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_第1页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_第2页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_第3页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_第4页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KLSGZ标隧道量测实施方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项目部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384227438"1工程概况-1-HYPERLINK\l"_Toc384227439"1.1地形地貌-2-HYPERLINK\l"_Toc384227440"1.2地质构造-2-HYPERLINK\l"_Toc384227441"1.3水文地质-2-HYPERLINK\l"_Toc384227442"1.4气象条件-2-HYPERLINK\l"_Toc384227443"1.5地震动参数-3-HYPERLINK\l"_Toc384227444"2方案编制依据-3-HYPERLINK\l"_Toc384227445"3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3-HYPERLINK\l"_Toc384227446"3.1地表下沉测点布置原则-3-HYPERLINK\l"_Toc384227447"3.2顶拱下沉和净空量测测点布置原则-3-HYPERLINK\l"_Toc384227448"4监控量测项目-4-HYPERLINK\l"_Toc384227449"4.1监控量测目的-4-HYPERLINK\l"_Toc384227450"4.2监控量测项目-5-HYPERLINK\l"_Toc384227451"4.3监控量测工程量-8-HYPERLINK\l"_Toc384227452"5监控量测设备-13-HYPERLINK\l"_Toc384227453"5.1监控量测设备要求-13-HYPERLINK\l"_Toc384227454"5.2监控量测设备-14-HYPERLINK\l"_Toc384227455"6监控量测方法-15-HYPERLINK\l"_Toc384227456"6.1一般规定-15-HYPERLINK\l"_Toc384227457"6.2洞内、外观察-15-HYPERLINK\l"_Toc384227458"6.3地表沉降-15-HYPERLINK\l"_Toc384227459"6.4顶拱下沉-16-HYPERLINK\l"_Toc384227460"6.5收敛测桩-16-HYPERLINK\l"_Toc384227461"6.5隧道底测桩-17-HYPERLINK\l"_Toc384227462"6.6锚杆轴力-17-HYPERLINK\l"_Toc384227463"6.7土压力计-17-HYPERLINK\l"_Toc384227464"6.8支撑应力计-18-HYPERLINK\l"_Toc384227465"6.9隧道涌水量及涌水含泥量与含砂量观察-18-HYPERLINK\l"_Toc384227466"7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19-HYPERLINK\l"_Toc384227467"7.1量测频率-19-HYPERLINK\l"_Toc384227468".2监测结束标准-19-HYPERLINK\l"_Toc384227469"8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19-HYPERLINK\l"_Toc384227470"8.1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19-HYPERLINK\l"_Toc384227471"8.2建立监测管理等级基准-20-HYPERLINK\l"_Toc384227472"8.3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21-HYPERLINK\l"_Toc384227473"8.4监测信息反馈程序-21-HYPERLINK\l"_Toc384227474"8.5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22-HYPERLINK\l"_Toc384227475"9技术保障措施-23-HYPERLINK\l"_Toc384227476"10项目管理及人员配备-23-HYPERLINK\l"_Toc384227477"附表1量测记录表-26-HYPERLINK\l"_Toc384227478"附表2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27-HYPERLINK\l"_Toc384227479"附表3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施工原始记录(一)-28-HYPERLINK\l"_Toc384227480"附表4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施工原始记录(二)-29-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KLSGZ标隧道量测实施方案40-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项目部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KLSGZ标隧道量测实施方案1-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项目部1工程概况贵州省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起点连接沪昆高速公路,向南布线经下长坡、连城、黄里、陶尧至终点雷山,终点连接雷山至凯里的二级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完善贵州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充分发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使雷山县城及其周边乡镇、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景区等地的车辆快捷地上、下沪昆国家高速公路及沪昆快速铁路,可更好地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贵州省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项目起于挂丁,经连城、羊吾、黄里,终点陶尧(雷山县城),高速公路全长21.916Km,设雷山二级公路连接线与已建省道S308连接,连接线长1.224Km,设西江边接线至西江千户苗寨,西江连接线长4.600Km。项目未设服务区,设下长坡、西江和黄里三处互通。1.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贵州高原苗岭山区,总体以深切中低山为主,海拔高程一般在700m~1000m之间,局部地段有1300m的山脉,地势复杂,山势零乱,相对高差较大,为侵蚀低山地貌。沿线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群山丛生,峰峦叠翠,至今尚保存有原始森林,自然生态较好,其中雷山县是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1.2地质构造项目区地质构造简单,以北东——南西向宽缓褶皱为主。南尧——固鲁向斜:核部为清水江组中上段地层以绢云母板岩、硅质板岩、凝灰质板岩为主。产状平缓一般为10°~20°。东南翼被朱砂场断层破坏,地层不连续,北东翼为清水江下段变余砂岩为主,岩层倾向北西,倾角20°~30°,路线斜穿向斜构造。蔓洞断层:位于项目区北部挂丁附近,为北东——南西向逆向断层倾向南东,倾角70°~80°,破碎带宽10~20m,使Pt浅变质系与ε白云岩系直接相接。断层带内为黑色炭质泥质断层泥及角砾岩组成含硫化物。断层地下水呈酸性,对公路结构物具有一定腐蚀性。西江大断层:位于项目区南部,为北东向逆断层倾南东,该断层发育于清水江浅变质岩系中,地表不易识别。在雷山以南形成断陷红色盆地。在地表为槽(沟)谷地貌,路线在K16+600以后基本沿该断层带布置。受断层影响段内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公路路基及边坡有一定的影响。1.3水文地质项目区东部属乌蒙山脉西部边缘,山脉走向大致呈北东向,西部为南北向台地,山体矮小,浑圆。水系以丹寨为分水岭,北部为长江流域清水江水系,分别有摆泥河,南皋河、鸭塘河、巴拉河等往北流向;南部为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分别有普安河、羊甲河、交梨河等往南流向。西部水系不甚发育,地表水较匮乏,东部水系发育、地表水较丰富。1.4气象条件凯里市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候4.5℃,极端最低气温-9.8℃,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5.8℃,极端最高气温39.5℃,冬冷夏热。无霜期287天,热量资源较丰富,大部份地区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热量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240.4mm,降水充沛。每年四月中旬进入雨季,十月结束,雨季开始早,春雨多于秋雨。年平均日照1318小时,平均风速2.3m/s、主导风向为北东,最大风速12m/s、风向为南南西。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和春秋寒冷。雷山县:属于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最低一月平均气候4.5℃,极端最低气温-9.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5.8℃,极端最高气温39.5℃,冬冷夏热。无霜期287天,热量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热量要求。年降水量1336.8毫米,降水充沛。每年四月中旬进入雨季,十月结束,雨季开始早,春雨多于秋雨。年平均日照1318小时,无霜期308天,倒春寒频繁。项目区域气候条件较好,可常年组织施工,冬春季是建设施工的黄金时段。1.5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得本标段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场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2方案编制依据1)国家颁布的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及政府部门批准的建设计划、规划;2)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包括工程数量及有关文字说明;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4)《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B10204-2002);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8)《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3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3.1地表下沉测点布置原则依据TB10121-200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按表3.1的要求布置。表3.1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m)2B<H0<2.5B20~50B<H0≤2B10~20H0≤B5~10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其测点布置如图3.3.1所示。3.2顶拱下沉和净空量测测点布置原则顶拱下沉和净空量测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测量测断面按表3.2的要求布置。表3.2顶拱下沉和净空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类别断面间距(m)本标段断面间距取取值(m)Ⅴ5~1010(包括Ⅴ加)Ⅳ10~2020Ⅲ20~5030顶拱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参照表3.3布置。表3.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地段开挖方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断面法一条水平测线台阶法每台阶一条水平测测线每台阶一条水平测测线,两条斜斜测线分部开挖法每部分一条水平测测线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心土法、CD上部、三台阶阶七部法左右右侧部,每分分部一条水平平测线,两条条斜测线、其其余分部一条条水平测线3.3选择项目量测测点布置原则1、选择项目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代表性、围岩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控量测断面应在相应段落施工期优先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2、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印证。4监控量测项目4.1监控量测目的本标项目涉及隧道8座,均为双向分离式隧道,开挖断面约110m2左右,开挖宽度12.9m,有效净空面积92m2,单洞长度L≤1000m的12座,单洞长度1000m<L≤2000m的2座,单洞长度2000m<L≤3000m的1座,单洞长度L≥3000m的1座,隧洞总长13079m,本标段隧道岩层较差,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等级主要分布有Ⅲ级、Ⅳ级、Ⅴ级(Ⅴ加)三个级别,Ⅳ级及以上围岩占隧道围岩总长:95%,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为有效防范隧道工程施工本身及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危害,采用先进、可靠的仪器及有效的监测方法,对隧道施工、支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控,以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信息及稳定程序并及时反馈,为工程实行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数据,确保隧洞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是本工程监控量测的目的。4.2监控量测项目依据监控量测布置原则、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指导意见书要求,实施本工程监控量测方案。4.2.1隧洞内、外观察1、洞内观察观察工作面状态、围岩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射混凝土的效果。2、洞外观察对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4.2.2隧道洞口段、浅埋和偏压段地表沉降量测进出口段、浅埋段覆盖层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保洞口段、浅埋段的施工安全,进行地表沉降监测。布点原则为:在进出口段、Ⅴ级围岩变形明显的地段沿隧道横向布设。在横断面上至少布置11个测点,两测点的距离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布置密一些,远离隧道中线应疏一些。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见示意图4.1。图4.1地表沉降量测测点布置示意图图4.2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测点布置图4.2.3拱顶下沉及净空量测拱顶下沉及净空变位收敛量测,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尺寸和埋深等,沿隧道纵向在拱顶和墙中布设测点,测点间距一般Ⅴ级围岩为10m,Ⅳ级围岩为20m,Ⅲ级围岩为30m。浅埋地段与地表下沉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内。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测点布置见图4.2“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测点布置图”。4.2.4底部隆起量测Ⅴ级围岩开挖地段在底部设测点,每10m设一点与拱顶下沉量测点同断面布设。4.2.5临近建(构)筑物沉降量测为及时掌握相邻建筑物受施工影响引起的垂直位移状况,利用远离隧道开挖影响区的地表沉降监测点作为临近建(构)筑物的监测基准点,在每个建(构)筑物布设4个点,用于建(构)筑物沉降量测。4.2.6锚杆轴力量测在软岩段、偏压段、破碎带、断层破碎带设置断面进行支护锚杆轴力的量测,每个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布设7个测点,用于量测施工期锚杆受力状况。锚杆轴力量测见示意图图4.3。4.2.7围岩压力在软岩段、偏压段、破碎带、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Ⅴ级围岩中进行)设置断面,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上测点对称布置15个。主要量测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此评价支护结构的受力状况及合理性。围岩压力量测测点布置见示意图图4.3。图4.3锚杆轴力量测、围岩压力及支护拱架应力量测测点布置图说明:图4.3中的锚杆轴力测点、围岩压力测点、支撑结构应力测点的位置,根据现成情况适当确定。4.2.8钢支撑应力在软岩段、偏压段、破碎带、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Ⅴ级围岩中进行)设置断面,每10榀钢支撑设置一对测力计。主要量测围岩支撑结构的应力,以此评价支撑结构的受力状况及合理性。围岩支撑量测测点布置见示意图图4.3。4.2.8隧道涌水量及涌水含泥量与含砂量观察在隧道排水沟内每50~200米设置一个涌水量监测点,对隧道涌水量进行测试和评估,以此指导隧道结构堵、排水的防水对策,从而达到隧道结构防水的“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隧道排水系统的畅通,不定期的对隧道初期支护段涌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其含泥量和含砂量,根据其水质状况采取必要的堵、排水的措施,防止排水导致隧道排水系统的堵塞和淤积现象发生。4.3监控量测工程量本工程监控量测工程量见表4.1及附表。表4.1本标段隧道量测项目工程量表项目工程量洞、内外观察地表下沉顶拱下沉净空收敛锚杆轴力围岩压力支撑应力底部隆起建筑物沉降涌水量隧道名称项断面测点断面测点断面测线断面/个断面/个断面/个断面/个项项乌轰郎隧道左洞22616549516563648乌轰郎隧道右洞22615947715961258干豆儿隧道左洞226501505020027干豆儿隧道右洞226511535120428大摆底隧道左洞22628842811217大摆底隧道右洞22632963212822摆底隧道左洞2261751176817摆底隧道右洞2261751176817连城隧道左洞22626782610415连城隧道右洞22626782610414中寨隧道左洞2262163218419中寨隧道右洞2262472249621黄里坳隧道左洞226802408032027黄里坳隧道右洞226792377931630干皎隧道左洞226391173915639干皎隧道右洞226361083614436乌轰郎车行横洞99918黄里坳车行横洞3336乌轰郎人行横洞12121224干豆儿人行横洞3336黄里坳人行横洞666123241688325838833417435附表1隧道桩号里程布设的拱顶下沉和周边净空收敛量测断面个数隧道名称里程围岩类别长度(m)量测断面个数(个个)备注乌轰郎隧道左线ZK3+249~ZK3+349Ⅴ10010——ZK3+349~~ZK3+749Ⅳ40020——ZK3+749~~ZK3+919Ⅴ17017——ZK3+919~~ZK4+789Ⅳ87044——ZK4+789~~ZK5+149Ⅲ36012——ZK5+149~~ZK5+959Ⅳ81041——ZK5+959~~ZK6+187Ⅴ22821——右线YK3+260~YK3++370Ⅴ11011——YK3+370~YK3++750Ⅳ38019——YK3+750~YK3++920Ⅴ17017——YK3+920~YK4++750Ⅳ83042——YK4+750~YK5++120Ⅲ37012——YK5+120~YK5++970Ⅳ85028——YK5+970~YK6++268Ⅴ29830——干豆儿隧道左线ZK6+611~~ZK6+690Ⅴ899——ZK6+690~~ZK7+155Ⅳ46523——ZK7+155~~ZK7+737Ⅴ18218——右线YK6+594~YK6++680Ⅴ869——YK6+680~YK7++140Ⅳ46023——YK7+140~YK7++332Ⅴ19219——大摆底隧道左线ZK7+540~~ZK7+590Ⅴ505——ZK7+590~~ZK7+815Ⅳ22511——ZK7+815~~ZK7+935Ⅴ12012——右线YK7+555~YK7++650Ⅴ9510——YK7+650~YK7++770Ⅳ1206——ZK7+770~~ZK7+930Ⅴ16016——摆底隧道左线ZK8+190~~ZK8+364Ⅴ17417——右线YK8+194~YK8++360Ⅴ16617——连城隧道左线ZK8+810~~ZK8+860Ⅴ505——ZK8+860~~ZK9+070Ⅳ21011——ZK9+070~~ZK9+173Ⅴ10310——右线YK8+806~YK8++850Ⅴ444——YK8+850~YK9++080Ⅳ23012——ZK9+080~~ZK9+182Ⅴ10210——中寨隧道左线ZK15+0900~ZK15+255Ⅴ16516——ZK15+2555~ZK15+290Ⅳ352——ZK15+2900~ZK9+320Ⅴ303——右线YK15+090~YYK15+240Ⅴ15015——YK15+240~YYK15+290Ⅳ503——ZK15+2900~ZK15+350Ⅴ606——黄里坳隧道左线ZK17+9700~ZK18+140Ⅴ17017——ZK18+1400~ZK18+190Ⅳ105053——ZK18+1900~ZK19+285Ⅴ9510——右线YK17+995~YYK18+140Ⅴ14515——YK18+140~YYK19+125Ⅳ98549——ZK19+1255~ZK19+270Ⅴ14515——干皎隧道左线ZK20+3955~ZK20+515Ⅴ加12012——ZK20+5155~ZK20+725Ⅴ21021——ZK20+7255~ZK20+780Ⅴ加556——右线YK20+425~YYK20+505Ⅴ加808——YK20+505~YYK20+725Ⅴ22022——ZK20+7255~ZK20+780Ⅴ加556——合计13089850考虑到乌轰郎隧道及黄里坳隧道设有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其中行车横洞净空为6.0m(宽)×7.7m(高),行人横洞净空为3.5m(宽)×4.0m(高)。行车横洞和行人横洞量测断面布置如下图所示,每个人行横洞或车行横洞取3个断面。人行和车行横洞净空收敛、顶拱下沉量测断面布置图因此,隧道行车和行人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量测断面布设具体里程和断面个数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附图2隧道车行横洞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布置表隧道名称横洞对应左线桩号号横洞对应右线桩号号布设断面数量乌轰郎隧道左线ZK3+641..0右线YK4+005..03左线ZK4+786..0右线YK4+755..03左线ZK5+541..0右线YK5+510..03黄里坳隧道左线ZK18+6288.0右线YK18+6122.03合计12注:如有变更增加横洞,布设断面数量同上。附图3隧道人行横洞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布置表隧道名称横洞对应左线桩号号横洞对应右线桩号号布设断面数量乌轰郎隧道左线ZK3+641..0右线YK3+630..03左线ZK4+380..0右线YK4+380..03左线ZK5+141..0右线YK5+130..03左线ZK5+903..0右线YK5+885..03干豆儿隧道左线ZK6+971..0右线YK6+960..03黄里坳隧道左线ZK18+2999.0右线YK18+3011.03左线ZK18+9577.0右线YK18+9533.03合计215监控量测设备5.1监控量测设备要求依据设计图纸要求、《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B10204-2002)及《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在复合式衬砌和喷锚隧道时必须进行必测项目的量测,另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横断面形状和断面大小、埋深、围岩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综合选择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项目、方法及量测频率见表5.1.1及表5.1.2表5.1.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方法及量测频率表序号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测试精度量测间隔时间1~15天16天~1个月1~3月3个月以上1地质及支护状态观观察岩性、结构面产状状及支护裂缝缝观察和描述述、地质罗盘盘、规尺等长度开挖后及初期期支护后进行行——每次爆破开挖后及及初期支护后后2地表沉降水准测量的方法,水水准仪、铟钢钢尺等洞口段、浅埋段沿沿洞轴线10~15mm布置一个断断面,每个断断面测点布置置11个0.5m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面<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面<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面>5B时,1次/周3周边位移各种类型收敛计每10~30m一个个断面,每断断面2~3对测点0.1mm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4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水准仪、钢尺尺等每5~50m一个断断面0.1mm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注:b-隧道开挖宽度;h0-隧道埋深。表5.1.2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测试精度量测间隔时间1~15天16天~1个月1~3月大月3个月1钢架内力及外力支柱压力计或其他他测力计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钢支撑撑内力3~7个测点,或或外力1对测力计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2围岩体内位移(洞洞内设点)洞内钻杆中安设各各类单点、多多点杆式或钢钢丝式位移计计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7个钻孔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3围岩体内位移(地地表设点)地面钻杆中安设各各类位移计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5个钻孔0.1Mpa同地表下沉要求4围岩压力各种类型岩土压力力盒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7个测点0.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5两层支护间压力压力盒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7个测点0.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6锚杆轴力钢筋计、锚杆测力力计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7锚杆(索),每根锚杆2~4测点0.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7支护、衬砌内应力力各类混凝土内应变变计及表面应应力解除法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每断面3~7个测点0.01Mpa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8围岩弹性波速度各类声波仪及配套套探头在有代表性地段设设置————9爆破震动测振及配套传感器器临近建(构)筑物物——随爆破进行10渗水压力、水流量量渗压计及流量计——0.01Mpa——5.2监控量测设备依据本技术条款5.1条要求,本工程监控量测设备型号、量程、精度见表5.3。表5.3本工程主要监控量测设备技术参数序号监测项目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全站仪徕卡TS11台1测试精度:测距33.5km,测测距精度1mmm+1.5ppm,测角精度度1",含棱镜镜、觇标等。2电子水准仪TrimbleDiNi台2精度:1公里往返返测标准差00.3mm,标准铟铟钢尺两付。3水准标芯个416不锈钢材料,直径径为1.5cm左右的圆圆柱体,顶部部为半球形。4尺式收敛计SL-2台6量程20m,分辨辨率0.011mm,张紧紧力10kgg。5钢筋计SDF-支390量程0~+300Mpa,精精度≤0.03%F.S,温度范围围:-25℃~60℃,6压应力计SDE-支195量程1Mpa,精度≤≤0.01%F.S,温度范围围:-25℃~60℃,7表面应变计SDL-支195量程-1000~+11200μεε,精度≤0.03%F.S,温度范围围:-25℃~60℃,8三角堰个44不锈钢材料9罗盘个3哈尔滨量器具厂10数码像机台11200万像素11频率计台3测量范围:4000~60000Hz,温度:-20~70℃;12观测电缆四芯屏蔽m10530铝箔屏蔽,0.335mm2××10线芯,单芯芯电阻每1000米≤4.8Ω,绝缘电阻≥200MΩ。6监控量测方法6.1一般规定1、现场监测应根据本工程图纸、技术要求及监理人指示进行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2、现场测点读数应读三次,取平均值,并详细记录。6.2洞内、外观察1、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观察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2、对已施工地段进行观察,记录喷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3、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塌陷、边坡及抑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6.3地表沉降1、地表上的观测点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铟瓦条纹尺按Ⅲ等变形监测的精度来施测。2、每次观测均应对两基准点联测,在证明其稳定可靠后以基准点起止,按闭合水准方法测定各类观测点的高程值。3、施测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控制前、后视距,控制前后视距累计值。4、在读数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个测点读数误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时,对观测点进行连续三次观测,三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5、监测点的观测每次都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相同的观测方法、固定观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6.4顶拱下沉1、一旦开挖掌子面推进到顶拱下沉观测断面或略超过顶拱下沉观测断面(不超过2m)时,应立即埋设顶拱下沉测点,且必须在12h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埋设完毕并记录初始读数。2、清除测点埋设处的松动岩石,用钻孔工具垂直洞壁打孔,孔径视反光模基座固定杆大小而定,埋设深度不宜大于20cm,安装必须牢固。3、顶拱下沉反光模基板,应尽量靠近岩面,不宜出露太长。4、在开挖面附近的反射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以免施工时把反射膜表面被覆盖或污染,同时加强施工单位应和监测单位加强协调工作,保证监测顺利进行。5、观测时应适时清理反光模基板上的污垢。采用自由设站法把观测仪器架设在两个已知控制点中间,通过观测两已知点后得到设站点的坐标后,再通过设站点来测出测点在该时的三维坐标(x,y,z),通过计算可得该测点在该时的三维坐标位移增量(相对于初始状态)。6、在三维位移矢量观测时,必须保证后视基点位置固定不动,并要定期校核,以保证测量精度。7、监测点的观测每次都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相同的观测方法、固定观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6.5收敛测桩1、本工程对三台阶七步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方式前期(即隧洞中墙部分未开挖前)采用尺式收敛计进行净空收敛量测,一旦中墙挖除后采用全站仪、反光模进行收敛量测。2、一旦开挖掌子面推进到收敛观测断面或略超过收敛观测断面(不超过2m)时,应立即埋设顶拱下沉测点及收敛测点,必须在12h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埋设完毕并记录初始读数。3、按监理人批准的方案及相关技术要求布置测点(线)。4、清除测点埋设处的松动岩石,用钻孔工具垂直洞壁打孔,孔径视测桩大小而定,埋设深度不宜大于20cm,安装必须牢固。5、收敛外露挂钩圆环应尽量靠近岩面,不宜出露太长。6、采用尺式收敛计的方法是,用收敛计量测围岩表面两点连线(基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变化,即收敛值。其工作原理是,将收敛计两端与固定测桩连接,用恒力张紧钢丝(或钢尺)作为传递位移的媒介,采用百分表等测读工具量测两固定点的距离,并比较在不同的时间的变化来实现的。对测线进行连续三次观测,三次测线之差应小于±0.5mm,取平均值作为读数值。7、监测点的观测每次都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相同的观测方法、固定观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6.5隧道底测桩1、一旦开挖掌子面推进到收敛观测断面或略超过收敛观测断面(不超过2m)时,应立即埋设顶拱下沉测点及收敛测点,必须在12h内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埋设完毕并记录初始读数。2、清除测点埋设处的松动岩石,用钻孔工具垂直底板打孔,孔径视水准标芯大小而定,深度应大于标芯长度2cm,埋设后的标芯底于底板,安装必须牢固。采用全站仪进行无接触量测。6.6锚杆轴力1、按本技术要求钻孔,钻孔直径应大于锚杆应力计的最大直径,钻孔平直,其轴线弯曲度应小于钻孔半径。钻孔结束后应冲洗干净,防止孔壁沾油污。2、按锚杆直径选配相应规格的钢筋轴力计,将仪器两端的连接杆分别与锚杆焊接在一起,焊接强度不低于锚杆强度。焊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温升过高而损伤仪器。3、在已焊接锚杆应力计的观测锚杆上安装排气管,将组装检测合格后的观测锚杆送入钻孔内,引出电缆和排气管,插入灌浆管,用水泥砂浆封闭孔口。4、安装检查合格后进行灌浆。锚杆应力计埋设注浆的水泥砂浆配合比、重量比,参照土建施工的相关内容。5、浆液终凝24h后,用频率计按规定的测次和要求进行监测。6.7土压力计1、在埋设位置清除破碎岩块并整平,形成30cm×30cm的平面。在每边中间钻一个深度大于10cm的孔,孔内填入砂浆,把一根短钢筋敲入孔内,待砂浆凝固后检查短钢筋是否牢固。2、混凝土浇筑前,用水湿润已清理好的岩面,往上抹一层5cm厚的M30水泥砂浆,把压应力计的承压面贴紧砂浆面,加压旋转使砂浆沿周边挤出。然后用铅丝把压应力计牢牢地固定在四周的锚筋上。3、仪器埋设点周边边混凝土浇筑筑时入仓应远远离仪器,把把捡除大于880mm粒径径骨料的混凝凝土摊铺在仪仪器周围,以以人工插钎方方式振捣密实实。在仪器周周围1m范围内不不得使用振捣捣器,以免损损伤仪器和电电缆或使仪器器移位。4、在仪器埋设和混混凝土浇筑过过程中用频率率计连续测读读、检测仪器器,如发现测测读异常即时时查找原因并并排除。5、混凝土浇筑结束束后,用频率率计按规定的的测次和要求求进行监测。6.8支撑应力计计1、在埋设位置,将表表面应变计基基座与钢架翼翼缘内侧焊接接在一起。2、预调应变计测值值至拉压临界界点附近,并并牢固固定应应变计与基座座。3、安装外防护装置置,以防喷层层混凝土损坏坏仪器。5、安装结束后,用用频率计按规规定的测次和和要求进行监监测。6.9隧道涌水量量及涌水含泥泥量与含砂量量观察1、在隧道排水沟内内每50~200米设置一个涌涌水量监测点点,对隧道涌涌水量进行测测试和评估,以以此指导隧道道结构防水堵堵排对策,从从而达到隧道道结构防水的的“以堵为主、限限量排放”的目的。同同时为了保证证隧道排水系系统的畅通,不不定期的对隧隧道初期支护护段涌水进行行取样分析测测试其含泥量量和含砂量,根根据其水质状状况采取必要要的堵排措施施,防止排水水导致隧道排排水系统的堵堵塞和淤积现现象发生。方法:涌水量采用用三角形围堰堰法进行测试试,而含泥量量与含砂量则则采用烘干后后秤取重量法法进行测试。2、地表水力联系观观察项目:为为确切了解隧隧道涌水排水水对地表水系系的影响,进进一步弄清隧隧道排水与地地表水的水力力联系,为制制定隧道堵排排水方案提供供依据,在隧隧道内发生大大的涌水时,则则有必要对地地表水系进行行观察。主要要设置的项目目有相关区域域内的井泉水水位状况的观观察。7量测频率与结束标标准7.1量测频率量测频率根据监测测数据的变化化情况而定,一一般按表5..1.1及表5.1.2”进行。.2监测结束标准1、根据收敛速度判判别:一般地地段:收敛速速度>5mmm/d时,围岩处处于急剧变化化状态,加强强初期支护系系统;收敛速速度<0.22mm/d时,围岩基基本达到稳定定。2、特殊地质地段:加加强初期支护护强度和刚度度,严格控制制过大变形。3、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到变形基本稳稳定后2周结束,断断层破碎带地地段位移长时时间不能稳定定时,延长量量测时间并采采取加强措施施。8监测数据的统计分分析与信息反反馈工程监控量测作为为施工组织的的核心内容之之一,置于动动态管理体系系之中,具体体包括监测、数数据的整理分分析和信息反反馈等几个主主要方面。8.1量测数据的的整理、分析析8.1.1数据整整理把原始数据通过一一定的方法,如如大小顺序,用用频率分布的的形式把一组组数据分布情情况显示出来来,进行数据据的数字特征征计算以及离离群数据的取取舍。8.1.2图表整整理观测图表主要包括括①变形与时间间关系曲线;;②变形与距掌掌子面距离关关系曲线;③相对变形与与相对距离关关系曲线;④变形值断面面分布图;⑤变形汇总表表和综合表等等。8.1.3回归分分析和曲线拟拟合绘制量测数据的时时态变化曲线线图,表8.1时态散散点图和距开开挖面关系图图8.1。图8.1时态散点示意意图时间(t)0时间(t)0在取得足够的数据据后,根据散散点图的数据据分布状况,选选择合适的函函数,对监测测结果进行回回归分析,预预测该测点可可能出现的最最大位移值或或应力值,预预测构筑物的的安全状况,防防患于未然。还还可通过插值值法,在实测测数据的基础础上,采用函函数近似的方方法,求得符符合测量规律律而又未实测测到的数据。8.2建立监测管管理等级基准准建立监测变形管理理等级标准,管管理等级分三三等,其等级级划分及相应应基准值见表表8.2“变形管理等等级标准表”。通过对监监测结果的比比较和分析来来判定支护结结构的稳定性性和安全性,并并指导施工。表8.1变形管理等等级标准表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ⅠU0<Un/3正常施工ⅡUn/3≤U0≤2Un/3加强支护ⅢU0>2Un/3采取特殊措施注:U0为实测变形形值,Un允许变形值值见“结构允许相相对位移表”。Un的确定:Un的确定考虑虑围岩类别、隧隧道埋置深度度等因素并结结合现场条件件选择。表8.2结构允许相相对位移表(%)埋深围岩级别<50m50~300m拱脚水平相对静空空变化值Ⅴ0.20~0.5500.40~2.000Ⅳ0.10~0.3300.20~0.880Ⅲ0.03~0.1100.08~0.440Ⅱ0.01~0.003拱脚水平相对静空空变化值Ⅴ0.08~0.1160.14~1.110Ⅳ0.06~0.1100.08~0.440Ⅲ0.03~0.0060.04~0.115注:硬岩取下限,软软岩取上限。拱拱脚水平相对对净空变化指指两侧点间净净空水平变化化值与其距离离之比;拱顶顶相对下沉指指拱顶下沉值值减去隧道下下沉值后与原原拱顶至隧底底高度之比。墙墙腰水平相对对净空变化极极限值可按拱拱脚水平相对对净空变化值值乘以1.2~1.3后采用。8.3建立快速信信息反馈渠道道为确保监测结果的的质量,加快快信息反馈速速度,建立快快速信息反馈馈平台。监控控量测设置洞洞内和地表两两个监测组。洞外沉降监监测由项目部部测量大队负负责,洞内沉沉降、收敛监监控由工区测测量组指导施施工队测量人人员进行,工工区测量组负负责收集洞内内监测数并及及时提交测量量大队,洞外外、洞内监测测数据由测量量大队整理后后提交项目总总工(或工程程技术部)进进行内部快速速传递,从而而作到每日监监测结果的及及时上报。如如有变形超过过规范要求,则则由总工根据据相关要求制制定对策,及及时直接传达达到工区执行,并并同时通过电电话及其它方方式通知监理理及设计单位位。周报、月月报则通过书书面形式上报报项目总工,由由项目部按期期向施工监理理、设计单位位和业主单位位提交监测报报告,并附上上相对应的测测点位移或应应力时态曲线线图,和对施施工情况进行行评价并提出出施工建议。8.4监测信息反反馈程序监控量测与信息反反馈程序见图图8.2“监控量测与与信息反馈程程序图”。图8.2监监控量测与信信息反馈程序序图施工设计施工设计监控量测现场施工监测设计资料调研量测结果的计算机信息分析处理必测项目的回归分析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报送设计和监理单位结构安全性、经济性判断经济类比理论分析设计、规范要求选测项目的动态分析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馈分析“围岩—结构”体系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意见、建议反馈设计施工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新设计方案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或辅助施工措施8.5信息反馈的的主要内容施工方法变更的建建议;施工工工序的更改;;预留变形量量的修改或确确认;设计参参数的修改或或确认;辅助助施工措施的的选择与变更更;周边环境境的影响评估估及辅助施工工措施建议。9技术保障措施1、监测仪器均在检验验合格期内,监监测工作开始始前及每日测测试前接应进进行自检,若若发现仪器有有异常,应立立即采取措施施。2、尽可能的固定测试试人员、测试试仪器、测试试方法、测试试线路以减少少因人员、系系统、环境变变化所带来的的误差。3、监测元件必须有出出场标定记录录,埋设前亦亦必须进行检检验。4、每日必须做好工作作表,记录仪仪器使用情况况、施工工况况等。5、尽力做好监测点的的保护工作,如如发现监测点点受损,立即即重设。6、监测日报表应按程程序自检、校校核(月报还还应经审核)后后盖章送出。10项目管理及及人员配备本项目实行项目负负责管理责任任制。项目部部安排各工区具有相相应资质人员员担任本次监监测技术负责责人,履行监监测合同和实实施方案;安安排质量管理理人员负责本本次监测全过过程的质量管管理。严格执行事先指导导、中间检查查、成品校审审制,作到动动态化设计和和信息化施工工。事先指导──进场场前进行技术术交底,明确确技术要求。中间检查──执行行各工序质量量签收反馈制制度,以保证监测测数据的真实实可靠。成品校审──测试试报表执行校校对、审核、复复审的三级审审校制,确保最终成成品优良。主要监测人员见表表10.1、组织机构图图见图10.1、工作信息流流程见图10.2。表10.1主要要监测人员表表序号姓名职称监测任务分工备注1蔡安康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负责项目总工2刘龙江工程师技术负责副总工3刘伟工程师技术负责4姚立明工程师技术负责5伏升太中级工现场测量6赵小爱中级工现场测量7汪强测工现场测量8吴洋测量技师现场测量9陈丰强测工现场测量10杨森助理工程师现场测量11王文君测工现场测量12余晓峰测工现场测量13胡建强测工现场测量图10.1组织机构构图监控量测组监控量测组质量部信息数据组工信息数据综合组咨询组工程师凯雷高速(KLSGZ标)项目部专家咨询组项目部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组长量测技术组观测综合组内外观察小组隧道围岩量测小组地表沉降量测小组监控量测质量小组图10.2工作作信息流程图图原施工设计原施工设计现场施工监控量测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监测设计资料调研报送设计,监理单位结构安全稳定经济性判断经验类比理论分析设计/规范要求等“围岩—结构”体系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