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770年)学习重点1.西周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2.西周宗法等级制度;3.周礼的内容、作用、原则;4.西周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内容;5.西周的井田制;6.西周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原则。西周建立及疆域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先生(1877~1927)对西周的认识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律思想与立法活动第二节周礼及礼刑关系第三节主要法律内容第四节司法制度第一节法律思想与立法活动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二、立法活动三、法律形式一方面,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天命鬼神思想与宗教观念。首先,西周统治者也宣扬自己是神的后代.《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其次,西周统治者也宣扬自己“受命于天”,也敬事“上帝”为神。如《诗·周颂·昊天有成命》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二后”,即指周文王与周武王。故西周灭商后,武王明确宣布:“受天明命。”其三,西周政权也公然打出“代行天罚”的旗帜。武王灭商时,在《牧誓》中宣称:“恭行天之罚。”
另一方面,在夏商周三代更迭过程中,西周统治者发现:即同样是“受命于天”的夏商两代政权,竟然都出现了“命不于常”的现象.因此,应“以德配天”。
周公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相古先民有夏,天迪(蹈行)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yan,僭越)。
——《尚书·召诰》周公说:……唉,皇天上帝把他的大儿子也就是这个大国殷所授的天命收回了,现在把天命授给了王!王承受了天命,说到吉庆是无穷尽的,说到忧虑也是无穷尽的。唉,王啊,你怎么可以不加警惕呢?……我们看看前人夏代,原先是受到老天爷的信任和保佑的,后来因为违背了天道,也就丧失了天命。我们就今再看看殷代,原先也是受到老天爷的信任和保佑的,后来因为违背了天道,也就把天命丧失了。……唉,王啊,你虽然年轻,却是上帝的大儿子啊!你能够使小民跟你和谐,上帝就会保佑你了。王不要轻看这些小民啊,王心里应该时时警惕着,小民是很可怕的啊!
(一)“以德配天”的天道思想
人间的统治权来自上天授权,但上天选择人主并不依亲疏,只选择有德者,判断人主是否有德的依据又在于民情,天意通过民情得到体现。
要“以德配天”,应该做到:(1)“敬德”、“明德”;(2)敬天;(3)敬宗;
(4)保民。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二)“敬德保民”的政治法律思想“敬德”:严肃、认真、谨慎地从事善政.在此“德”的主要内容:1.保民、惠民、安民;3.勤于政事,不过度享乐。3.效法先王的善政.(三)“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明德”: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慎罚”:适用法律和刑罚时应审慎、宽缓,不乱罚无辜.“明德慎罚”
还有“礼”主、“刑”辅,先“德”后“刑”的含义。
一、西周时期的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四)评价西周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
1.以德制法(法是道德价值的延伸,法要体现道德的精神);2.德法兼用;3.立国为民;4.以德治吏。
二、立法活动(一)制定周礼:周公“制礼”,“作《周官》”(二)编订刑书
“九刑”:有“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昭公六年》《吕刑》周穆王命吕侯主持制定,吕侯亦称甫侯,故又名《甫刑》.三、法律形式(一)周礼:内容非常庞杂。(二)“九刑”和《吕刑》(三)王命:1.誓:即誓词,多为周王或诸侯战前对臣下发布,带有军令性质。2.诰:指诰诫,是西周最高统治者对诸侯或下级官吏的训话。3.训:对臣民的训令训话。4.命:是周王针对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四)遗训:指先王的誓命,主要是某些政治统治的习惯。(五)殷彝:商代遗留下来的有利于周朝统治者的成规旧法。
第二节周礼及礼刑关系一、宗法等级制度的确立二、周礼的内容、基本原则、作用与实质.三、礼与刑的关系。
一、宗法等级制度的确立(一)宗法制度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
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远近、尊卑等级、继承关系、世袭权利等制度,就是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基本规则: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宗族大宗享有较高地位和权利。(3)宗法制是与分封世袭相结合。(4)宗庙制度,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宗法制度-血緣聯繫
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宗法制度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西周的“宗子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二类是东汉以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门阀制度。第三类是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周初大分封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古今封建概念之异性质含义相对的概念古代的“封建”政治名词分封土地,建立国家郡县(制)现代的“封建”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二)分封制《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周王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异姓功臣贵族|姜尚同姓王室贵族成王弟召公周公子伯禽(鲁)(燕)(晋)商后代(宋)尧后代(蓟)舜后代(陈)(齐)天子諸侯封管叔、蔡叔和霍叔於附近。第一次封建封建內容背景商紂無道,姬昌的兒子姬發消滅了商朝,建立周朝。西周第一次封建形勢圖殷霍管蔡鲁燕呂概況封紂王兒子武庚於殷以管理商遺民
利
簋封同姓宗室及異姓功臣第一次封建背景——三監之亂周武王死,其弟周公旦攝政。周公輔成王畫像石三監不滿,散佈流言,並煽動武庚叛亂。周公親征,三年才將亂事平定。西周第一次封建形勢圖殷霍管蔡霍管蔡霍管蔡霍管蔡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封建內容鲁燕呂宋衛燕魯齊晉蔡洛邑西周第二次封建形勢略圖將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在洛邑營建東都,駐重兵監控參加叛亂的殷頑民。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周室屏藩。概況將第一次封建的部分封國向東移,擴大周朝勢力。第二次封建封建內容西周礼乐文明封建后的西周地图羌严允鬼方淮夷宗周(二)分封制1.周天子以天下周族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并直接统治王畿地区,2.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等不同)。3.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爵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并直接管理一部分土地,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享有一块土地为食邑。4.卿大夫在其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并直接领有一块土地;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士作为最下层贵族领有该封地(禄田).
諸侯封地、命卿和軍制爵位封地命卿軍制公侯伯子男天子一軍卿大夫封地封建內容(全部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天子任命)(二卿由天子任命)分封制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血缘纽带(里)政治法律制度的表现(表)封建組織系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封建內容
二、周礼的内容、基本原则、作用与实质(一)主要内容
礼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指一切关于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典章制度,狭义的礼即今人所说的礼仪。
周礼是西周一代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仪规范的总和.
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宗教祭祀、丧葬嫁娶、甚至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
礼又称为礼乐制度。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②凶礼,一般是指丧葬。此外,还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③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⑤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祭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丧礼以宾礼亲邦国朝、聘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冠、昏、乡、射《周礼》五礼1.士冠礼 2.士昏礼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6.燕礼 7.大射礼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10.觐礼 11.丧服 12.士丧礼 13.既夕 14.士虞礼15.特牲馈食礼 16少牢馈食礼 17.有司彻《仪礼》十七篇丧服名服丧期限斩衰(cui)三年齐(zi)衰原有四等,后代定制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si)麻三月丧服制度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编钟冠礼与笄礼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仪礼》记录古代男子举行冠礼的过程
①占卜:父亲用筮(shì)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②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③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④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冠礼完成。
有没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笄礼:笄是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女子可以行插笄之礼表示成年。称谓忌讳称谓姓名字——“敬名”号——居处、境况、志趣地望——以出生地、住地或任职所在地称人官职谦称:寡人、孤家、下官、晚生、鄙人等敬称:皇上、陛下、阁下、先生、足下等
二、周礼的内容、基本原则、作用与实质(二)基本原则周礼始终贯穿“亲亲”、“尊尊”的基本原则。(三)周礼的性质周礼作为西周的一个主要法律渊源,是西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四)周礼的功能和作用:1.首先在于保护统治者的权益,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
2.积极预防犯罪。
三、礼与刑的关系1.礼与刑有相同的一面,二者关系密不可分:(1)礼是刑即法的基础和渊源;(2)西周以礼为法,礼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礼本身就是广义的法。2.二者有所区别:(1)礼与刑作用不同。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主要侧重于积极的预防;刑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主要侧重于事后的处罚。(2)礼与刑适用原则不同。西周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首先,不同身份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凡贵族享有的特权性礼,庶人无资格享用。其次,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调整,而庶人则主要使用刑来威慑。“刑不上大夫”:首先,“刑不上大夫者,据礼无大夫刑。”其次:实行同罪异罚,大夫以上的贵族违法犯罪,一般不适用平民所使用的刑罚,享有司法特权。其三,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防范庶民的。“庶人不庙祭,则宗庙之礼所不及也;庶人徒行,则车乘之礼所不及也。”
第三节主要法律内容一、刑事法律二、民事法律规范三、行政法律规范一、刑事法律(一)主要罪名
1.抗命罪2.不孝不友罪3.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4.群饮罪一、刑事法律(二)刑罚原则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即矜老恤幼原则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4.疑罪从轻惟赦;5.上下比罪;6.同罪异罚的贵族特权原则.如八辟之法一、刑事法律(三)刑名(刑罚种类)墨刑又称黥刑2.劓刑3.剕刑4.宫刑,又称腐刑、淫刑5.大辟,即死刑6.其他刑种:(1)流刑,即流放,“遣之远去”,并剥夺其作为部族成员的资格。(2)鞭刑,即以鞭抽打。(3)扑刑,与后世的笞、杖相当。(4)圜土,即西周的劳役刑。(5)嘉石,最早的拘役刑。
二、民事法律规范(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国有制。周王土地最高所有权主要表现在:王畿领有权;分封赏赐权;夺爵削地权;贡赋征课权
.2.贵族的土地占有制。贵族通过受封而领有一块土地,可将其封地的部分土地再作为封地交给其下一级贵族占有或使用,但“田里不鬻”.3.农民土地使用权。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既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表现又是土地经营方式。
4.西周中后期土地私有权观念确立。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诗·鲁颂·閟宫》.
“受民受疆土”
----《大盂鼎铭》.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周礼·地官·小司徒》天下及王畿封国采邑禄田耕田者西周—井田制度周围八家农民合耕,收获由国家或贵族所有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恩格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部落征服来实现。——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国野二、民事法律规范(二)契约的出现1.买卖契约质剂是商品交易关系的买卖契约。
《周礼·地官·质人》载:“大市以质,小市以剂。”2.借贷契约
傅别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契约。《周礼·天官·小宰》称:“听称责以傅别。”西周的铜贝币二、民事法律规范(三)婚姻制度婚姻的性质与目的中国传统婚姻的性质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而非两个个人之间的结合;
婚姻的目的只是在于宗族的延续及祖先的祭祀。《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二、民事法律规范(三)婚姻制度2.婚姻关系的形态(婚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
(兼祧除外)3.婚姻成立的基本条件:第一,关于婚龄:“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周礼·媒氏》)
第二,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原则。第三,婚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四,婚姻程序必履行聘娶的“三书六礼”仪式。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一是“纳采”,二是“问名”,三是“纳吉”,四是“纳征”,五是“请期”,六是“亲迎”.
群婚制(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制)对偶个体婚制(一夫一妻(monogamy))婚制多偶制(Polygamy)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夫与妻和妾的结合方式不同及妻妾不同的身份及权利;二是妾的娘家与其家长之家不是亲戚关系;三是妾不能上事宗庙.主流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魏书·高祖纪》
实行“同姓不婚”原则的原因:其一,“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晋语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二,同姓结婚,有悖于宗法伦理道德.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白虎通义·姓名篇》)《国语》“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国语》)其三,“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其四.“同姓相婚,则相生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豳风·伐柯》《诗经》诗歌二首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国风·鄘风·桑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结婚的形式有多种形态,在古代,大致有掠夺婚制,互易婚制,劳役婚制、买卖婚制、赠与婚制、自由婚等形式,近现代则主要为自由婚或契约婚。中国古代的婚姻演变过程中,掠夺婚制、自由婚制、互易婚制、劳役婚制、买卖婚制乃至聘娶婚,在西周以前可能都出现过,至西周最终以礼制规范定型为聘娶婚。聘娶婚制自西周以降至清末经久不衰,中国的聘娶婚是一种世俗的仪式婚,而不是买卖婚姻。
中国乃礼仪之邦,《周礼》、《仪礼》、《礼记》等古代典籍都有嫁娶礼仪的规定。
婚礼:三书六礼
1.三书
三书是奉行六礼时应具备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是古时保障婚姻有效的文字纪录。内容都是一些吉祥、赞颂、祝贺的语句。聘书乃订亲之书,即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是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男家在过大礼时(纳徵之时)致敬女家的书信,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是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2.六礼“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
-----《史记·梁孝王世家》《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士阶层的婚礼过程
1.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请求联婚,以雁为礼物。
2.问名:男家请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况,然后向宗庙卜问婚配吉凶。
3.纳吉:男方知女子之名,便要占卜,如获得吉兆,要反馈女家,并再用雁作为礼物。
4.纳徵:双方定下婚约,男家要送礼,礼物为玄薰、束帛、俪皮(两张鹿皮)。
5.请期:男家再用雁为礼物,男家向女家请定婚期,择取成婚吉日。
6.亲迎
即成婚之日,男方亲自前往女家迎娶。①迎亲:新郎乘车亲往,后跟两辆从车,为新娘准备的车也是如此。
②送亲:新娘之父迎于门外,新郎再以雁为礼,行礼而出,新娘随行,父母不送出门。
③合卺:新郎迎新娘进家门,设宴共食,其礼节大致如孔颖达《礼记》疏:“以一瓢分为二瓢谓之卺(jǐn),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yìn用酒漱口),故云合卺曰酳。”
④完婚:宴后,新人入房,由新郎摘去新娘的装饰,撤出室内之烛,婚礼完成。
⑤晨谒:第二天早晨,新娘要谒见公婆,献枣栗给公公,献干肉给婆婆,最后献食给公婆。
4.婚姻关系的解除的条件:
“七出”:“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故“七出”
(《大戴礼记·本命篇》)。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有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大戴礼记·本命篇》)。(三)婚姻制度
《孔雀东南飞》之刘兰芝与焦仲卿(四)家庭制度在宗族大家庭中,父权家长、族长和各级宗主居于家庭、家族和整个宗族的主宰地位,子女及其他成员应当尊从。
在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中。首先,夫妻之间是男尊女卑。其次,父母、子女之间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在一妻多妾制的宗主贵族家庭里,妻妾之间界限分明,妻贵妾贱.二、民事法律规范(五)继承制度在财产继承方面,一般实行诸子均分制。
在身份及主祭权继承方面,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三、行政法律规范(一)“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体制西周时依政治、血缘的双重标准,构建“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体制。
中央管理机构以周天子为核心,形成三个系统:辅弼官、宗教官、行政官。辅弼官职责为辅佐天子,建言政务。一般称为“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等.宗教官职责为沟通人神关系,解释天象,参考决策;同时作为中央的文史机构。宗其职号为太史寮,其辅官包括太史、太宗、太祝、太卜、作册内史、御史等。行政官员作为中央管理机构的主体,主持日常事务,中央行政官主要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周公周王辅弼官(三公)
宗教官
中央政务太傅
司马司徒太祝司空司寇太宗太史辅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