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通论 洪银兴课件 第10章 PPT_第1页
现代经济学通论 洪银兴课件 第10章 PPT_第2页
现代经济学通论 洪银兴课件 第10章 PPT_第3页
现代经济学通论 洪银兴课件 第10章 PPT_第4页
现代经济学通论 洪银兴课件 第10章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货币政策及其实施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与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就业。2、经济增长。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

从货币政策目标的演进来看,各国中央银行所设立的目标大都经历了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向价格稳定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经历了经济增长向稳定价格的转变。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政策工具的运用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影响到这些目标。如果货币当局等到一段时间后,再根据物价水平和就业的结果如何,对政策作相应的修正,那已经太晚了。因此,货币当局在其政策工具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之间选定一些变量作为中间目标,诸如货币供应量(M1、M2或M3)或利率(短期或长期)来进行“跟踪”,这些变量对就业和物价水平都有直接影响

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货币政策当局的策略是根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货币政策的措施,影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当局根据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变化,对政策工具进行修正;如此来引导货币政策实现其高度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即工具、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构成了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准备金率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最终目标:高就业物价稳定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主要考虑三条基本标准:一是可以度量的金融变量;二是选取的中间目标变量必须能够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三是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可计量性,即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有关变量指标的资料数据,并且易于进行定量分析。可控性,即货币政策当局必须能有效地控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变量。

相关性,指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这样就能保证中央银行能通过控制和调节中间目标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利息率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主要中介环节,利率便成为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货币和信贷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变化,其变动与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转换有密切关系,并且利率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转换是顺循环从中间目标的可度量性考虑,利率比货币供应量适宜于充当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与之相比,货币供应量还需多次修正。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利率与总需求水平应沿同一方向变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利息率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在我国现阶段,利率还不适宜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未完成,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利率尚未形成,企业和银行行为还缺乏硬化的自我约束机制。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如利率市场化、利率变动要有足够的弹性、微观经济基础要有健全的利率反应机制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也可能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中间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给直接决定着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变动,因而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在于该项指标与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指标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货币供给量本身的统计口径比较复杂;其次,中央银行无法完全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这一指标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十分直接,它的变动会立即在经济生活中得到反应。货币供给量被普遍认为是最适宜的中间目标,因为它不仅具有直接影响总需求的特点,而且便于中央银行日常控制操纵,受外界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也较少。除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提出的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外,现代金融理论还提出了股票价格和信贷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活动发生萎缩,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率下降时,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增加社会总产出量;当经济活动过分扩张,经济过热时,则应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稳定经济,避免经济周期的高涨和低落造成社会资源的绝对浪费。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在总量上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先后都用法律规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法定的存款准备比率(即存款准备金同存款金额的比率)存入中央银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货币当局的要求、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在总量上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先后都用法律规定各金融机构必须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法定的存款准备比率(即存款准备金同存款金额的比率)存入中央银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货币当局的要求、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各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办法,来增加或减少存款类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

存款准备金制度

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的主要优点是: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对货币供应有很强的影响。但是,它作为一种效力很强的工具,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都非常慎重。

第一,调整准备率的政策效果太强烈,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难以对货币供应进行小幅度的调整。第二,随着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存款准备金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越来越小。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来直接控制银行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目标。公开市场业务最常用的用于吞吐基础货币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库券。公开市场业务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整个银行体系具有扩张及收缩信贷的能力。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准备金的变动来实现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控制非借入准备金的存量,即通过买进或者卖出政府证券,影响非借入准备金的存量。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公开市场业务

买卖政府债券→银行准备金→同业拆借利率→其他利率→消费与投资→产出与价格水平

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干预经济比较灵活有效,具体表现在:(1)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和精确性。(3)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可逆转性。(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及时性。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再贴现政策再贴现系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再贴现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或对贴现窗口的行政管理,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贷款的数量(借入准备),进而对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发生影响。变动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以短期的为主,并且来贴现的各种合格票据的期限也是短期的。(2)它是一种官定利率,不同于随市场供求而变动的市场利率,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由中央银行决定的。(3)它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另一内容是对贴现窗口的行政管理。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施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