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蓖麻蚕病防治_第1页
【农业种植技术】蓖麻蚕病防治_第2页
【农业种植技术】蓖麻蚕病防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技术】蓖麻蚕病防治

蓖麻蚕病防治(preventingandcontrollingdiseasesoferi-silkworm)根据蓖麻蚕不同病害的病因和发生规律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蓖麻蚕病主要有微粒子病及软化病,其次为血液型脓病;中毒症亦时有发生;多化性蚕蛆蝇病则发生较少。1.微粒子病:病原是蓖麻蚕微粒子孢子。学名为:NosemariciniNaegeli其发育周期:在小蚕体内约为7天;在大蚕体内约为5天;在蛹体内约为8天。成熟孢子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两种。传染源主要是蚕沙、病蚕尸体、病蛹、病蛾及其鳞毛。本病能与柞蚕、樗蚕、天蚕、山蚕、斜纹夜盗蛾、黄褐蛱蝶的微粒子病互相传染;但蓖麻夜蛾及灰带毒蛾不易感染。蓖麻蚕患有微粒子病时,卵失去固有的卵色,易剥落,卵粒分散,病蛾产卵量较少,产卵后不久,卵面使凹陷,孵化不齐。幼虫病重时,发育极慢,体瘦小。蚕熟时病蚕体侧卧或吐水,不吐丝,死笼率高。死后尸体不腐烂,不发臭,多出现死蛹、半羽化蛹或不羽化蛹。防病措施:严格消毒,用1%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喷洒,保持湿润30分钟。严格执行蚕种监管条例,坚持三级采种;作好母蛾检查、原种补正检查、原蚕预知检查及种茧预知检查,认真选好卵、蚕、茧、蛹、蛾。对蚕种场毗邻的农村养蚕及原蚕区养普通种时,应发全检无病的普通种。养原蚕的蚕房内不要混养普通种。应注意隔离和预防能与本病互相传染的昆虫。2.软化病病原主要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些细菌,如副痢菌、副大肠杆菌、灵菌、志贺氏痢菌、宋内氏痢菌等。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病菌通过土壤、人的手足污染饲料,带进蚕室经食下传入蚕体内。粪便是软化病的原发传染源。蚕表现吐缩症状,发育缓慢,大小不齐,大量吐胃液,身体缩小而死,致死率为20-100%。防病措施:养蚕前用具先洗刷曝晒,再用药物消毒。可用含0.25%有效氯的漂白粉澄清液或浓度2%的甲醛液喷洒,保持湿润30分钟以上,养蚕时,把蚕沙运至远离蚕室处堆沤,不要让蚕沙污染饲料和蚕室地面;除沙后给叶前必须洗手,进蚕室应换鞋;各龄蚕眠后,在眠座下薄撒石灰粉一层,严格分批,及时清除病弱蚕;在干燥及蚕病多发的季节,幼虫2-4龄,每龄盛食期添食3-5%大蒜汁1-2次,或从3龄开始添食土霉素(1片20万单位的土霉素加水100ml)。3.血液型脓病即核型多角体病病原是蓖麻蚕核型病毒。传染途径为创伤传染和食下传染。能传染给蓖麻蚕。蚕感染后变温饲养,发病最早,死亡率最高。病蚕表现为不眠蚕,不蜕皮蚕,半蜕皮蚕,病斑蚕,迟熟蚕。大蚕的脓病病症,体色油亮反光,皮肤较薄,突起先端焦灼下垂。有病斑点。环节略肿,血液乳浊,新鲜尸体黑液化。5龄蚕主要在上蔟时死亡。预防血液型脓病,着重做好小蚕期的消毒防病。消毒药物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澄清液。当蚕座多湿、起除、各龄眠蚕、发生病死蚕及蚕沙发热时,蚕座上应薄撒石灰粉。除沙后,给叶前必须洗手,严格做好蚕发育分批工作,大小蚕分室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