动和权利欲等四种。侵犯性说

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犯罪是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缘故。利欲性说该理论认为,人的求生存的需求欲望是犯罪心理的原动力。这种生存需要的欲望,即利欲心、是人的一种内驱力。当正常的欲求不能满足或受到阻碍时,就会出现补偿性行为——即犯罪行为。2023/1/1334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性冲动说这一学说认为,性冲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唯一根源,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人格有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层次组成。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随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引起的,是幼儿时就有的性冲动和超我控制之间不均衡的表现。权欲性说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即权力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适当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即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过度补偿的结果。2023/1/1335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和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都强调了先天素质和本能的作用,社会学的原因论则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导致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说强调犯罪是后天模仿学习的结果。塔尔德的模仿论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是学习理论的较早研究者。他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因模仿而获得。2023/1/1336犯罪心理学讲义结构与成因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美国学者萨瑟兰于1939年提出了接触论。他认为,个体实施的犯罪行为是通过和其关系密切的人的接触而习得的。在习得过程中,他会考虑违法的代价成本。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根据“条件反射论”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