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梳理·专家解读考点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基础知识梳理1.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朝节度使的设置造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赋税。4.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思考探究
1.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这种制度是否实现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什么?
【答案】
实行郡国并行制。没有。因为封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十分巨大。
2.在元朝,是否所有的地方都由行省直接管理?行省长官是否受中央的节制?
【答案】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史料链接与解读材料一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明]宋濂《元史》【解读】(1)材料一反映的信息是: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①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②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③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别,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有: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平章政事位高权重,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高考试题解析1.(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诸侯原是相对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权力受到削弱,中央权力得到加强。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意思相反,B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2.(2012·课标全国)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也就是要整体把握,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难得出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的规律。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A项错误;分裂动荡的后果是中央集权加强,所以B项错误;D项错在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封建经济,而不是武力夺权。【答案】C【备考指南】
高考试题多围绕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的因素、措施。备考复习时要注意: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影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的背景、行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行省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关系。【易错警示】(1)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制,与错误吸取秦朝统治灭亡的教训有关。(2)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而不是直接消灭诸侯国势力。(3)元朝管辖地方的措施有:中书省直辖大都周边地区;中央设置宣政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即时训练1.(2013·长郡中学模拟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2.(2013·杭州富春中学模拟题)“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在外者,则有行省”可知①②项正确;从“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可知③项正确;从信息“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可知④项正确。故选D项。考点2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基础知识梳理监督地方行政与司法提刑按察使司明朝监督地方知州地方设置通判宋朝监督诸侯王和地方官地方刺史制度汉代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百官中央设御史大夫秦朝认识职能制度时期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时期制度选官方式演变趋势夏商周世官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1)选拔标准: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察访推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授官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思考探究
1.北宋初期统治者如何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察举制是一种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案】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途径是孝廉。
3.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史料链接与解读材料一
汉武帝对刺史的职权做了明确规定,如“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材料二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下诏规定:“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举”。但又规定:“其有茂才异行,不拘此例”。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材料四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解读】(1)材料一反映的信息是:汉武帝时刺史的职权是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2)材料二反映的信息是:孝廉是东汉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对学识、才干特别高的人,年龄可不受限制。(3)材料三提供的信息有:曹魏初期,立九品中正制只是因东汉末年战乱这一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后来遂成定制。初立九品中正制时,仍贯彻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4)材料四提供的信息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反映自己在考试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高考试题解析
1.(2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自西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但其拥有决策权,在包括宋代在内的封建王朝权力巨大,甚至威胁到君主专制,据此排除B、D两项;题干中宋代御史对宰相由很少弹劾到与宰相对垒,说明君主想利用御史来制衡宰相,体现的是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答案选C项。【答案】C2.(2012·课标全国)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刺史制度的作用。解题关键信息是刺史监察地方的内容有“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直接作用是抑制土地兼并;“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样做使得豪族失去了兼并土地的可能性,从而维护大一统局面。材料显示的是对豪强的控制,直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汉武帝采取的这一措施突出的作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而非经济手段,排除D项。【答案】C3.(2012·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
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无关。【答案】D【备考指南】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分析刺史制度出现的原因、变迁、实质;选官制度演变的历程、选官方式、选官标准、演变趋势、科举制和近代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对比。【易错警示】(1)刺史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原来地方监察制度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2)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被豪门大族把持。(3)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基本实行唯才是举的方针。后来门第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工具。(4)隋唐时期,科举制并未完全抛弃门第观念,士族子弟仍是官吏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科举制仍为不同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推崇。即时训练1.(2013·长郡中学模拟题)《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通典》记载着汉文帝十三年,因为御史不守法规,不能完成职内之事,因此让丞相史出任州官并督察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录说左右丞相掌管着监察百官的职责,纠正官员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当的问题。《金史》记载己卯年,规定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如果明知有违法乱纪的人却隐匿不上报的,和犯人一样处罚,有亲戚关系的官员要回避。这一切都在显示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A项中的“弹劾”、B项中的“素质”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3·北京大教育模拟题)曹魏末年,颁布《魏官品令》,规定父辈的中正之“品”(现在的官品),成为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选官的依据是()A.个人品质 B.官位品级C.家世门第 D.知识才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题干反映“其子弟起家任官的‘资品’”的依据是“父辈的中正之‘品’”,可见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C项正确。考点3中央官制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基础知识梳理
(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参与要政,以削弱相权。
(2)隋唐:①措施: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核和执行。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历朝基本沿袭该制度。(3)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4)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5)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①明太祖:鉴于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②明成祖: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立内阁。③内阁的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会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6)清朝:设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时设置。②原因:办理军务。③职权:跪受笔录,上传下达。④特点:保密性、效率高、机构简单。⑤影响: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思考探究
1.汉武帝和唐太宗分别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答案】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
2.明朝时实行过宰相制度吗?有人说,内阁制实际上就是宰相制度,对吗?
【答案】
明太祖时期实行过。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因此不能等同于宰相制度。
3.军机处的设置能否制约皇权?其办事效率如何?
【答案】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因此不能制约皇权。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史料链接与解读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二
唐末诸司使,内臣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材料四
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于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解读】(1)材料一反映的信息是:唐朝最初是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为宰相。后来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于是便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2)材料二反映的信息是: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3)材料三提供的信息有:朱元璋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本朝废除丞相的优点,并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4)材料四提供的信息是: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高考试题解析1.(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唐朝时期,通过分权即分割宰相权力来实现集权即加强君主专制,本题题干描述的措施就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故选B项。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答案】B2.(2012·北京)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朝代中央机构的变化。从图中“中书省”“枢密院”可知是元代。图中无尚书省和门下省,A项错误;宋代是中书门下,明代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B、D两项错误。【答案】C3.(2012·广东)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很明显不是主张废除和削弱相权,而是反对当时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C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太绝对化,也应排除。故选A项。【答案】A4.(2012·江苏)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
材料展示了内阁的设立、发展过程、特点、主要职责等内容。A项突出的是选官制度;皇权时代的决策权在皇帝,所以B项本身错误;根据所学,可以直接排除C项。内阁历史演变,地位有所提高,但辅助皇帝办公的基本职能未变,故选D项。【答案】D5.(2012·课标全国)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
材料展示的是内阁人员的工作特点是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即模式化处理。这一方式遏制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原因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材料无法体现内阁职权下降,所以排除A项;清朝机要事务集中到军机处,不是内阁,所以排除C项;D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答案】B6.(2012·天津)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就是便于要务保密和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并未提到遴选的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备考指南】
中央官制的演变是高考常考知识点。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均有涉及。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一是掌握中央官制演变中的基本史实,尤其是汉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二是抓住中央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看到这是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是注意对比:唐朝统治者实行三省六部制和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动机和影响;明清这一时期的政治状况与同时期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四是联系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状况来理解当时的政治现象。【易错警示】(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表明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2)三省六部制下的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驳斥权,无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3)明代内阁和军机处的共同点: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4)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军机处的设置带来的弊端:皇帝决策带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会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即时训练1.(2013·北京大教育模拟题)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三省已具雏形C.外朝受内朝牵制D.皇权逐步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以汉代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制,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关键信息:汉代、三公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汉代起用身边地位低等的亲信,掌决策,而三公逐渐演化为执行机构,从而达到削弱相权与加强君权的目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史实;C项易错选,结合汉代中外朝制度来理解。2.(2013·河北省名师俱乐部模拟题)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故选C项。突破重难点1.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2)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①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分权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3)评价: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例题1
(2013·安徽省大联考模拟题)《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时期 ()A.决策实现民主化 B.三省六部制有弊端C.皇帝权力已旁落 D.皇帝无能优柔寡断【解析】
作者认为唐朝在议论朝政时,由于大臣众多,导致皇帝难以决策,其实他没有看到这样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答案】B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于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②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例题2
(2013·葫芦岛一中模拟题)“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A.秦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解析】
材料信息“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反映的是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故选C项。【答案】C课堂练习1.(2011·海南)《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幸福家庭事迹简介(17篇)
- 教师网络安全培训会
- 小班期末评语15篇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精密结构件行业现状、发展环境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劳动合同模板4篇
- 一类功能性神经元的场耦合同步控制探究
- 技巧与智慧的结合
- 应急预案中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 二零二五版水利工程劳务分包及施工图审查协议3篇
- 彩妆销售员工作总结
- 劳务协议范本模板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大巴车租车合同范文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4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雾都孤儿人物分析4000字(论文)》
- MZ/T 039-2013老年人能力评估
- GB/T 8005.3-2008铝及铝合金术语第3部分:表面处理
- 相亲资料登记表
- 2022年中国电信维护岗位认证动力专业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填空、简答题)
- 绩效考评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