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1页
第9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2页
第9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3页
第9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4页
第9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民间说唱和小戏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是当代最贴近生活,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在最广泛的地域由最广大的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和城镇的地摊茶社。尽管新中国建立后,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走上了电视舞台;但是绝大多数的说唱曲种及其艺术活动仍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乡村城镇,是以中下层民众为服务对象的民间文艺形式。第一节民间说唱(一)、定义民间说唱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样式。有些论著称之为“曲艺”和“民间曲艺”。民间说唱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是一种口头叙述体的艺术形式,艺人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达工具,说唱是口头叙述的具体形式和手段.说和唱作为同一种叙事艺术的两种表达形式,在相互关系上,说是根本,唱是说的变形和延续,是说的音乐化形式,所以,民间说唱主要是一种叙事性的说话艺术,说唱不是说与唱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说话为根本的有机统一体.

二、民间说唱的源流

我国民间说唱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

1.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礼记》、《国语》、《左传》都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优孟几位俳优善于调笑,用戏谑形式向统治者进谏,带有一定的滑稽表演因素。

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说书佣”一件,1979年在扬州胡场一号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说书佣”两件。这几件说书佣神态逼肖,风趣形象,表明汉代在保留滑稽表演的同时已逐步向说书艺术迈进。

2.到了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变文”,可以说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变文”讲经说法采取韵散结合的方法,有说有唱,图文并茂。除了讲唱佛经外,后来也用它演唱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变文,就是唐至宋初“俗讲”的话本,其中的代表作有《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它们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小说和讲史。

3.说唱艺术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专业艺人,并且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勾栏”和“瓦舍”,各种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北宋的“诸宫调”、“合生”、“商谜”、“说诨话”,南宋的“像生”、“杂扮”、“陶真”及各种杂曲小调相当盛行。南宋诗人陆游诗《小舟近村三首》之三记述了宋代鼓书艺人的活动:“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从中可以见出鼓书艺术的流行。

4.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间说唱发展的春天,它以其短小灵活、深刻有趣等特色吸引着广大民众。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到不少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我国的民间说唱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面临着新的考验。随着影视、网络等媒体技术的发达,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民间说唱逐渐丧失了传承与发展的传统土壤。同时,传统说唱艺术由于艺人的断层面临着没落的危机。如何在现代社会将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保护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三、民间说唱的分类:民间说唱遍及各地区各民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三百余种。如此众多的说唱曲种,如何分类,说法不一。我们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按照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把民间说唱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1、唱故事类

所谓唱故事,指这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采用以唱为主的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等乐器伴奏的称为演唱体,包括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满族)等;好来宝鼓词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具有一定音乐性的称为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傣族)、哈巴(哈尼族)等。

无论是演唱体,还是韵诵体的民间说唱,大都是从民歌、小调、民间曲牌发展演变而来的。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长坂坡》、《闹荆州》等;有的抨击封建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如《小两口抬水》;有的则表现民众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如河南坠子《偷石榴》。形式上,唱故事类往往篇幅不长,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山东快书的内容及艺术特点又称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因以说武松故事为主,故又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1951年定为今名。

1.山东快书以说武松故事起家,山东快书的传统曲目主要是《武松传》,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宋江为止共十二个回目。其内容有《水浒》有较大差别,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民喜爱。山东快书的唱调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说白,语言风格明快风趣,节奏较快,以表演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山东快书成为全国性曲种,出现了不少较好的曲目,很受群众欢迎。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段如《小两口抬水》、《柿子筐》等也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著名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开办了山东快书训练班,培养专门人才,并编写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剧目。

2.山东快书的特征:

(1).适宜于表演的说唱文学。山东快书的脚本既具有文学性,叙述故事,绘景状物,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有演出文学的特性,诸如上口、节奏感、动作性及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2).擅长于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战斗性强的武打斗争故事。由于山东快书演唱的多是《水浒》中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情节紧张,斗争激烈,人物形象夸张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语言明快、流畅、句子长短不一、张弛自如、灵活自然;加上表演者常常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这些都表现出山东快书所特有的“快”。《武松打虎》

(3).创作和表演上的喜剧风格。山东快书在脚本及演出中,很讲究而且善于抖“包袱(即笑料)”。它虽然不像相声以“包袱”为主要表现手段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包袱”在山东快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出色的演唱者常常以丰富的情感、夸张的动作及风趣的语言,表现出山东快书所特有的幽默情调和喜剧风格。象相声一样,快书中的笑料也是刻划人物、展现主题、揭露矛盾、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由喜剧性的情节产生的,一类是由风趣的语言组成的。从情节中产生的笑料,也要象相声那样,事先铺平垫稳、埋好矛盾伏线,在情节发展和人物纠葛中产生喜剧效果。试看《小两口抬水》的片断:

说了个大姐一十七,四年不见二十一。嫁了个丈夫才十岁,整整比他大十一。小两口井台一块儿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小大姐后边一使劲,叭喳喳,把她丈夫弄了个嘴啃泥。水桶落地滚了个滚儿,一桶清水湿了地皮。小孩子躺在地下哇哇地哭:“你欺侮俺,俺告诉俺娘来揍你!’小大姐一看可不得了,了不得,这要叫爹娘知道了,不死也得扒层皮。她走上前去就把丈夫劝:“你起来吧,我给你买糖买果买鸭梨。一会儿我进城去买布,给你做件衣裳带花的。”小孩子躺在地下撒了泼:“我不起,我就不起!”他梗梗脖子往后倚。小大姐这边一撒手,把她丈夫一头碰在水桶里。小孩子又是哭来又是闹,跳将起来发脾气。他抡起扁担就要打,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小大姐这边忙招架,脸上划破了一块皮。小大姐心里想:我一不做,二不休,再不受这个窝囊气。她走上前去一伸手,把她丈夫按在水坑里。上边就用拳来打,下面就用脚来踢。小大姐正把她丈夫打,来了个老头儿拾粪的。老头说:“大嫂子,你打孩子咋不在家里打,干吗在井台以上立规矩?”

小大姐一见生人停下了手,站在一旁哭啼啼。小孩子一听发了火:“你这个老头不是东西!

你看她比我大,我比她小,我是她的丈夫,她是我的妻。”老头儿摆手说:“我不信,不是你亲娘是后的。”

拾粪老头的风趣语言,是由小两口喜剧性的矛盾纠葛所引起的,其中的笑料实际上揭露了封建婚姻造成的悲剧。三女婿拜寿此外,说唱者的跳出跳进,人物描写的拟人手法,表演时的流利而俏皮的语言节奏,以及拟声拟态等,也能形成风趣的风格。2、说故事类

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它们都是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而形成,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的发展,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即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南方评话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南京评话、杭州评话以及福州评话,此系统的评话都较深地受到柳敬亭的直接影响。北方的评书以北京评书为主体,相传为乾隆年间的王鸿兴所创。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主要表现敌我攻占、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如《列国》、《三国》、《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等。二是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写结义搭伙、除暴安良、比武竞技、败山破寨等内容,如《水浒》、《三侠五义》、《绿牡丹》、《八窍珠》等。三是烟粉灵怪,主要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创作而来,多表现神异鬼怪、狐妖蛇仙等题材,以虚幻的艺术形象表现人间现实,如《聊斋》、《西游》、《封神榜》等。评书-杨家将1刘兰芳播讲评话

评书、评话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一,展示了社会万象。如一面镜子,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勾画出一幅自古至今的中国历史画卷。其二,体现了传统美德。从美学意蕴来看,它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观念比较复杂,既反映社会生活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歌颂真善美,同时又敢于取舍,讲出说书人的思想倾向性。其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俯瞰宇宙万物作出宏观议论,而是把民众的世界观附着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以见微知著、发人深省;不是纵观几千年,道尽沧桑事,而是善于截取某一具体的历史断面,审视历史长河的波翻浪卷,表达民众的历史观;不是抽象的议论,抒发人生感慨,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典型人物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

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主要有:第一、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其结构手段主要靠“梁子”、“柁子”、“扣子”。“梁子”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三十六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十八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都要背的滚瓜烂熟,用时脱口而出。“梁子”是说书的主线,能够把其他相关的材料连缀起来。“柁子”是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情节,是多种矛盾、多种线索的纽结点,如《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又包含着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孙立、孙心、顾大嫂劫牢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以此为标志形成了评书的若干段落。“扣子”,又称“关子”,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处中止叙述、故意打住、暂时悬挂起来,俗称“悬念”,即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先作个提示或暗示,却不马上作答,在听众心中留下疑团,使其产生急于知道的期待心理。俗谓“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说书人正是运用扣子使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抓住听众,增强了艺术的魅力。第二、形象生动,形神兼备。评书中选取的人物其性格常常超群出众,或大奸大恶,或至善至美,或智勇双全,或忠义无双,这固然与它取材于民间口头传说、富有传奇色彩有关,更重要的是说书艺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以形似见长,而以神似取胜,不厌其烦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正面描绘、侧面烘托、两相对比、直笔渲染等使之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第三、叙议结合,说情论理。评书善于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在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对人物作评论以表明态度。评书取名为评书,皆因有评点之故。评书的评点,有时开门见山,直接议论;有时旁征博引,借题发挥;有时则援引典故,寓事于理。3、说笑话类主要是北方的相声和南方的滑稽。

相声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艺术形式。一、相声的发展演变过程:

1.相声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春秋战国时代的这些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

2.唐代时的相声叫“弄参军”,由于这种表演相声的演员常是军营中的幕僚,故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分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嬉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可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3.宋代的群口相声很时兴。宋代以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专业艺人,并且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勾栏”和“瓦舍”,南宋的“像生”是一种群口相声,十分活跃。

4、清朝同治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二、相声的形式及结构

1.相声的形式---单口、对口、群活、新型相声四种。(1)单口相声又叫“单春”,是相声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单口相声多由民间笑话发展而来。一般有生动的故事或曲折的情节,并通过故事情节或画龙点睛的评点,抓哏取笑、组织包袱,与观众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单口相声(2)对口相声对口相声是相声的主要形式,由两个演员表演完成,甲为逗哏,乙为捧哏。对口相声按表演者主次不同又科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三种。

A.“一头沉”是以逗哏叙述为主,捧哏居于辅助地位,逗、捧二人以“聊天”、“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

B.“子母哏”是通过甲、乙互相争辩,揭露矛盾,组织包袱,进行表演。

C.“贯口”是以流利轻快、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的语言进行表演的相声段子。(3)“群活”“群活”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相声。除捧哏、逗哏之外,还有一个从中调停、滑稽取笑的“腻缝的”。传统相声里这类相声不多。(4)新型相声指近年来在表现形式上比传统相声有所突破的相声,主要有化妆相声、小品相声等。这些新型相声更多地加入了戏剧表演的成分。相声

2、相声的结构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和“收底”这四个部分构成。“垫话”是相声的开场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渲染气氛,集中观众的情绪。“瓢把儿”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落。“正活”是一段相声的主体部分,俗称“大梁子”。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揭露矛盾、评价生活,都在这部分进行。“收底”是相声的高潮,也是相声的结尾。艺人习称为“攒底”。“收底”的包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衡量演员概括生活能力的一个检测器。

三、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说"、"学"、"逗"、"唱"。

(1)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绝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艺人所说的“讲故事”。

(2)学——即模拟,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表演。

四、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

“包袱”是指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因为相声是一种喜剧风格的语言表演艺术,其喜剧效果主要是靠包袱来实现的。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褒贬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喜剧因素的“笑料”通过艺术手段组织成“包袱”,构成相声作品,娱乐观众,获得艺术效果。“包袱”是一种艺术手段,它有别于生活中的“笑话”,不是生活现象的直觉反映,而是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生活中的“笑话”加以强调、夸张、变形的方法显示出来。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五、相声的特点

1、幽默滑稽相声是笑的艺术,把人们逗笑是相声的直接目的。而且相声的幽默要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2、通俗易懂

相声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一定要通俗易懂,其幽默内涵才能更好地位大众理解,其“包袱”才更响亮。它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口语化,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二是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三是反映民众的观念、情感、趣味等。

3、地域风情

相声在发展史上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是在北京地区流行,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北京地域风情。这种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以是北京话在在相声语言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演员都操一口京片子,二是相声的很多内容体香了北京的风物和生活,三是不少相声表现了北京人的观念,趣味等。

4、以讽刺为主相声总体来说有三种功能:讽刺、歌颂、娱乐。其中以讽刺为主。这是由于讽刺一方面有益于社会进步,一方面又很强的幽默效果,兼有显著的娱乐效果。

四、民间说唱的特征

1.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民间说唱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叙述也叫“说表”、“表叙表唱”,即民间艺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给观众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同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辅佐以适度的摹拟性表演。民间说唱的演唱者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可谓“众生万相,皆备于我”,生旦净末丑,老虎狮子狗,全由艺人一张嘴说出,往往根据演唱中叙述的需要时而摹拟甲,时而摹拟乙,既可客观介绍,也可暂时进入角色唱叙,十分灵活便当。

2.民间说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民间说唱作品大都短小精悍,演员少,道具简单,化妆也只是点缀,布景有无皆可,所以,它同群众见面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村头路口,街道巷尾,鼓板一打就开场,可以随时深入农村城镇演出,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

3.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说唱是语言艺术,以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处理,来唤起听众的想象。语句整散结合,句式灵活,非常接近生活中的活语言,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第二节民间小戏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曲文化——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又有正宗大戏与民间戏曲之分,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粤剧、蒲剧、越剧、豫剧等属于正宗大戏,占到中国戏曲剧目的20﹪,欣赏人口占中国人口的10﹪;而欣赏人口占80﹪以上的是中国民间戏曲,主要是民间小戏。这些小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记录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乡土中国”,是一宗值得重视的民间文化。一、民间小戏的界定与形成

民间小戏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在二小之外加上小生。总体来看,民间小戏是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综合过程。概括来说,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其中以歌为主的民间小戏来源于民歌,大多是吸取了民歌的曲调与唱词,再增加人物,扩充情节,发展为小戏剧目,如晋中秧歌《偷南瓜》、《卖元宵》,陕北秧歌《秃子尿床》,晋北二人台《走西口》等。以舞为主的小戏,往往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扩展戏路,扮演出来。如山西“左权小花戏”最初的形态是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社火时,站在原地边舞边唱,目的是祈祷娱神;到了明末清初,增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成为小花戏的雏形。另一条是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将民间说唱的叙述体转为代言体,不再是说唱者一人跳进跳出,代替各种角色,而是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代替剧中人物说话,戏剧因素不断增加,成为新的表演艺术。如东北的“二人转”,山东的“吕剧”,江苏的“锡剧”等。二、民间戏曲的生存现状(一)大量民间戏曲剧种灭亡

解放初期,我国的民间戏曲剧中有道情剧、高山剧、皮影戏、黄梅戏、花鼓戏、老腔、弦子戏、越调、藏戏、维吾尔族剧、梆子戏等300多种,但到现在有超过半数的剧种或者已经彻底消亡,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存在着。

(二)喜欢戏曲的人数正在减少

据调查,在农村,近四成的人喜欢在休闲时间看娱乐综艺节目;近三成的人喜欢小品等节目;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欢看戏曲节目,而这个比例在青年人中下降到了3%左右。三、民间小戏的系统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各民族、各地区民间小戏丰富多彩,从剧种来说360余种。我们这里根据民间小戏的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把它分为六个系统。

1、花灯戏系统。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比较重要的有四川花灯戏、贵州花灯戏和云南花灯戏。它的形成来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也就是平地围灯,边歌边舞,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表演故事的灯戏。其演出特点是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以旦、丑为主要角色,唱腔质朴明快。代表性剧目有《拜年》、《三访亲》、《刘三姐挑水》等。花灯戏

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派系。

2、花鼓戏系统。主要流传在我国南方,重要的有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其演唱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有锣鼓伴奏。代表性剧目有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湖北花鼓戏《卖棉纱》、《绣荷包》,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等。

《刘海砍樵》

我这里将海哥

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呃~

我的妻——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

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啦

那我就比不上罗嗬嗬

你比他还有多咯呃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荷荷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嗬嗬

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罗

走罗~行啦

走罗~行啦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

3、采茶戏系统。主要流传在江西和两广(广东、广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是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代表性剧目有《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

采茶戏《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为了多情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4、秧歌戏系统。主要流传在北方,南方也有。其起源有人认为原本是南方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这种情形适合于南方。而在北方准确的称谓应是“阳歌”。因为,在北方传统的民间信仰中,人间为阳,地府为阴,神为阳,鬼为阴。所以,娱鬼与赞颂地府的歌称为“阴歌”,祭神与娱人时所唱的歌称为“阳歌”。这些“阳歌”是在民间闹社火时演唱的。很多北方地区的县志都记载为“阳歌”。总之,秧歌是在农村节日社火或农闲时节演出的,其特点是化妆表演,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在表现民俗风情、社火情趣方面很有魅力。比较重要的有陕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定县秧歌、山西祁太秧歌。代表作有《刘三推车》(太原秧歌)、《送樱桃》、《打酸枣》、《看秧歌》、《偷南瓜》(祁太秧歌)。秧歌

5、道情戏系统。主要流传在山西、江西、甘肃、湖北、河南,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说,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词牌、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的演唱。其特点是在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内容主要是神话、史事,比较难懂,当然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道情

6、道具戏系统。主要特点是,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如木偶戏、皮影戏、傩戏。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也叫“傀儡戏”。它常以对话为主,或兼有歌舞伴随,通过虚拟、幻想、夸张等手法表现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风趣而又简练,带有漫画化格调。其演出要求演员与偶人之间在动作、语言、感情方面高度和谐统一。皮影戏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表演时用灯光投影于白色幕布上,观众坐在黑暗处观看。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带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贵州等省。近年来发现了山西曲沃县任庄《扇鼓神谱》,保存有六个傩戏节目。傩戏的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很多方面有待深入探索。傩戏傩戏四、民间小戏的剧目

剧目是已在舞台上演出过的各种各样的戏剧剧本的统称,主要指戏剧的题材和演唱内容。民间小戏的剧目紧密联系着广大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就题材而言,大多集中于日常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和社会生活,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如道情戏,但是在演出过程中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

1、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民间小戏的创作者、演出者们,常常将他们非常熟悉的劳动场面加以集中,选择某些小小的矛盾,构成单纯动人的情节,进行演出,诸如犁地、种麦、推磨、挑水、送饭、砍柴、挖笋、放牛、打铁、补锅等。代表剧目有《打猪草》(黄梅戏)、《打酸枣》(祁太秧歌)。《夫妻看灯》、《回娘家》、《补锅》等。黄梅戏《打猪草》

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打猪草湖南花鼓戏《补锅》

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有技术、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有一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拿了饭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补锅。兰英与男友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小聪来到兰英家,刘大娘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补锅。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大妈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大妈的旧思想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刘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小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刘大娘在满意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2、反映爱情婚姻生活,歌颂纯真自由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这类剧目数量最多,流行最广,或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倾慕追求,以及对男耕女织的纯朴爱情生活的向往,或叙述寡妇再嫁、僧尼相爱、闺女自找对象的故事,表达出追求婚姻自主、蔑视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具有反正统色彩。代表作品有东北二人转《王二姐思夫》、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晋西北二人台《走西口》、内蒙古二人台《尼姑思凡》、河北梆子《小放牛》等。刘海砍樵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刘海砍樵传说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刘海和狐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正直、孝顺等美德和追求忠贞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堪称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刘海砍樵传说保存了一定历史阶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现的价值理念也将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传承下去。

3、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鞭挞剥削者和压迫者,反映广大民众朴素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智慧。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但在经济上剥削压榨贫苦民众,他们在生活上更是荒淫无耻,常常依势欺凌穷人妻女。由于小戏篇幅和形式的关系,多用喜剧手法对剥削者进行揶揄、捉弄,或辛辣嘲讽。代表作有楚剧《葛麻》、山东柳子戏《寻工夫》、锡剧《打面缸》、花鼓戏《四老爷》、庐剧《小艾送饭》等。锡剧《打面缸》

聪明美丽的妓女周腊梅想从良改嫁,投官诉说心中的愿望,结果被都头、师爷和县官看上,县官不怀好意,暗中生计将周腊梅嫁给差役张才为妻,后又立即派张才去山东出差。当夜,都头、师爷、县官都先后到张才家调戏腊梅。结果,被腊梅用计把他们分别藏在灶堂、面缸和床下,最后由张才把他们一一打了出来,收拾了这帮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