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知识分享_第1页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知识分享_第2页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知识分享_第3页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知识分享_第4页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知识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唐朝(公元618——907年)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门第——才学)经济:农业(均田制、筒车、曲辕犁);手工业(青白瓷、唐三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草市(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夜市;经济重心南移,扬一益二。文化:唐诗(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末用于战争);书画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草书张旭怀素)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分裂走向统一,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材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探究1:材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是针对汉代的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何重要影响?提示:(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现象而采取的“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削弱王国势力。(2)通过“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材料二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唐]杜佑《通典》探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提示:(1)制度演变: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2)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宋元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元:1279——1368总特征: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分裂走向统一。政治:宋: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王安石变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元:中央中书省、宣政院,地方行省制。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交子(纸币),民营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海丝为主),指南针用于航海,市民阶层发展。制瓷业(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及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海外贸易发达(大都、泉州),棉花已成为主要衣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外传);宋词、元曲、宋四家以行书名世,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清明上河图》直观反映宋代工商业城市的繁荣。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中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五、明清时期:明1368-1644;清1644-1912

阶段特征: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厂卫特务,清朝军机处。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与西方相比,我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1)农业:棉花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高)(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棉纺织发达、粉彩瓷器、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中小市镇的发展、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外交: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思想文化: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出现新的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巨著,但未产生近代科学。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明清小说。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产生,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1)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进行称霸争雄及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思文“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制度特点:王权不稳、与神权结合

君主专制:家国同构的集权统治制度创新:大一统的形成及其影响

君主专制:借助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加于强化制度反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较量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走向极端中央集权:机构膨胀与版图认同

(2)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阶段特征特征西方文明的源头政治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形成欧洲最早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维系了统治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思文希腊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统治地位,但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出现新的成就中国阶段特征2、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4.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5.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6.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特征:总特征资本主义童年时期,从手工工厂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业文明)过渡的准备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外交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掀起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西方阶段特征(2)西方处于工厂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

主要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革命史观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

全球史观欧洲资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

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现代化史观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分期世界整体发展状况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16-18世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外殖民扩张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专制及文字狱;闭关锁国西方重商主义和中国重本抑末;中西资本主义萌芽;中西科技发展;中西思想特征及原因1840年至1870年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及东方民族运动高涨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殖民扩张;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19世纪中期的西方特征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2)《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经济人类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外交出现全球性范围的海外扩张思想文化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改良。蒸汽机、汽船、火车、进化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和起步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清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装(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自行车传入19世纪中期的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特征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垄断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外交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瓜分中国狂潮,一战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列宁主义诞生;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论);文学、艺术出现新的发展成就(毕加索);电气技术的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电话、内燃机、汽车、飞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政治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维新思想(2)孙中山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继续近代化(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2)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丧礼趋于简化剪辫易服、迫令缠足、点头鞠躬等(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电话、电报开始出现(4)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报刊业作为宣传工具出现繁荣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雏形出现——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逐步扩展——17、18世纪殖民扩张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曲折受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体系化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加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纵向宏观整合工业革命主要史观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文明史观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革命史观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全球史观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社会问题(贫富、童工)生态史观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现代化史观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发展14-17世纪文艺复兴;1517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总特征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调整政治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分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济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国际关系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爆发二战思想文化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并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总特征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政治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合作抗日。(1)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经济在官僚资本和日本的压迫下,民族工业日益委缩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并成熟总特征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竞争与调整政治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中对峙中共同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普遍干预经济社会福利制度(2)赫鲁晓夫改革(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议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形成思想文化现代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初步形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启动工业化建设。对外关系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同时国际地位提高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得到新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服饰的变化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总特征繁荣与危机并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政治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经济繁荣与危机并存,斯大林模式僵化:(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问题(2)勃列日涅夫改革国际关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思想文化70年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思想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总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政治三年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经济经济浩劫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