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电子教案_第1页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电子教案_第2页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电子教案_第3页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电子教案_第4页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状(XIÀNZHUÀNG)与展望第一页,共42页。主要内容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mùqián)所处的阶段二、发展(fāzhǎn)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发展展望(zhǎnwàng)与举措第二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SUǑCHǓ)的阶段1)我国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国家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了农机站,迅速建立了较为完善(wánshàn)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制造、流通、鉴定、推广、监理、维修和服务体系。二是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适合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等应运而生。第三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SUǑCHǓ)的阶段我国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三是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力呈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趋势。小麦跨区机收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当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购机补贴资金政策开始启动,规模逐年扩大,显著拉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增长。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jìnrù)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第四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MÙQIÁN)所处的阶段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已进入中级阶段从装备水平上看,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比2005年增长34%,比1949年增长了1万倍以上;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到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5年的4.2倍、14.5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3%和171%。

从作业水平上看,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10年已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6%左右,农业生产(shēngchǎn)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小麦生产(shēngchǎn)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shēngchǎn)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5年的7.1%提高到2010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33.5%提高到60%以上,玉米机收水平从4%提高到25%。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全面发展。第五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目前所处的阶段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jìnrù)中级阶段从制造水平上看,我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科研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

从服务水平上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5万个,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3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2010年超过2万个,入社人数达到33万人,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有力带动(dàidòng)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第六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耕种(gēngzhòng)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shèhuì)从业人员比重40~2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中级阶段第七页,共42页。2007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史上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的转折年,标志着农机化发展(fāzhǎn)的一个新里程碑。一、我国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第八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目前所处的阶段表1划分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阶段两个指标的实际情况年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机种植%机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200032.5748.4125.7518.2645.50200132.5448.3226.0617.9944.44200232.9648.6726.6418.3343.38200333.4849.3926.7119.0242.00200435.5451.9428.8420.3640.69200537.2453.4330.2622.6339.53200639.3455.5132.0025.1138.6200741.6457.8334.5627.8337.8200845.863383137.1第九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目前所处的阶段我国农机(nónɡjī)总动力和每百亩耕地农机(nónɡjī)动力增长情况(1990-2008)第十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农机户和农机专业户增长(zēngzhǎng)情况(1990-2008)第十一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目前所处的阶段大中拖保有量、大中拖配套机具(jījù)保有量、机具(jījù)配套比变化情况(1990-2007)第十二页,共42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SUǑCHǓ)的阶段小拖保有量、小拖配套(pèitào)机具保有量、机具配套(pèitào)比变化情况(1990-2007)第十三页,共42页。中国农业(nóngyè)已进入增机减人(转人、育人)发展现代农业(nóngyè)的新时代,农业(nóngyè)机械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FĀZHǍN)目前所处的阶段年份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万千瓦/亿元)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用量(万人/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19905.726.65229819915.566.46238619925.265.87266919934.624.83330619943.573.45481819953.012.69629119962.782.326929表2我国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农业劳动力用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biànhuà)情况第十四页,共42页。表2(续)我国亿元第一产业(dìyīchǎnyè)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农业劳动力用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所处(SUǑCHǓ)的阶段年份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万千瓦/亿元)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用量(万人/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19972.962.29728019983.112.23755219993.392.26745020003.592.23759720013.582.09806720023.591.97856220033.571.83949920043.061.461184420052.971.301316120062.94——第十五页,共42页。二、发展(FĀZHǍN)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新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量、速、质三个字上。即:数量增长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zhìliàng)提高第十六页,共42页。中国可望在本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奠定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基础。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将向农业强国迈进。这20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黄金发展期,农机人大有可为,必须不懈努力奋斗,完成(wánchéng)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二、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ZHǓYÀO)问题第十七页,共42页。新矛盾:新阶段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主要矛盾是对农机化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wèntí)。制约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经济障碍和体制性障碍急待解决。二、发展新阶段所面临(MIÀNLÍNG)的主要问题第十八页,共42页。存在实际问题:1)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2)购机补贴(bǔtiē)等农业政策落到实处3)土地合理合法有序流转二、发展新阶段(JIĒDUÀN)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十九页,共42页。存在(cúnzài)实际问题:1)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解决农艺、农机具、拖拉机“三张皮”的矛盾。在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农场,大马力拖拉机所配套的大型农机具,却大多被国外厂家所垄断。原因:国内农艺、机具与拖拉机开发错位,农机具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头不重屁股”。建议:加大农艺与农机专业人才的开发与人才梯队建设与储备,加快农机具产品的创新及与拖拉机匹配性的标准开发,加大对先进农艺和农机具市场推广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机具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二、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ZHǓYÀO)问题第二十页,共42页。存在实际问题:2)购机补贴等农业(nóngyè)政策落到实处。农机购机补贴规范阳光法制化实施,减少中间环节,真正惠及购机农户。二、发展新阶段(JIĒDUÀN)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土地合理合法有序流转土地合理流转,土地有效集中,才可以(kěyǐ)进行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种植生产与管理,更有利于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第二十一页,共42页。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促进(cùjìn)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1.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阶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做到攻坚与开拓统筹兼顾攻坚:指粮食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的攻坚,重中之重是水稻机种植攻坚,玉米机收攻坚。第二十二页,共42页。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开拓:指在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过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拓展农机化作业和服务的新领域。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农业(nóngyè)机械化因地制宜地由粮食作物向优势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走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农业(nóngyè)机械化发展道路,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农机化发展会更快更好。第二十三页,共42页。2.加大投入与用好投入两手抓,努力实现效益(xiàoyì)型增长加大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用好投入,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xiàoyì),是加大投入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与用好投入两手抓,才能提高投入效益(xiàoyì),把投入型增长真正转变成效益(xiàoyì)型增长,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真正造福人民,实实在在为建设现代农业,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二十四页,共42页。3.统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解决农机化需求迫切与现代(xiàndài)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二十五页,共42页。——要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建设和完善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nénglì),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创出中国农机知名品牌——着力培育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军能力(nénglì)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三、发展展望(ZHǍNWÀNG)与举措第二十六页,共42页。——优化农机工业布局,形成几个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农机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新阶段,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要立足(lìzú)国内,面向全球,走向世界,由农业机械生产大国向世界农机强国进军。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二十七页,共42页。4.发展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农业机械共同利用和高效(ɡāoxiào)利用的发展道路经济有效农民欢迎市场兴旺符合国情实现共赢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二十八页,共42页。着力支持有一定规模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创新(chuàngxīn)农机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服务市场,完善服务机制,创建农机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三、发展展望(ZHǍNWÀNG)与举措第二十九页,共42页。5.统筹人才建设工程,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转移(zhuǎnyí)就业培训工程提升,把农机培训提升为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扩展,把农机培训与农民转移(zhuǎnyí)就业培训结合起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做出更大贡献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三十页,共42页。6.建立区域间互促互补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kēxué)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是科学(kēxué)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第三十一页,共42页。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建立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协调互动机制先进地区要发挥优势以率先化为己任,并帮助后进地区加快发展;后进地区要把借力发展与自力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渐缩小农机化发展的南北(nánběi)差距,水旱差距,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三、发展展望(ZHǍNWÀNG)与举措第三十二页,共42页。6.建立区域间互促互补(hùbǔ)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幅度2005年2006年%全国37.2439.34+2.10黑龙江75.3880.44+5.06新疆65.8468.07+2.23江苏54.4460.08+5.64天津56.0858.86+2.78山东54.1458.30+4.16河北54.3257.19+2.87内蒙古50.3956.54+6.15河南51.6853.74+2.06辽宁46.1848.93+2.75第三十三页,共42页。6.建立区域(qūyù)间互促互补机制,促进区域(qūyù)协调发展三、发展(FĀZHǍN)展望与举措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幅度2005年2006年%安徽44.2547.56+3.31北京44.5746.41+1.84西藏43.3744.96+1.59青海36.2441.29+5.05上海35.3339.20+3.87山西35.3537.87+2.52宁夏30.9236.75+5.83江西31.2835.93+4.65陕西30.3033.79+3.49吉林27.7429.90+2.16第三十四页,共42页。6.建立区域间互促互补机制(jīzh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发展展望(ZHǍNWÀNG)与举措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幅度2005年2006年%浙江26.9428.79+1.85湖南25.7927.66+1.87湖北23.2926.07+2.78甘肃21.8123.88+2.07广东18.6321.53+2.90福建12.5814.08+1.50海南11.2013.90+2.70广西9.7310.76+1.03四川9.2010.62+1.42重庆6.8610.01+3.15云南3.784.27+0.49贵州2.353.01+0.66第三十五页,共42页。7.扩大开放,互利(hùlì)共赢,由大到强,中国将成为世界农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