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2014年语文高考考点与题型_第1页
上海高考:2014年语文高考考点与题型_第2页
上海高考:2014年语文高考考点与题型_第3页
上海高考:2014年语文高考考点与题型_第4页
上海高考:2014年语文高考考点与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题型·写作

2014年高考命题原则:平稳·平易不变:试卷总体结构——选文、题量、作文(开放中的限制)、注重考查语言形式小变:语法题;与教材的结合力求更圆融;增加评价与鉴赏题的比例(1·2·7)

近年上海卷选材(文体)特点:

第一题:议论性(访谈、通讯)、说明性;

第二题:散文、小说;

第四题:以诗、词为主,曲为辅(写景抒怀诗)

第五题:记叙性(史传、游记、墓志铭)

第六题:说明性、议论文(文论、史论)、游记、序

考查内容理解之一:词与句、段解题思路:从本义到语境义;从表层义到深层义;例1、(2014年第1题)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法是,首先联系词语的本义思考,然后把词语放在句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困境”本义是指困难的处境,放在句中考虑,“这种”,提示考生要到上文寻找答案。上文说“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出答案应是,信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但也会增加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例2、(2014年第9题)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是,把该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既要指出该词语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从词义上看,“飞溅”的本义是“向四周溅出,向四处迸射”,用在这里就写出了夜空之上群星闪烁的美丽画面。从手法上看,“飞溅”是动词,在地球上观看银河,相对来说是银河是静景,“银河……飞溅……”就把静景银河写活了,所以“飞溅”采用的是化静为动的手法。考生按照上述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

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中的本体、喻体,然后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答案】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散文的阅读:主旨(情、理)——材料、技法如何表现及效果把握文意:人、事、景(初读)分析构思:思路、线索、结构(细读)辨析手法:选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细读)品味语言:语言运用、修辞、表达方式、句式、风格(品读)探究情理:借景抒怀、写人抒情、缘事悟理(研读)考查内容之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材料——(2010年现代文二)

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我”)作品所叙述的事情(向往宁静)作品所描写的景物(荒野中的森林与河流)作品所依托的意象(森林、荒野)

——目的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向往、热爱与担忧)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对自然的热爱与失去自然的忧虑)关注:加强对语言形式题的考查布局谋篇的分析和评判;表达方式的鉴赏和评析;表现手法的鉴赏和评析;语言运用的鉴赏和评析;选材对主旨的表达作用;1.布局谋篇的分析和评判例1、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仔细阅读相关文段,找到题目对应的区间,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总结答案。本题从文段内容看,第④段第一句话是总述,第二句以下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应题目要求的区间是第二句话及以下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先从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原因,然后列举了现实中存在的“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两种具体表现;从题干提示看,考生的答案应从两个方面总结,并且每一方面限定在两个字,考生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本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原因和表现。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答案】原因表现2.表达方式的鉴赏和评析(关注诗歌赏析题)例1、(2010年第10题)根据文章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答题示例: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两选一);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年仅27岁。(3分)例2、(2010年第14题)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答题示例:村民们举杯畅饮,弹琴赛歌,喜庆丰收。例3、(2010春考第15题)(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示例:描写夕阳江柳和江村风情(景),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情(情)。3、表现手法的鉴赏和评析广义:修辞、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例1、2010年第7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2分)例2、2011春考第8题、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例3、2010年第9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例4、2011届一模第15题、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注”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分)答题示例:表现手法的鉴赏和评析例1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火球”、“白帐篷”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2

镜湖女

(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语言运用的鉴赏和评析(3的分支)(1)品味用词的贴切或符合语法:例1、(2009春考第1题)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例2、(2010春考第6题)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2)句式特点:(2010年第25题)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画线句。(3)修辞:(2005年春考第25题)第二段文质兼美,就其语言特点举出一例进行赏析。(4)语言风格(2008年第11题)概述本文语言特征,结合主要内容作简析。(5)语体风格(演讲稿的口语化;散文的抒情性、生动性;议论文的严谨;说明文的文学性和科学性;文赋句式的骈散、长短结合等)例3、(2009年第25题)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结合。5、选材(结合手法)对主旨的表达作用——关联文体(3的分支)例1、(说明文、2011春考第3题)第3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对象特征或事物发展进程例2、(议论文、2010年第2题)阐释文中观点或分论点例3、(写景借事说理散文、2011届二模第19题)描写马退山为什么要提及周王和谢公?3分)突出景物特征,为提出观点服用,交待写作缘由,结构上的伏笔照应等例4、(写人散文、2011春考第23题)《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衬托主要人物的品性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解答方法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首先明确文中写了哪几种声音,每种声音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出作者描写这种声音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对两种声音的态度怎么样,作者写这两种声音对表达主题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写了两大类声音,一类是自然界的声音,一类是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喧嚣声。自然界的声音,如第四段作者写到虫鸣鸟啼“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第六段,作者写到“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可以分析出,作者写自然界的声音是为了突出宁静,自然界的声音是宁静的组成部分。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如第七段作者写这些声音“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焦虑不安、喜怒无常……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表明作者认为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声音破坏了宁静之美,是应该批评的;而第十段中“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两种声音在本文中形成了对比,起到了突出“宁静无价”这一主旨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三大题:名句默写命题范围:高中必背3至4句;初中(共有)三种教材2至3句;课外常见名句1至2句。注意:书写规范,扫描后易认读

诗歌的备考:1、体裁上:名家的诗、词为主2、题材上:重点备考即景抒怀诗(词、曲):3、诗歌情感的总体把握——主观题;4、诗歌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特征);5、诗歌语言赏析(用词精准、形象、音乐性);提示:“即景抒怀诗”抓住两个关键:景物特征、情感基调。近年诗歌主观题型:注重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例1、2010年春考第15题、(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例2、(2010年第16题)“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例3、(2011春考第16题)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示例: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关注信息:意象,用典,作者及境遇镜湖女

(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文言文一:传记类文本阅读(记叙性文章)

1、人物:主次(正侧)

2、事件:几件事?哪几个角度刻画人物?

3、手法:人物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多角度刻画;以小见大;点面结合;……4、品格:忠诚;孝义;勤学;博学:清廉;爱民;正直;诚实;(或反面)……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文章第②段一共五句话,其中涉及刘晏增加户口数量办法的信息在中间三句,“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写刘晏设置知院官,及时了解情况;“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写知院官的职责;“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写救助的及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写出刘晏采取措施后百姓安居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