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zhōnɡɡuó)古代陶瓷工艺第一页,共97页。我国的陶瓷工艺,经过宋代的普遍发展,到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唐宋时期流行的普遍采用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已经渐渐衰落。画花的装饰方法,主要是青花、五彩等,成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明代以来,景德镇已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常量最多,规模也最宏大,最盛时有官窑五十多个,民窑达九百多。所谓“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法人曾记述当时制瓷的盛况:“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达五、六百年。陶瓷生产分工很细,技术提高,以吹釉代替蘸釉,以陶车旋坯代替竹刀旋坯。陶瓷品种繁多,大如龙缸,薄如卵幕,陶瓷工艺进入又一个发展高潮(gāocháo)。明代的陶瓷工艺,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并有新的创造!第二页,共97页。明朝时期,陈设品,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biǎnyuán)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公元l426~l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青花海水云龙(yúnlónɡ)扁瓶第三页,共97页。明朝时期陈设品高19厘米、口径6.3厘米、底9.5厘米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它以胎体精细,釉色鲜明而浓艳,造型新颖,装饰生动(shēngdòng)而影响后代。此瓶的纹饰以灵芝和石榴为主,灵芝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喜庆,喻意吉祥长寿。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从而官窑青花釉料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畅明快,对比性极强。宣德(xuāndé)青花灵芝石榴樽第四页,共97页。
明朝时期,盛器,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píngjià),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甜白釉暗花(ànhuā)三系罐第五页,共97页。明朝时期,陈设品,高36.3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1.5厘米素三彩是明代新出现的瓷釉新品种,它以黄、绿、紫三种釉色为主,不用红色,在白瓷胎体上直接加彩或刻绘,然后罩一层“雪白”,再次入炉经低温烧制而成。其中以三色中某一色(yīsè)为地,则被称为某色地三彩,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素三彩成器后明净优雅素三彩菊花(júhuā)耳瓶第六页,共97页。明朝时期,陈设(chénshè)品,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影色相结合的影色资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在器物上先勾画出青花花纹轮廓,青花烧成后再上五彩釉,再次入炉用700~800℃的低温烘烤而成。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明,故后人称为"斗彩"。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同(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影怪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成化斗彩花蝶(huādié)纹罐及《天工开物》制瓷图第七页,共97页。明朝(mínɡcháo)时期,陈设品,通高46厘米、底径24.8厘米这件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继各种单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继大放异彩,嘉靖五影较前代更加光影夺目。五彩纹饰多以青在为底色,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不过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一种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影鱼藻纹罐届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嘉靖(jiājìnɡ)五彩鱼藻纹盖罐第八页,共97页。明朝时期通高62.6厘米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供奉神,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接引信徒前往西方净土。他有十三个名号,如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超日月光佛等。这尊阿弥陀佛像、头顶螺髻,双目微闭,面目和蔼慈祥、身披袈裟,坦胸露臂,双手叠加腹前,掌中握一宝珠、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这尊佛像造型端庄秀雅、表情生动,把慈祥大度、超度众生(chāodùzhòngshēng)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明朝皇帝及后妃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全国各地寺庙道观也很多、供奉的佛像有泥塑、金属铸造、三彩、瓷塑、木雕等多种形式。米黄釉阿弥陀佛(ēmítuófó)瓷像第九页,共97页。明朝时期,陈设品1966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王锡爵墓出土,高58厘米、口径6.4厘米、足轻19.2厘米葫芦是中国道教的用品,既可装水,也可装药。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困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纹饰除飞行的仙鹤外,还有八卦符号。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张果老手持鱼鼓、吕洞宾手持宝剑、汉钟离手持扇子、铁拐李手持葫芦、曹国舅手持阴阳鼓、蓝采和手持横筒、韩湘子手持花笼、何仙姑手持笊篱。国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中后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万历皇帝最为迷恋。从而,与道教内容有关的器物(qìwù)和织绣用品层出不穷。青花八仙(bāxiān)葫芦瓶第十页,共97页。白釉刻花玉兰纹尊,高33.5cm,口径12cm,底径16.2cm。尊广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浅而宽,略向外撇。通体施乳白色釉,俗称猪油白。外壁暗刻玉兰两枝,或含苞,或怒放。此尊造型古雅,釉质如象牙般温润,纹饰构图别致,玉兰素雅俏丽,增添了纯白釉瓷的风韵(fēngyùn)。德化窑白瓷一般均小巧玲珑,如此大件琢器是明德化白瓷中罕见的精品。白釉刻花玉兰(yùlán)纹尊第十一页,共97页。釉里红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直口,长颈,颈中间出沿,扁圆腹,肩部一侧有一短流,无柄。器身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红艳纯正。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牡丹纹军持为佛教僧侣(sēnglǚ)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制品中的珍品。釉里红牡丹(mǔdan)纹军持第十二页,共97页。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高8.5cm,口径45.7cm,足径26.9cm。盘敞口,折沿,弧腹,圈足,细砂底呈火石红色。通体施白釉,里外绘青花纹样。折沿处绘缠枝菊纹一周,共18朵。内腹绘缠枝石榴、菊花及牡丹纹。盘心绘折枝莲花一枝(yīzhī),周围绘4组如意头云纹,云纹内各绘一折枝菊花纹,云纹间由缠枝纹相连。盘外腹绘缠枝菊花8朵及莲瓣纹。此盘胎重体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时期制瓷的风格与水平。所绘花卉纹饰笔法流畅,充满活力,特别是盘心的折枝莲花,别具清淡高雅之韵味。这种豪放潇洒(xiāosǎ)、疏密有致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出明初青花艺术的特色。青花折枝(shézhī)花卉纹大盘第十三页,共97页。青花折枝(shézhī)菊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一侧有长流,流与颈肩连以横片,另一侧有曲柄,连于颈腹之间。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回纹,再下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纹、灵芝纹各一周,腹部饰折枝(shézhī)菊纹和牡丹纹;近足处饰变形蕉叶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壶有系,系面绘缠枝花纹。此器是洪武青花瓷器中的佳作,造型优美,纹饰布局繁密,描绘细致。青花折枝(shézhī)菊纹执壶第十四页,共97页。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cm,口径45cm,足径22.1cm。盘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圈足呈梯形,细砂底,泛火石红色。盘胎体厚重。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颜色鲜亮。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明洪武釉里红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其植物种类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时期(shíqī)所无法比拟的。这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釉里红折枝(shézhī)牡丹纹花口盘第十五页,共97页。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瓶撇口,细颈,圆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纹饰: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颈部绘蕉叶(jiāoyè)纹,颈、腹之间绘变形海水、卷枝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上亦绘卷枝纹。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品种,烧成难度大。此件玉壶春瓶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呈色较纯正,纹饰清晰,是明初景德镇釉里红之佳作。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yùhú)春瓶第十六页,共97页。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尊石榴(shíliu)形,撇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敛,通体起瓜棱。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口沿饰回纹一周,其下饰如意头纹。肩部纹饰顺序为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变形云头纹,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朵花,胫部饰回纹一周。足上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足边饰卷草纹。底无釉无款。国内传世或出土的元末明初之釉里红器极少,成功者更为少见。此尊不仅釉下铜红色纯正,釉面匀净,且造型高大规整,四季花的描绘更是细腻精致,自然生动,其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釉里红四季(sìjì)花卉纹尊第十七页,共97页。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zhìzuò)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zhòngyào)的历史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青花压手杯第十八页,共97页。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明永乐,高25.2cm,口径3.3cm,足径6cm。瓶葫芦式,收口,束颈,圆形扁腹,浅圈足。中部两节葫芦间有如意形双耳。瓶上部饰缠枝花纹,下腹部两面(liǎngmiàn)各绘轮花一朵,周围环绕花叶纹一周。无款识。明永乐青花呈色浓艳,可见结晶斑。此瓶应是受西亚器物风格的影响而烧制的。青花双耳葫芦(húlú)式扁瓶第十九页,共97页。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yúnwén),如意云纹(yúnwén)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青花竹石(zhúshí)芭蕉纹梅瓶第二十页,共97页。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明永乐,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铜器,纹饰的题材与布局都具有西亚(XīYà)风格。青花花卉(huāhuì)锦纹双耳扁瓶第二十一页,共97页。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wénshì),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wénshì)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青花缠枝莲纹花浇第二十二页,共97页。青花缠枝花纹扁壶,通高54cm,口径6.5cm。壶小口,两环耳,器身圆形如龟状。壶背面素胎,中心凹入一圈。壶正面隆起。釉色青白光洁,青花浓翠,深入胎骨,有铁锈斑点。正面中心隆起部绘八角锦纹,以海水江崖为地,中心四周为缠枝莲,外环以海水江崖。壶颈凸起弦纹一道(yīdào),上下绘缠枝花及海水江崖一周。壶盖圆顶。盖面绘四株折枝花,叶蔓清秀,运笔流畅,花大而叶小,叶纹为纤细齿状。此壶纹饰精美,式样别致,是当时(dàngshí)受西亚金属器皿的影响而烧制的新器型。青花缠枝花纹(huāwén)扁壶第二十三页,共97页。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yǐngxiǎng)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青花缠枝花纹(huāwén)折沿盆第二十四页,共97页。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shíliu)、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huāhuì)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青花枇杷(pípá)绶带鸟纹大盘第二十五页,共97页。青花云龙(yúnlónɡ)纹盘,高3.1cm,口径19.4cm,足径11.7cm。盘撇口,弧壁,圈足。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内底暗划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yúnlónɡ)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yúnlónɡ)赶珠纹。足内施白釉,无款识。此盘胎薄体轻,造型优美,青花发色艳丽,所绘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盘内印、划花纹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青花云龙纹盘第二十六页,共97页。翠青釉三系罐,高10.4cm,口径9.9cm,足径14.1cm。罐直口,扁腹,圈足。肩部有3个环形小系,系下凸起海棠托饰,花瓣上有横线纹。罐里及足内施青白(qīnɡbái)釉,外施翠青釉。直口盖合于罐口。此罐制作规整,胎体细腻,釉色青翠。翠青釉瓷器为永乐时所创,传世品极少。翠青釉三系罐第二十七页,共97页。鲜红釉高足(gāozú)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高足(gāozú)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gāozú)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鲜红(xiānhóng)釉高足碗第二十八页,共97页。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cm,口径8cm,足径16.5cm。梅瓶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肩及足部饰上覆下仰的莲瓣纹各一周,莲瓣纹为青花地上绘饰白色轮廓线及圈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图案(túàn)。肩部自右向左横书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明宣德时期50cm以上的琢器传世较少,此件梅瓶形体高大,端庄规整,纹饰精美,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体现了宣德时期高度的制瓷技艺。青花缠枝花卉(huāhuì)纹梅瓶第二十九页,共97页。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碗撇口,下腹内(fùnèi)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青花人物(rénwù)纹高足碗第三十页,共97页。青花花卉纹执壶(zhíhú),高32.1cm,口径7.5cm,足径10.7cm。壶直口,细长颈,折肩,长腹,圈足。颈一侧为壶柄,另一侧为长方形流,流口呈葫芦形。壶颈部绘缠枝花,肩部饰莲瓣纹,腹部饰八面方形开光,每一开光内饰上下两朵花卉,足部饰卷枝纹。明初青花仿伊斯兰银、铜器造型者很多,除执壶(zhíhú)外,还有折沿盆、花浇、盘座、烛台、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兰银水注。青花花卉(huāhuì)纹执壶第三十一页,共97页。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明宣德,高15.1cm,口径(kǒujìng)16.5cm,足径10.9cm。尊广口,扁圆腹,圈足。通体绘青花纹饰,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海水波涛,海水上为如意云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蕉叶与海水纹是宣德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此器纹饰以写实与图案化布局相结合,自然而和谐。青花海水蕉叶(jiāoyè)纹尊第三十二页,共97页。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高7.4cm,口径17.4cm,足径9.3cm。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红彩饰海水龙纹,以青花绘云及海水,红彩绘双行龙,下腹部饰凸起的弦纹两道。碗里光素无纹饰,中心青花双圈内楷书(kǎish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这种类型的合碗应有盖,此碗失盖。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较少见,此碗造型秀美,为当时首创。所绘龙纹下辅以海浪纹饰,愈显生动。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第三十三页,共97页。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7cm,口径19.1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罐直口,平肩,硕腹,下部微向内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个长方平面扳手,附圆盖。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绘(miáohuì)纹饰。罐身分层饰海水纹、八宝、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五个蓝查体梵文,是佛种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莲瓣纹环围,九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盖内九字中,前五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后四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行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shàngxià)两层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仪式的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青花梵文(fànwén)出戟盖罐第三十四页,共97页。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xuāndé)年制”六字款。此器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宣德(xuāndé)青花瓷器之佳作。青花缠枝莲纹瓶第三十五页,共97页。青花缠枝花天球瓶,高46.1cm,口径8.9cm,足径15.2cm。瓶直口,长颈,硕圆腹,平底。颈部为缠枝莲纹,绘上仰变形如意头纹一周,纹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饰。素底无釉。明代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青花瓷作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亦在宣德朝达到了其制作的顶峰。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进口钴料,即所谓“苏泥勃青”料。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huǒhou)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且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的青花色泽与一般宣德青花发色不同,从其发色清淡的呈色效果上看,宣德青花器并不全都使用进口钴料,也还使用部分国产青料。其纹饰题材以花卉瓜果为主,云龙海水为辅,构成了四季鲜花竟相开放,四时瓜果同时飘香的独特风格。石榴花、菊花、莲花、牡丹、百合、茶花、宝相花、牵牛花、射干花等较为常见。每件器物多以偶数种类(zhǒnglèi)的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反映了明代瓷器装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青花缠枝花天球(tiānqiú)瓶第三十六页,共97页。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lìcháo)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鲜红(xiānhóng)釉菱花式洗第三十七页,共97页。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高8.8cm,口径20.9cm,足径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xiǎngjiàn)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明宣德红釉的胎、釉都较永乐时期略厚,红釉发色微深,有的呈暗红色,器型也多于永乐时期。由于铜红釉对窑室气氛极度严格,烧制困难,宣德以后(yǐhòu)红釉制品渐少。今日所见明永乐、宣德红釉器物皆为精品,弥足珍贵。鲜红(xiānhóng)釉描金云龙纹碗第三十八页,共97页。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cm,口径19.2cm,足径12.7cm。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均以宝石蓝釉为地,并饰白釉鱼莲纹装饰。盘心在白色圈栏内绘莲池游鱼图,两尾游鱼潜游于飘浮的水草与盛开的莲花之间,外壁亦绘莲池游鱼纹,荷莲与游鱼规则(guīzé)地相间排列。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盘器型规整,胎体厚重,蓝釉厚润莹亮,白釉鱼莲纹刻画得精美生动,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装饰美感。鱼纹是我国传统的工艺装饰题材,由于“鱼”“余”谐音,因而民间有“连年有余(鱼)”、“宝贵有余”等吉语。蓝釉白花(báihuā)鱼莲纹盘第三十九页,共97页。斗彩缠枝莲纹罐,通高8.3cm,口径4.3cm,足径6.5cm。盖口径5.6cm。罐直口,丰肩,圈足。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liánhuā)6朵,茎、叶为绿色。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此罐造型端庄秀丽,色彩鲜艳柔和,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斗彩缠枝莲纹罐第四十页,共97页。斗彩高士杯,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身后一绿衣童子(tóngz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两组画面之设色(shèsè)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略施黄、赭二彩,鲜丽明快。此杯造型轻巧,画面构图虚实得当,主次分明。斗彩高士(ɡāoshì)杯第四十一页,共97页。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高13.3cm,口径8.7cm,足径11.2cm。罐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盖平顶无纽。罐外施斗彩纹饰: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jiāoyè)纹,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此器胎体细腻洁白,釉汁莹润平滑,红、绿、黄诸彩搭配,谐调亮丽。罐盖与罐体的色彩和纹样有别,是清雍正时期所配。罐底青花楷书“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第四十二页,共97页。斗彩婴戏图杯,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渐收,圈足。杯里口绘青花线纹一条,外部通景绘婴戏图:天空彩云飘浮,一童双手持线放风筝,另一童观看,作欢舞状,其余(qíyú)三童持花为戏,空地辅以葵树、芭蕉、桂石、花草等纹饰。除青花外,还填以红、绿、赭三彩,足内双栏中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yīzhǒnɡ)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明嘉靖年间有此件器物的仿品。斗彩婴戏图杯第四十三页,共97页。仿哥窑八方高足杯,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ɡuīzhěnɡ),少天成之趣。仿哥窑八方(bāfāng)高足杯第四十四页,共97页。青花团花纹(huāwén)卧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碗浅式,敞口,卧足。底釉白润细腻,碗外口边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绘6朵图案式团花,团花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青花呈色淡雅。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青花原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色泽淡雅,与白润的釉质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青花团花纹(huāwén)卧足碗第四十五页,共97页。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明成化,高27.8cm,口径4.3cm,足径6.7cm。瓶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长颈中部起一圈凸棱,将颈分为上下两部分,丰肩,腹下内收,圈足外撇。底白釉无款。颈部共有纹饰三层,凸棱以上为海水纹、折枝花卉纹,其下为缠枝花卉纹,肩及足部边缘饰海石榴一周,腹部饰缠枝宝相花纹。明成化时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乐时期更为清秀(qīngxiù),其足变矮,胎更薄。成化时期的瓶、罐等琢器传世较少,类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属少见,此瓶为成化时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青花缠枝花纹(huāwén)瓜棱瓶第四十六页,共97页。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yīzhōu)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青花缠枝莲八宝(bābǎo)纹三足炉第四十七页,共97页。青花海水龙纹碗,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碗敞口,圈足。外口绘钱纹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dìshànɡ)绘不同形态的9条龙。碗内心双圈内饰海水龙纹,底书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此器纹饰构图生动,腹部轻描海水,重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青花海水龙纹碗第四十八页,共97页。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xiānyàn),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明成化鲜红(xiānhóng)釉盘第四十九页,共97页。黄釉描金双兽耳罐,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而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jìzǎi),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黄釉描金(miáojīn)双兽耳罐第五十页,共97页。青花人物套盒,高23.9cm,口径16.1cm,足径10.6cm。盒为圆筒式三层套盒,平顶盖,圈足。盖面中心绘3人骑马,辅以云山松亭,外围绘如意云纹一周(yīzhōu),盖边绘龟背锦纹。盒上、中两层各绘仕女、庭院,辅以花卉、卷云等。底层及近足处分别绘龟背锦及莲瓣纹各一周(yīzhōu)。无款识。人物间之云气纹的画法虽然尚有前朝遗风,但从其青花呈色、器物造型上看,则体现了正德时期青花器物的特点。此盒造型秀丽端正,保存完整,是极为罕见的明代传世套盒。青花人物(rénwù)套盒第五十一页,共97页。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cm,口径6.7cm,足径13cm。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tuōpán)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tuōpán)为敞口,折底,盘下承喇叭形外撇高足。小托盘(tuōpán)外壁绘如意云头纹一周,大托盘(tuōpán)外壁饰双勾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支柱及足壁上中央纹饰为圆形开光内写阿拉伯文,开光之外围以双勾花纹及菱形纹,再外之上下边缘分别饰以连珠纹及如意云纹。盘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明初常以梵文、阿拉伯文装饰瓷器,正德时期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它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zhútái)第五十二页,共97页。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xīyóu)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第五十三页,共97页。青花三羊纹碗,明嘉靖,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5.5cm,故宫旧藏。此碗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石、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料当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图案,寓意“三羊开泰”。“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sānyángkāitài)”,“三阳开泰(sānyángkāitài)”本意是《周易》的“泰”卦,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阳爻开始的,象为
,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万类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青花三羊纹碗第五十四页,共97页。青花人物图钟,高19.6cm,足径14.5cm。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以青花为饰,钟顶舞部与边部绘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tiānqǐ)元年孟夏月造”铭。明天启(tiānqǐ)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此件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tiānqǐ)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青花人物(rénwù)图钟第五十五页,共97页。青花出戟花觚,高31.8cm,口径10.3cm,足径10.2cm。觚四方形,撇口,长颈,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饰凸起的4条花边戟,高足外撇。颈四面绘洞石花卉,一面口沿下方栏内有“天启年米石隐制”七字横款。腹部四面分别绘折枝花,各托轮、螺、伞、盖4件宝器。腹部之下四面绘折枝葡萄,颈下近腹部及足边各绘火焰纹一周。花觚整体造型修长秀美,其纹饰(wénshì)采用勾边填色,技法精湛,色泽淡雅,在天启青花瓷器中尚属少见。另外,在传世的天启瓷器中,带有年款者不多,此件花觚有明确的天启年款,实为珍贵。青花出戟花觚第五十六页,共97页。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颈两侧贴饰狮耳。通体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轮廓,用釉下青花及红、黄、绿、茄紫、孔雀绿诸彩装饰,全器共绘八层纹饰。瓶腹镂雕9只凤凰飞翔于祥云之间,构成了器物的主题纹样。瓶口镂空如意云头纹,颈部环绘五彩蕉叶纹,并镂雕若干飞舞的蝴蝶。颈部两侧堆雕的狮耳上有青花篆书“寿”字。颈下饰朵花和八宝纹。无款识。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xiùměi)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五彩(wǔcǎi)镂空云凤纹瓶第五十七页,共97页。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shēngdòng)自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青花鱼藻纹蒜头(suàntóu)瓶第五十八页,共97页。明隆庆青花龙凤(lónɡfènɡ)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lónɡfènɡ)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lónɡfènɡ)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隆庆时期款识书“造”而不书“制”,成为一明显的时代特征。明隆庆帝在位时间短暂,仅六年,其间又遇洪灾,因此官窑产量相对较少。今就存世品观察,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但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其中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盘肠式、瓜棱式等,新颖奇特,且制作精细,独具风格。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设色浓重(nóngzhòng)艳丽,纹饰繁复,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明隆庆(lónɡqìnɡ)青花龙凤纹盒第五十九页,共97页。点评:选材丰富,看了能增长不少知识。但是,与主旨不太切合,缺少对现状的介绍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类似的活动,希望培养同学(tóngxué)们的协作配合能力,从结果看,大家做得似乎还不太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tóngxué)们能多多协作,共同进步。第六十页,共97页。按民窑与官窑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往下细分,出现过的著名的民窑,宋五大名窑:官汝钧哥定。烧制时间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明宣德窑等。烧制地点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耀州窑”泛指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烧制特征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yàosù)。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红釉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多色釉包括两种:一种用釉色与形状不一的色块构成釉面,如均釉等;另一种用釉彩勾勒图案,如青花、粉彩等,习惯上又称为“彩瓷”。彩瓷具体又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双层夹彩三种。烧制窑别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最生动形象的反映。官窑器泛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时盛况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官窑器工艺精美、端庄华贵,民窑器则显得洒脱、生动第六十一页,共97页。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jùjīn)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原始(yuánshǐ)青瓷原始(yuánshǐ)青瓷如意纹盂古代淘器第六十二页,共97页。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qīngcí)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qīngcí)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qīngcí)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第六十三页,共97页。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huángsè)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第六十四页,共97页。三国两晋(LiǎngJìn)南北朝时期三国(SānGuó)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越窑(yuèyáo)青瓷耳杯三国越窑青釉双系兽面扁壶第六十五页,共97页。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shuǐpíng)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shuǐpíng),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第六十六页,共97页。绿釉莲瓣纹四系罐南北朝青釉莲瓣纹罐南北朝青釉莲花(liánhuā)尊莲花尊辽博国家(guójiā)宝藏第六十七页,共97页。南青北白安阳窑南北朝莲瓣四系罐第六十八页,共97页。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shuōmíng)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第六十九页,共97页。唐朝后期(hòuqī)的定窑瓷唐朝瓷器(cíqì)第七十页,共97页。唐朝唐三彩唐朝白釉瓷器唐朝长沙(chánɡshā)窑瓷器第七十一页,共97页。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tūpò),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第七十二页,共97页。元釉里红元釉里红瓷片元釉里红第七十三页,共97页。青花是使用天然钴料,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罩以透明釉,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有以下特征:一,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纹饰(wénshì)不退色三,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第七十四页,共97页。青花始于唐,成熟于元代,这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元青花,怎么看元青花呢,据专家介绍,有"清花胎釉工"五点,青----白中闪黑的呈色要深入胎骨,不能浮于表面,侧看有锡光,手摸局部釉面似糯米感.斜光透看胎釉略显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花----绘画粗犷豪放,用笔有力度,速度,气度.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有晕散胎--胎色灰白,不致密,貌似厚重实际(shíjì)不重,敲之声响似铜钟.釉----釉汁厚润,白中闪青,少有洁白.工----底部砂底稍粗,底心带一点釉斑,很少见火石红第七十五页,共97页。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第七十六页,共97页。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diànhòu)。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第七十七页,共97页。鬼谷子下山(xiàshān)鬼谷子下山(xiàshān)近图第七十八页,共97页。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tǒngzhì)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第七十九页,共97页。明清(mínɡqīnɡ)瓷器明清(mínɡqīnɡ)瓷碗第八十页,共97页。中国古代(gǔdài)瓷器的种类第八十一页,共97页。斗彩瓷一、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时期,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miànshànɡ),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一、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时期,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miànshànɡ),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第八十二页,共97页。斗彩瓷第八十三页,共97页。青花瓷二、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andwhite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mínɡdài)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第八十四页,共97页。青花瓷第八十五页,共97页。五彩瓷三、五彩瓷‘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3、其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民宿客栈运营管理合同标准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PVC改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合同2篇
- 2025年猕猴桃树种子培育基地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特色餐厅厨房承包运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机车辆租赁及配套设备供应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机合作社农机保险代理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门脸房屋租赁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门禁系统与智能家居系统融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教服务跨地域合作三方合同2篇
- 烟雾探测器的功能与使用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肺炎临床路径
- 外科手术铺巾顺序
-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课件
- 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 如何克服高中生的社交恐惧症
-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三 APP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供
- 电子竞技范文10篇
- 食堂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保障措施
- VI设计辅助图形设计(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