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单元标题及每课时的课题均以历史主题方式呈现,与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内容为隋唐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共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每个单元除了文化专题〔一〔二外,均可成为独立存在的专题。在每个正课正文及小字部分之外还设置有导入框、练一练、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导入框重点考虑的对象是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力,提高趣味性,或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引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民谣、谚语,或介绍一些文物、古迹、名胜及传说等。练一练题目难度不大,有问答、选择、连线搭配等。动脑筋部分是用来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问题,穿插入课文中间,往往出现在理解有疑惑、内容联新旧、知识可引伸、事件可对比、人物要评价、规律可探究、细节需观察、过程需体验、方法应掌握、情感待升华等学习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活动与探究是教科书为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设立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由阅读卡意在提供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栏目。此外,教材中还有各种插图与文字资料,从以往考试出现的频率来看,这部分内容更不容忽视。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段:6-10世纪〔581-960,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此时的中国位居世界前列,是亚洲地区的中心,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主题隋唐时期也有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的成就,但它与其他历史时期区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繁荣与开放。首先表现在政治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发展至顶峰,就在隋唐时期。一条曲线上升的顶点,虽然饱含转折下降的意思,但是表现在文化上,仍然让人感到它的繁盛与强大。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充分表现。而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管是隋唐之前,还是隋唐之后,都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唐朝这样,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全面的开放。〔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荣与强大。开放是指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交往都得到全面的展现与开放。这是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线索为标准的,原来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的。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为了突出主题,人教版这套教材,在本单元的编写中,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教材中,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中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二、单元主题与课标1、课程标准与单元课题的简单对应〔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的创立》〔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贞观之治"》〔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开元盛世"》〔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和同为一家"》〔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对外友好往来》〔6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辉煌的隋唐文化〔一》〔7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辉煌的隋唐文化〔一》〔8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注:凡是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是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三、教学重难点及考点分析1、《繁盛一时的隋朝》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叙述,恐怕不得全面。因而教科书用"南北重归统一"及"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介绍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基础。"繁盛一时"高度概括了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课本实际上只着重讲了隋朝的"繁荣",而"短暂"则是在下一课"贞观之治"中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介绍了。可以看出,无论是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还是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都体现一种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单元主题、每一课的标题,都不能忽视,都要认真分析,只有把握了它们,才能抓住阶段特征、时期特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中外历史发生发展的整体框架,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20XX中考简答题中就有针对性很强的题型: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子目录: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创建者及意义。<2>认识隋朝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3描述大运河开凿的情况,分析开凿的原因,了解大运河所起的作用和影响。〔4观察隋朝的大运河示意图,掌握大运河的南北起点、走向及段落名称等。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并不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教学难点: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可适当补充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可以通过提问题、提供史料等帮助学生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学法:〔1比较法: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的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2读图法。隋朝大运河是本课命题热点,因此必须结合《隋朝大运河》的插图,系统掌握有关大运河的基础知识。中考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或者历史情境作为切入点,比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考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时间、目的、起止端,以及大运河开通的历史作用。2、《"贞观之治"》子目录: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1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创建者及都城。〔2知道"贞观"的含义,分析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3说出李世民、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4客观、公正的评价唐初统治者,提高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也是我国封建帝王中的姣姣者。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这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对其出现的原因、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主要的表现以及评价。"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措施与结果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就有对汉武帝等人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的作为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语言组织上,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在本课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细节的把握,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要帮助学生弄清楚。对文中一些典型的古文和图画要重视并利用起来。3、《"开元盛世"》子目录:"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的衰亡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教学目标:〔1说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以及"开元之治"的表现。〔2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明确古代皇帝的统治思想及其品质等与国家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4认识安定的环境、开明的统治政策为经济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繁荣的经济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教材在安排上,将第三个子目录"唐朝的衰亡"以小字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这一安排,也是符合整个单元的主题呈现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个社会被称为盛世,其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与手工业上。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其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可采用图文结合法,如搜集曲辕犁的结构图片,与以前的直辕犁进行比较,在了解其结构原理的基础上,认识比以前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考试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也主要集中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他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如课本导入框中列出杜甫《忆昔》一诗,描述的即是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很容易作为材料背景,考察这一时期的社会繁荣。农业尤其是新式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制,手工业、商业的表现。以图片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所以对于文中插图也不应忽视。4、《科举制的创立》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子目录: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科举制诞生、完善、结束的历史时期。〔2说出科举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3认识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科"即分科,"举"即选拨。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成为之后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拨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深远。本课按照顺序介绍了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在位时,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到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使唐朝上下吟诗、作诗蔚然成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可采用的方式,如列表分析,归纳比较: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考试中对本课的考查,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也有考查学生对历史右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5、《"和同为一家"》子目录: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回纥的兴起车书本一家苍山洱海间的南诏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在本课三个子目录中,除第一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外,其余为选学内容。重点:吐蕃的发展、唐朝和吐蕃的交往发展:有的以游牧为主、有的以农耕为主;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交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8世纪初,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唐朝民族交往的范围:具有广泛性,除了和吐蕃外,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都证明了其广泛性。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整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等,都说明了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表明了其政策比较开明。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对本课的考查主要是对唐朝和吐蕃的交往,或直接发问,或情境的方式进行考查。6、《对外友好往来》子目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课程标准: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是我国汉代以来对外交往的第二个高峰时期。〔2说出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友好交往的重要史实。〔3认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只有对外开放、对此实行经济文化交流、互相学习,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隋唐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密切。唐朝与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作为本课重点,都紧紧围绕唐朝中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展开,充分说明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难点:怎样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是多方面的:唐朝时期对外交通便利,这是对外交往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长安居住。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对亚非欧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通过对唐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实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到,唐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生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互动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以而加深我们对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的理解。对本课的考查会以历史情境和时事热点,或以图片作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史实,理解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应注意唐朝对日本的影响:7、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把旧教材中作为全书最后介绍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整合渗透到每个与时代相对应的主题之中,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代社会发展的全面了解,从而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主题有更深的体会。子目录:高超的建筑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课程标准:〔1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教学目标:〔1说出隋唐时期在建筑、印刷、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2感受赵州桥建造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雕版印刷术在技术上的进步性。〔3体会唐代诗人创作的不同风格,感受诗人讴歌祖国山河、关注社会民生的情怀。〔4认识隋唐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本课侧重介绍的是隋唐时期的科技、诗歌成就。难点:如何认识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如何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赵州桥是一座比较长的石拱桥,却没有一个桥墩支撑,整个桥身是一个单孔的大石桥,从下面看,就像一道横跨河面的长虹。跨径大的单孔桥,解决了夏秋时节洪流冲击时造成的水流不畅和对桥的冲击。大石拱的两端肩头,还有两个小石拱,首创了世界上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不但更加美观,而且减少了洪水来袭时桥身对洪水的阻碍面积。桥的外观装饰,也很精巧。各式飞龙图案,千姿百态,变化多端。通过诗人生活的年代结合所处的历史背景,对每一首诗歌联系它的创作背景,从而分析其深刻内涵。考点集中于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及其时间、地位;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诗的成就及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重点掌握课本赵州桥、金刚经的图片。三位诗人及其作品准确对应掌握。8、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子目录: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盛大欢腾的乐舞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1说出隋唐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音乐、舞蹈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2通过图片等观察并欣赏唐朝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3认识到隋唐的经济繁荣、各民族的频繁交流是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创作的源泉。〔4认识到莫高窟文物及艺术品的被盗是中国的耻辱,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证。本课介绍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XX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那里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极为珍贵。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又是历史的画卷,它以绚丽多彩的画面描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个朝代多方面的社会面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墙壁上的图书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可使用图文结合法、联系法如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考点多集中于书法家、绘画家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方面,以及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以图片作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也是一种方式,如《飞天》一图。唐朝时期文化繁盛的原因:〔1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保障碍;〔2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吐蕃、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注意吸收国外的科技文化,如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等;〔4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些都促进了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时段:960—1368年〔400余年的历史。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一、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并不像第一单元那么"繁荣"与"开放"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民族融合,在直接统治区域内融合成一个民族,那就是隋唐时期的汉族;而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内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通过对比,更好的把握这一主题的中心思想。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是开始于这一时期,从三国时期开始,南方经济就有了快速发展。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到了宋代,南方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超过北方之势已成定局部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课本采取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总体呈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点,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宋元时期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世界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二、单元主题与课标的简单对应〔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灿烂的宋元文化〔一》〔6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的宋元文化〔二》〔7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灿烂的宋元文化〔二》〔8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三、教学重难点及考点分析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子目录: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1说出与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建立相关的民族、首领、都城、时间等内容。〔2了解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郾城大捷等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战役。〔3了解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到他们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相互之间的和战促进了民族融合。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两个时段: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岳飞抗金契丹建国于五代时期,与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二百年间,对于开发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辽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到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评价岳飞抗金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彼此进行贸易。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互相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2在边界设置榷场,一般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了周边地区。〔3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异,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本课的考点集中于: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对立;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命题常以图片、材料、时政作为切入点,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是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位置;重点图片是辽、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宋、金并立形势图;岳飞人物图和与之有关的资料图、纪念遗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宋辽、宋夏、宋金议和的意义注意从两方面来把握,以应对启示类问题的考查。10、经济重心的南移子目录: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认识社会秩序、自然条件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2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3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并且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②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兴盛,以XX和XX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③货币制度的变化。纸币的出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三,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考点多集中于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两句《宋史》史料,经常作为切入点命题,因而要准确理解其含义。以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也不可忽视,如《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11、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子目录: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描述宋代社会衣、食、住、行方面的主要特征。〔2知道缠足陋习开始的时间、原因。〔3了解宋代的节日习俗。本课对两宋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介绍,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和物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等;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这些介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重点:服饰瓦子服饰问题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1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统治阶段的日渐腐配。〔2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3在宋代出现的缠足陋习,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从内容上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商品交易,也有精神生活方面如杂剧、踢球、剃头等,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难点: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和条件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课可结合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其他辅助教学材料如宋代诗词等,组织学生围绕宋代城市商业面貌和市井生活状况,宋代的风俗习惯等,结合今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考点多集中于宋代物质生活方面的表现〔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方面的表现〔瓦子盛行;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节日习俗。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子目录:"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发展"说明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的民族岐视色彩的政策,使人感到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异族统治和多民族、国际化的色彩。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许多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和汉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生活特点,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学目标:〔1叙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2说出元朝运河和海运的主要航线和港口。〔3了解元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了解元朝时民族融合的情况。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可借用图片或录像辅助教学。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多项措施,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元朝的建立可列线索图辅助。如下: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行省制度建立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作用;XX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的管辖等知识点可结合《元朝疆域图》展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这是行省制度施行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可突出以下几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可指出地图中如岭北、XX、XX等行省的范围>;③XX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对于行省制度的作用,应指出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考点多集中于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围绕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民族融合,同时也要注意元朝与前后朝代有关的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13、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宋元文化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子目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沈括和郭守敬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目标:〔1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2了解"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应用和传播。〔3通过了解"四大发明",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向世界的传播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和活字印刷的方法,被后代广泛采用,成为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后代的人们在他发明的泥活字基础上,先后研制了木活字、陶活字、锡活字、铅活字。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此后几个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中国的影响下,印刷业得到迅速发展。德国人古腾堡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启发下,创造了欧洲拼音字母的活字,比中国晚约400年。印刷术的发明及向外传播,对世界文明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指南针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到欧洲。指南针的应用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3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南宋时,火药传播到阿拉伯;蒙古军队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阿拉伯人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和火器,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了火药和火器,并开始学习和制造。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不仅使他们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起了一定作用。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便利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了欧洲航海家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厂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可采用列表归纳比较的方法辅助教学:本课涉及的考点既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传播等,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也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分析的题目。14、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本课主要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子目录: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课程标准:〔1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2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3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后周灭亡,前后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编成一部294卷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体大思精、录事全面可信,且通古今之变,拾遗补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又因该书考评前朝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使《资治通鉴》一书更具特色。鉴于《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价值和司马光的巨大贡献,人们将他与司马迁相提并论,并称为"两司马"。宋词和杰出的词人宋代文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词的发展更进入繁荣兴盛的时代。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与当时的形势紧密相关;没有宋元时期城乡经济的发展,没有北宋东京的繁荣,便没有风俗画日益盛行的社会基础,就没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等等。教师应该讲清这些问题,由此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课考点大多集中于:大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涉及的考点有: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段:1368——1840〔472年历史,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一、主题这一时期有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不能因为单元主题没有提到而忽略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衰落有一个过程,这不妨碍这个国家当下仍然很强大,甚至比以前还要强大,因为文化的延续,文明的发展,是成果的延续,在危机总爆发来临之前,成果的积累总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制度可以衰落,文明的成果却仍然在积累之中。积累并非全是好的,因而社会制度的衰落可能也是成果积累的内容之一。社会的危机,即潜在的矛盾爆发的危险因素或导致社会落后的危险因素。它是说社会各个方面潜在的危险因素,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其中一些只有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之后,在中西对比之中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已经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挑战了,中国仍然在自己的轨道上安步行进,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现,就是社会落后的危机。这一时期的社会危机与封建社会的衰落是重合的,因此,这个危机就有了更深刻的制度原因。与以往相比,明清时期的国家管理是大大加强了,国家政体也更完善了,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也较从前巩固了,但同时,它所潜藏的矛盾和危险也较从前严重了。在主题当中点出这个矛盾,说明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二、单元主题与课标的简单对应〔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XX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XX和抗击沙俄》〔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6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7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8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9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三、教学重难点及考点分析15、明朝君权的加强子目录: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课程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1说出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列举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加强,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作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明太祖的措施,及其后明成祖的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削藩,迁都北京,设立东厂,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等,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危机。难点: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可采用案例辅助教学。命题大都会展现历史情境,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选择题、问题题和材料题考查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如:〔20XX黄冈20XX是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自古有之。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1学而优则仕。〔2考试内容公限为四书五经,用八股文作答,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说明科举制度日益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开始僵化。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子目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课程标准:〔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XX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和意义。〔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3知道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作为和平的使者,郑各下西洋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与地位,同时也有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所进行的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下西洋,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倭寇"主要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驰,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而,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命题大都以时事热点或历史情境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通过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考查本课。如:〔20XXXX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请回答:〔1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参考答案:〔11405年,郑和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7、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子目录: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君主集权的强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1识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2了解努尔哈赤领导女真族进行的反抗明朝民族压迫的斗争。识记18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3列举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及影响。从1368年明朝建立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一方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社会危机。这时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的顶峰。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及其后果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以后,即清朝初期,实行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度,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为了促进君主集权的加强,雍正建立军机处。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皇权得到了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的命令能直接下达到地方,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保密性,加强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控制人们,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妄谈政治。这样,清朝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对君主集权强化的评价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本课知识主要考点有两个:军机处的设置及其影响;文字狱的含义及其影响。关于军机处的设置,我们要把握它"加强了皇权,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关于文字狱,我们要明确其含义和了解具体相关实例,认识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另外要注意两个考点相关历史知识的链接,如军机处的设置与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文字狱与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18、收复XX和抗击沙俄子目录:"开辟荆榛逐荷夷"雅克萨之战〔郑成功《复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荆榛的含义:XX当时的荒蛮景象。荷夷的含义:荷兰侵略者。郑成功收复并开发XX课程标准: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XX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识记: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XX;1684年清政府设置XX府;1689年中俄双方签认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2讲述郑成功收复XX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重点:郑成功收复XX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XX,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XX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横渡XX海峡,进入XX,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XX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XX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XX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康熙大帝组织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于1689年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XX、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命题往往以时事热点切入,从维护国家统一着手,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考查收复XX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和组织雅确萨之战的康熙帝,或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梦条约》。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XX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XX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子目录: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士尔扈特回归祖国课程标准: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1列举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2通过填图或绘制清朝疆域的四至图,了解清朝疆域的四至。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顺治、班禅〔康熙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1727,从而加强对XX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难点:掌握所涉及的多个少数民族人名、地名、封号等,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子目录: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的政策课程标准: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目标:〔1说出明清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典型事例或表现。〔2识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行业、形式、性质、表现等方面〔3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本课概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并且在明朝中期以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得到缓慢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的局面。说明,旧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新生产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出现深刻的社会危机。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这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进入明后期以后,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究其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表现:〔1.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2.只开放四个后减至XX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3.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贸易上,以种种手段限制对外贸易;心理上,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天朝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国制办特见";另一方面,排斥西学,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无力改变顽固保守的大环境。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强行割断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国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保守与停滞,而与当时国门外西方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难点: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②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XX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XX的冶铁业、XX的采矿业、XX的煮盐业、XX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XX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和西方同时产生,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并严重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c.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考点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萌芽,闭关政策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10 Unit 2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2024年初级经济师题库附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停车位租赁及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分手后个人肖像权许可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GGG公司员工HHH合同终止及竞业限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工程抵债房产租赁与物业管理协议
- 2025年度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实习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挂靠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诊所财务人员聘用及预算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家庭赡养老人医疗费用分摊协议
- 开题报告:适应人口发展趋势的区域教育结构优化与政策调整研究
- 《婚恋观教育》课件
- 医疗器械质量负责人岗位职责
- 中医小儿常见皮肤病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样题1学生赛
- 血管通路的介入治疗
- 临床三基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无人售货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校园直饮水机供货安装及售后服务方案
- 个人保证无纠纷承诺保证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