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_第1页
哈姆莱特(节选)_第2页
哈姆莱特(节选)_第3页
哈姆莱特(节选)_第4页
哈姆莱特(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一、教学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认识《哈姆莱特》在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把握主人公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意义。二、学习要点莎士比亚的创作和世界影响。《哈姆莱特》的主旨和文学史意义。剧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西方文化研究领域对《哈姆莱特》的接受和评价。中国现代戏剧界对《哈姆莱特》接受和评价。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戏剧天才。他一生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喜剧,像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和传奇剧《暴风雨》等。他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运用诗化的语言,通过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亚故居

《哈姆莱特》书影英文电影《哈姆莱特》海报三、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哈姆莱特》配音片段

孙道临配音四、作品导读(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代表其悲剧的最高成就。由于《哈姆莱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四、作品导读(2)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的艺术典型,其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是忧郁,因而有“忧郁王子”之称。作家把哈姆莱特放在人心险恶、尔虞我诈、利欲熏心的丹麦王宫,通过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来塑造人文主义的英雄哈姆莱特的。四、作品导读(3)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形成了一整套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人生、社会、未来都抱有乐观的幻想并天真地认为理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可是家庭的突然变故,父王被谋杀,自己的王位被篡夺,母亲匆匆改嫁……这一切是哈姆莱特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陷入迷惘、痛苦、忧郁之中。四、作品导读(4)哈姆莱特看到了满潮的文武官员各个趋炎附势,不惜用重金买新国王的一幅小照;他看到了昔日的情人奥菲利亚成为试探他的工具;他看到他的两个同学自愿成为敌人的帮凶;他看到了国内民怨沸腾,国外强敌压境;他看到了整个丹麦是一所牢狱,长满了恶毒莠草的荒芜不治的花园。所有这一切,使他忧郁,更使他思考,他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而非行动者。四、作品导读(5)哈姆莱特思考复仇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还要把混乱的局面整顿好,他说“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任务”,思考由家庭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又由社会问题上升到“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四、作品导读(6)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迷惘、焦虑、惶恐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使他出现了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见,哈姆莱特的忧郁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迷惘和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莱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论的思想,成为近代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旨归。五、作品分析(1)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莱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五、作品分析(2)

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莱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莱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莱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五、作品分析(3)但哈姆莱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莱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五、作品分析(4)

《哈姆莱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莱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五、作品分析(5)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关于哈姆莱特的性格,西方甚至有专著讨论。大致的结论是:忧郁,优柔寡断,多疑。

哈姆莱特的遭遇很是坎坷: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他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则表明他相当的理智和顽强。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疑问他可以不追究,过一种被称作麻木或者“看开”的生活。即使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仍然真挚的深深的爱着奥菲丽亚。

五、作品分析(6)所以,哈姆莱特的性格是由于他的抉择造成的。对人生的抉择。这个影响是慢慢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我们不会想到他对人生的抉择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初始的性格左右了对人生的抉择,而对人生的抉择又慢慢的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六、作品汇评(1)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六、作品汇评(2)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法]雨果六、作品汇评(3)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别林斯基七、课堂讨论(1)☆对于《哈姆莱特》中主人公性格的分析,除了一般的文学史上的定论以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分析视角?试着运用你的分析方法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做一番解读。八、课堂讨论(2)☆对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的分析成为欧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试整理相关言论并进一步了解中国莎剧研究者的独特贡献。七、思考与练习1.从文学史的角度,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2.试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塑造的艺术技巧。3.《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与剧本主题之间有哪些联系?4.《哈姆莱特》在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八、延伸阅读《哈姆莱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