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7_第1页
《窦娥冤》导学案7_第2页
《窦娥冤》导学案7_第3页
《窦娥冤》导学案7_第4页
《窦娥冤》导学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窦娥冤》导学案崔向东【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和元杂剧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

3.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4.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2.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学习难点】

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方法指导】

在了解剧本内容和理清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知识链接】

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1、元杂剧简介: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元杂剧:发展——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纪君祥等人。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作品的质量也不如前期。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总的看来,元代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以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模式——(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2、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窦娥冤》剧情简介:4、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给下面生字注音。

埋怨()嗟怨()罪愆()盗跖()甘霖()苌弘()亢旱()

错勘贤愚()前合后偃()杳无音信()刽子手()湛湛()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身影只:杳无音信:

3、古今异义词:(只写出古义即可)

糊突:正法:

哥哥行:断送:

4、找出句中通假字: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你有甚么话说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阅读探究】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这折戏可分为三个场面,即三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B级)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

【训练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盗跖(zhí)嗟怨(jiē)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衔冤(xiān)湛湛青天(zhàn)

C.错勘(kān)亢旱(kàng)苌弘化碧(cháng)

D.埋怨(mái)尸骸(hái)哥哥行(há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课内语段阅读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5、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6、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7、这节文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

①②③④⑤⑥⑦

8、《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第二课时【预习检测】“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苌弘化碧”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阅读探究】

1、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2、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说明了什么?

3、[快活三][鲍老儿]。

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4、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5、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训练巩固】

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2、补全下列成语;()无音信负()衔()前合后()忍气()惊()动()欺()怕()阅读《窦娥冤》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出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4、窦娥临刑前发下三般誓愿,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三个誓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窦娥的三个誓愿前后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耍孩儿〕和〔正宫〕一样,都是宫调名,表示声音的高低。B、〔耍孩儿〕和〔端正好〕一样,都是曲牌名,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平仄。C、“煞”,曲牌名,是收尾前的配曲,表示乐曲由缓入急。D、“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序数是倒过来的,如果用五煞,则先写五煞,然后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最后用“煞尾”收结。7、有关窦娥三个誓愿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个誓愿,是为了及时澄清自己的冤情,让在场的人知道自己“冤情不浅”。B、窦娥在誓愿中,提到古人邹衍与东海孝妇,说明她和他们一样,受人陷害,蒙受冤屈。C、这三个誓愿,是课文的高潮部分,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D、第三个誓愿,矛头直指草菅人命的官员,表达出作者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抨击。8、窦娥的三个誓愿在现实中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者安排它们一一实现,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这样安排结局,使戏剧冲突充满一种神奇的魅力,更能吸引读者。B、窦娥的冤情在吏治黑暗的当时,是无法伸张的,作者只有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给窦娥伸张正义,同时借窦娥之口,抨击了黑暗的现实。C、作者安排窦娥罚下三般誓愿,主要为了体现她反抗精神,至于是否合乎常情,不太重要。D、作者眼看窦娥蒙受冤情,被杀害,自己不能帮她解脱,三桩誓愿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灰心。九【学习反思】(自己的收获、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时【阅读探究】1、全面概括窦娥的人物形象:

2、你认为,作者使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感情真切,很好的刻画了戏剧人物,请结合下列曲子认真品味。

(1)《滚绣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快活三》《鲍老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课堂小结】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的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不愧为元曲之首。【学习反思】(自己的收获、存在的问题)【训练巩固】、关汉卿[南宫·一枝花]不伏老[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圈,会插秧,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1从这"自叙"中,可以看出关汉卿是怎样一个人?

阅读下面元曲[双调·殿前欢]两首,完成两题。失题贯云石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次酸斋韵张可久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2、对这两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就渊明归去来",是用陶潜《归去来辞》的典故,意思说自己脱离官场,回归自然。B."欠伊周济世才",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伊尹、周公那样的匡时济世的才干。C."犯刘阮贪杯戒"是作者以刘伶、阮籍自比。D."还李杜吟诗债"中的"李杜"指李白和杜甫。3、关于这两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与"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相应和,都表达了二人由于久居樊笼,不觉之中将山林鸥鹤这些自然景物渐渐淡忘的叹惋之情。B."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与"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也都表达了他们复返自然后的畅快适意。C.这两首曲都表现出作者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无奈情怀。D.《失题》风格旷达飘逸、豪放淋漓,《次酸斋韵》则于豪迈放旷之中流露出凄清悲凉。《雷雨》节选导学案张胜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

3.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关于戏剧: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2)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3)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4)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

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5)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2.看课本注释①了解作者曹禺和《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时代背景:《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四幕话剧,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自测:

1.字音

汗涔涔缜密伺候弥补谛听规矩

雪茄惊愕昧心本分

2.解释词义

汗涔涔:

谛听:

昧心:

规矩:

痛不欲生:

3.戏剧的概念及种类:4.复述雷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之间矛盾冲突。探究案:

阅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1)本剧人物不多,但关系错综复杂,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反映封建家族的什么特点。(2)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主要矛盾冲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形象;

2.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

预习案:

1.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到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点拨:注意分析两个人的对白,侍萍的哪些言行举止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2.当周朴园得知侍萍不是特意找他后,从哪些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心理的微妙变化?(点拨:注意思考此时周朴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3.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点拨:注意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周朴园为什么会怀念鲁侍萍。)4.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点拨:注意分析和三十年前相比,鲁侍萍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5.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点拨: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性格弱点是什么。)6.课文结尾处,周萍动手打了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怎样的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点拨:结合人物身份性格分析其对白的潜台词)探究案:

1.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点拨:曹禺先生后来曾经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请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周朴园)2.学生课本剧表演第二场戏,师生评点。3.在第二场戏中通过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哪些性格特征?(点拨: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周朴园的表现有着鲜明的阶级烙印。)训练案:

《雷雨》片断练习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证实了站在面前的真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鲁侍萍的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彻底暴露了周朴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分别是____________。

A.来找儿子吗?是鲁大海吗?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B.来敲诈吗?是鲁贵吗?我知道你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C.来找女儿吗?是四凤吗?你可真有能耐啊。

D.来续旧情吗?是繁漪吗?我真是没想到啊!

3.“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____________的心态?

A.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愤不平。

B.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斗争。

C.对不公平命运的妥协屈服。

D.对不公平命运的无可奈何。

【拓展阅读】《雷雨》艺术成就赏析:

《雷雨》采用的是易卜生式的传统戏剧模式,即“三一律”结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完整一致。《雷雨》整个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地点是在周公馆和鲁家两处,故事情节高度集中。这种结构,使《雷雨》虽然有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有那么多矛盾,聚集着那么多内在容量,却依然能在短短的四幕中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而且更形成紧凑、连贯、有机统一的整体效果。当然,这种严谨的戏剧结构之所以能产生作用,还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作者自己说过,一部《雷雨》全是巧合。四凤和周萍相恋,但他们却是异父同母的兄妹,带头罢工的鲁大海和周朴园是不共戴天的阶级仇人,却又有父子亲缘。侍萍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却不料和三十年前抛弃自己的周朴园不期相遇,一根电线未及时修理,却导致四凤和周冲的死亡……巧合的运用使《雷雨》的情节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枝蔓而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东西。它使那些千头万绪的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达到了高度集中。当然,《雷雨》的巧合是顺乎自然的。它运用了话剧常用的“重复”、“发现”、“突转”、“讽喻”等艺术技巧,巧妙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达到了生活逻辑与人物性格逻辑的统一。所以,明明一部《雷雨》全是巧合,观众却又不觉得它是巧合,而是生活的必然。巧合与三一律的结合运用,使《雷雨》的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浑然天成。

强大的爆发力。作者在成功吸取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出色地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剧作。如果按照传统的“从头写起”的方式来写《雷雨》的故事,那么该由鲁侍萍与周朴园相恋时写起,然后,到周朴园抛弃侍萍娶蘩漪,再到三个人的子女长大又相遇,直到侍萍与周朴园重逢之后又一系列矛盾纠葛。这样的结构,固然也能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诉说清楚且有条不紊,但却大大缺少了那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这种流水式的结构也很难从心理上抓住读者。而曹禺先生却采用了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示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故事一开始,危机和矛盾便已逐渐凝聚起来:两年多不在家的周朴园,在戏剧情节展开的前一天回到了周公馆,周萍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出走,在外地做佣人的侍萍即将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前来找周朴园谈判……当蘩漪与周萍面对面谈话,侍萍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观众惊讶地发现蘩漪这个继母与儿子周萍之间竟有暧昧关系,而侍萍,这个下人的母亲竟然是周朴园年轻的恋人!由此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发生了:周朴园要对付的人——鲁大海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所玩弄的四凤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这一系列事实与真相的猝然揭露,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使剧情跌宕起伏,形成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作品还运用悬念、伏笔等艺术技巧,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及剧情衔接的紧密性,也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

独特的构思。《雷雨》构思的独特性在于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