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的“无为”思想_第1页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_第2页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_第3页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_第4页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就是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又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千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无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很重要的启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因此,道家政治伦理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老子在《老子》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追求,同时势必榨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无为”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和政治态度、政治方式,要求统治者任人民自由自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去干预他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他们的心智,增加他们的负担。故“无为”相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事务有权管理的人,是一种限制,“无为而治”强调因任自然,就不能不限制统治者个人的主观行为,它内在地包含有“管得最少的政府即是最好的政府”,以及尊重人民大众的自由人权等民主性的命题。“无为而治”不仅要求君主无为,更要求整个统治阶级无为。总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老庄道家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既不同于孔孟儒家所倡导的礼治,也不同于墨家所推崇的尚贤政治和法家所主张的法治,为政治家选择理想化的治政纲领提供了新的换位角度。在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君道无为和治国无为两个方面。所谓君道无为,就是君主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做到去私立公。要做到与民休息,必须做到:(1)省刑罚;(2)轻赋税;(3)去礼文;(4)宽政务。老子反对苛繁的刑罚和法律,认为“法令滋彰,道贼多有”。道家主张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表达了国家的政务活动必须围绕人民的休养生息而运转的观念,体现了其尊德隆民、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既是对统治阶级诸种治政行为的批判、揭露与抨击,也为统治阶级摆脱深重的政治危机、缓解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种较为明智的治政模式:而且道家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主张,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民百姓的学说,也说明道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当代对治理国家、企业管理以及在教育领域都有许多指导意义。(1)治理国家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2)企业管理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3)教育领域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无为”是绝对精神自由境界。道家的“无为”提倡“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表现出直觉的特征,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老子对“道”作了抽象的思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解释为元气,“二”解释为阴阳,“三”解释为阴阳交合,意思是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无名、无形、无为、虚无、无限的特点。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义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阚,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阚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阚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阚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始也者。有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末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这种解释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上来说明“道”的超越性,“道”不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开始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未开始,“有”的前面不仅是“无”,“无”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无无”。在这个基础上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己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因此人只能把握“道”的关键。取消一切关于彼此的对立,在精神上与“道”同体,庄子提倡非理性的直觉方法用“坐忘”的方法排除一切感情和欲望。忘掉自己的肤体。去掉一切知识。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样就可以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